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肠系膜上静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战斌  高蕾 《现代医院》2009,9(2):14-15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影像学的检查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进展期的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及早及时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影像学的角度探讨其诊断意义,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前CT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资料.结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前CT检查能明确直肠癌的病变大小、范围、外侵、周围淋巴结及其它脏器转移情况.CT分期整体准确率为86.1%,Ⅰ~Ⅱ期为78.6%,Ⅲ期为88.2%,Ⅳ期为100%.结论:CT检查直肠癌对手术前分期、分析能否手术及制定手术方案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的临床病理依据。方法对102例具有较完整临床病理资料行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直肠系膜进行常规病理切片,分析直肠系膜与直肠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治疗效果。结果直肠系膜癌转移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是治疗直肠癌的最佳途径,切除的直肠系膜的范围应根据Dukes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的临床病理依据.方法 对102例具有较完整临床病理资料行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直肠系膜进行常规病理切片,分析直肠系膜与直肠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治疗效果.结果 直肠系膜癌转移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 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是治疗直肠癌的最佳途径,切除的直肠系膜的范围应根据Dukes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5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小儿进行肠系膜淋巴结超声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儿肠系膜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皮髓质界限清楚,淋巴门结构未见破坏。彩色多普勒血流量显像显示肿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多,可探及低速低阻力型动脉频谱。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便、可重复,能准确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作为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X线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X线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8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及X线特征。结果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或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活动后加重。上消化道双重造影显示钡剂通过十二指肠水平段受阻,表现为典型的纵行“笔杆征”压迹,右侧位或俯卧位症状可缓解。结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应用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减少本病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90例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经抗炎治疗后再复查彩超,并且对治疗前后的图像特点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9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主要分布脐周和右中下腹,肿大的淋巴结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皮髓质界限清楚,淋巴门结构未见破坏。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多,可探及低速低阻力血流信号。治疗后复查18例患儿淋巴结消失,72例患儿淋巴结明显缩小,彩色血流亦减少。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检查便捷,能准确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作为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简称TME)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总结2004年10月-2006年10月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TME手术7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2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及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157min,术中平均失血80mL,术后胃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2.1d。手术切除淋巴结平均为18个。随访6~30个月未见切口种植及吻合口复发。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TME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以取得比开腹手术更好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治疗低位直肠癌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 将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死亡率及手术效果.结果 2组复发及死亡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胃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一种较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小儿再发性腹痛关系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反复腹痛而就诊的76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常规进行全腹检查后,重点扫查脐周及右侧腹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回声及数量。结果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小儿再发性腹痛中68.42%(52/76)的病因,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率为60.52%(46/76)。结论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首先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是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总结经验。方法对16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和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病人中,14例病人行手术治疗,2例病人经CT证实为慢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抗凝溶栓治疗。2例病人死于肠坏死、中毒性休克,14例病人恢复良好。结论临床护理工作者充分认识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情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腹痛的临床表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AMVT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溶栓治疗8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5例,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2例。结果15例患者均获成功,介入治疗后腹痛消失,血管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流通畅。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对于早期AMVT病例,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并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30例为观察组,以及同期行传统手术切除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间患者在吻合口瘘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以及局部复发率方面得到显著改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较之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具更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降低术后的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覃程  黄世锋  王炜 《现代保健》2011,(25):134-135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年8月~2010年9月收治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和(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介入治疗3例,痊愈2例,1例中转手术,手术11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14.3%。结论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应有深刻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的好发疾病,容易误诊。我院2004年-2006年对临床疑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超声检查,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提高了诊断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系膜缺血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artery ischemia,ASMAI)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供血障碍导致缺血,进而引起肠壁坏死的综合征。ASMAI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症状与体征常不相符,加之临床医生对其缺乏足够认识,因此误诊、漏诊和病死率较高。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本文对ASMAI的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价值,随着高频探头临床应用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已成为儿童腹痛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中低位直肠癌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对2000年11月。2005年8月收治的直肠癌行TME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吻合口漏2例(2.4%),术中骶前出血1例(1.2%),输尿管损伤1例(1.2%)。均及时发现并处置,痊愈。结论直肠癌术中行TME需熟悉盆腔解剖结构,掌握TME的要领及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预防并发症发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简称TME)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总结2004年10月-2006年10月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TME手术7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2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及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157min,术中平均失血80mL,术后胃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2.1d。手术切除淋巴结平均为18个。随访6~30个月未见切口种植及吻合口复发。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TME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以取得比开腹手术更好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共有12-16条属支,收集全部空肠和大部分回肠的静脉血。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或其属支都会由于肝硬变致血流郁滞或外伤性肠系膜血肿、脾切除等原因造成急性血栓形成,而导致相应肠管的急性缺血坏死。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急性血栓形成十分罕见。我院自1993年9月-2007年8月共收治肠系膜静脉急性血栓形成13例,均为肠系膜上静脉属支的急性血栓形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