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对《伤寒论》第131条提出三点新的解释。①“病发于阳”系指病发于阳气素盛、胸有痰水之人而言,“病发于阴”系指病发于胃气素虚之人而言,而不能以结胸与痞证形成之前的“原有病证”来区分。②结胸言“热入”,在于强调邪热内陷是热实结胸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痞证不言“热入”则强调中虚是痞证形成的根本原因。③“下之太早”,是说在结胸形成之前就有可下实邪存在,只因表邪未解而用攻下,导致邪热内陷与体内痰水实邪互结于胸膈,才形成结胸;痞证不言“下之太早”,说明痞证形成之前,患者无可下实邪,只因误下损伤中气,才导致痞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1 泻心汤所治痞证与其他“痞证”的区别《伤寒论》指出痞症的形成乃因 :“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 ,紧反入里 ,则作痞”。说明本无实邪而反下或本属太阳表证却误下 ,均可导致里虚邪陷而成痞。胃之上脘 ,是气机升降之要道。气机升降失常 ,痞塞于中 ,必致心下痞。另外 ,饮食所伤、气郁不舒 ,以致脾胃不和 ,也是形成心下痞的原因之一。总之 ,泻心汤所治痞证的病机是以气机升降失常为主 ,此与其他病症兼痞不同 ,必须加以区别。《伤寒论》16 1条五苓散证、15 7条十枣汤证、171条瓜蒂散证、16 6条旋覆代赭汤证、16 8…  相似文献   

4.
痞的含义有二:其一,“痛也”;其二,“通否,闭塞不通”。简言之,痞即痛与不通,是对痞病主证和病机的高度概括。由于病因病位不同,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痞即痞病,指凡是引起以痛为主证,以不通为病机的一切疾病,由痰、食、水、瘀血或无形之邪阻塞形成,可产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内经》把痞称为痞饮、痞逆、否肿、否痛、否隔、否塞,仲景称之为痞满、痞硬满、痞硬,均是以同以复词的形式多方面解释了痞病,朱丹溪直接把痞块称为疟母,孙思邈把痞称为症瘕,说明了痞病之广泛;狭义痞专指仲景痞证,为无形之邪壅塞心下。  相似文献   

5.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
温兴韬 《河北中医》2002,24(11):861-862
表里兼证为临床常见证型 ,仲景论述颇多 ,后世医家又多有阐发。然表里兼证 ,错综复杂 ,证型繁多。表证与里证 ,其病机迥异 ,治则霄壤。况其相兼为患 ,病机互为影响。仲景即云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又言 :“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胀满。”现将表里兼证治法及辨证论治的关键探讨如下。1 表兼里实 ,权衡缓急凡表证未解而又兼里实证者 ,常先解表而后攻里。因解表药常用辛散之品 ,透邪外出 ,而攻里则取苦寒之剂下夺。若表邪未解而径投苦寒攻里 ,不惟有郁遏表邪之弊 ,且易引邪内陷 ,预后更为不佳。如《伤寒…  相似文献   

7.
李宇铭 《陕西中医》2011,32(10):1418-1418
<正>过去对痞证的解释,多以《伤寒论》151条作为痞证的定义:"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七版教材《伤寒学》说:"痞证的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而《伤寒论讲义》则说:"痞证病机为无形之邪阻滞气机,故以心下痞塞,按之如濡软、不痛为脉证特点",两者观点基本一致,均认为痞证的表现必须有两种基本条件:1.闭塞堵闷感,2.按之柔软。但若以此观点解释痞证,则会出现许多矛盾,以下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痞证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自觉胸膈、胃脘、腹部痞塞不舒、胀满不适,但压之不痛,其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否隔"等[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及饮食不规律,患有脾胃疾病人群越来越多,而痞证作为脾胃系疾病,更为常见。通过研读《伤寒论》痞证相关章节,现将痞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等总结如下,以飨读者。1病因病机《伤寒论》中论述痞证成因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指伤寒表证误用下法,损伤脾胃,加之表邪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致心下气  相似文献   

9.
试谈《金匮要略》、《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朱秀兰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744000)主题词中医师张仲景痞证/中医病机复方(中医)/治疗应用“痞”即痞塞不通,是指心中、心下,也即胸腹、胃脘部有满闷堵塞不通之感,其临床特点是按之柔软而不硬不痛,是无形之邪,...  相似文献   

