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四逆散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免疫法造模,采用Q-PCR技术检测实验大鼠结肠组织IL-1β、TNF-α、IL-4和IL-10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IL-1β(7.84±1.18)、TNF-α(2.45±0.19)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L-4(0.34±0.09)、IL-10(0.59±0.08)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柴芍枳组和柴芍组IL-1β、TNF-α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IL-4、IL-10 mRNA表达则显著升高,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柴芍枳组TNF-α(1.37±0.12)mRNA表达明显高于四逆散组(1.08±0.03)(P〈0.05),柴芍组(0.79±0.03)明显低于四逆散组(P〈0.05),柴芍枳组(1.09±0.05)(P〈0.05)和柴芍组(1.33±0.15)(P〈0.01)IL-4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四逆散干预实验性UC的作用机理可能为抑制促炎因子IL-1β的移行和TNF-α的分泌,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分泌,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方中君臣配伍作用尤为突出,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和恶唑酮(oxazolone,OXZ)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观察大黄栓剂对UC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n=210)制备小鼠TNBS和OXZ模型。Ⅰ组(TNBS模型组)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n=30):A(TNBS模型组)、B(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栓剂组)、C(大黄800 mg·kg-1栓剂组)、D(大黄400 mg·kg-1栓剂组)、E(大黄200 mg·kg-1栓剂组)、F(空白栓剂组)、G(TNBS溶剂对照组)。Ⅰ组(A~E):0.6%TNBS溶液0.1mL灌肠;Ⅰ组(F):不做任何处理;Ⅰ组(G):50%乙醇0.1 mL灌肠;以上7组自灌肠一次后在d 1,d 2,d 3,d 5,d 7每组处死6只。Ⅱ组(OXZ模型组)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n=30):A(OXZ模型组)、B(SASP栓剂组)、C(大黄800 mg·kg-1栓剂组)、D(大黄400 mg·kg-1栓剂组)、E(大黄200 mg·kg-1栓剂组)、F(空白栓剂组)、G(OXZ溶剂对照组)。Ⅱ组(A~E):皮肤涂抹1% OXZ溶液(100%乙醇溶解)0.1mL每天一次,连续2 d(致敏),d 7以0.5% OXZ(50%乙醇溶解)0.1mL灌肠;Ⅱ组(F):不做任何处理;Ⅱ组(G):皮肤涂抹100%乙醇0.1mL,每天一次,连续2d,d 7以50%乙醇0.1mL灌肠;以上7组灌肠给药一次后在d 1~d 5每天处死6只小鼠。观察Ⅰ组,Ⅱ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大体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和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并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Ⅰ组(A)小鼠的DAI、CMDI、HPS、MPO酶活性、IL-4含量、TNF-α表达含量与Ⅰ组(G)比较在d 1,d 2,d 3,d5,d7均有明显改变;Ⅰ组给予含药栓剂组(B~E)与Ⅰ组空白栓剂组(F)相比,小鼠的DAI、CMDI、HPS、MPO酶活性、IL-4含量、TNF-α表达在d 1,d 2,d 3,d5,d7均有差异;Ⅰ组大黄不同剂量组(C~E)与Ⅰ组SASP栓剂组(B)相比,在d 1,d 2,d 3,d5,d7均有变化,其中大黄200 mg·kg-1栓剂组(E)差异较小。Ⅱ组(A)小鼠的DAI、CMDI、HPS、MPO酶活性、IL-4含量、TNF-α表达含量与Ⅱ组(G)比较在d 1~d 5均有显著性差异;Ⅱ组给予含药栓剂组(B~E)与Ⅱ组(F)相比在d 1~d 5均有变化,其中大黄给药组(C~E)有显著性差异;Ⅱ组大黄不同剂量组(C~E)与Ⅱ组SASP栓剂组(B)相比在d 1~d 5均有变化,其中大黄200 mg·kg-1栓剂组(E)差异较小。结论:TNBS与OXZ均能成功诱导小鼠UC模型;大黄对小鼠UC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以大黄200 mg·kg-1剂量疗效较佳,但是不及SASP效果。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UC的发病主要涉及免疫异常、遗传、感染、黏膜屏障等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与UC的发病有重要的关系,与UC相关的主要促炎细胞因子有IL-1、IL-2、IL-6、IL-8、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而主要的抗炎细胞因子有IL-4、IL-10、IL-13等。目前所知的西药存在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难于长期服用等缺点,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UC疗效好,副作用少。近年来,中医药治疗UC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发现白头翁汤、黄芩汤、四逆汤、乌梅丸、参苓白术散等能够降低UC大鼠血清或结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2、IL-6、IL-8、TNF-α、IL-1β含量,升高血清中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的含量。本文就近5年来UC中医分型的代表方剂在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具有调节免疫、抗炎、修复肠黏膜、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目前对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有新的进展,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在实验方面的研究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峰 《河北医学》2001,7(5):465-468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 (Crohndisease ,CD) ,为反复发作的肠道炎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 ,虽然有不同的致病诱因 ,但却遵循共同的免疫发病机制。其中细胞因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炎症前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IBD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1~ 3] ,成为近十年来IBD研究的热点[4、5] 。