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重组人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白细胞介素3(rhIL-3)和白细胞介素6(rhIL-6)作为刺激因子,通过集落形成和细胞周期动力学变化,观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非白血病骨髓细胞增殖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rhIL-3促成CFU-GM形成率高于rhGM-CSF和rhIL-6的作用,IL-3+IL-6配伍时CFU-GM产率大于任何一种因子单独应用组和其它两因子配伍组;r  相似文献   

2.
应用重组人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3(rhIL-3)和白细胞介素6(rhIL-6)作为刺激因子,通过集落形成和细胞周期动力学变化,观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非白血病骨髓细胞增殖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rhIL-3促成CFU-GM形成率高于rhGM-CSF和rhIL-6的作用,IL-3+IL-6配伍时CFU-GM产率大于任何一种因子单独应用组和其它两因子配伍组;rhIL-6与rhGMCSF或rhIL-6与rhIL-3配伍在非白血病骨髓和白血病骨髓动力学方面影响不一致。在集落形成和动力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再障发病机制中各种造血生长因子(HGFs)对其造血干细胞的影响,了解各种HGFs对造血干细胞生长、增殖的具体作用相互间的协同作用,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体外短期培养及长期液体培养的方法,观察HGFs如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细胞介素-3(IL-3)、IL-6、干扰细胞因子(SC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以及HGFs不同组合方式对再障碍患  相似文献   

4.
嗜酸细胞凋亡与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细胞(EC)凋亡受细胞因子和Fas抗原的调控。白细胞介素(IL)-3、IL-5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抑制EC凋亡。而Fas抗原与其配体或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则可诱导EC凋亡。哮喘发作时患者体内IL-3、IL-5和GM-CSF含量显著增加,且EC上约30%Fas抗原无功能,导致气道内EC凋亡减少,数量增加。另外,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硫代苹果酸金钠等药物可阻止细胞因子对EC凋亡的抑制作用,促进EC凋亡,使气道内EC减少,哮喘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5.
rhSCF,rhGM—CSF对再障骨髓CFU—GM生成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体外集落生成方法,我们对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和13例正常对照在体外培养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结果表明:重组人干细胞因子(rhCSF)和重组人粒-单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均刺激CFU-GM生成,二者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rhGM-CSF作用明显增强,但rhSCF单独应用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6.
探讨脐血中造血调节因子含量,来源及其与造血细胞间间的关系。方法:双抗夹心酶联免疫肿附(ELISA)法和细胞因子依赖细胞株增殖反应MTT法测定脐血和脐血细胞培养上清中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了(G-CSF)、颗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观察脐血造血调节因子与脐血(CFU-GM、MNC、WBC相关关系。结果:正向造血调节因子G-CS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再障发病机制中各种造血生长因子(HGFs)对其造血干细胞的影响,了解各种HGFs对造血干细胞生长、增殖的具体作用及相互间的协同作用,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体外短期培养及长期液体培养的方法,观察HGFs如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细胞介素-3(IL—3)、IL—6、干细胞因子(SC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以及HGFs不同组合方式对再障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作用。发现再障患者的克隆形成细胞(CFC)形成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红系爆发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的能力受限,但大部分患者(10/12)骨髓中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接近正常,提示再障的造血干细胞可能在分化成熟过程中受到阻碍所致。此外,各种HGFs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造血干细胞形成集落的能力,且不同HGFs之间对再障患者CFC形成CFU—GM、BFU—E的能力同样具有协同作用,其中以SCF、IL—3和CM—CSF的联合应用更为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外同时扩增粒/巨噬细胞系祖细胞(CFU-GM)、巨核细胞系祖细胞(CFU-MK)的最佳细胞因子组合。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经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2体系中经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3、IL-6、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等不同细胞组合扩增14d,检测瓣微增倍数。结果 TPO可协同SCF、IL-3、IL-6、G-CSF对CFU-GM  相似文献   

