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苯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研究苯的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将接苯工人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测定当时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分组。观察指标包括DNA断裂分级(将DNA断裂损伤细胞按其损伤程度分级)及DNA彗星尾长(彗头末端到彗尾的长度)。结果 接苯工人DNA断裂程度及DNA彗星尾长[Ig(尾长+1)]两个参数,接苯组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8hTWA浓度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彗星试验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苯引起的人类淋巴细胞DNA损伤,提示对于检测环境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可能是一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职业接触对生产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应用彗星试验对广州某客车制造厂6个车间的346名(男240,女106)工作人员,进行淋巴细胞DNA损伤检测,其中306名为生产工人,40名(男20,女20)管理人员为对照组。结果 6个工种的彗星矩(TM)各不相同(P=0.003),以喷漆工的TM最大[3.25μm(2.97~3.55)],其他依次为车床工[3,18μm(2.66~3.82):、辅助工[3.13μm(2.82~3.48)]、电焊工[2.89μm(2.63~3.19)]、管理工人[2.54μm(2.22~2.90)]和组装工[2.32μm(2.02~2.67)。吸烟可使DNA损伤增加(P=0.023)。经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职业暴露、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发现,职业暴露(P=0.001)和吸烟(P=0.019)可分别影响TM值的改变,使DNA损伤显著增加。结论 职业接触和吸烟可致淋巴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3.
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方法选择2家密度板厂151名甲醛暴露工人(暴露组)和某推土机厂112名非甲醛暴露工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甲醛浓度,采用彗星试验和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评价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结果暴露组工人作业环境中的甲醛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0~7.88mg/m3)高于对照组(<0.01mg/m3)。高暴露组Olive尾矩为3.95,95%CI为3.53~4.43;低暴露组Olive尾矩为3.03,95%CI为2.49~3.67;对照组Olive尾矩为0.93,95%CI为0.78~1.1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暴露组彗星尾长为6.78,95%CI为6.05~7.6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暴露组彗星尾长为12.59,95%CI为11.80~13.43;低暴露组彗星尾长为11.25,95%CI为10.12~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暴露组的微核率为(0.65±0.36)%,低暴露组的微核率为(0.41±0.25)%,对照组的微核率为(0.27±0.13)%,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均有随暴露水平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按吸烟情况分层后仍有增高的趋势。结论甲醛暴露可导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增高,并且有随暴露水平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焦炉作业工人多环芳烃 (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 ,PAHs)暴露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 2 35名焦炉作业工人和 30名非职业PAHs暴露者 ,使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周末班后 6h尿中 1 羟基芘水平 ,收集个人职业暴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信息。结果 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的Olive尾矩高于对照组 [数值分别为 2 .4 7(0 .2 2~ 4 6 .6 8)、0 .94 (0 .4 2~ 4 .2 1)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与尿中 1 羟基芘水平呈相关性 (Spearman偏相关系数 =0 .2 2 ,P <0 .0 1)。以非暴露者Olive尾矩的上 5分位数 1.9作为判断个体是否为DNA损伤阳性的界值 ,焦炉工发生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阳性的OR =5 .38,95 %CI=2 .0 7~ 14 .0 8,且随外暴露等级或内剂量水平的增高而呈增加的趋势。结论 焦炉工PAHs暴露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呈良好的剂量 -效应和剂量 -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焦炉逸散物对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2(Hsp72)水平的影响及与DNA损伤的关系,探讨Hsp72在细胞损伤保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67名焦炉工人和30名对照,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的水平,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水平,个体采样采集作业环境空气样本,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苯并[a]芘浓度。