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钡餐检查的影像表现。资料与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临床和X线钡餐检查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食道间质瘤2例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胃间质瘤3例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中上腹不适、腹痛、腹部包块等。恶性肿瘤可有体重减轻,发热,偶有腹腔播散和肝转移症状。X线钡餐检查的影像表现良性间质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可有浅分叶:切线位显示弧形、半圆形充盈缺损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夹角多呈钝角。其表面粘膜展平或消失,部分有小龛影。恶性间质瘤形态不规则,其表面粘膜破坏,有多发龛影。邻近结构有受压改变。结论: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钡餐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X线钡餐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结合超声内镜和MSCT检查,祢补钡餐的不足。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恶性20例,良性10例,交界性1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7例(17/20),小于5cm3例(3/20)。钡餐造影表现为胃肠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破坏13例(13/15),偏侧性充盈缺损或肠壁不清、缺失、肠腔狭窄14例(14/15),病变区可见溃疡形成,位于腔外或部分腔外6例(6/15)。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16例),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不规则形。良性密度均匀,呈均匀性强化,恶性密度大部分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5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偏侧性腔壁不清或缺失以及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消失,肿块内的钙化及腔外钡斑或溃疡是其诊断重要的征象,CT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钡餐造影时呈十二指肠上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者的X线、CT表现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上部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病例的钡餐造影表现(其中12例同时有CT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和内窥镜资料,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15例钡餐造影均表现为充盈缺损,10例位于球部、5例位于球及球后部;平均径线在恶性肿瘤中为2.5cm,良性肿瘤中为2.4 cm,肿瘤样病变中为2.4 cm。CT显示肿块4例,局限性肠壁增厚4例,4例未见异常;内窥镜11例表现为肿块或局限性隆起,4例正常。结论对十二指肠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钡餐造影比CT和胃镜检查能发现较多病变。  相似文献   

4.
胃和十二指肠异位胰腺X线造影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和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的价值.方法 对5例胃镜或病理证实的异位胰腺X线钡餐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异位胰腺位于胃3例(胃和十二指肠2例,胃体1例),胃幽门前区十二指肠球部2例.钡餐检查3例表现为肿块型,"脐样征"阳性,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表面有脐样钡斑;2例表现为"导管征"阳性.肿物大小约1.5~3.5 cm.结论 "脐样征"和"导管征"是异位胰腺特征性X线表现,正确认识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5.
胃平滑肌瘤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的X线钡餐造影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胃平滑肌瘤,术前均行X线钡餐造影及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8例胃平滑肌瘤中腔内型21例,腔外型12例,腔内外型5例。X线钡餐造影26例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13例有“桥”形皱襞形成,9例有溃疡形成;CT表现为胃腔内或腔内外相连圆形、椭圆形大小不等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X线钡餐造影、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2%、92%。结论:X线钡餐造影对腔内型和以腔内生长为主的胃平滑肌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CT对腔外型和以腔外生长为主型显示最有价值,但需与起源于邻近器官的病变加以鉴别。两者结合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在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病理风险分级。结果:12例中,位于十二指肠降部9例、水平部3例。CT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多数肠腔扩张。免疫组化:CD117阳性10例、CD34阳性8例。风险分级: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4例、高度危险性2例。结论:MSCT扫描可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定位、危险程度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影像学依据,确诊仍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问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问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一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服速溶型助显剂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85例患者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病理检查对照分析。结果胃肠超声造影检出各类胃炎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癌8例,胃间质瘤1例,胃息肉2例,胃下垂4例。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病理检查符合率约90%。结论口服速溶型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对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胃镜、X线钡餐造影的互补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钡餐及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食管间质瘤钡餐及CT的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16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7个,1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以食管中下段常见(13/17).13例良性肿瘤均为单发病灶.钡餐表现食管弧形外压性改变,CT平扫表现为腔内黏膜下类圆形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均匀轻度强化.3例恶性肿瘤共4个病灶.其中1例钡餐显示食管管擘僵硬,黏膜有破坏,CT平扫肿瘤分叶状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余2例3个病灶钡餐黏膜线不规则,CT上病灶前缘呈浅分叶状,密度无明显异常.结论:食管间质瘤钡餐多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CT多表现为腔内生长的肿块.钡餐和CT检查有助于食管间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总结十二指肠腺鳞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腺鳞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中有1例CT表现为厚壁空洞样肿块影,相应肠腔明显扩大,与肝脏、胃分界不清,钡餐造影表现为不规则团片状龛影;1例CT 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结节,伴有胰管、胆管扩张,与胰头部分界不清。CT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十二指肠腺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GIST患者影像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表现对照.6例患者先行消化道钡餐检查,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4例,腹腔网膜2例.腔外型生长者6例,腔内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者12例,2例系膜来源间质瘤.肿瘤直径2.5~16cm不等,肿瘤大于5.0cm者多有中心或偏侧坏死区,且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多数病灶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22例中5例恶性,其中2例伴肝转移,1例伴有肺转移.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很好的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其CT动态增强检查结合后处理重建功能在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对临床治疗指导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致梗阻性黄疸的CT或MRI表现。方法:分析18例PAD伴梗阻性黄疸的CT或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确诊。结果:本组18例中,憩室直径小于2 cm的11例,大于2 cm的7例。PAD的CT和MRI表现为胰头右后方与十二指肠之间圆形或半圆形含气囊袋影,可见液气平面,部分憩室内可见食物残渣影。18例PAD均伴有胆道系统不同程度的梗阻扩张。增强扫描憩室壁及相邻十二指肠局部肠壁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对PAD致梗阻性黄疸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2010-2013年,我院收治的外生型GIST患者11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9例经CT准确定位,包括2例胃部,7例小肠,另2例误诊;7例定性诊断准确;5例接受消化道钡餐造影,均准确定位,3例定性诊断准确。结论肿物与胃肠道间的关系判断错误是导致外生型GIST误诊的主要原因,外生型GIST具有特征CT表现,但难以显示窦道以及肠间肿物,结合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清晰显示窦道,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蔡爱群  陈俊伟  陈雪吟  李仰康  周修国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96-1098
目的:探讨X线钡餐造影对食管憩室并食管及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X线钡餐检查、纤维内镜和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憩室并食管、贲门癌的X线表现。结果:18例中,单发憩室15例,多发憩室3例,其中最多1例有5个憩室。3个有液气平面。11例食管憩室位于肿瘤之上,7例憩室与肿瘤重叠。食管癌15例,贲门癌3例。憩室X线表现为囊袋状或尖角状钡影突出,肿瘤处黏膜不规则中断破坏、不规则充盈缺损及龛影形成,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扩张度差,对比剂通过缓慢。结论: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食管憩室并食管癌、贲门癌最简单、可靠、安全的方法,并能为内镜提供准确的定位,避免憩室穿孔危险。  相似文献   

