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手术技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选择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80%的患者18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2类3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18例均使用”导引导管衬管“和”颈外动脉支撑“技术。结果 18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皮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15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至24个月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193-2194
目的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并颈内动脉迂曲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内动脉迂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伴双侧颈内动脉迂曲患者50例为双侧组,单侧颈内动脉迂曲患者50例为单侧组,并选取同期双侧颈内动脉正常患者50例设为正常组。三组患者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后联合确诊为颈内动脉迂曲,并以TCD行血流动力学评估,比较三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单侧组迂曲侧和非迂曲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Vm、Vs、Vd、PI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颈内动脉迂曲可引起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在一定状态下,严重的动脉迂曲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分析软件包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放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血管分析软件包。对DSA摄影显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血管共18例进行实时测量。结果18例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处成功实施支架置放术,所用支架的长度和宽度准确无误。无一例出现支架过长、过短或过宽、过窄。结论运用血管分析软件包对狭窄血管行支架置放术时,对选用支架型号大小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4.
颈内动脉狭窄病影响向大脑供血,其危险性显而易见.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的患者有明显局限性,手术治疗容易引起切口及其引起的颅神经损坏、血肿压迫等并发症.近年来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血管内支架置入,尤其是远端保护装置辅助的支架置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血管内支架置入可降低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但血管内支架作为一种异物,置入后使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导致血栓的形成,大量的白细胞在血管损伤部位聚集,分泌出细胞因子,并发生炎症反应等.因此,如何评价血管内支架在应用中的安仝性,如何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是否安全可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评价颈内动脉狭窄脑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脑功能改善情况一直都是临床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法良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8):2528-2531+2535
目的 探讨脑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颅内外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160例行支架植入术的脑血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围术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按手术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颅内组(55例)及颅外组(105例),比较两组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3.1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及入院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钙化斑块、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术中HR最慢值<60次/分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5岁、钙化斑块及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是围术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7.61、9.32、1.83,P<0.001),入院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术中HR最慢值<60次/分为保护因素(OR=0.20、0.21,P<0.001)。颅内组与颅外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组与颅外组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6.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高度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0例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患者均使用保护伞装置后置入自膨式支架,2例患者进行球囊预扩张,1例在支架释放后扩张。结果:患者平均狭窄由(78.3%±9.4%)下降至(12.5%±7.2%)。3例患者在术中保护伞装置中回收有黄色片状碎组织物;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率下降,3例进行了药物处理,其中1例有心率及血压下降持续3 d并出现脑低灌注表现。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支架侧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长期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8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7小时入院。查体:BP21.28/9.31kPa,神清,左侧肢体肌力较右侧明显减低,左侧巴氏征(+)。心肺(-)。化验:CHO6.31mmol/L,LDL4.95mmol/L。CT未见异常。TCD提示:①右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病变(重度狭窄~闭塞);②前交通支右后折返支开放,侧支循环形成。MRI示:右基底节区脑梗塞,脑白质脱髓鞘变性,脑萎缩。脑血管造影:右颈内动脉造影未成功,考虑右颈内动脉(起始部)重  相似文献   

8.