细胞因子是由许多细胞产生的小分子量的可溶性多肽 ,参与机体广泛性的生物活动 ,如免…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鼠龄8周,体质量(20±2)g,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姜黄素治疗组、柳氮磺胺吡啶(salazosulfapyridine,SASP)治疗组4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法复制UC小鼠模型后,每日腹腔注射给药1次,连续7天。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小鼠一般生理状态并记录,行疾病活动度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解剖观察并进行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 CMDI)评分、组织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评估组织损伤指数(tissue damage index, TDI)。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模型组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特点。②各组DAI评分比较:空白组(0.06±0.05)分,模型组(1.38±0.61)分, SASP组(0.51±0.40)分,姜黄素组(0.52±0.36)分,SASP组、姜黄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③各组CMDI评分比较:空白组(0.69±0.38)分,模型组(3.83±1.44)分,SASP组(2.14±0.92)分,姜黄素组(2.19±1.10)分,SASP组、姜黄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④各组TDI评分比较:空白组(4.14±1.12)分,模型组(8.89±0.88)分, SASP组(5.48±1.01)分,姜黄素组(6.48±1.03),SASP组、姜黄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⑤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TNF-α、IL-1β及IL-10含量比较:空白组(28.99±12.95、43.69±11.88、166.58±13.26),模型组(418.19±41.67、401.11±35.32、33.96±6.68), SASP组(126.75±6.16、157.51±20.43、156.33±16.51),姜黄素组(254.83±28.29、236.83±25.21、136.66±16.49),SASP组、姜黄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姜黄素可以显著改善UC小鼠症状、病理形态,上调IL-10表达水平,抑制TNF-α、IL-1β表达水平,达到对UC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玮  陆允敏  陈维雄 《上海医学》2007,30(10):774-77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4、IL-13在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恶唑酮灌肠造模)。造模3d后全部处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脾脏单个核细胞(S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进行细胞培养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4、IL-13的表达量。结果培养24h后,模型组SMC、LPMC和PBMC中IL-4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值均<0.01),SMC和PBMC中IL-1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值分别<0.05、0.01)。结论IL-4和IL-1 3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健脾合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0例UC健脾合剂对脾虚型UC有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健脾合剂(党参、白术、山楂、陈皮、麦芽)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IL-8I、L-10、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均有免疫调节作用,但治疗组效果更佳。结论:  相似文献   

10.
魏铖  王立生  王建尧  张茹  师瑞月  姚君 《广东医学》2012,33(16):2392-2394
目的观察抗小鼠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硫酸葡聚糖钠(C6H7Na3O14S3,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将实验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NC)组、模型(MD)组、TSP-2治疗组和正常兔IgG治疗组;除NC组外,其他组均给予5%DSS造模7 d后停用造模药,TSP-2治疗组和正常兔IgG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后续干预治疗7 d。记录分析疾病活动指数(DAI),14 d后处死小鼠,取结肠行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和IL-1β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小鼠肠黏膜IL-10、IL-6、IL-1β和TNF-α蛋白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SP-2治疗组小鼠第10~14天DAI明显低于MD组(P<0.05);TSP-2治疗组肠黏膜IL-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D组(P<0.05);同时TSP-2治疗组肠黏膜TNF-α、IL-6和IL-1β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MD组(P<0.05);正常兔IgG治疗组与MD组比较,细胞因子检测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2可以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并降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通过抗炎和降低肠道过度的免疫反应,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抗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从细胞因子、自由基角度观察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结果 模型组的IL 1β、IL 4、SOD、MDA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显著降低IL 1、MDA含量 ,而提高IL 4、SOD含量 (P <0 0 1)。结论 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通过改善细胞因子、自由基水平而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螵蛸多糖相对均一组分--CPS-1对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DSS诱导法建立小鼠UC模型,以SMZ-TMP为对照,通过临床症状、体质量改变、局部肠黏膜(溃疡发生)改变情况等指标对高、低剂量CPS-1对UC小鼠的保护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小鼠血清中某些内皮增殖及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海螵蛸多糖治疗组小鼠模型建立后的体质量没有明显降低,小鼠的一般生长情况都良好,血清中EGF和PDGF的含量较模型建立前明显增加,而TNF-α的含量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海螵蛸多糖CPS-1能够明显的提高UC小鼠血液中EGF和PDGF的含量,加速溃疡组织的愈合;同时降低TNF-α的表达,从而缓解炎症.