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F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评价SF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 应用SF手术治疗 4 3例胸腰段不稳定骨折 ,其中探查椎管 2 5例。结果 骨折接近解剖复位 ,椎管得到有效减压。神经功能(Frankel分极 )提高 1~ 2级 32例 ,提高 3级 1例。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提高 4 0 % ,Cobb角平均纠正2 2 5°。结论 SF内固定能恢复脊柱生理弧度和椎体高度 ,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因椎管占位、严重后突畸形、需行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78例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分为改良组(A组)和传统组(B组)。A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758岁,平均38·27岁;Cobb角10°40°,平均24·71°;椎管占位率35%80%,平均49·1%;采用倒V形切口,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B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857岁,平均38·73岁;Cobb角15°38°,平均25·08°;椎管占位率33%79%,平均48·3%;采用传统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两组均采用Z-Plate钉板内固定。对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39例获平均26个月随访(844个月),B组36例获平均27个月随访(938个月);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良手术入路,优化手术操作程序,改变植骨方式,能有效地减少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胸、腰段椎管内神经鞘瘤首发症状多见腰腿痛,在早期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就此作一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0~1998年,共收治胸及腰段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15例。其中胸段7例,腰段8例;髓外硬膜内、外14例,髓内1例;年龄自32岁至68岁;男:女为20∶1。...  相似文献   

4.
对胸腰段病变是否进行减压一直存在争议。一般对影像学有明显脊髓压迫和神经症状的患者进行减压是必要的。前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减压效果较后路手术更确实。但传统的开胸或胸腹联合入路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腔镜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但尚未能证实具有与开放手术同等的减压效果。为了解腔镜下前路减压的效果,选择30例胸腰段脊髓压迫患者行腔镜下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其中27例为骨折,肿瘤、感染、严重退行性病变各一例。30例中20例外伤患者急诊行后路手术。术前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3例,C级7例,D级10例。所有腔镜手术在伤后平均10.6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5.42小时,平均失血量870ml。术后平均16小时拔除胸腔引流管。平均随访42个月,观察Frankel分级,以椎管比率(伤椎椎管直径与相邻两椎体椎管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段骨折伴脊髓压迫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从收治的10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中选取硬膜前后方均有骨性压迫的胸腰段骨折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23-72岁;损伤部位:T12 2例,L,2例,k1例。采用后正中单切口经椎弓根入路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VAS评分及吗啡用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Frankel/ASIA分级。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手术时间3.1~6.2h;术中出血量1000~2300ml;术后24hVAS评分为1~4分;术后24h吗啡用量为28.8—30.8mg。Frankel/ASIA等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D级1例,E级1例;术后E级4例,1例从B级提高到D级。结论: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严重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部位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 月至2014 年2 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 例,年龄55~75岁,平均67岁;胸椎1例,胸腰椎21例,腰椎4例;共29个椎体骨折,单椎体骨折23例,双椎体骨折3例;术前后凸Cobb 角为32°~51°,平均(42.00±4.75)°;VAS 评分6~9 分,平均(8.40±0.75)分,脊髓功能按Frankel 分级:D 级4例,E 级22 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X 线片观察Cobb 角改善情况,应用VAS 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应用Frankel 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75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 100 ml.术后第2天时Cobb 角5°~15°,平均(9.60±2.5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改善率76%;VAS 评分1~5 分,平均4.00±1.0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1例由E 级变为C级,其余未有加重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 角5°~19°,平均(11.00±3.50)°,VAS 评分1~6 分,平均(4.40±1.25)分,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由E 级变为C级1例,恢复至D级,余无加重病例。1 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下位椎体骨折,1 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体骨折,均予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胸背痛症状缓解;影像学可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重视术中操作及术后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均经影像学和病理学确诊,其中颈段5例,上、中胸段8例,下胸段4例,胸腰段2例,腰段6例。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行囊内切除6例,囊外切除19例。12例下胸段、胸腰段或腰段病例同期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25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脑脊液漏4例,无其他并发症。25例均获随访,平均2.7(0.5~5)年,术后感觉和运动ASIA评分分别为(202.6±11.4)分和(89.9±7.3)分,较术前的(148.6±6.2)分和(56.7±5.3)分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MR 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原发性椎管内脓肿患者的诊治经验,为优化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5—2023-01诊治的17例成人原发性椎管内脓肿,2例进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案包括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纠正低蛋白血症、足量广谱抗生素治疗。15例进行手术治疗,采用后正中入路,根据脓肿位置选择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术中注意保护双侧关节突关节,尽可能清除脓肿组织,术后根据组织病理诊断及细菌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脓肿均位于硬膜外,其中胸段3例,胸腰段5例,腰段2例,腰骶段7例。术后1例脓液培养结果为阳性,结果为B群链球菌(无乳链球菌)。术后4例病理检查结果为脊柱结核,规范抗结核治疗18个月。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背痛症状、下肢放射痛症状、麻木症状均完全缓解,体温恢复正常。非手术治疗的2例痊愈,双下肢疼痛麻木缓解,肌力为5级。手术治疗的15例中11例痊愈,2例下肢肌力由术前4级恢复至5-级,1例下肢肌力由术前3级恢复至4+级,1例遗留大便功能障碍。结论 原发性椎管内脓肿好发于腰骶段及胸腰段,疼痛、发热、下肢神经功...  相似文献   

