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在≤5cm肝细胞杆癌断中的价值,方法:本对经病理症实≤5cm肝细胞肝癌78例患和临床资料,甲脂球蛋白(AFP)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肝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AFP阳性率47.4%,本组病例超声确诊率62.56%,检出率94.88%,随着瘤灶增大,其回声由弱到强演变,瘤灶越大周围声晕出现率越高,血流信号越丰富,其确诊率越高,结论:由于超声检查灵敏,廉价等优点,应作为肝癌的首选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对肝癌检出率高,而确诊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中AFPmRNA检测对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AFPmRNA检测对原发性肝癌 (以下简称肝癌 )高危人群监测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采取AFP升高 2次以上的慢性肝病患者 6 3例、12例肝癌、2 1例肝癌术后患者静脉血 5ml,用RT -PCR进行AFPmRNA检测。结果 :AFP定量与AFPmRNA阳性率无显著关系 (P >0 .0 5 ) ,AFP进行升高组、持续升高组和波动组间AFPmRNA阳性率无显著关系(6 4.71%、40 %、40 .5 8% ,P >0 .0 5 ) ,AFP进行升高组、持续升高组发癌率为 5 8.82 % (10 / 17) ,30 % (3/ 10 )显著高于AFP波动组 4.35 % (3/ 6 9,P <0 .0 1)。AFPmRNA阳性检出肝癌 41.6 7% (5 / 12 ) ,高危结节 6 0 % (6 / 10 )、肝癌术后复发 10 0 % (4/ 4)。AFP大于 2 0 0 μg/L能检出 5 8.82 % (10 / 17)肝癌和 2 5 % (1/ 4)的术后复发灶 ,AFP大于 2 0 0 μg/L、AFPmRNA阳性结合影像检测能检出 91.6 7% (11/ 12 )的肝癌和 10 0 % (4/ 4)的术后复发灶。结论AFP进行和持续升高是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 ,AFPmR NA阳性也是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 ,AFPmRNA能检测部分AFP阴性的肝癌患者 ,因此 ,AFP、AFPmRNA和影像联合检测能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导向多电极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小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超声导向208例直径<5 cm的小肝癌患者采用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血流、AFP水平及生存率变化.结果治疗后1~2周肿瘤内血流信号消失或减少率100%;3个月复查B超显示196例(94.2%)患者肿瘤缩小25%以上;其中6例患者瘤体完全消失,132例AFP阳性患者转阴104例,下降21例,有效率94.7%;1年、2年生存率为100%、94.3%.结论超声导向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是一种有效治疗小肝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肝癌患者共70个结节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进行硬化治疗。肿瘤直径1~4cm、每个瘤体内注射2~6次、注射剂量6~60ml。结果58例在注射2~6次后,总有效率为56.40%。治疗后12个瘤灶消失;34个缩小;24个未增大。直径缩小或不变的肿瘤CT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原血清血甲胎蛋白(AFP)值升高者显著下降。经组织学检查的病灶证实完全坏死。注射过的瘤灶无局部复发。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和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分析二者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准确率(89.29%)高于常规超声检查(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有27例,经超声造影可见瘤内血管,将瘤内血管作为诊断肝细胞性肝癌的标准,准确率为79.41%(27/34);门静脉期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有29例,经超声造影可见均质/不均质增强,将该增强方式作为诊断肝细胞性肝癌的标准,准确率为85.29%(29/34);延迟期以造影剂充填作为诊断良性病灶的标准,诊断良性病灶的准确率为82.14%(23/28);良性病灶增强开始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检查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血流显示率均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有效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提升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血流显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常规超声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5例局灶性肝脏病变患者,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例,均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观察病变检出情况及不同类型病变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化数(e ADC)值。结果:肝血管瘤检出率为88.24%,肝囊肿检出率为100.00%,肝癌检出率为85.71%,肝转移瘤检出率为84.62%;与正常肝组织者对比,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较高,肝血管瘤e ADC值较高,肝囊肿e ADC值较低,肝癌及肝转移瘤患者ADC值较低、e ADC值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对局灶性肝脏病变作出定性鉴别诊断,病变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灶超声声像特征.方法 超声引导30例原发性肝癌50个病灶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3个月,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灶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声像图表现,并对部分射频消融灶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二维超声检查50个射频消融灶内部呈高回声型占82.0%;低回声型占12.0%;混合回声型占6.0%.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灶超声声像特征:高回声周边可见1~5mm晕环、内部可见伞状强回声带.