因此,海螵蛸多糖CPS-1能够加速溃疡组织的愈合和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予以抑制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分析IL-1β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建立与人UC相似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小鼠结肠炎动物模型,雌性BALB/c小鼠40只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7天,其余3组小鼠饮用5% DSS溶液7天。从给DSS第3天开始,美沙拉嗪治疗组胃管注入美沙拉嗪20mg·kg-1,每天3次,共5天;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0.1mg·kg-1(0.2mL),腹腔注射,每天1次,共5天。ELISA检测血清IL-1β浓度、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肠黏膜IL-1β表达变化,观察各组小鼠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病理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病理评分。结果:血清及局部组织检测提示IL-1β在正常对照组中微弱表达,在DSS模型组中表达明显上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美沙拉嗪组IL-1β表达低于DSS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IL-1β在小鼠UC中表达上调,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其表达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4.
中药组方灌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免疫方法制作动物模型及中药组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的免疫指标观察。结果表明该方能有效地抑制异常增高的体液免疫(IgG)而提高功能低下的细胞免疫(Ea-RFC、Et-RFC、LTR)纠正比例失调的CD4/CD8水平,疗效明显高于柳氮磺胺嘧啶(SASP)(P〈0.05)。  相似文献   

15.
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动物模型的制作 ,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等各方面应等同于人类UC ,与人类UC有共同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及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事实上 ,由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很难制作出这样理想的动物模型。在应用中药治疗UC的研究中 ,我们参照文献[1,2 ] 选用了较为可靠的化学物三硝基苯磺酸复制出类似人UC发病机制的大鼠UC模型。1 材 料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大鼠 ,雌雄兼用 ,体重 2 0 0~ 2 4 0g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 主要仪器 :高速组织…  相似文献   

16.
三白三花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2005年1月-2006年8月,用结肠灌洗机清洁灌肠后用“自拟三白三花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猪颌下腺粗提物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猪颌下腺粗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愈合作用及某些生化指标的改变。随机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每组20只,即健康对照组,造型组和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组。取成年阉割猪颌下腺组织,制成粗提物,给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1次/d,100mg/次,共14d。一次性处死大鼠,采集血和结肠组织,测定脂质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相似文献   

18.
赵翠娟  王承党 《医学综述》2008,14(22):3435-343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多数学者认为,UC是由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和肠道免疫系统之间复杂地相互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引起肠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本文拟对一些与UC发病关系密切的肠道免疫系统的相关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炎宁灌肠液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免疫方法制作动物模型,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炎宁灌肠液对结肠粘膜组织学变化的影响.结果中药治疗组粘膜充血水肿显著减轻,大部分结肠粘膜病变呈基本缓解图象.结论炎宁灌肠液能有效地改善结肠粘膜的充血水肿,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20.
硒和锌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芳  于中麟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0):756-758
研究局部应用微量元素硒和锌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给Wistar大鼠自由饮用含1.5%右旋糖苷硫酸钠(DSS)水溶液,使之形成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希力口服液6ml·d-1(硒60μg)、硫酸锌/希力口服液6ml·d-1(硫酸锌100mg·kg-1,硒60μg)、地塞米松7mg·kg-1·d-1、生理盐水6ml·d-1(对照组),每日分2次灌肠治疗,观察疗效。同时,检测治疗前后结肠粘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锌、硒含量及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经锌、硒联合治疗的模型动物,病情明显改善,疗效与地塞米松治疗组相仿。治疗后结肠粘膜SOD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而MDA含量明显降低。另外,结肠粘膜锌、硒含量均有明显增高;动物外周血NK细胞活性亦有显著提高。结论锌、硒联合灌肠治疗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治疗作用与锌、硒元素对病变局部抗氧自由基的损害有关,同时,硒元素还有增强免疫监视系统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