10.
罗伟生教授认为心下痞的病因常来自太阳证误下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亦有饮食不节、肝胃不和、情志抑郁、中气不足、复感外邪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心下痞证的发生。心下痞病机主要是脾胃气虚,中焦气机不利,气机壅滞,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罗伟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临证时同病异治,分清寒热虚实错杂之偏盛。七方胃痛散为罗伟生教授从医30余年的临床经验方,治疗心下痞具有抑制炎症介质、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心下痞与胃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卫东 《河南中医》2003,23(2):63-63
《伤寒论》第 15 1条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第 15 4条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4 9条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综合《伤寒》、《金匮》论痞 ,其病机为 :伤寒误下 ,使脾胃之气受伤 ,在表之邪 …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12-9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全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攻补兼施,配伍精当,是针对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之心下痞而设,其主证为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塞不仅限于因误下少阳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出现心下痞满。因此,半夏泻心汤也可应用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诸多病证。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和旋复代赭汤,三首方剂治症中均有“痞”证。然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为少阳经气不疏,其“胁下痞”是或然症,当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其主症;半夏泻心汤证系小柴胡汤证误下,胃虚邪陷,寒热互结中阻,其“心下满而不痛,此为瘩”,或“呕而肠鸣,心下痞”(《金匮》),此之痞,当为主症;旋复代赭汤证乃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为传经之邪,柴胡汤证仍具,误用苦寒清下药攻下之后,里气已伤,无形之邪乘虚而人,形成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而设。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脾胃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被后世医家尊为调和脾胃的祖方[1]。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五泻心汤方证辨析的三个要点:其一,痞之病位在胃,泻胃热是五泻心汤均具有的功效;其二,按之心下软与硬,并非辨痞证虚实的依据,而是辨邪之无形与有形的依据;其三,脾虚邪陷湿阻之痞,以甘补脾,非但无致满之嫌,且具消痞之功。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运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的处方。痞之为病,如钱潢所言:“阴阳参错,寒热分争,虚实更互,变见不测,病情至此,非唯治疗之难,而审察之尤不易也”。就半夏泻心汤证而言,亦是如此。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运用该方,如能细为辨析,谨察病机,则不仅可以治疗痞证,还可以治疗其它病证。  相似文献   

17.
对《伤寒论》几条原文注释的一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玉明 《河南中医》1995,15(6):336-337
本文认为原文82条真武汤证“其人仍发热”不是虚阳外越,而是表邪不解。103条大柴胡汤证是少阳病误下深入阳明所致,非服小柴胡汤后出现。161条旋复代赭汤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非“经吐下之误”后出现,应为吐之前就已存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163条云:“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历代注家及教科书对此条训释基本一致,即认为,本条乃太阳病误下所致表证未解,复兼大阴虚寒,下利之表里两寒证。方用桂枝人参汤,其中以理中汤(亦名人参汤)温补中气以止利,加桂枝以解太阳在表之邪,诸药共奏温中解表,表里同治之功。笔者认为,本条原为表里同病,误下所致表证犹存,而以中阳受挫、运化失职、清浊不分之虚寒“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为急为重,治当先里后表为务,故药用桂枝人参汤,重在温中止利,通阳散结。方中之桂枝并非为解表而设。兹愿详陈刍荛之言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浅析痞证     
张兴国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5):43-43,57
痞证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见到,尤其是以脾胃肠道疾病最为多见,只有加深对痞证的认识,才能针对病证做到恰当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对痞证的认识和治疗做如下阐述。1对痞证症状的认识痞证发生的部位多在心下(即胃脘),故常有心下痞或胃痞之称。痞为患者自觉心下有压迫、阻塞感,似有一物,按之濡不软不硬不痛,触诊时腹部一般为软,但有时偶现压痛,腹肌较紧张,正如《伤寒贯珠集》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金匮要略》“呕而肠呜,心下痞者”。2对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痞证之成因,多由热邪、寒邪、饮食内停、水饮、痰浊内阻、大肠燥屎、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20.
痞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的重要内容。“痞”既是一个临床症状,又是一个证名。《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濡与软同,即心下虽痞塞满闷,但按之却柔濡。故痞证临床主症为闭塞满闷,若与有形之实邪凝结亦可鞭满。此证虽见之于太阳坏病中,但在临床实践中以脾胃疾病为多见。笔者治疗本病35例,现作一小结,并结合《伤寒论》对痞症的论述,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