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它学术体系的研究,从而拓宽温病临床的诊治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孔伯华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是温病学派大家,在学术上有着鲜明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了温病学说,将其推广到既治疗外感热病又治疗各种内伤杂病。他用药极有特色,自成一路,在温病学派偏寒凉注重养阴化湿的基础上,善用滋阴清热、芳化淡渗之品治疗温热病及内伤杂病。先生认为今人的体质多见阴虚、肝热、脾湿,也可以说是“郁热伏气”的体质,感受外邪则发为伏气温病,为饮食劳逸情志所伤则发为内伤杂病。阴虚肝旺者治以滋潜柔肝.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巨大贡献,有"天医星"之称。他对中医的学术贡献体现在温病理论、络病理论、胃阴学说、中风学说、诊断方法、妇科诊治、儿科诊治、奇经辨治等多个方面,其中对温病理论的贡献最大,是温病学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又被称为"温热大师"。该文通过查阅叶天士相关著作及文献,对其温病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叶天士辨明了温病与伤寒之异,系统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确立了温病治疗大法,丰富了温病诊断学内容,并且论述了妇人温病与小儿温病的证治特点。对叶天士温病理论进行研究和梳理,有利于深入探讨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并且对全面掌握温病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叶天士阴虚发病理论与其三消辨治方法之间的联系,以期丰富三消临床辨治思路。[方法]梳理《叶天士医学全书》中三消相关医案及方药概况,结合叶天士在"阴虚论"中对于阴虚发病过程的阐发,分析叶氏由阴虚立论辨治三消的证治心得及用药规律。[结果]叶氏治疗之三消病证多属中消和下消,核心病机为"阴虚阳亢"引起的五脏生克失常,治疗分标本缓急,以平为期,并善于结合温病学派学术特色。用药重视滋阴增液,不滥用苦寒辛燥。[结论]学习叶氏"阴虚论"有助于认识三消之病机关键和治疗规律,并以"异病同治"理论为指导,联系叶氏对温病及存在阴虚状态的相关疾病之辨治方法,有助于拓宽三消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6.
《外感温病篇》论述风温病机是以肺胃为中心,辨治重在肺胃邪热,用药强调轻透养阴。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是清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他一生博采各家之长,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成为治温病第一家。他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也颇有成就,其特色在于对脾胃学说的发挥和从脾胃论治全身疾病。《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是叶氏医案中内容最  相似文献   

8.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几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  相似文献   

9.
关于温病新感伏邪学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病学说发展过程中,前人为了说明温病的成因,创立了伏邪新感学说。这个理论是以症候为基础的,因而它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是温病病因病机的抽象概括。对于临床辨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近年来,对此学说,看法不一,共焦点主要集中在究竟对临床有无实际意义。本文仅就个人的认识体会讨论于后。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养阴法的合理运用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则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思想对温病养阴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能调和营卫、阴阳。桂枝汤对于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两补阴阳及使阳秘藏这两方面来实现的。其禁忌证主要为里热、内湿、温病等。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能调和营卫、阴阳。桂枝汤对于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两补阴阳及使阳秘藏这两方面来实现的。其禁忌证主要为里热、内湿、温病等。  相似文献   

13.
从经方治疗不寐浅析中医“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经》为理论基础,认为“阳不交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分析《伤寒论》中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黄连阿胶汤5首经方治疗不寐的机制,调和营卫、调和升降、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交通心肾均体现了中医的“和”法。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关于人体的功能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模型是对人体原型的理论摹拟,它集中反映了相应医学模式的“人体观”。与“解剖模型”相比,“功能模型”更符合人体的本质和规律。《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建立“三阴三阳”功能模型的理论基础。在三阴三阳模型中,三阴三阳是人体功能子系统,它不同于脏腑、经络。三阴三阳病是典型的功能性疾病。阴阳自和是三阴三阳模型的自主调节机制,治疗疾病必须以其为中心。三阴三阳模型代表了未来医学模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养阴存津治法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伤寒发病、传变过程中,不仅有寒盛阳虚证,亦有热盛津伤证。《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存阴液”的基本精神,在治疗上开养阴保津法运用于临床之先河,张仲景用养阴存津法治疗伤寒,既有补法滋阴生津,尚有将其地汗、吐、下、和、温、清等其它治法之中。既有用养阴药物滋阴生津,尚有不投养阴之品,亦获护阴存津之效,其创制的多首滋养阴液及祛邪存津的著名方剂,为养阴存津治法的理论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的探讨,强调胃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其充足与否,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治疗三焦疾病“滋阴不厌频繁”,具体有“治上焦病,培土以生金”、“治中焦病,养胃以固中土”、“治下焦病,滋后天以养先天等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伤寒论》养阴保津治法有全面的认识,探讨了《伤寒论》中各种养阴法。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肿瘤目的第三大疾病,常可引发严重目的并发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彰显其优势.有研究表明,燥热、阴虚、瘀血、湿热、痰湿等为消渴发生目的主要相关因素,而清热、养阴、润燥、祛湿等治法又是温病学中目的常用治法,因此用温病学理论指导糖尿病目的治疗,将会为其提供新思路及方法,现试对其分型并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著作,一直被中国医家奉为经典。同样基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因侧重不同,后世学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开展了不同的临床实践。郑寿全是清代伤寒学大师,被后世中医学者尊为“火神派”鼻祖。其融合《周易》、《黄帝内经》等两部经典著作的思想,对《伤寒论》进行阐释,提出“六经即六气,六经本一经”的“万病一气说”;并以阴阳为纲,总括伤寒六经,又在阴阳之中,重视阳气。使《伤寒论》辨证简白,主次分明,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失眠之病机与人体气机运行失常,阴阳失交有着密切关系.基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运用顾植山教授"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张晋教授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及针刺疗法相结合,运用"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即辨天时运气、辨人体时期、辨病邪虚实,从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对失眠进行论治.三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