15.
间叶来源胃肿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立新  杨军 《放射学实践》2006,21(6):573-576
目的:通过分析间叶来源的胃肿瘤影像表现,加深理解该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叶来源的胃肿瘤均行钡餐造影检查,其中16例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8例间叶来源的胃肿瘤,包括胃间质瘤12例、胃平滑肌类肿瘤4例、胃血管球瘤1例、胃脂肪瘤1例。钡餐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16例,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15例,出现龛影6例;CT表现为腔内肿块16例,腔外2例,肿块最大10cm×7cm,最小直径1.5cm,肿块分叶10例、肿块内钙化5例,肿块中央见溃疡5例,液化坏死4例;CT值为负值的1例,增强后明显强化12例;2例肝脏转移,1例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间叶来源胃肿瘤在钡餐造影中以共性表现为主,CT不仅显示率高,且有某些特征性表现,可提供定性及分期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十二指肠血管压迹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钡餐造影检查中十二指肠横部血管压迹的来源.材料和方法对比研究50例钡餐造影所见的十二指肠横部血管压迹与相应CT层面上十二指肠横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下腔静脉之间的关系;3例血管造影与钡餐造影联合检查,证实该压迹的来源.结果所有病例十二指肠横部血管压迹均与腹主动脉相吻合;肠系膜上动脉等血管与该压迹的位置及宽度不符;下腔静脉偶可导致另一压迹.结论十二指肠横部血管压迹,为腹主动脉压迫所致,称其为"十二指肠腹主动脉压迹”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目的:探讨钡餐造影和CT对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均行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其中11列行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发病部位位于空肠者6例;良性间质肿瘤5例,恶性间质肿瘤8例;4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钡餐造影表现为黏膜皱襞变平或破坏12/(12/13)例,肠腔偏侧性狭窄7(7/13)例,肿块内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4(4/13)例,CT表现为腔外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10(10/11)例,肿块内出现明显的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6(6/11)例,增强扫描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强化。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沿小肠长轴发展的偏侧性肠腔狭窄、伴有多发性溃疡或(和)不规则腔外肿块内有多处低密度征象对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及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的CT表现。41例GIST中,35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直接增强扫描,6例行延迟扫描。结果41例GIST中,胃间质瘤25例,小肠间质瘤8例,回肓部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3例,横结肠系膜及小肠网膜间质瘤3例,其中2例合并胃腺癌,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瘤。肿块最小约2cm×1.5cm×1cm,最大约13cm×15cm×19cm。病变向腔内生长者16例(占39%),腔外生长者25例(占61%),较小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边缘强化较明显,中心强化不明显。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消化道有关的肿块,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强化明显且均匀,较大时中心伴囊变、坏死且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应考虑GIST。  相似文献   

19.
婴儿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证实的婴儿肠旋转不良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腹部平片,16例行钡剂灌肠,18例行钡餐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显示十二指肠部分性梗阻32例,双泡征13例,小肠低位梗阻并腹腔积液3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钡剂灌肠显示阑尾位于右上腹10例,右中腹1例,左上腹4例,1例位置正常;与手术中记录的阑尾位置比较,诊断符合率较低(28.6%,4/14).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及其近端扩张、梗阻,扩张远端呈鼠尾状改变6例,其中2例显示为完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11例;十二指肠螺旋型下降13例;空肠位于右侧腹9例,位置正常1例.结论:在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中,腹部平片能提供肠道气体的异常信息,可作为本病的首诊检查方法;钡剂灌肠虽然可显示阑尾位置异常,但诊断准确性低,胃肠钡餐检查可显示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形态,是确诊本病的较好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