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按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24例,两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1、2、3、5、7天血白细胞(WBC)数、血氧饱和度(SpO2)、昏迷时间、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治疗组伤后3d内SpO2下降8例,对照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昏迷时间(10.13±2.84)d,对照组(14.94±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肺部感染10例,对照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一周内肺部感染2例,对照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第2,3,5,7天血W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预后不良8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早期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能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并防治肺部感染,对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控制率、控制时间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研究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3年进行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颅脑损伤后24h内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在损伤后>24h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感染率、控制率、控制时间及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31.67%,对照组为86.67%;19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得到控制16例,控制率为84.21%,对照组5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患者得到控制25例,控制率为48.08%;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治疗组患者平均为(7.3±2.9)d,对照组为(14.4±4.5)d,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治疗组为13.33%、对照组为45.00%,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明显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结论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应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率的综合护理措施. 方法及时实施充分吸痰、气道湿化、胸部体疗、口腔护理、消毒隔离、营养支持等措施. 结果肺部感染率明显下降,由1990~1992年度的23.33%,逐渐下降到2000~2003年的3.53%. 结论充分吸痰、湿化气道及消毒隔离是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院内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针对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临床干预措施(使用可冲洗气管套管、把握气管套管拔除指征、积极的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治疗、合理营养支持和代谢调理、振动排痰机排痰)。结果观察组(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55.56%(35/63),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6.33±2.71)d;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未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72.31%(47/65),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8.44±3.14)d;两组肺部感染率与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分别Χ^2=3.89,P〈0.05;t=3.19,P〈0.01)。结论经临床干预后,有效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率,并缩短了肺部感染控制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7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52例早期气管切开(时间≤2h),21例未早期切开或延迟切开(〉2h)。比较两者的预后情况。结果52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死亡17例,病死率32.69%,未经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12例,病死率57.10%。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呼吸道有梗阻,肺部痰多不易排出及合并胸部外伤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刘长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582-4583
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情危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昏迷,病人多有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明显增多,常发生呕吐物、口鼻腔分泌物、血液、脑脊液等误入气管及肺,或者有脑脊液鼻漏,填塞鼻腔,极易发生呼吸道梗阻,气管切开是保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的疗效,并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及GCS 3~5分患者的疗效区别.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09年2月6日至2010年11月25日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记录患者入院时、高压氧治疗前、完成高压氧治疗时的GCS;记录高压氧治疗前、完成高压氧治疗时及入院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高压氧组及GCS 3~5分的高压氧组患者完成高压氧治疗时GCS分别为(12.63±2.70)、( 11.64±2.50)分,与相应对照组的(10.61±3.01)、(8.44±1.6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及GCS 3~5分的高压氧组患者完成高压氧治疗时GOS改善程度(△ GOSf)及入院后3个月GOS改善程度(△GOS3M)平均秩次分别为35.37、12.14和35.87、13.09,与相应对照组的26.77、8.05和26.29、7.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CS6~8分的高压氧组患者的△COSf和△COS3M平均秩次,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总体而言,早期高压氧治疗有促进意识恢复及改善预后的作用;且对特重型(GCS3~5分)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对166例患者进行痰培养、药敏试验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医院肺部感染发生率78.9%,大多数出现在气管切开后的3~6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医院肺部感染者(P<0.05),普通病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CU(P<0.01),共培养出致病菌289株,革兰染色阴性(G-)杆菌占73.4%。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医院肺部感染与使用地塞米松、H2受体拮抗剂及酸泵抑制剂无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医院环境污染、G-杆菌感染相关;预防和治疗应立在早期1周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建立ICU,监控医院环境污染,根据药敏试验联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出血,昏迷在6 h以上,GCS在3-7分者[1],其常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吞咽反射抑制,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除,且各种分泌物和呕吐物易被误吸入呼吸道,导致气道受阻,引起缺氧加重脑水肿甚至窒息死亡.为了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气管切开术的应用最为切实可靠.但气管切开术后的人工气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极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加重病情.因此,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研究,探讨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005年5月-2013年3月4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临床治疗、痰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23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226株占95.0%,革兰阳性菌12株占5.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药物敏感性最高,达到63.8%;12株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敏感率也在50.0%以上。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治疗中必须根据药敏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加强抗菌药物规范使用,减少耐多药病原菌的增加;综合规范的护理措施也对减少肺部并发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及耐药性,提出预防治疗措施.方法 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对患者的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统计分析.结果 60例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2.6%,真菌占第2位,占14.1%,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是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1.2%、19.5%、11.5%、6.2%;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头孢哌酮、氨苄西林、氨曲南、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的耐药率均>50.0%.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高;临床应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医院感染,以利于肺部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后给予集束化护理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ICU住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送检267份痰标本,培养阳性199份,阳性率为74.53%;革兰阴性菌147株,占73.87%,革兰阳性菌40株,占20.10%,真菌12株,占6.03%;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强,革兰阳性菌中未发现有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主要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病原菌流行病学及药敏试验的测定对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双侧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DHSCB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DHSCB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3、7d颅内压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3.3%(4/30)和20.0%(6/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7%(17/30)、63.3% (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3、7d颅内压[(21.34±3.05)、(18.43±2.63)、(15.52±2.21) mm Hg(1 mm Hg=0.133 kPa)]显著低于对照组[(31.21±4.46)、(29.13±4.16)、(24.97±3.57) mm Hg](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53.3%(1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3%( 7/30)(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16.7%(5/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12/30) (P< 0.05).结论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DHSCBI明显优于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可以减少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的发生,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急救中心一体化救治的意义及重要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2006年2月收治的148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26例,植物生存状态7例,重残17例,轻残26例,痊愈72例。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往往伤情严重,变化快。此类患者必须由急救中心医师组织实施救治,边抢救边诊断。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及时纠正休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手术时机的选择,尤其是行多发伤一期手术,脏器功能的监测和保护,注意营养支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而且急诊ICU在多发伤救治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电图检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对脑电图分级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24h内脑电图检查全部异常.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42,P<0.05):脑电图分级与预后转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30,P<0.05).结论 脑电图检查及其分级可以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总结景德镇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6月-2010年12月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资料.结果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48例,感染率为80.0%;检出5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占61.4%,革兰阳性菌16株,占28.1%,真菌6株,占1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是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又分为好转亚组及未愈亚组。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各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APACHEⅡ评分高于非感染组[(21.71±7.13)分比(15.32±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1天血清PCT高于非感染组[(2.15±1.79)ng/L比(0.56±0.4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CRP及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3天血清PCT、WBC、CRP、IL.6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5天血清PCT为(3.09+1.98)ng/L,非感染组为(1.06+0.63)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38例)入ICU第5天WBC、CRP、IL-6分别为(15.13±6.32)×10^9/L、(103.56±40.62)mg/L、(230.41±121.83).g/L,未愈亚组(10例)分别为(18.62±8.89)×109/L、(134.38±34.16)mg/L、(268.73±138.1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均低于未愈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为预防与控制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4例重度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并对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仪鉴定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结果 204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造成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为气管切开、昏迷时间>7d、颅脑手术、误吸呕吐物,分别占31.4%、28.9%、16.7%、13.2%;共检出病原菌2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8株占74.0%,革兰阳性菌56株占19.9%,真菌17株占6.1%;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唑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6.7%、78.0%、75.8%、42.9%。结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气管切开、昏迷时间>7d、颅脑手术、误吸呕吐物,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78例医院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结果 78例患者肺部感染性标本中培养出10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8.6%;革兰阳性球菌占25.7%,真菌占5.7%;病原菌均为耐药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结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护理部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修定护理制度,完善护理程序,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