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 对145例静脉血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产妇进行脐血及母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同时对52例单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7个月及12个月时进行静脉血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结果 145例静脉血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中136例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乙肝宫内感染率为94%;有32例母乳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其中母血HBsAg阳性者12例,阳性检出率为23%;母血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者或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者20例,阳性检出率为83%],阳性检出率为22%.单纯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7个月及12个月时静脉血HBV-DNA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以给予母乳喂养,生后婴儿必须接受联合免疫;HBeAg阳性的母亲,因传染性强,不适合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
对42例HBsAg 阳性产妇的婴儿用国产乙肝血源疫苗按0、1、6月注射。每次20μg,在6月龄时的结果:20例HBeAg和HBV—DNA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受免疫注射后,11例免疫失败(55%),9例HBeAg阳性、HBV—DNA阴性母亲所生婴儿仅1例免疫失败(11.2%),p<0.001。2例HBeAg阴性而HBV—DNA阳性母亲的婴儿免疫保护均告失败,11例HBsAg阳性,HBeAg及HBV—DNA均阴性母亲所生婴儿,免疫保护均成功。4例婴儿出生时矢状窦血HBV—DNA阳性,而HBsAg、HBeAg、抗—HBcIgM均阴性,提示HBV母婴传播,也可发生于分娩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了解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婴儿的转归情况.方法:对402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的宫内感染等情况进行远期随访.所有随访到的母亲和孩子的血清检测肝功能和HBV标志物、结果:随访到59对母亲和孩子.59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出生时5例HBsAg阳性,其中3例HBsAg持续阳性,且这3例HBsAg持续阳性的儿童全部为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2例HBsAg阴转并产生抗-HBs;母亲HBV标志物血清学在分娩前后变化明显.结论:母亲HBeAg阳性是婴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孕妇既往HBsAg携带分娩时HBeAg阳性是婴儿发生HBV宫内传播后形成乙肝病毒携带的危险因素;婴儿的免疫无应答应判定为宫内感染;HBsAg阳性母亲妊娠过程中乙肝加重,同时也增大了宫内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唐惠英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2):1472-1476
目的 了解佛山市三水区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影响因素,为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人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方法 对辖区幼儿园4岁年龄组(限在±半岁年龄)共608名儿童采取检测乙肝标记物,查阅免疫接种资料及电话询问等方式,筛查出符合条件的病例组,并按1:2配对方法抽查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与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关系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父亲乙肝病毒HBsAg阳性相对于父亲各项感染指标全阴时,婴儿出现免疫无应答的OR=1.645(95%CI 1.1120~ 2.4340),父亲乙肝病毒HBsAb阳性相对于父亲各项感染指标全阴,婴儿出现免疫无应答的OR=0.7070(95%CI 0.5180~ 0.9630),父亲有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史,婴儿出现免疫无应答的OR=1.49(95%CI 1.108~ 2.005),第三次接种疫苗剂量,OR=2.574(95%CI 1.110~5.964),婴儿用餐具消毒效果OR=1.2510(95%CI 1.009~ 1.5520)经以上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亲乙肝病毒HBsAg阳性”、“父亲有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史”、“第三次接种疫苗剂量”、婴儿用餐具消毒效果为新生儿乙肝免疫无应答的危险因素,而“父亲HBsAb阳性”是新生儿乙肝免疫无应答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HBV携带产妇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276例HBsAg阳性孕产妇血清、乳汁及其分娩的276例婴儿静脉血的乙肝病毒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孕妇和婴儿的外周血以及产妇乳汁的HBV-DNA滴度,比较母亲血清HBV-M状态与母亲血清、乳汁的HBV-DNA阳性率的关系;选取其中71例母亲乳汁HBsAg阳性,婴儿出生时HBsAg阴性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比较两组婴儿HBV感染率.结果 母亲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时血清、乳汁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7.5%和8.8%,母亲血清HBsAg单阳性时血清、乳汁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24.0%和2.O%,两组血清、乳汁的HBV-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34例母乳喂养组婴儿有2例感染了HBV,感染率为5.9%;37例人工喂养组婴儿有3例感染了HBV,感染率为8.1%,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婴儿感染HBV可能与喂养方式无关,在婴儿采取适当的免疫措施后,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住院分娩的180例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婴儿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所选婴儿均在出生12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U,以及在出生后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5 μg.按自愿选择的原则,分别实行母乳喂养或奶粉喂养,婴儿7~9个月时抽血查"乙肝两对半",统计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及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结果 大三阳母亲和血清HBsAg阳性母亲母乳喂养组和奶粉喂养组婴儿7~9个月大时HBsAg阳性率及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在接受被动和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母乳喂养是安全的,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率,而且不会降低婴儿乙肝免疫力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HBV DNA高复制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sAg、HBeAg和抗-HBc胎盘透过率,进一步明确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例行孕期检查以及产科分娩的HBeAg阳性、HBVDNA≥106 IU/mL的慢性HBV感染孕妇84例,根据阻断HBV母婴传播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双重免疫阻断组(常规组,15例)和双重免疫+替比夫定阻断组(替比夫定组,69例).检测妊娠中晚期、分娩时母亲和新生儿脐带血清HBsAg、HBeAg及抗-HBc水平.结果 两组之间母亲及新生儿HBsAg、HbeAg和抗-H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孕妇分娩时:HBsAg P =0.058,HBeAg P=0.065,抗-HBc P=0.727;新生儿脐血:HBsAg P=0.761,HBeAg P=0.225,抗-HBc P=0.924),且两组之间的HBsAg和HBeAg胎盘透过率亦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172,0.163).两组新生儿脐带血抗-HBc透过率均为阳性.结论 妊娠中晚期替比夫定不能降低孕妇HBsAg、HBeAg水平和HBsAg、HBeAg的胎盘透过率,其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机制可能主要与有效降低孕妇HBV DNA水平有关.透过率与母亲HBsAg和HBeAg水平不成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8.
