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Percheron动脉(AOP)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预后,同时与单侧旁正中丘脑梗死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AOP脑梗死患者20例作为A组,另择单侧旁正中丘脑梗死患者24例作为B组,通过临床资料及磁共振明确诊断,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治疗90 d后预后情况。结果:AOP梗死特征性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梗死伴或不伴中脑旁正中区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及眼肌麻痹;A组心房纤颤发生率高于B组,两组24 h、3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OP脑梗死是特殊类型的丘脑梗死,临床表现较单侧旁正中丘脑梗死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李春燕 《中原医刊》2007,34(5):27-28
目的 探讨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临床与解剖学的关系建立模板进行研究。结果 ①丘脑膝状体动脉(TG)供血区梗死以对侧偏侧型感觉障碍为主;②丘脑结节动脉(TT)供血区梗死多表现为神经精神障碍及丘脑性失语,偏侧忽视;③丘脑旁正中动脉(TP)供血区梗死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及红核丘脑综合征等;④丘脑脉络膜动脉(PC)供血区梗死可表现为象限盲、轻瘫与偏身感觉障碍。结论 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引起各具特征性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3.
赵艳丽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235-1236
目的 探讨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2009年至2013年18例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因、CT/MRI以及预后转归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文病例多数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Korsakoff遗忘综合征,眼球运动障碍,预后差.其常见原因Percheron动脉病变引起.结论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是一基底动脉顶端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DSA检查对于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并对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报告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和转归。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得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数据,对88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共88例,男41例(46.6%)、女47例(53.4%),年龄为6~93(58.7±18.9)岁。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为小动脉闭塞23例(26.1%)、心源性栓塞22例(25.0%)、其他原因22例(25.0%)、不明原因21例(23.9%)。未行静脉溶栓者80例(90.9%)。急性起病83例(94.3%)。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80例(90.9%)、眼肌麻痹41例(46.6%)、言语障碍(构音障碍或丘脑性失语)37例(42.0%)、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4例(38.6%)、瞳孔异常34例(38.6%)、头晕15例(17.0%)、记忆减退14例(15.9%)、共济失调5例(5.7%)、面神经麻痹3例(3.4%)。梗死部位以单纯...  相似文献   

5.
董洪亮 《吉林医学》2006,27(11):1317-13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BA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的“干”字形结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使幕上和幕下的脑组织同时受累,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临床表现为以神经眼动障碍、视觉障碍和意识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其病因主要为栓塞和血栓形成,其次为解剖变异等,根据资料统计发病年龄平均为59.4岁,占脑梗死发病的5%,现将我院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12例病人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  相似文献   

6.
陶丽红  张新江  符长标 《吉林医学》2013,(26):5398-5400
目的:研究急性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发脑桥旁正中梗死病例35例,发病后24 h内完成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查,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证实为急性PPI,研究其临床与影像特点。结果:PPI临床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早期运动障碍易加重且神经功能预后较差,多遗留轻至中度残障。MRA发现基底动脉轻中度狭窄。结论:PPI易发生早期运动障碍,PPI梗死灶形成可能与基底动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眼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首发症状以眩晕和意识障碍多见。MR I影像检查优于CT,MR I示小脑、丘脑、中脑、枕叶、桥脑上端梗死多见,双侧及幕上幕下同时受累。该病死亡率高,预后差。结论:①TOBS临床及影像特征复杂多样,特殊的解剖结构是其病理生理基础。②临床以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体征以中脑、丘脑损害为主者应考虑TOBS,早期复查MR I、早期诊断、积极溶栓和抗凝治疗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1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因,探讨治疗及预后。该病主要表现为抽搐、视觉异常、意识障碍;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上见双侧顶枕叶皮质及双侧丘脑高信号,核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为低信号改变。本例患儿经内科治疗后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27-30
目的 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对有症状性中动脉脑梗死和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的血管壁改变模式、分析斑块的负荷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大脑中动脉梗死23例和脑桥旁正中梗死21例,行3.0T高分辨磁共振及DWI和MRA检查,证实存在大脑中动脉梗死或脑桥旁正中梗死,分别测量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管壁并计算最窄处血管面积/参考处血管面积的指数,如果指数0.95为阴性改变,指数在0.95~1.05之间为无改变,指数1.05为阳性改变,比较阴性和阳性改变的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等特点。结果对HRMRI上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4例患者计算血管壁改变模式,在大脑中动脉发现阴性改变7例,无改变6例,阳性改变10例,而在基底动脉阴性改变3例,无改变4例,阳性改变14例。分别比较大脑中动脉阳性组的斑块面积(6.20±3.20)mm2(负荷计算公式=最窄层面斑块面积/最窄层面血管面积)及斑块负荷(0.42±0.14)mm2均大于阴性改变的斑块面积(2.10±1.40)mm2及斑块负荷(0.26±0.17)mm2;阳性组的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均大于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HRMRI有助于颅内缺血性梗死的病因学分型并评估病变的指数,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阳性改变比阴性改变常见,阳性改变常合并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均大于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腹内侧丘脑梗死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双侧腹内侧丘脑梗死综合征38例,就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38例均急性起病,表现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嗜睡13例,浅昏迷8例,中度昏迷8例,重度昏迷4例,双眼垂直注视障碍29例,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11例,丘脑性失语9例,出现Korsakoff综合征16例;在24h内头颅CT显示4例患者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软化灶。在24h至3d内CT有4例显示双侧丘脑对称性低密度影,MRI检查25例显示双侧丘脑、双侧丘脑内侧、双侧尾状核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改变。在第310天CT显示双侧丘脑内侧部对称性低密度灶9例,MRI显示双侧丘脑中线旁呈片状、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高信号,双侧对称,呈蝴蝶状;给予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活血化淤、脑保护治疗,1010天CT显示双侧丘脑内侧部对称性低密度灶9例,MRI显示双侧丘脑中线旁呈片状、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高信号,双侧对称,呈蝴蝶状;给予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活血化淤、脑保护治疗,1024d后存活33例,11例清醒后表现为顺行性遗忘和(或)逆行性遗忘,12例遗留有丘脑性痴呆,失语4例,眼球下视麻痹、运动障碍及垂直注视障碍11例。结论:双侧腹内侧丘脑梗死综合征发病原因可能为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房纤颤。临床发病突然,主要表现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上或下视麻痹伴会聚障碍、失语症及痴呆。CT/MRI检查对本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按脑血管病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王永钧主任医师提出了IgAN的五型辨证方案,经临床与原慢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方案的对比研究,证实了五型辨证方案更符合IgAN的病机、证候谱分布和中医治疗学特色,有客观、规范、实用有效的优点,其中虚、瘀、风湿三证更是lgAN的主要临床证候,气阴两虚是IgAN虚证的中心,脉络瘀阻和风湿内扰是IgAN的常见和重要的兼夹证候。  相似文献   

