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科手术抢救危重创伤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国海 《急诊医学》1999,8(3):212-213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79年9月~1984年8月五年间(?)共收治严重多发性创伤160例。对其中多系统、多脏器伤,处于重度休克,或来急诊室时心跳骤停的危重伤员,采用就地紧急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提高急诊科对危重创伤病人的抢救能力。方法:对近两年我院的急诊176例危重创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死亡85例,占48.0%;91例经抢救0.5~6h后全部收往入院,其中81例行急诊手术抢救,死亡22例,占27.0%。结论:多发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单部位伤(P<0.01~0.05)。急诊科的医师必须提高对多发伤的认识,及早明确诊断:重申及时保证呼吸道通畅,积极进行抗休克抢救的重要性;强调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急诊医师、护士的抢救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危重创伤病人在急诊科的抢救:(附17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升弟  金心 《急诊医学》1998,7(2):97-99
目的:进一步提高急诊科对危重创伤病人的抢救能力。方法:对近两年我院的急诊176例危重创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死亡85例,占48.0%;91例经抢救0.5 ̄6h后全部收往入院,其中81例行急诊手术抢救,死亡22例,占27.0%。结论:多发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单部位伤(P〈0.01 ̄0.05)。急诊科的医师必须提高对多发伤的认识,及早明确诊断;重申及时保证呼吸道通畅,积极进行抗休克抢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信息化系统运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对其检查周转时间、急诊停留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10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护理,试验组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观察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检查周转时间、急诊停留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在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检查周转时间(超声、CT、心电图)、急诊停留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信息化系统运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可实现各个抢救环节的信息共享,有效缩短各个检查的周转时间及节约急诊停留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急诊科早期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治疗,对挽救病人生命起着决定性作用。自1979~1992年共在急诊室救治外伤及宫外孕破裂出血病人107例,在物质、设备、人员,以及通讯联络诸方面作了系统安排,保证确定性抢救手术治疗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1984年2月至1985年7月在比利时根特(Ghent)大学医院创伤骨科系及外科系进修,先后在该院加强监护病房(ICU)、手术室以及急诊科学习。进修期间还参观了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鲁汶天主教大学医院急诊科和荷兰、卢森堡等国一些医  相似文献   

8.
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7例不同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急诊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疗效和护理情况。结果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与护理后,38例病情稳定转病房治疗,9例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和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抢救的成功率是80.85%。机械通气能够有效的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和心肺复苏成功率,做好机械通气护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腹部创伤急诊抢救手术的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部创伤急诊抢救手术的配合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西玲,金淑凤腹部创伤平时和战时都较为常见。平时多为闭合性损伤,战时则以开放性损伤多见。腹部创伤因实质性脏器或空腔脏器的破裂,大血管损伤,引起大出血、休克,导致机体短时间内代谢发生急剧变化。正...  相似文献   

10.
<正>在急诊科所收治的非创伤性昏迷患者中,共计病发率达到5%,由于引发患者的昏迷病因极为复杂,所以临床展开相应的急诊和急救工作也存在较大困难。昏迷程度以患者自身的脑功能损伤程度以及意识情况加以划分为脑死亡、深度昏迷、中度以及浅度昏迷等。急诊室的非创伤性昏迷治疗关键在于能够在有限时间内采用有效急救措施,从而尽快提升患者的清醒速度,以此提升患者预后成  相似文献   