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乙肝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禤春玲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2):163-164,166
对208例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HBVac)、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HBVac后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单用HBVac、1剂HBIG+HBVac、2剂HBIG+HBVac婴儿12月时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2.9%、80.0%、85.7%.(x2=8.32 P<0.05),24月时分别为69.8%、77.1%、81.0%(x2=2.31,P>0.05);HBsAg阳性率12月和24月时相同,各组分别为20.8%、14.3%、9.5%。应用1剂、2剂HBIG,12月时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x2=3.06,P>0.05;x2=2.08 P>0.05)。母亲HBsAg单阳性,HBsAg、HBeAg双阳性的婴儿HBV感染率分别为6.7%、40%(x2=18.30 P<0.05)。提示: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联合免疫效果优于单独免疫;宫内感染是乙肝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婴儿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与其母亲HBeAg的关系,以及HBeAg在婴儿体内的清除情况。方法:从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妇女中,随机选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101例,剔除其中3例发生宫内感染者。98例母亲中HBsAg单一阳性者27例,HBsAg及HBeAg阳性者71例。对应的婴儿98例,婴儿出生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HBsAg均为阴性。观察婴儿HBeAg与母亲HBeAg的关系及清除情况。结果:HBsAg及HBeAg均阳性71例孕妇所生婴儿中65例HBeAg阳性,HBeAg阴性孕妇所生婴儿HBeAg均阴性。HBeAg阳性婴儿出生时的HBeAg平均值为126.78 S/co,1月龄的HBeAg平均值为14.93 S/co,较出生时下降88.22%;2月龄时HBeAg平均值为3.80 S/co,较1月龄时下降74.55%,较出生时下降97.00%;7月龄时HBeAg平均值为0.59S/co,达到阴性水平,转阴率为90.77%(59/65)。出生时HBeAg阳性婴儿的HBeAg平均值与其母亲HBeAg平均值呈正相关(r=0.512,F=34.07,P=0.000)。结论:婴儿出生时HBeAg值与母亲产前HBeAg值呈正相关,考虑为母源性;婴儿体内的母源性HBeAg能够迅速清除,婴儿出生1个月内清除速率快,7月龄时母源性HBeAg基本清除。  相似文献   

10.
乙肝产妇乳汁中HBV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产妇初乳、过渡乳、成熟乳3个时期的乙肝病毒携带情况,评价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从而指导母乳喂养。方法:采集100例孕期检查有一项以上乙肝血清学指标(HBV-M)阳性且肝功能正常产妇及30例HBV-M阴性健康产妇作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其3个时期的HBV-M。结果:HBsAg(+)、HBeAg(+)、HBcAb (+)(大三阳)组排毒率最高(P<0.01),乳汁3个时期HBV-M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标志物阳性产妇,无论是哪个阶段的乳汁,均应对婴儿慎重进行母乳喂养,对于大三阳的产妇建议不以母乳喂养为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未接受抗病毒干预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各阶段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值与HBV DNA及患者年龄的关系.方法: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但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49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入选者分成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145例)、慢性HBV携带组(57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组(151例)、HBeAg(-)CHB组(65例)、HBeAg(-)乙肝肝硬化(LC-B)组(43例)和HBeAg(+)LC-B组(37例)6组.对血清HBsAg定量与血清HBV DNA及患者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间的HBsAg定量值有统计学差异,其中HBeAg(-)、(+)的CHB组间HBsAg水平差异显著.除外非活动性HBsAg携带的HBV感染者的HBV DNA与血清HBsAg定量值呈显著正相关性.HBV感染者的血清HBsAg定量值与其年龄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年龄>40岁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定量值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的HBeAg(-)CHB患者.结论:HBV感染各阶段的血清HBsAg水平各不相同,该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及HBV DNA关系密切,是区分年龄超过40岁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HBeAg(-)CHB患者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曾捷 《热带医学杂志》2007,7(4):352-354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504例HBsAg(+)孕妇分为A(预防组),B(对照组)两组。A组:246名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分别注射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10μg、HBIG200IU(200IU/ml),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同时在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200IU,然后在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每次10μg。B组:258例产前未注射HBIG和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的HBsAg阳性孕妇,其所生新生儿在0、1、6(30μg、30μg、30μg)月龄只用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免疫。A、B两组婴儿都分别在0、3、6、9、12、24月龄静脉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同时随访。