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组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ApoE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进行分析。结果气阴两虚组患者ε4/4基因型所占比例及ε4等位基因频率、ε3/4基因型和ε3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所升高(P<0.05)。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中E4组患者的病例数最多,E4组的病程与E2组比较,有显著的延长(P<0.05)。结论 T2DM大血管并发症患者气阴两虚型与ApoE基因ε4、ε3有内在关系,ApoE基因的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并发症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将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组,观察舌象和脉象以及病程和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 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发病年龄50~70岁以阴虚燥热者为多,70岁以上以阴阳两虚为主。病程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5 a者居多。阴虚燥热组以舌红、苔黄燥、脉弦数为主,气阴两虚组以舌红、苔少、脉濡细数为主,阴阳两虚组以舌淡胖、苔白腻、沉迟脉细为主。结论 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舌象脉象均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对证候的认识。用客观的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特点是气阴两虚为本,痰瘀互结、热毒阻络为标。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大法。临床研究证实,本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候及其分类症状分布规律。方法: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组各20例,观察中医证候和症状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证候出现频率为由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燥热型,不同证候的分类症状出现的频次各不相同。结论: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的发生以阴阳两虚型最多,分类症状出现的频次各有特点,总的来说大多以体重变化、腰膝酸软、肢体困重为主要共同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组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量每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化学发光法测量胰岛素(FINS),测量身高、体质量,并根据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作用指数(IAI)及体质量指数(BMI).比较阴阳两虚型患者IRI与BMI的相关性.结果 阴阳两虚组患者IRI、IAI、BMI较阴虚燥热组和气阴两虚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阴阳两虚组患者的BMI与IRI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0.696(P<0.01),二者有典型的相关性.结论 IR 在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从中医辨证分型来看IR与阴阳两虚型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病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灵活性及优势,但传统中医并没有该病明确的病机认识,文章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微观研究及中医临床实践等3个方面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病机进行分析,认为该病的病机为气阴两虚为本,脉络瘀阻为标,痰、湿、瘀是造成血脉瘀阻的病理因素,属本虚标实之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参芪益阴汤对老年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临床疗效及对WBC、FIB、CRP的影响。方法:将55名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燥热的老年T2DM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参芪益阴汤为主方的中药治疗3个月;对照组使用基础治疗作为空白对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FIB、WBC、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服药前相比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服药时间越长越明显,治疗组患者FIB、WBC、CRP、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服药12周总有效率达85%。结论:参芪益阴汤能够有效改善T2DM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FIB、CRP水平,是中医药干预治疗T2DM血管病变可以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Apelin-13水平的变化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6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史、ECG、头颅CT或MRI、血管彩超检查,分为糖尿病不伴心脑血管疾病组(86例),糖尿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组(78例),并选取同期体检中心8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通过横断面研究评估指标Apelin-13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并分析Apelin-13与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和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血清Apelin-1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血清Apelin-13水平低于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P0.05);以血清Apelin-13为因变量,以BMI和HOMA_(IR)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T2DM伴大血管病变组和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患者中,BMI和HOMA_(IR)是影响血清Apelin-13水平的相关因素。结论:T2DM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血清Apelin-13水平的降低可能是T2DM患者心脑血管病变发生的预测因子,Apelin-13可能是T2DM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在糖尿病迁延较久而并发出现的,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的病机特点主要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从临床症状所见,DPN病也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当责之于痰湿瘀血。纵观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对DPN的中医病机规律认识可概括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痹阻、阳虚寒凝5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医药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虚、气虚、血虚、气阴两虚、阳虚等,标实为瘀血、痰瘀。治疗方面采用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化瘀、通络等治法,内外结合,具有多靶点起效的特点。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述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概况。文献表明: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它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提,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排尿训练等;西医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应当合理规范,大致有控制血糖和修复神经2个方面;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是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2大类别,但都离不开辨证施治这一特色精髓,临床多从肾、脾、肺三脏进行治疗,其中肾脏是关键,还应考虑气、阴、阳虚以及血瘀等因素。结合的模式是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案虽然繁多各异,但其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或单纯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和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42例,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69例,尿酸正常组73例,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及中医证候特点。结果:高尿酸组饮酒比例、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脂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肌酐、尿素氮、合并冠心病、下肢血管病变、脂肪肝、泌尿系结石及并发肾病、视网膜病变等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证候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肝胃郁热及兼痰证、瘀证、浊证人数及构成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症并发症情况严重;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肝胃郁热为主,多兼痰、瘀、浊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中医和西医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难题,本文在研究分布式相关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基于SOA架构的Web 服务技术,将相同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案相关联,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技术的中西医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设计,解决了专业中医或西医医生较难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案的难题,实现了中西医信息资源的集成性、重用性和扩展性,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年痴呆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出其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虚髓亏为本,痰瘀阻滞为标"。文章还从辨证分型、选用方药、药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出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蜂贝化瘀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FasL基因表达和T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较中药治疗前后肾脏和视网膜病理变化的改变,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RT-PCR、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等技术,观察蜂贝化瘀胶囊对糖尿病大鼠FasL基因表达、T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电镜观察肾脏、视网膜病理变化。结果糖尿病模型组大鼠FasL基因表达和T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中药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相比较,T细胞凋亡率也明显降低(P<0.05);电镜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肾脏和视网膜病理变化较糖尿病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蜂贝化瘀胶囊可明显降低T细胞凋亡率,明显改善肾脏病理变化,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控制功能基因FasL基因的表达,减少了T细胞凋亡,从而增强免疫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王玲玲 《新中医》2020,52(1):60-6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心电图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冠心病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24 h动态导联心电图检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患者与心电图相关性。结果:100例研究对象,52例本虚证,占52.00%;48例标实证,占48.00%。标实证、本虚证传导阻滞、房颤、早搏检出率均高于心肌梗死、室速、窦速(P <0.05)。对照组QT离散度(QTd)值>标实证QTd值>本虚证QTd值(P <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标实证患者心电图QTd值显著高于本虚证,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多数合有糖代谢紊乱。经过西医标准化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其死亡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仍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患者冠脉弥漫性病变、小血管病变均较重,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也具有特殊性。本文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病理生理学特点、中医证型及治疗方面进行了概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仍然存在主要证型不明确、统一辨证诊断标准的缺乏、临床试验研究方案欠严谨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宝东教授认为痛风发病过程病理产物为湿浊痰瘀,贯穿始终,浊毒瘀结形成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有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提出以脾胃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蕴为立法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和舌脉有所侧重,治疗注重顾护脾胃,酌加利湿祛浊之品,扶正祛邪并用,配合中药外治法;西医辅助治疗,不建议使用秋水仙碱,别嘌醇宜小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益气活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回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ACS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病历40例。结果ACS的主要证候是气虚血瘀;治疗方法突出了益气活血的主要治则。结论ACS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中药益气活和血药物通过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下调MMP-2、MMP-9的基因表达,抑制纤维斑块内ECM降解,起到稳定纤维斑块作用。这些机制可能是益气活血中药在临床有效性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