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现阶段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变化、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本院出院诊断为房颤有心脏超声资料的921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住院房颤患者中瓣膜性房颤占房颤病人总数的38.8%;非瓣膜性房颤占61.2%,病因以高血压病、冠心病、孤立性房颤、扩张型心肌病为主。②大于70岁房颤占30.3%,年龄越大房颤发生率越高。③左心房超声记录中左房增大(>40mm)占71.9%;约21.4%有左室射血分数降低;阵发性房颤369例(40.1%),持续性房颤552例(59.9%),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明显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1)。④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76例,仅占8.3%。【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已成为现阶段房颤的主要病因,年龄和高血压是房颤最常见的相关因素。应积极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刘淑萍  蔡丽霞  于梅 《临床荟萃》2008,23(2):122-12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最重要的危害为缺血性脑卒中.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备受临床关注.近5年来我们对108例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钠(华法林)抗凝治疗并进行随访,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100例抗凝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并分析。方法回顾性观察100例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结果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率低,接受华法林治疗者更少。结论应加强临床医生尤其非心血管专科医生对房颤引起脑卒中的认识及正确使用华法林抗凝知识,并不断提高房颤患者对房颤所致脑卒中的危险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方法:对我院100例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因统计:高血压70%,窦房结功能不全18%,风湿性心脏病10%,冠心病18%,退行性心瓣膜病5%,呼吸系统疾病9%,糖尿病19%,甲状腺功能亢进8%,先天性心脏病2%,心肌病4%,孤立性8%。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大多数是有病因的,仅少数属于孤立性的心房颤动,积极地查找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因,从病因上进行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宫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2):2933-2933
目的:观察华法林在房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标准的96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通过对医生的培训,患者的宣教,根据INR值积极调整华法林用量,并严密观察出血事件,对栓塞事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可以明确降低栓塞的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于建生(综述)刘兆昶(审校)作者单位:300120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于建生);天津市第三医院(刘兆昶)于建生男35岁主治医师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脑卒中有很大关系。常见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心房颤动伴脑梗死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的情况,并比较与指南建议之间的差距.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58例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358例患者中254例既往有心房颤动史(70.9%),在脑梗死发病前服用过华法林者11例,占有心房颤动病史患者的4.3%;11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1.5.出院患者中,20.9%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与HAS-BLED评分,MRS评分及抗血小板药物呈负相关(OR分别为-1.974、-0.725、-4.170,P<0.05或P<0.01).出院后给予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33.8%长期坚持服用华法林,用药剂量中位数为2.5 mg(1.25~3.75 mg),INR控制在1.5~3.1之间.患者平均1个月(2周~2个月)复查一次凝血常规,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平均为(61.6±21.2)%.结论 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和INR达标率均较低,对出血的担忧和监测INR的不便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年升高,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1]。在我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回归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因此房颤的主要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房颤的长效口服抗凝药物,虽然抗凝疗效确切,但该药剂量-效应多变,半衰期长[2],治疗窗狭窄,药物间相互作用大,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机制,且有出血事件发生的可能,给临床上应用带来种种明显的局限性,其在房颤患者中的利用率仅为65%左右[3]。因此替代华法林新的抗凝药物研究成为该领域最具期望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高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治疗且CHADS2评分2分以上的198例NVAF患者,分析华法林的使用率和效果、未使用华法林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结果 (1)按指南须口服华法林者中,华法林实际应用仅51例(25.8%).服用阿司匹林107例,未抗栓40例.与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对比,华法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与无抗栓组对比,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也减少(P<0.05).各组间出血、全因死亡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2)高龄、并存疾病多、用药复杂、肝肾功能障碍、认识不足及过分担心出血并发症是未使用华法林的主要原因.结论 目前必须加强高危老年NVAF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服用情况,分析未服用的原因.方法:对2006-2008年我院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并电话调查未服用的原因.结果: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服用率为23%,长期服用率仅为7.1%;文化程度低(OR=1.3,95% CI:0.7 ~ 2.5)、非中心城区(OR=1.3,95% CI:0.6 ~ 2.7)和阵发性房颤(OR=2.0,95% CI:0.8 ~ 4.8)都不是华法林未被使用的预测因素;电话调查显示,医生未告知的比例很大(65.7%);医生未告知或顾虑太大可能导致华法林不被服用(OR=2.7,95% CI:1.3 ~ 5.6).