元艳 《天津护理》2016,24(5):410
目的:探讨患者颈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对术后低血压高危患者行预见性护理。方法:收集神经外科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统计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低血压发生率,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低血压相关性,早期针对低血压患者行预见性护理。结果:术后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其低血压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5),术后一过性、持续性低血压在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发生率不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内动脉在术后24 h内,24~72 h和72 h以后低血压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狭窄较重患者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较小,可能与颈动脉窦敏感性下降有关,术前可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评估术中、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提出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颈内动脉狭窄病影响大脑供血,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导致大脑半球深部小梗死[1].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颈内动脉高度狭长的患者有明显局限性,手术治疗易引起颈部血管神经切口及其引起的颅神经损坏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支架置入逐渐成熟和发展,尤其是远端保护装置与辅助支架的置入越来越广泛,经动脉支架成形术变得越发安全和易于接受.但手术风险较高,随着医用材料的发展,新型支架及输送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支架易于达到颅内,血管内支架置人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现将并发症及相关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8岁。因“突发左肢体无力7小时伴缓解”,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入院。发病时,左侧肢体无力,左上肢不能抬起,肌力Ⅱ级,左下肢不能行走,肌力Ⅲ级,左病理征(±)。急查头颅CT,初步诊断为脑梗塞,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后患者症状完伞缓解,仅感头晕。既往:高血压病7年,最高达150/95mmHg。否认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查体:Bp16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对伴发眩晕症状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伴发眩晕症状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支架术治疗患者12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疗效分为症状消失组与症状减轻组。比较术前术后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平均流速(MFV)。结果:颈动脉支架术后,眩晕症状基本消失9例(症状消失组),较前明显减轻3例(症状减轻组)。治疗后,2组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症状消失组评分高于症状减轻组(P<0.05)。术后症状消失组和症状减轻组椎动脉、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MFV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症状消失组椎动脉、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MFV显著低于症状减轻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术有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继发的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随着MFV的下降,眩晕症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结合围术期处理对介入支架治疗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23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单侧狭窄率大于或等于75%,其中C1段狭窄15例,C2段狭窄8例,在远端脑保护伞保护下,行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结果23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经DSA证实,术后狭窄率均低于30%,手术成功率100%,其中1例患者术中球囊扩张时出现血管痉挛(4.3%),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皮肤及鼻黏膜出血,3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均无栓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介入前后,在年龄(以60岁为界)、性别(女/男)、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3年以上)等临床病理特征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支架植入术能够有效治疗单侧颈内动脉段狭窄,通过术中应用保护伞并在围术期加强观察及对症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手术并发症,改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3.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预防缺血性卒中提供依据。方法将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56例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通过观察临床资料、Willis环是否变异及其组成血管的管径,进一步分析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症状组前、后环的变异率均大于无症状组(均P<0.05);症状组前交通动脉的管径和大脑动脉A1段管径均低于无症状组(均P<0.05);后交通动脉管径无明显变化(P>0.05)。症状组2例出现整个大脑中动脉区梗死,造影显示侧支循环较差;3例患者脑缺血症状发生在狭窄的颈内动脉的对侧。结论Willis环的侧支代偿潜能与Willis环是否存在变异及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A1段的管径有关;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症状与Willis环的代偿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4.
俞群  舒萍芬  叶勤慧  曹丹 《护理与康复》2012,11(10):928-929
总结99例老年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主要并发症为脑梗死、穿刺点出血、低血压、脑灌注综合征。护理重点为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99例中出现并发症8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除1例脑梗死患者影响语言功能及肢体活动功能外,其余患者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目前造成死亡的第3位疾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的年龄层也呈年轻化趋势。由于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有很多穿支血管供应小脑和脑干的血液,所以椎基底动脉(Venebro-basilar artery,VBA)狭窄患者如处理不及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很大,后果较颈内动脉狭窄危害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已用于治疗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做好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良好的医护沟通,对术后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我科于2006年1月—2008年11月共完成35例此类患者的支架置入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的血流重建措施,逐渐被人们所接受~([1])。本研究主要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对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纳入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因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行支架植入治疗的住院患者21例为支架组,男15例,女6例;年龄46~73岁,平均(59.3±9.5)岁;高血压16例,糖尿病7例,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547-548
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及基础降糖降脂降压治疗。研究组行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应用肝素抗凝和阿司匹林口服100mg/次/d,3d后仅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剂量同研究组。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彩超及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颈动脉直径、颈动脉直径狭窄率。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颈动脉直径、颈动脉直径狭窄率均有一定改善,同期组间比较,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11.8%,无统计学差异。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颈动脉狭窄,扩大管腔,复发率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方法: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中术后均以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术前及术后10 d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 CBF)、局部脑血容积(r 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内动脉狭窄腔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后7 d内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均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减轻。术前患侧r CBV、r CBF明显低于对侧,MTT较对侧时间长(t=4.12、11.35、3.81,均P0.05);术后患侧r CBV、r CBF均明显高于术前,MTT低于术前(t=3.32、3.79、9.30,均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脑灌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航天总医院住院的经颈部超声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全部病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17枚,术后1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D检查未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长期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