9.
霍智铭  文磊  关宏刚  陈超 《脊柱外科杂志》2022,20(2):107-110,130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植骨置钉间接减压治疗高椎管占位率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椎管占位率超过40%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A组采用经伤椎植骨置钉间接减压治疗,B组采用跨节段置钉直接减压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矢状面Cobb角、椎管占位率,记录骨性融合及内固定物断裂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年。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A组未发生脑脊液漏,B组有4例发生脑脊液漏。末次随访时,2组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椎管占位率、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矢状面Cobb角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椎管占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伤椎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结论 经伤椎植骨置钉间接减压治疗高椎管占位率的胸腰椎骨折中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前后路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应用前后路手术治疗临床总结分析。方法采用侧前方减压加植骨融合、椎体钉固定术;后路减压DICK钉或AF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结果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实施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5年。后凸成角术前平均26°,术后10°;26例获得Frankel1~3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对于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截瘫患者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胸腰段结核的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段结核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段结核28例,男17例,女11例。其中17例合并神经损伤,根据Frankel分级,B级6例,C级5例,D级6例。全程督导抗结核治疗,术后观察结核中毒症状和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并对植骨融合和腰椎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8例均获随访,时间39~85个月,平均57个月。术后结核症状逐渐得到控制,胸腰痛缓解。17例合并神经损伤患者中,术前6例B级患者,3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5例C级和6例D级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腰椎功能按JOA疗效评定方法 ,术后3、6个月及1、3、5年的JOA优良率分别为67.86%、82.14%、85.71%、89.29%和91.30%;术后6个月、1年优良率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年与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与术后3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h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对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评价,术后3年退变率为53.57%(15/28),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术后获得5年随访,退变率为86.96%(20/23),与术前及术后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腰椎功能和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期随访发现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较高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治疗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方式。方法第1组,新鲜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12例,行单纯后路伤椎全椎切除,360°稳定性重建治疗。第2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局部畸形8例,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全部病例均经过1年以上随访,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对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Frankel分级评分。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第1组、第2组Cobb角分别由术前平均38.6°、28.8°恢复为术后平均5.5°、8.6°。第1组中全部病例存在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第2组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发生。结论针对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共25例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接受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等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程度。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楔形角、椎管占位率等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6~24(12.6±5.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椎管得到有效减压,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椎体骨折复位愈合,随访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可避免椎管内直接减压,保护脊柱后方结构,减少手术创伤,临床疗效满意,对于伴有不完全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36.6岁。其中单椎体骨折34例,双椎体骨折4例(邻近骨折3例,跳跃骨折1例),骨折脱位5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例,C级9例,D级7例,E级20例。分别于术后3~5d、12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及CT,对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椎管占位、内固定物状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3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现象。