结论: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服用率及长期服用率均很低;医生未告知或顾虑太大可能是患者未服用华法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02例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减少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通过十二导联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确诊的102例心房颤动患者按医嘱给予抗凝治疗,并做好用药前的知识宣教,用药中严密监测,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记录,出院后随访1年。结果:经过正规的治疗和护理,102例患者除2例因心衰死亡,1例迁居外地,其余无1例血栓栓塞及大出血情况发生,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用药过程中的严密监测和坚持遵嘱服药及自我监测和护理是避免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为1%~2%[1,2]。我国30~85岁居民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3,4]。在过去10年间,我国心房颤动年患病率增长了20倍,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心房颤动患病数将达到830万。年龄的增加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年龄每增长1 岁,心房颤动发病风险增加10%;年龄每增长10岁,心房颤动风险增加110%。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占绝大多数。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占5%,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2~7倍,而瓣膜病心房颤动脑卒中发生率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17倍[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知识知晓率及抗凝治疗行为,提高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行为及依从性.方法 从北京市城八区选择8所三级医院和7所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内科医生对门诊或病房非瓣膜房颤患者采取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583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43.2%知晓房颤易导致脑卒中,39.1%知晓房颤患者需要抗凝治疗.未采取抗凝治疗的患者以上知识知晓率仅为25.2%和21.8%.抗凝治疗知识主要来源于医生,占91.8%,仅13.2%来源于健康教育手册.房颤患者华法林总体服用率为18.9%,脑卒中高危房颤患者华法林服用率为18.2%.不采取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不知道需要抗凝治疗,占78.6%.结论 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低,缺乏抗凝治疗相关知识是影响抗凝行为的重要原因.房颤患者健康教育是提高抗凝治疗知识,改善抗凝治疗行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就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的65例房颤患者进行收集、整理,对其抗凝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年龄为44~86岁,男女比例1:0.63,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全部患者中合并血栓栓塞者9例(13.8%),其中使用华法林抗凝者1例(11.1%)。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者9例(25.7%),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抗凝者5例(16.7%)。结论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重要的并发症,抗凝治疗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是缺血性脑卒中。由于房颤并发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使得抗凝治疗成为房颤患者治疗策略的重中之重。临床上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是华法林,它能够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但由于该药治疗安全窗窄,半衰期长,与食物药物的相互作用明显,抗凝治疗需在严密监测国际标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AF发生率1%,并随年龄增加。据预测至2050年,AF将出现在2%的普通人群中,老年人的发病率更是远远大于这个数值。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对生命与健康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对其预后往往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故房颤患者积极抗凝,预防缺血性卒中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应对预防脑卒中的风险评估、抗凝治疗的强度及药物的选择都涌现出不少研究热点和新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 就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的65例房颤患者进行收集、整理,对其抗凝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年龄为44~86岁,男女比例1:0.63,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全部患者中合并血栓栓塞者9例(13.8%),其中使用华法林抗凝者1例(11.1%).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者9例(25.7%),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抗凝者5例(16.7%).结论 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重要的并发症,抗凝治疗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永久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0.5%~1.0%,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瓣膜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左心房扩大、左室肥厚等.Af与栓塞性中风的关系密切,可使中风的危险性增加5倍.因此,对永久性Af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栓塞性疾病的重要措施.我科自1996年5月-2001年4月共观察治疗86例Af,研讨预防脑栓塞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过程,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回顾356例房颤患者住院期间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经过。结果 356例患者住院期间均能够按时按量服用华法林,其中228例反映刷牙时牙龈易出血和(或)皮肤采血部位止血时间较前延长,无1例患者发生血尿、便血、呕血、脑出血、脑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是提高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教育的重点在于饮食及服药指导,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及出血的自我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