9.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造血细胞因子家族中的成员,是一种能在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和成熟细胞不同水平上促其生成的多向性造血因子和内源性调节因子。GM-CSF作为一种内源性调节因子在抗感染免疫中对某些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中有重要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96例新生儿感染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并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感染急性期IL-8与G-CSF均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对照组与恢复期间无显著差异。此外,中性粒细胞计数与G-CSF存在正相关,而与IL-8无相关性。本文结合提示:IL-8和G-CSF作为炎症介质参与了新生儿感染疾病过程,是反映新生儿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单克隆抗体、采用间接免疫吸附法对148例足月新生儿脐血清中G-CSF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41例正常小儿及50例成人血清相比较,同时观察了G-CSF水平与其性别、出生体重、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关系。结果显示11例(7.4%)脐血清G-CSF水平低于0.5ng/ml,137例(89%)G-CSF均高于0.5ng/ml,其平均值为3.4ng±0.0  相似文献   

12.
应用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小儿肺炎患儿血清中G-CSF水平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G-CSF水平与患儿体温、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试验(CRP)及治疗后G-CS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61例肺炎患儿G-CSF阳性率为62.29%;(2)发烧组G-CSF水平较不发烧组为高;(3)G-CSF阳性者中其白细胞总数89.41%为正常  相似文献   

13.
应用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小儿肺炎患儿血清中G-CSF水平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G-CSF水平与患儿体温、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试验(CRP)及治疗后G-CS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61例肺炎患儿G-CSF阳性率为62.29%;(2)发烧组G-CSF水平较不发烧组为高;(3)G-CSF阳性者中其白细胞总数89.41%为正常,73.68%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94.44%CRP试验为阴性;(4)感染控制后G-CSF迅速转为阴性。以上结果表明测定G-CSF水平对小儿肺炎病因的诊断、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快速、灵敏、可靠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复习了近年来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和静注r-球蛋白治疗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进展情况。G-CSF、GM-CSF及rhIL-3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显著,其中G-CSF无炎症反应,副作用少,可以首先选用。静注r-球蛋白主要用于重症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避免发生快速减敏(tachyhylaxis),柯采用2日短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复习了近年来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和静注r-球蛋白治疗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进展情况。G-CSF、GM-CSF及rhIL-3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显著,其中G-CSF无炎症反应,副作用少,可以首先选用。静注r-球蛋白主要用于重症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避免发生快速减敏(tachyhylaxis),可采用2日短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uGM GSF)能特异性刺激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成熟 ,并能提高效应细胞的免疫活性 ,起到加强机体免疫力和对抗感染的作用。骨髓抑制是抗癌药物的主要副作用 ,是化学治疗 (简称化疗 )中最显著的障碍因素 ,在临床上表现为粒细胞减少以及与之相关的感染。目前临床已将rHuGM CSF广泛用于强烈化疗及骨髓移植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我们于 2 0 0 0年 3~ 6月将厦门特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rHuGM CSF(商品名 :特尔立 )用于化疗后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对象和…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IN)在婴儿的发病率为1/100 000,高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该病由循环中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致网状内皮系统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多所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调节造血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分化,提高先天性、周期性及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中性粒细胞数。该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增殖试验检测G-CSF水平,以评价其在婴儿AIN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AIN患儿采集血样.AIN的诊断经免疫荧光法和/或凝集试验检测粒细胞特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印转和放射免疫技术检测了30例VMC、14例DCM患儿血浆中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运载蛋白(ANT)抗体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结果VMC和DCM患儿抗ANT抗体和GM-CSF的阳性率分别为73%和57%,而25例正常健康儿分别为0和12%(P均<0.01),且抗ANT抗体与GM-CSF的血浆水平呈正相关(r=0.4091,P<0.05)。结论小儿VMC和DCM的发病与心肌的自身免疫损伤有关,抗ANT抗体和GM-CSF均参与了这一过程。抗ANT抗体可作为小儿VMC和DCM的一种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陈静  李莉 《中国小儿血液》1997,2(5):232-234
20例小儿白血病、肿瘤患儿在强烈化疗后致粒细胞减少时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当其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时予皮下注射rhG-CSF2-5μg/kg·日,5-10天,并与12例同期住院病情、病种相似、年龄相当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儿不予rhG-CSF仅给抗感染、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hG-CSF组白  相似文献   

20.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印转和放射免疫技术邮30例VMC,14例DCM患儿血浆中心肌线粒体ADP/AT运载蛋白抗体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果 VMC与DCM患儿抗ANT抗体和GM-CSF的阳性率分别为73%和57%,而25例正常健康儿分别为0和12%,且抗ANT抗血与GM-CSF的血浆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