12.
发生学方法是合理诠释和研究藏象理论最应遵循的方法论之一。将藏象理论回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探析藏象之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外应之象的发生学依据,揭示藏象理论的发生由来、形成原委,以进一步加深对藏象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藏象之"象"含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字义演进轨迹入手,探析“象”之含义、藏象之“象”的概念与分类。指出藏象之“象”有多重含义,既指脏腑的具体形态,又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之表现,同时具有取象思维之特点。认为藏象之“象”,可分为“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自然之象”四大类。  相似文献   

14.
265例脂肪肝患者病因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探讨国人脂肪肝的病因分布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265例B超和CT确诊的脂肪肝患者进行临床病例分析。结果:由肥胖症和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的脂肪肝占78.2%,酒精性,肝一,药物性和其它原因的脂肪分别占7.2%、6.4%、2.3%和6.0%;脂肪肝以轻度,单纯性为主。  相似文献   

15.
医患矛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复杂多样。新时期,医患矛盾逐渐从医患之间扩大到了社会的许多层面,影响着医疗行为本身,也影响着社会和谐。本文从医患矛盾表现、矛盾成因、医学本质、医德医风、缓和矛盾思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助力于寻找解决医患矛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于跃怡  谢淑萍 《北京医学》2007,29(12):712-715
目的 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高度怀疑大脑胶质瘤病的8例患者进行脑组织活检,将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病理特点做对照研究.结果 8例患者有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并伴有智力与精神障碍、癫痫、偏瘫等症状;影像学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性弥漫性病灶,灰白质均受累,占位效应不明显,无显著强化;病理证实为大脑胶质瘤病.结论 大脑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结合可帮助诊断,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总结归纳多年临床经验,从心血管系统、消化道系统、呼吸系统、特殊部位、脑循环、周围循环、心电图、完全无症状等十个方面介绍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与误诊的关系。特别对在诊断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乡村工作的同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大肠外病变。方法回顾1995~2000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方法总结我院1984年10月至2004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UC患者为802例,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患者总数的4.7%;男女之比为1:1.1;平均发病年龄为(39.3±13.0)岁,高峰年龄段为30~39岁.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和腹痛;5%的患者伴有肠外表现(关节炎、眼部疾病及皮疹等).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62%),病情以轻、中度为主(84%).结肠镜诊断UC的准确率为95%.临床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总有效率可达95%,药物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5-ASA)、激素和抗生素等.结论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病变以轻、中度为主,病变大部分局限在左半结肠.结肠镜对UC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见,5-ASA和激素治疗总体疗效好,手术率、死亡率和癌变率低.  相似文献   

20.
彭博  曹玲 《北京医学》2015,37(6):527-529
目的 总结城市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方法 对已确诊的2例儿童肺吸虫病伴胸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肺吸虫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可伴有乏力、气促、盗汗、头痛、惊厥、胸痛、喘憋、咯血、腹痛、呕吐、皮下包块、膝关节疼痛等.多有明确进食生的或不熟的溪蟹、淡水虾史,常饮用生水.多有浆膜腔积液,以胸腔积液为主.实验室检查大多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加.确诊依据免疫学及病理检查,肺吸虫抗原皮试、血清抗体阳性及病变组织中查到肺吸虫虫体或虫卵均可确诊.结论 肺吸虫病虽为城市儿童少见病,但仍于全世界广泛分布,且误诊率高,应得到充分认识.对有肺部游走病变伴嗜酸粒细胞增高的患儿应高度注意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