结果高暴露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水平(G±SG)和Olive尾矩(G±SG)分别为1.24±0.42和4.49±1.24,明显高于低暴露组(1.01±0.35和2.99±1.10)和对照组(0.85±0.34和2.4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全体研究对象Hsp72中位数为界值,将研究对象分为Hsp7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Hsp72高表达的人数相对比率在对照组、低暴露组、高暴露组分别为36.7%、43.1%和58.3%,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Hsp72高表达组,Hsp72表达水平随着暴露等级升高而升高,其中高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之间Olive尾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sp72低表达组中,各组Hsp72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live尾矩随暴露等级升高而升高,其中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明显高于Hsp72高表达组的高暴露组工人。高暴露组Hsp72水平与Olive尾矩呈负相关(r=0.503,P〈0.01)。结论焦炉逸散物可诱导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水平升高,Hsp72对细胞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检测了有机磷农药接触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结果表明,有机磷农药接触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慧星细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SCGE检测的DNA断裂可作为毒物对机体健康影响的早期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杀虫剂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检测乐果、甲基对硫磷、氯氰菊酯、扑灭司林等杀虫剂的遗传毒性。方法:分别用10,50,100,200μg/ml浓度的乐果、甲基对硫磷、氯氰菊酯、扑灭司林在37℃下染毒人外周血淋巴细胞0.5 h,同时用100μg/ml的过氧化氢(H2O2)作阳性对照,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阴性对照。用彗星试验检测以上4种农药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结果:与阴性对照相比,乐果和对硫磷在100μg/ml浓度,扑灭司林和氯氰菊酯在200μg/ml浓度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明显增强(P<0.01)。结论:受试的4种农药可引起DNA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和人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hum an8-oxoguan ine DNA glycosydase,hOGG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了解石棉肺与DNA损伤和hOGG1基因型的关系。方法以101名石棉作业工人作为观察组、141名非石棉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利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程度;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 erasechain reaction-restricted fragm ents length polymorph ism,PCR-RELP)法确定hOGG1基因Ser326Cys多态分布。结果(1)石棉接触组基础DNA损伤程度(basal DNA dam age,DB,34.8±16.8)、H2O2诱导后的DNA损伤程度(H2O2-induced DNA dam age,DH,136.7±36.0)及修复损伤4 h后的DNA损伤程度(repair DNA dam age,DR,51.0±1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石棉肺组DH(147.0±30.8)和DR(56.9±21.4)显著高于非石棉肺组(125.7±38.2和44.9±15.4)(P<0.01)。(2)石棉接触组和对照组hOGG1基因Ser326Cys多态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22,P=0.89)。而石棉接触组中,石棉肺人群Ser/Ser、Ser/Cys、Cys/Cys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5.5%、51.0%和23.5%,与非石棉肺人群(48.0%、36.0%和16.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3,P<0.05)。石棉肺组中Ser/Cys和Cys/Cys基因型人群,DH和DR均高于非石棉肺组相应人群(P<0.05)。(3)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hOGG1基因型对患石棉肺的风险无明显影响(OR=0.66;95%CI=0.38~1.13)。结论接触石棉会导致DNA损伤,携带Cys等位基因的人群DNA对H2O2氧化损伤敏感性增强且DNA损伤的修复能力降低可能是促成石棉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彗星试验评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暴露于不同剂量甲氨喋呤(MTX)后的DNA损伤。方法外周血来自男女两名助血员,淋巴细胞分离后用终浓度为0(溶剂对照)、0、5、10、25、50、100ug ml^-1的MTX分别染毒6h和24h,而后用彗星试验检测各组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以尾长(TL)和尾相(TM)作为DNA损伤的指标,并分析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染毒组DNA损伤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彗星试验是一种快速、简便测定DNA损伤的方法。MTX对体外培养的人淋巴细胞具有DNA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0.
职业接铅工人外周血细胞DNA损伤检测的彗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铅接触人群的遗传毒性已有文献报道[1,2 ] 。应用单细胞电泳法 (SCG ,又称彗星试验 ) [3 ] 检测铅致DNA损伤效应已有报道 ,但仅限于动物实验[4 ] 。我们应用彗星试验检测了铅接触工人外周血细胞DNA损伤效应 ,以探讨职业铅接触的遗传毒性。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某蓄电池厂铅接触工人 46 (男 2 9、女 17)名 ,不接触其他有害因素。 2 8名成年健康献血者 (男 18、女 10 )为对照 ,均无铅和其他职业有害因素接触史。同时利用调查表收集吸烟与饮酒习惯、工龄、工种等资料。2 .主要试剂与仪器 :低熔点琼脂糖 (LMA ,进口分装 )、正…  相似文献   

11.
