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10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研究其取穴、配穴规律,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取穴大致归为三类:夹脊穴为主穴,背俞穴为主穴,他穴为主穴。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针刺取穴提供较规范的指导。参考文献17篇。  相似文献   

2.
慢性腰痛针灸处方古今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古代处方及近10年的临床针灸处方进行数据整合,找出针灸治疗规律。方法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整理出穴位处方,建立Excel数据库,分析古今文献中针灸处方特点。结果古代文献针灸处方取穴以远道取穴、单穴为主;近代文献以远近配穴、多穴为主。穴位归经上二者均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足少阳胆经,以五输穴、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较多。结论慢性腰痛针灸处方重视"远道取穴"的应用,"远近配穴"原则是重要内容,可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其痛行为及神经根和背根神经节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针刺组,每组9只,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针刺组电针双侧腰4、5“夹脊穴”、“大肠俞”、“关元俞”、“委中”和“昆仑”,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7d.治疗结束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测定机械缩爪阈,应用HE染色方法检测脊神经根及背根神经节形态变化.结果 模型组术后3d出现痛觉过敏,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痛阈降低持续至术后7d.针刺组痛阈较模型组有显著上升,术后3d最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后7d有显著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神经根术和背根神经节术后3d出现炎性水肿,并且逐渐加重,术后7d神经纤维髓鞘崩解及坏死,神经节胞浆出现空泡样改变,细胞核部分消失.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神经根及背根神经节水肿及坏死程度减轻.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建立成功,针刺减轻脊神经根和背根神经节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部及肢体远端不同穴位低频脉冲电针对慢性根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物质(sP)的影响。方法:复制慢性根性痛大鼠模型。将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局鄙电针组(取双侧L4“夹脊”穴)、远端电针组(取双侧“阳陵泉”穴)及远近结合电针组(取双侧L4“夹脊”穴+双侧“阳陵泉”穴)。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比较惠侧背根神经节sP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电针组惠侧背根神经节sP的表达均减少(P〈0.05)。各电针组之间,远近结合电针组惠侧背根神经节sP的表达较局部电针组、远端电针组减弱(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针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sP的合成实现的。与局部电针组和远端电针组相比,远近结合电针组抑制sP的合成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2X7特异性受体拮抗剂A438079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致内脏高敏感化大鼠在结肠扩张刺激状态时,骶髓后联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DCN)中P2X7、OX42、IL-1β、P38及脊髓背角中CGRP表达的变化,为探讨IBS内脏敏化的神经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只旋毛虫感染大鼠建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总共分为:B.IBS大鼠结肠扩张刺激组(n=5)、C.IBS大鼠鞘内注射0.9%生理盐水后结肠扩张刺激组(n=5)、D.IBS大鼠鞘内注射A438079后结肠扩张刺组(n=5)。另外以5只正常大鼠作正常大鼠结肠扩张刺激组(n=5)、。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DCN中P2X7、OX42、IL-1β、P38及脊髓后角中CGRP表达变化。结果与B组IBS扩张刺激组相比较,D组鞘内注射拮抗剂A438079后在结肠扩张刺激时IBS大鼠DCN核团中P2X7、OX42、IL-1β、P38及骶髓后角中CGRP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P2X7受体在IBS致内脏敏化过程中广泛参与,并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模型大鼠脊髓前角中凋亡相关基因Bax与Bcl-2表达变化及电针对两者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糖尿病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溶剂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电针组于糖尿病造模成功1周后取"足三里""胰俞"穴给予电针刺激,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共4周。观察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脊髓前角的Bax与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脊髓前角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Bcl-2蛋白表达则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脊髓前角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Bcl-2蛋白表达则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与溶剂组和正常组大鼠的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相接近(P>0.05)。结论糖尿病模型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增加;电针可明显拮抗糖尿病模型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凋亡,从而改善糖尿病大鼠脊髓前角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组和常规取穴组各30例。夹脊穴组给予针刺双侧T5~T10段夹脊穴治疗,常规取穴组给予针刺常规腧穴(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观察2组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胃镜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临床证候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1)夹脊穴组的总有效率为86.7%,常规取穴组为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病例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夹脊穴组的下降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病例胃镜检查结果的平均R值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2组治疗后胃镜检查结果的平均R值差别不大(P0.05)。(4)治疗2个月后,夹脊穴组的复发率为23.5%,常规取穴组为42.9%,夹脊穴组的复发率有低于常规取穴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介导雷公藤甲素(TW)对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和SNL-DMSO组、SNL-TW组,每组6只。对SNL-DMSO组、SNL-TW组大鼠行脊神经结扎手术,建立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检测不同干预措施对各组神经病理性痛行为学的影响,并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表达情况。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对照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较低。SNL-DMSO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升高,SNL-TW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明显低于SNL-DMSO组。