结论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灶超声声像具有特征性,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射频消融灶的识别和诊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兔VX_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超声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制作兔VX2 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特点 ,评价超声检查在监测VX2 肝癌中的价值。方法 将VX2 细胞滤液、VX2 瘤株小块及VX2 瘤株小块 +明胶海绵分别注射或接种于 2 8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脏内 ,一周后不同时间行超声检查。结果 A组滤液注射法 :平均成瘤时间约 2 1天 ,肝的原位成瘤率为 75 %。B组包块埋植法 :平均成瘤时间14天 ,肝的原位成瘤率为 83 %。C组包块埋植 +明胶海绵法 :平均成瘤时间 14天 ,肝的原位成瘤率 88%。三组成瘤率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 χ2 =1.118,P >0 .0 5 )。肝脏内的移植瘤在超声上均表现为低回声伴声晕的肿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表现为周边血供丰富 ,中央血供稀少。结论 三种方法均能制成肝癌模型 ,超声检查是一种监测肝癌模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微小肝癌(MHCC)的早期诊断能力,进而优化MHCC的影像学检查流程。方法:连续收集经临床证实的MHCC患者40例(52灶),再生结节21例(35灶),均行超声、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MHCC的影像学数据,运用χ~2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MHCC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分别与CT、MRI对MHCC的检出率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对MHCC的检出率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对MHCC的灵敏度为61.5%、80.8%、92.3%、特异度为88.6%、91.4%、97.1%,阳性预测值为88.9%、93.3%、98.0%及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0.861、0.947,MRI平扫+DWI检查对MHCC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超声应该作为MHCC高危人群的普查手段,而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可作为MHCC早期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于甲胎蛋白(AFP)阳性、超声和CT检查结果阴性的高度可疑MHCC病例,建议行MRI平扫+DWI+增强检查进一步排除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病灶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2例,肝转移瘤39例,均行DCE-MRI、DWI检查,比较DCE-MRI、DWI联合检查及单项检查阳性检出率。结果:DCE-MRI、DWI联合检查总阳性检出率98.41%(124/126)高于单项检查84.13%(106/126)、73.02%(92/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联合DWI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可提高病灶阳性检出率,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张磊  卞建民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46-3548
目的 评价经皮微波凝固疗法(PMCT)对肝癌结节(<5.0 cm)的疗效,以及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大肝癌(>5.0 cm)的效果。 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对76例肝癌结节患者共135个肿瘤灶行PMCT;48例大肝癌59个肿瘤灶采用PMCT联合TACE治疗。 结果 术后肝癌结节的完全消融率达91.9%,94.1%的瘤体内血流信号消失,其余均减少,无明显肝功能异常。47例AFP阳性患者中24例降至正常,14例明显下降。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1%、75.0%、51.3%;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2.4%、48.7%、69.2%。大肝癌经PMCT联合TACE治疗后,所有瘤内血流均呈消失或减少,71.2%的肿瘤缩小,缩小中位值2.7 cm。42例AFP阳性患者中27例降至正常,6例明显下降。缓解率(CR+PR) 89.6%;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87.5%、56.3%、29.2%。 结论 PMCT治疗<5.0 cm的肝癌结节,可以达到原位灭活作用,效果理想;PMCT联合TACE为不能手术切除的大肝癌(>5.0 cm)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5例肝癌患者和78例正常对照者AFP、CEA血清水平并计算阳性率。结果肝癌组AFP、CE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AFP水平与27例转移性肝癌(MHC)患者AF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患者CEA水平与MHC患者CE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在PHC组、MHC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90%、22.20%;CE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20%、70.40%;AFP、CEA联合检测使PHC组、MHC组阳性检测率分别提高至84.20%、77.80%。结论联合检测AFP和CEA在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对早期肝硬化结节状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早期发现肝硬化合并小结节样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小肝癌组(46例)和良性病变组(32例)。两组术前均行超声造影和血清AFP、GPC3水平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血清AFP、GPC3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小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小肝癌组超声造影特征、血清AFP、GPC3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造影联合血清AFP、GPC3诊断小肝癌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95.65%、87.50%、91.67%、93.33%,与其余指标单独或两两联合应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联合血清AFP、GPC3有助于早期肝硬化结节状小肝癌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小肝癌患者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 2018 年 7 月 ~2020 年 9 月收治的 75 例小肝癌患者, 均接受增强计算机体层扫描、超声造影、手术病理检查。 