接触高温、CO、粉尘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技术对某钢厂不同生产车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单链DNA损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O组、CO+高温组人工的DNA损伤发生率高于高温组、粉尘组和对照组4-6倍,其DNA损伤的程度亦严重,而高温组、粉尘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单链DNA损伤率有可能作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早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接触苯工人白细胞癌基因激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PCR-Blot和Dot-Blot技术检测了103名接触苯工人和70名对照组工人外周血白细胞c-Ki-ras2基因和c-myc基因。结果表明,103名接苯者中有4例其外周血白细胞检出c-Ki-ras2基因12位点G→T突变,其接苯工龄在6~10年,而70名对照者未检出该突变;c-Ki-ras2基因12位点(G→A突变在两组工人中均未检出阳性;c-myc基因亦未在两组工人中检出扩增现象。结果提示,c-Ki-ras2基因12位点G→T突变与慢性接触苯有关,有可能是苯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3.
镉作业工人肾损伤血镉临界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了我省某矿务局68名镉作业工人尿蛋白、尿β_2-MG、尿镉、血镉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尿镉与肾损害并无关系;血镉与尿蛋白、尿β_2-MG相关。通过时血镉与尿蛋白、尿β_2-MG的回归分析,我们认为引起镉作业工人轻度肾损伤的血镉临界值为5.43μg/L,当血镉浓度大于16.9μg/L时,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肾损伤。  相似文献   

14.
纳米材料对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纳米银(Nano-Ag)、纳米氧化锌(Nano-ZnO)、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大鼠的免疫毒性效应.方法 将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小牛血清对照组,以及3种纳米材料的高剂量组(17.5mg/kg)和低剂量组(3.5mg/kg).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隔日染毒5周,腹主动脉放血处死,检测大鼠...  相似文献   

15.
铬铁合金生产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价铬的细胞遗传学效应。方法∶28名男性铬铁合金生产工人和22名男性不接触毒物者检查了血清铬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结果∶接触空气中三氧化二铬平均浓度为0.24~0.65mg/m3(折成CrO3)的车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微核率及分裂指数与血清铬水平呈正相关,但与工人年龄、工龄无显著相关。结论∶一定浓度三价铬也可诱发细胞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HSP70单克隆抗体及DotBlot方法对某钢厂接触矽尘工人矽肺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接触矽尘工人及矽肺患者在淋巴细胞HSP70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与矽尘引起的肺部纤维化病变尚水见明显联系。其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彗星分析法探讨氯乙烯聚合工人DNA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文辉  杨倬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05-1106,1108
目的:探讨低浓度氯乙烯暴露(〈5ppm)和DNA伤害的相关性。方法:彗星分析法、Student's t-test和ANOVA检验。结果:在低浓度的氯乙烯暴露下(0.05-13.38ppm),仍然可以观察到在环境氯乙烯浓度大于1ppm的工人比小于1ppm的工人有较多的DNA单股断裂(P〈0.05)。结论:车间空气中氯乙烯的浓度即使达到法定容许浓度,仍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鞋厂工人外周血象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910名鞋厂作业工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共收回826份问卷,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鞋厂作业工人外周血象异常的影响因素有小学文化程度、有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和是否职业病知识知晓.[结论]小学文化程度、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和不知晓职业病知识可能是鞋厂工人外周血象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将62名受检者分为3组,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方法和~3H标记的胸腺嘧啶同位素测定法检测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情况。发现A组工人(氟暴露时间大于20年)的血清IgG含量,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明显低于B组工人(氟暴露时间2—3年)和C组工人(非氟暴露者)。同时观察氟化钠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发现氟离子浓度在5mg/100ml时,即可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并随离子浓度增加而加强。实验结果提示,氟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