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秀省  王洽会  王秋英 《光明中医》2006,21(5):F0004-F0004
婴幼儿腹泄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病因不外内伤和外感两大因素,病理变化则在脾胃.<古今医统>有:"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泻泄,又经所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由于小儿"雅阴未充,雅阳未长",调节机能差,一旦发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转变极易,临床常见虚实并见,症状错杂.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处方用药切忌呆泥、单纯.治应重视扶正祛邪配合,补消并用,温清兼施,补中发表,润燥相济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小儿泄泻多因外感风寒或暑热,内伤乳食,致脾胃运化失常;也有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等。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病情恶化,可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治当敛阴、固阳兼施。运用神术散加减口服、灌肠对小儿多种证型泄泻进行辨证论治,并总结典型病例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3.
小儿泄泻外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泄泻为常见疾病。由于小儿脾胃薄弱,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乳食,均可影响脾胃功能而导致运化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遂成为泄泻。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奉生身。脾胃病则水谷精微不能化为气血而下流,不但摄入营养不为身体所用,而且还耗伤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气液。脾胃伤则泄泻愈甚,泄泻愈甚则脾胃更伤。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可转为幔惊,甚至气脱液竭而致不救。由于小儿多畏服药,故外治法有特殊价值。笔者根据师传经验,本着辨证施治原则,加减化裁,将外治法应用于临床,除严重者需配合内服药外,一般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泄泻证治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多。由于小儿脾胃脆弱,卫气尚不充实,六淫邪气、内伤乳食皆能引起脾胃功能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其证大便泻下,暴如水注,或泻下粘滞不化,泻久不仅导致脾胃虚弱,且因暴注泄水极易引起液竭气脱。现将儿科常见之湿热泻、积滞泻、脾虚泻分述如下:一、湿热泻  相似文献   

5.
泄泻一病,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更为多见.<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说明泄泻之病变主要在于脾胃.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所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相似文献   

6.
治法札记     
1 治暑泻当利小便  夏日泄泻。多为大肠湿热。因热夏盛暑 ,天热地湿 ,若饮食不节 ,起居失时 ,则脾胃易伤而致湿热内蕴 ,故其泻必粪大出而势直下 ,所谓倾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暑泻来势凶急 ,故易耗津伤阴 ,导致脱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云 ;“泻多必亡阴。”清·程杏轩《医述·泻》亦云 :“暴注下迫 ,食不及化 ,是无水也。”故暑泻的治疗 ,务必以止为先 ,清热渗湿止泻当为治则 ,霍香正气水、葛根芩连片、六一散皆为常用 ,中药处方 :葛根、白头翁、黄芩、黄连、秦皮、木香、滑石、车…  相似文献   

7.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8.
小儿泄泻为常见之病,由于小儿脾胃薄弱,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乳食,均可影响脾胃功能而导致其运化之功能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遂成泄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奉生身,脾胃得疾,则水谷精微不能化为气血津液而下注,不但不能摄入营养为身体所用,而且还耗伤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之气血津液,脾胃伤则泄泻愈甚,泄泻愈甚则脾胃更伤,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可转为慢惊,  相似文献   

9.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10.
正泄泻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甚至泻出水样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发病多见,是小儿最常见疾病之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一般本病轻症预后良好;重症或治疗失时或失当,则易耗伤气液,可形成阴津枯竭,气阴衰败,阴阳两伤,以致转成慢惊风,甚至危及生命。久泻迁延不愈者,可引起饮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成为疳证。药物治疗效果缓慢,往往难以维持,且患儿不易  相似文献   

11.
泄泻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运化火司而成。故《景岳金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脾胃之伤,传统上认为,不论外感内伤,多在脾气(阳)不足。其实不然,外感内伤,不仅易伤脾胃之气,亦伤脾胃之阴。当外邪侵袭,湿热内蕴,湿从火化,则最易伤津劫  相似文献   

12.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13.
脾阴虚泄泻浅识镇江市中医院(212003)王姗红脾阴虚泄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而言之者甚少。昔贤有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萃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依据脾胃受损的不同原因,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阳虚...  相似文献   

14.
泄泻集说     
泄泻之本,大都出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伤所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而泄泻作矣。泄者大便溏泻,或作或止;泻者大便直  相似文献   

15.
小儿泄泻,多由饮食不节,起居失适,感受外邪,脾胃受伤所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并走大肠而泄泻作矣。泄者如水之泻势犹舒缓,泻者大便直下,水去如注。病症虽有轻重,而病因总属伤脾。脾受湿而不能渗,并走大肠,遂致泄泻,故泄泻多由湿矣。余业医五十余年,从一九三二年起,将“平胃散”改为汤剂以适用于小儿。临床处方常以“平胃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泄泻,多获良效。观平胃汤之组方,苍术苦温辛烈,运脾燥湿以为君;厚朴苦温,行气除湿消满为臣,又以陈皮理气化痰,芳香醒脾,更以甘草调和脾  相似文献   

16.
泄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为高。小儿体质纤弱,脏腑娇嫩,形体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卫外抗邪力差,易受六淫之侵;其脾常不足,食饮不节,易伤积之苦。故常因外感、积滞伤脾损胃,致纳胃肠紊乱,升降失调,腹泻时作。初泻多食,解表祛邪,消滞和中则病易解,若治不得法或感外邪,或又伤积滞,脾胃更受克伐,小儿脾虚久泻因此发生。自1994年1月至2000年12月,采用葛参连姜汤治疗小儿久泻61例,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17.
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疾病.小儿脾胃薄弱,无论内伤乳食,外感六淫均可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而致泄泻.本病四季皆有,秋季多发,2岁以下婴幼儿为多见.发病后易耗伤气液,重症可伤阴损阳,产生危笃之变.由于小儿多畏服药,故外治法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久泻必虚,虚当辨在脾与肾,治则有健脾与温肾之分,此乃治虚泻之法则。不明此理,往往事倍功半矣。古人云,治病必求其本,治虚泻亦然。《景岳全书》有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此言是就泄泻常识而论。至于久泻不愈,则未及概全。久泻则亡阴,阴亡势必累及阳,阳衰则周身失煦,寒从中生。盖脾胃为后天之本,主纳水谷,运化,升清别浊。脾失其常,则运化不利,水  相似文献   

19.
李东垣 ,是补土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脾胃论》中阐发了 :“百病皆由脾胃生”。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脾胃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诸病之由所生也。小儿时期素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故易损伤脾胃之气 ,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尤为多见。且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十分密切 ,脾胃虚弱直接关系到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而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治疗上应用比较广泛。兹举验案 4则 ,报道如下。1 小儿厌食症张某 ,男 ,4岁。 1999年 4月 5日就诊。厌食 ,拒食 ,含食不咽 ,咽…  相似文献   

20.
腹泻是一个症状,通常指排粪次数增加及粪质稀薄而言。中医文献中对腹泻虽作过详细的描述,主要是根据病之缓急、病程之久暂,如“暴泻”“久泄”;粪质之形色改变如“溏泻”“鹜泻”等等来命名。这里,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泄泻是怎样发生的?内经阴阳大论:“湿胜则濡泻”,又云:“春伤于风,夏生飱泻”,王冰认为湿胜则脾土受伤,或风木之邪内干脾土。故平治会粹云:“泄泻者,水湿所为也,由湿本土,土乃脾胃之气也,得此证者,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