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减复脉汤见载于清代医家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一书。近年来,笔者学习应用此方治疗一些病症收到一定疗效。一、方药组成及适应症候: 1.方药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麻仁15克 2.功效: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一代宗师,对温病学他既接受了叶天士的薪传,又有着自己的创见,特别是温热病清热养阴法的确立,吴氏尤有殊功。其育阴清热之复脉法,对温热病伤阴阶段的论治,即见其养阴之特点,试就《温病条辨》所论析之。师仲景法圆珠在手吴氏复脉法主方为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伤寒论》复脉汤化裁而来。复脉汤(炙甘草汤)是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复脉之法,药用炙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生  相似文献   

3.
分析《伤寒论》原文及张仲景制方用药本义,炙甘草汤是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方.又名复脉汤.为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临证应辨清气血阴阳之所属,观其脉证,随证加减.应万变不离仲景立意之根本.  相似文献   

4.
<正> 阴阳理论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中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是其主要思想。中医药临床应用包括理法方药都有阴阳理论具体的体现和应用。复脉汤即炙甘草汤,由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立意高远,组方严谨,备受后世医家所推崇,明代医家李梴称“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清代医家徐彬则称其为“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秉承中医学之阴阳理论,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于《温病条辨·下焦篇》中创立了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复脉辈”方剂[1]。本文将通过结合复脉辈方的衍变、病机、治则以及方药来探讨中医理论的阴阳观。  相似文献   

5.
赵轩 《开卷有益》2013,(11):40-40
复脉汤又名炙甘草汤,原载于《伤寒杂病论》,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全方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引生地黄、麦门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辛芳生血之源,导血之流。堪称古今补血复脉第一方。  相似文献   

6.
中医脉诊学谓:“数时一止,其名曰促。缓时一止,名为结代。”指的是脉搏在一分钟内90次以上见有歇止之象为促脉,短促的意思。脉搏在一分钟内80次以下出现歇止之象为结代脉,不流利的意思。 临证辨治,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就有“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炙甘草、地黄、麦门冬、阿胶、火麻仁、人参、桂枝、生姜、大枣、酒)主之。”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易名复脉汤。至清代吴鞠通沿袭叶天士用复脉汤的经验,在《温病条辨》一书中记载了加减复脉汤(即由炙甘草汤中减去人参、桂枝、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炙甘草汤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是<伤寒论>中为数不多的以滋阴为主的方剂,传统上认为炙甘草汤具有养心气、益心血、滋心阴、通心脉之功.但考历代医家之论却不局限于此,如柯琴[1]就认为其"出补阴制阳之路,以开后学滋阴一法".因此,有必要对炙甘草汤阐幽发微,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高放  杨蕊琳 《中外医疗》2009,28(32):100-100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之方,又名复脉汤,由炙甘草、桂枝、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具有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效。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既可温通阳气、畅行经脉而复脉,又可益气温阳进而生化阴血以养心止动悸,一药而能兼顾两方面病机症候,故为君药;人参益气,桂枝通阳,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又以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借清酒辛热更行气血,诸药合用,则气血通畅,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重用滋阴养血药,少用益气通阳药,是因为阴药非重用,仓促间无能生血养阴,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症止。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主方。 本方名为炙甘草汤,但方中生地黄用量最重,其用意有两个方面。其一,本证为气虚血少,故重用生地黄以滋养阴液。如左季云说:“地黄分量独申于炙甘草汤者,盖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滋养筋骸、经脉干者枯者,皆能使之润泽也。”其二,《神农本草经》截:干地黄“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的作用,故对于血衰气少,脉气不  相似文献   

10.
加减复脉汤由复脉汤(炙甘草汤)化裁而来,主治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董湘玉教授灵活运用加减复脉汤,临床治疗有久热阴亏症状的各种疾病,异病同治,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成秀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13-913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因心阴心阳两虚所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原方用量为:炙甘草4两、人参2两、生地黄1斤、桂枝3两、阿胶2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生姜3两、大枣30枚。用法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笔者取此方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之意,临床治疗多种病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炙甘草汤出于《伤寒论》。根据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说明此方为脉结代,心动悸而设。《千金翼方》用本方治疗“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外台秘要》以治“肺萎,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此方具有滋润养血作用,善于通利经脉血气,所以又名复脉汤。后世医家用治阴虚肺燥、咳吐痰血、咽干舌燥、气短心跳、自汗颊红、虚劳肺萎等症,颇有良效。现结合文献及临床实践,将笔者学习此方的体会,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炙甘草汤系《伤寒论》方,因其能复脉,又名复脉汤。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之要方,其组成:主以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辅以大枣、党参补益心气,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养心,桂枝、生姜和酒通心脉和营卫,亦可祛余邪。综观全方,有益心气、补心血、养心明、通心阳的功效。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此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患者,男,29岁,已婚,纺织工人,1997年4月初诊,患者于1月前,因感冒发烧致病毒性心肌炎。曾在某医院、中医医院就诊。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月余,病情无明…  相似文献   

14.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分析方剂加减变化,探讨方剂源流.方法 对<临症指南医案>、<温病条辨>进行研读,发现叶天士、吴鞠通灵活运用张仲景的炙甘草汤,在内科杂病和温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 清代医家大大扩展了复脉汤的使用范围,并创立三甲复脉汤等方.结论 清代医家发展了经方.  相似文献   

16.
炙甘草汤为仲景《伤寒论》方。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现方剂书具言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之功,用于气虚血弱之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之干咳无痰、痰中带有血丝之证。笔者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用于营卫不足,气血运行涩滞的失眠、阵发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中“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方,由炙甘草、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生姜、大枣组成,并加清酒煎服。该方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气血双调,阴阳互根,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诚良方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临床对照试验的疗效,为其进一步完善炙甘草汤临床研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临床对照研究试验,筛选合格文献,文献质量评价按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4.2.2版关于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结果]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对照研究试验37篇.按照Cochrane评价标准,均属于C级.[结论]从现有研究来看,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相对对照组而言更有优势.但是可供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所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多出现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9.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意在治疗血虚气弱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之心阴阳俱虚证。笔者在临床上以原方加减,不仅可治疗心血管疾病,还可治疗内伤杂病,体现了经方在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临床对照试验的疗效,为其进一步完善炙甘草汤临床研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临床对照研究试验,筛选合格文献,文献质量评价按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4.2.2版关于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结果]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对照研究试验37篇。按照Cochrane评价标准,均属于C级。[结论]从现有研究来看,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相对对照组而言更有优势。但是可供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所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多出现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