与对照组比较,SNL-DMSO组、SNL-TW组术后3d机械性痛阈均明显降低(P<0.05);与SNL-DMSO组比较,SNL-TW组术后3d机械性痛阈明显升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TW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3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缓解脊神经结扎导致神经病理性痛的机械性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针刺"腰三针"合中药热敷治疗与常规选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8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针刺双侧肾俞和腰阳关穴,取川芎醋浸液中浸泡过处于半千湿状态的辅料,以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为中心覆盖腰部,然后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进行照射,对照组给予针刺S12-L5夹脊穴及患侧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穴常规治疗.以治疗前后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情况积分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显愈率为75%,优于对照组的47.6%(P<0.05).两组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观察组在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针刺"腰三针"合中药热敷灸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风市穴刺络拔罐治疗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30例。刺络拔罐组运用针刺结合风市穴刺络拔罐治疗,针刺穴取患者双侧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及患侧环跳、委中、昆仑、承山;常规针刺组单纯运用针刺治疗,取穴同刺络拔罐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刺络拔罐组风市穴刺络拔罐每周1次,治疗3个疗程后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JOA)评分评定疗效。结果:刺络拔罐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90%(27/30,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刺结合风市穴刺络拔罐治疗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较好,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对照组、局贴对照组、穴位贴敷治疗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天只抓握固定刺激;针刺对照组针刺常规穴位;局贴对照组将膏药贴于施术体表处;穴位贴敷治疗组将膏药贴于肾俞、气海、带脉、阳陵泉、委中、昆仑。观测各组大鼠痛阈值、受压迫神经根组织病理学变化及中枢神经递质5一羟色胺的含量。结果:穴位贴敷治疗组机械痛阈值与针刺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局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对受压神经根组织病理学均有改善,尤其以穴位贴敷治疗组更显著。穴位贴敷治疗组5-HT含量高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针刺对照组及局贴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通过减轻神经根的炎性水肿,提高5-HT含量,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近10年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痛经的同功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2006—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结果得到相关文献128篇。治疗痛经的同功穴有49个,其中十四经腧穴47个,经外奇穴2个;主要穴位为三阴交、关元、中极,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所在部位主要是胸腹部和腰背部。按照使用频率将腧穴分为3级:一级谱腧穴9个、二级谱腧穴13个、三级谱腧穴27个。结论同功穴的概念进一步诠释了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可对针灸处方的选择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或非穴后,相关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区穴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损伤组(简称模型组)、高频电针经穴组和高频电针非穴组。高频电针经穴组、高频电针非穴组均在成功制备模型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30、60 min,应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红外热像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升高(P0.01),高频电针非穴组"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以治疗后30 min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 "内关"穴区皮肤温度能相对特异性地反映大鼠心肌所处的不同状态,高频电针"内关"穴能阻抑由于心肌缺血损伤诱发的相关经穴皮肤温度的下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针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组穴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电子数据库,筛选文献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60个针刺处方,47个腧穴,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百会、风池、颈夹脊、大椎、风府,督脉上的腧穴最多,多集中在头颈部,重视交会穴等特定穴的选用。关联度排名前4位的腧穴组合为百会-风府、大椎-哑门、百会-哑门、百会-哑门-大椎,并将高频腧穴聚为5类。结论 临床针刺治疗TIA取穴以头部为主,多采用近端取穴、循经取穴联合远端取穴的取穴原则,腧穴配伍重视调动阳气、醒脑开窍、滋补气血。  相似文献   

18.
穴位和非穴位氧分压和钙离子浓度在体实时监测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穴位与非穴位中氧分压和钙离子浓度的差异。方法:利用自制的传感针,在体监测8只山羊的大肠俞、肝俞和关元俞及其对应的非穴位点的钙离子浓度;并监测肝俞和后三里及其对应非穴位点的氧分压。用方差分析方法对穴位和非穴位钙离子浓度和氧分压的差异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穴位的钙离子浓度和氧分压在整个监测过程中都高于非穴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传统的针灸穴位具有高氧分压和高钙离子浓度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鸡后海、大椎、足三里穴区神经支与的脊髓节段性分布。方法 采用霍乱纱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穴位注射追踪标记方法。结果 (1)后海穴跨节顺行标记纤维(LS8-14)密集于背角及曳连合核处,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位于腹角并人有丰富的树突,在腹肴的背面及背连合核中也有逆行标记神经无胞体。(2)大椎穴神经支配的脊髓节段2在颈膨大的尾侧(C10-T2)。从背根和背角Ⅰ、Ⅱ层到Ⅸ层有相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家兔镇痛效应的特点,为颊针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体针组、颊针组,每组10只。采用卵清蛋白诱导关节炎兔模型。造模成功后,体针组家兔在双侧膝眼和足三里、颊针组家兔在颊针"膝"穴每天接受针刺治疗1次,连续10次。分别在治疗第1、4、7、10次测定针刺0、5、15、30、60、120、240 min时的热痛阈值。结果颊针与体针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颊针治疗5 min即开始显示明显的镇痛效应,30min时到达峰值,60 min时镇痛效应开始下降,240 min时的痛阈值降到与0 min时相同。而体针在治疗15 min时开始显示明显镇痛效应,30 min时到达峰值,60 min时镇痛效应开始下降,但240min痛阈值仍高于0 min时的痛阈值。结论颊针镇痛效应具有明显的时效关系,其时效曲线与体针时效曲线相似,但颊针起效快于体针,效应持续时间短于体针,且颊针镇痛效应不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