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计算机体层扫描、超声造影检出率,并分 析病灶直径 ≤2%cm 、 2~3%cm 时增强计算机体层扫描、超声造影特征。 结果:直径 ≤2%cm 病灶超声造影延迟期高增强发生率较增强 计算机体层扫描低,动脉期高增强发生率较增强计算机体层扫描高( P <0.05 );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超声造影对直径 ≤2%cm 病 灶检出率高于增强计算机体层扫描( P <0.05 )。 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应用于小肝癌患者可提高直径 ≤2%cm 病灶检出率,有助于临床 早期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AFP阴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比较2005—2007年期间30例AFP阴性HCC和101例AFP阳性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AFP阴性肝癌患者消瘦乏力、腹痛、腹部肿块的症状少于AFP阳性肝癌患者;合并乙型肝炎较AFP阳性肝癌少;Child—Pugh分级中A级显著多于AFP阳性肝癌;AFP阴性肝癌肿瘤多较小,少有卫星灶及脉管瘤栓,行根治性切除者较多。AFP阴性肝癌术后1、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FP阳性肝癌患者。【结论】AFP阴性肝癌患者临床表现较轻且缺乏特异性,其预后较AFP阳性肝癌为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病理确诊的105例肝癌患者114个癌灶进行常规彩超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病灶二维声像图的特点,造影后分析病灶和周围肝实质的增强方式及增强时相.结果 实时超声造影:在114灶中,105灶(92.1%)于动脉相快速均匀增强,100灶(87.7%)门脉相快速退出,5灶(4.4%)实质相退出;6灶(5.2%)于动脉相环状增强,门脉相退出明显早于周围肝实质;3灶(2.6%)为动脉相与肝实质同步非均匀增强或稍晚,门脉相退出早于周围肝实质;将造影时病灶动脉相快速增强早于肝实质和门脉相快速消退的表现作为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标准,则本组定性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92.9%(106/114).常规彩超诊断65灶(57.0%),超声造影对肝癌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χ2=36.998,P<0.05).结论 超声造影成像可以较清晰地动态显示肝癌各时相血流灌注全过程,具有安全、方便和确诊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HCC)和转移性肝癌(MHC)的血流动力学超声特征,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HCC142人,165个肿块;MHC49人,78个肿块,彩色多普勒(CDFI)检测瘤周及瘤内的血供情况,测量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将两组资料分别为小肝癌、结节型及块状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肿块增大,两组肿块增加,血流检出率增高;HCC组小肝癌的血流检出率高于MHC组;HCC以瘤内复合血供为主,MHC以瘤周复合血供为主。随肿块增大,HCC组Vmax和RI随之增高,而MHC组RI增加,Vmax无明显增高。结论: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血液动力学表现明显不同,CDFI对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中超声造影(CEUS)的价值。方法 筛选10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为研究样本,均实施平扫CT、增强CT、CEUS检查,分析检出率及符合率、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造影时间及造影前后诊断评分变化。结果 平扫CT检查透明细胞癌病灶检出率为12.50%,高分化癌病灶检出率为20.00%,中-低分化癌病灶检出率为86.96%;增强CT检查透明细胞癌病灶检出率为25.00%,高分化癌病灶检出率为40.00%,中-低分化癌病灶检出率为97.83%个;CEUS检查透明细胞癌病灶检出率100%,高分化癌病灶检出率100%,中-低分化癌病灶检出率100%,3种方案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诊断方式符合率依次为75.45%、87.27%、100.00%。结论 将CEUS应用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可提高诊断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超声造影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46例肝脏局灶性小病变患者(直径≤3.0cm)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和增强CT(15例)对比分析。结果常规超声检查显示,低回声29例,等回声4例,高回声12例,周围有声晕6例,漏诊肝细胞性肝癌1例。46例肝脏局灶性小病变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5.2%、95.6%及73.3%。肝脏局灶性小病变大部分病灶具有典型的增强模式。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提供肝局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可作为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一种可靠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等回声肝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术前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彩超反复检查均未能发现病灶,加做增强MR(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CEMR)检查13例均证实肝内有癌灶;以CEMR图片为参照,于同一肝区行CEUS,成功检出肝内病灶;后于CEUS引导下对13例13个肝癌病灶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术。术后用CEUS评价疗效,并与同期CEMR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复查CEUS提示病灶完全消融为92.3%(12/13)、不完全消融为7.7%(1/13),与CEMR提示相符。术后11例AFP下降至正常水平;2例下降不正常:其中1例为不完全消融,另1例病灶完全消融,但CEUS意外发现新增直径约6 mm小卫星灶,后CEMR加以证实。结论:CEUS不仅使等回声肝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用超声引导手段得以实施,而且各方面效果堪与CEMR相媲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