11.
急救程序化管理包括建立急救中心网、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和完善的创伤急救模式。现代创伤以严重创伤、多发伤和同时多人受伤为特点。严重创伤可造成病人心、脑、肺、肾和脊髓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抢救平台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在两家骨科医院急诊抢救并手术的病人使用普通抢救台(对照组)和危重创伤抢救平台(实验组),观察抢救过程中病人的术前准备时间及病人的疼痛度。[结果]实验组术前准备时间为28.35min±4.28 min,对照组为34.05 min±3.68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2,P〈0.05)。对照组搬动前疼痛评分6.96分±1.81分,搬动后疼痛评分8.24分±1.72分,搬动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4,P〈0.05);而创伤抢救平台的使用,避免搬动病人,减轻了病人的疼痛度。[结论]危重创伤抢救平台的应用可缩短术前准备所用时间,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抢救平台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在两家骨科医院急诊抢救并手术的病人使用普通抢救台(对照组)和危重创伤抢救平台(实验组),观察抢救过程中病人的术前准备时间及病人的疼痛度。[结果]实验组术前准备时间为28.35min±4.28 min,对照组为34.05 min±3.68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2,P<0.05)。对照组搬动前疼痛评分6.96分±1.81分,搬动后疼痛评分8.24分±1.72分,搬动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4,P<0.05);而创伤抢救平台的使用,避免搬动病人,减轻了病人的疼痛度。[结论]危重创伤抢救平台的应用可缩短术前准备所用时间,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尤其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等情况时,需紧急抢救,以保证重要器官灌注.这些患者往往对药物治疗效果差,此时实施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尤为重要.既往临时心内膜起搏需于X线透视下进行,患者需转送至导管室.但危重患者转运时风险大,尤其患者出现室颤等需电除颤及CPR时,无法转运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总结放射影像科在急诊急救和危重病人抢救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我院放射影像科近年来在急诊急救和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加以总结。结果:对急诊外伤的检查,包括①颅脑外伤的检查。②脊柱外伤的检查,其中又包括颈部外伤,胸椎外伤、骶尾椎外伤的检查。③胸部外伤。④腹部外伤。⑤骨盆四肢外伤,只要病情允许,应作平片,CT和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有效抢救治疗方案或收入相关科室进行手术或抢救治疗。对危重病人的影像学检查,还应做好床边照片,并严格掌握适应证,使危重病人的抢救做到准确、迅速、及时,充分发挥影像学的检查效果。结论:放射影像科在创伤急救和危重病人抢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主要有三点:一是明确诊断。二是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案。三是根据检查抢救情况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张文理  刘毅 《临床医学》1999,19(7):54-55
我科1992年元月~1997年元月共收治严重多发伤108例。创伤评分值ISS>16,其中12例在急诊科抢救室就地紧急手术治愈11例,死亡1例。就地手术占严重多发伤的11.1%。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13~58岁,平均35.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坠落伤2例,刀刺伤3例,挤压伤1例。创伤部位分布:硬膜外血肿脑疝并胸部多发性肋骨骨折2例;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疝并脾破裂1例;脑震荡多发性  相似文献   

17.
创伤危重病人在急诊室的抢救(附14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危重病人在急诊室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将直接影响其入院后的救治效果。1983年1月至1987年12月,我院急诊室抢救创伤危重病人144例,现将其在急诊室的抢救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实践。方法改变传统抢救护理方法,由三级护士构成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专职组)为中心的急救模式。比较专职组与传统护理小组(传统组)在急诊心功能Ⅳ级、心绞痛Ⅳ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患者抢救中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间,患者家属及医生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专职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及抢救室滞留时间分别为(3.6±1.3),(55.6±25.7) min,较传统组的(4.4±1.3),(62.6±29.3)min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913,2.554;P<0.05);专职组患者家属及医生对专职组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5.6%,98.9%,均优于传统组的88.7%,9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98,9.43;P<0.05)。结论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对急诊抢救室护理工作有一定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确保急救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院急诊科2003—07/2006—07共收治脑出血320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76例,女144例,年龄34-81岁,平均56.5岁。既往高血压病史250例,发病血压升高270例,其中3级高血压190例;双侧瞳孔不等大20例。发病时间20min-1h以内168例,1~6h80例;6~24h 48例;24h以上24例。临床表现分别有头痛、眩晕、呕吐、偏瘫,失语,尿失禁、血压升高,高热、瞳孔散大,意识障碍等。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头颅CT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0例危重剖宫产手术产妇及新生儿的抢救配合分析,认为抢救时人力的合理安排,急救药品、物品、仪器、处于应急状态,护理人员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急救护理技术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可大大提高手术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