结果A组的宫内感染率为3.25%,B组为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A组没有发生慢性HBV感染的婴儿,而B组中有7例婴儿发生慢性HBV感染,B组婴儿发生慢性HBV的感染率显著高于A组(χ^2=4.41,P〈0.05)。结论产前用HBIG和新生儿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HBV感染率,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提高产程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1987年Coursaget等首次报道发现有HBV感染者血清中测不到抗-HBc,并将其血清中的这种病毒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2(HBV-2)型,随后,各国均有报道。我们对2.7万例HBsAg阳性的原始检测记录进行回顾性调查,具有上述血清学特征者占4%,并对收集到的25例血清样品进行了严格鉴定,结果显示其中绝大多数(80%,20/25)仍为HBV感染,20%(5/25)各项乙型肝炎指标全阴性,其中有7例为抗-HBc阴性,但它们的核心基因,经H8V-DNA-PCR扩增仍为阳性。本研究未发现有与HBV不同的毒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近期淮安市淮安区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策略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7~12月龄幼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史,检测HBs Ag、抗-HBs和抗-HBs。对新生儿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对2 320名幼儿开展了调查。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高达99.6%,均全程接种了疫苗。监测对象的HBs Ag阳性率0.13%,核心抗体阳性率为2.1%,估计乙肝疫苗保护率在93.4%,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1.6%,幼儿HBs Ag阳性的原因为母婴阻断失败,所有母婴阻断失败幼儿的母亲为HBe Ag阳性感染者。接种5 g苗的幼儿抗体低、无应答率为26.3%,高于计划免疫中接种10 g疫苗的地区。出生低体重幼儿的低、无应答率高于出生正常体重幼儿。结论 :目前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规范接种率高,幼儿HBV慢性感染率低,幼儿的慢性HBV感染主要归因于母婴阻断失败。应提高乙肝疫苗计免免疫中的接种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HBV)在大学新生中的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广州市三所高校新生的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酶动力学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4162名大学新生HBsAg阳性总体携带率为13.55%;其中男生为16.11%,女生为9.86%,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18.285,P<0.05);HBsAg阳性的模式中以HBsAg、HBeAb及HBcAb同时阳性者比例最高达66.49%,其次为HBsAg、HBeAg及HBcAb同时阳性者占14.01%。结论广州市三所高校新生的HBsAg携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其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在学生中加强乙肝健康教育和传染源管理的同时,对易感人群采取相应的乙肝疫苗注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种ELISA试剂检测了采自一般环境和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的452份标本的HBsAg。经重复试验、中和试验和部分标本浓缩后检测,HBsAg均为阴性。结果提示有必要对外环境物体表面HBsAg污染情况进行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7.
启东县居民按死亡率分级,随机抽样检测血清1812份,每份血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记(HBVM)。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不同饮水类型居民原发性肝癌(PLC)发病率与HBVM间的关系和HBVM在居民中的分布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随机抽样调查的826人属于饮用沟、河水地区,该地区的肝癌发病率为86.5/10万;986人属于饮用浅井水和深井水地区,该地区的肝癌发病率为18.9/10万。两个地区肝癌发病率迥然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两组对象的HBVM总阳性数分别为1077和1272;两组标记的平均数分别为1.30和1.29;乙肝感染者平均携带标记分别为1.82和1.87。两组以上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引起多种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已有广泛的研究和报道。本文从体内和体外研究总结了目前与HBV感染相关的抑癌基因甲基化研究现状及HBV引起抑癌基因甲基化的最新机制,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将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单一慢性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70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均为轻度.HBVDNA均为阳性,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没有相关性,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血清ALT、AST水平及A/G比值有相关性,随着炎症活动度的增加,血清ALT、AST水平上升,A/G比值下降;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与血清AST水平、A/G比值有相关性,纤维化程度越高,AST水平越高,A/G比值越低;ALB、CHE均为正常;PTa均>70%;TBiL异常者18例,均≤2倍ULN.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较轻的阶段(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LT、AST水平的上升和A/G比值下降的诊断价值远大于血清ALB、CHE、PTa和TBIL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复方中药制剂──秘灵王治疗乙型肝炎患者13例,正常人10例,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免疫学指标和HBVm检查发现,秘灵王具有促进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PHA的增殖反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生成IL一2水平、降低乙肝病人血浆中sIL一2R的作用。在秘灵王治疗的13例患者中经HBVm检查和临床症状观察,有4例痊愈,5例有效。初步说明秘灵王具有免疫调整效应和抑制乙肝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