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4.5±9.5)°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6.2±4.7)°;椎体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2.3±11.1)%恢复至术后(5.1±5.2)%,末次随访时(6.5±5.4)%;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由术前的(34.9±11.2)%恢复至术后(5.3±4.7)%、术后12个月时(5.4±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3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可纠正后凸畸形、椎体压缩及椎管占位,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技术救治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3例,C级9例,D级6例。立即进行液体复苏、急诊简易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其中剖腹探查10例,胸腔闭式引流6例,肺破裂修补2例,术中同时行四肢骨折外固定架固定9例,骨牵引或石膏托外固定5例。急诊术后均进入SICU进一步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紊乱。病情稳定后5~7d行胸腰椎骨折手术。结果:21例中18例休克迅速纠正,4~26h死亡3例,存活率约85.7%(18/21)。18例均获随访,时间6~14个月,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3例,D级3例,E级7例,优良率(D级,E级)55.6%(10/18)。结论:及时应用DCO技术,尽早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可以显著提高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16.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2004年8月-2007年8月,本院应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为28—54岁,平均38.6岁;病灶范围T6~10 6例,T8~L。5例,T10~L2 2例,T11~L2 1例。所有患者均有胸背部疼痛,活动受限。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2例,C级3例,D级1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14min,出血量为960mL,血沉恢复时间平均为56.4d,植骨融合时间为3.16个月。术中无神经障碍症状加重,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或瘘管形成,术后18个月停用抗结核药物无复发。结论采用前后路2个切口分别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及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不并内固定技术,既保证了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可靠性,又避免了切口混和感染造成的不愈合或窦道形成,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安全可靠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开放性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开放性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9月至2009年12月,对21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施行了后路椎管减压、开放式骨水泥椎体成形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的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8~73岁,平均59.5岁;病程1~4个月,平均2.5个月。原发病灶:肺癌8例,乳腺癌4例,前列腺癌4例,肝癌2例,甲状腺癌1例,原发病灶不明2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6例,D级5例,E级6例。通过比较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病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来分析临床结果。结果:21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脊髓、神经功能加重。术后1周VAS评分由术前的(8.78±0.45)分减少至(2.25±0.36)分。16例合并病理性骨折者,病椎前缘高度由术前(12.7±2.1)mm增加到术后的(19.5±3.9)mm,病椎后缘高度由术前(14.1±1.8)mm增加到术后的(20.3±2.3)mm,Cobb角由术前(26.0±8.9)°减少到术后的(6.0±0.9)°。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4例,E级15例。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28个月,平均14个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及断裂。15例随访期间死亡。结论:在椎管后路减压内固定的同时,行开放性椎体成形术,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身体状况较差、预期寿命较短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骨折后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后凸畸形患者共21例,既往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8例,后路手术治疗1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疼痛的VAS评分为4.3~7.5分,平均5.6分;神经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进行评定,A级5例,B级3例,C级7例,D级2例,E级4例。本组后凸畸形的Cobb角为28°~75°,平均48°,后凸顶端均为原骨折椎体节段,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单节段"蛋壳"技术于后凸顶椎处进行椎体截骨,通过椎弓根固定系统加压固定。观察手术前后后凸畸形的矫正率、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48个月,平均22个月。手术平均用时212min(128~360min),平均出血量为800mL(400~2200mL)。术后后凸角平均为13°,平均矫正约35°;腰背部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VAS评分平均2.3分(1.0~3.5分),比术前平均降低3.3分。结论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截骨后前中后三柱均为骨性接触,融合率高,矫正效果可靠(平均35°),避免了前方大血管损伤的危险,此术式在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这一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顾勇杰  胡勇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09,22(11):838-840
目的:探讨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和分型。方法: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治疗24例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8~63岁,平均36岁。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8例,E级11例。按改进的MNSF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A型15例,B型9例。骨折范围T6~L4,共累及48个椎体。按ASIA分级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无漏诊或延迟诊断。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3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术前13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除1例A级和1例B级无恢复外,其余11例均有1级以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共计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19例。结论:对传统分类方法进行改进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式应该根据神经损伤情况、骨折稳定性及骨折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