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FD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FD的发病机制、针刺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探讨"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疗效。浅谈肾为胃之关"理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联系。结合临床实践,观察验证由针灸经络角度运用"肾为胃之关"理论治疗常见的伴有水湿痰饮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取得确切临床效果,并剖析其内在理论,为拓展相关临床治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坛城针法"是左常波教授创制的系列气化针法之一,具有调心疏肝、健脾化痰功效,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笔者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分析,坛城针法的针法法理、穴位组成、针刺操作、针刺后气化反应等进行逐一探析,并附上验案一则,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肠道疾病.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疗效欠佳,因此医生和患者都迫切地探求一种另类疗法.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对于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潜在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主要就文献资料中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认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并且有一定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Xu YL  Xiong J  Du YH  Xu XM 《中国针灸》2011,31(2):189-192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属针灸病谱等级的分类依据,并为其他疾病分级提供常规分析流程.方法:以对照组为分类依据,以循证医学文献5级分类为文献级别评佑依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照级别由高到低的顺序逐个排查,若有高级别的文献支持所需结论,则不采用其他低级别证据的结果.结果:针灸是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干预措施,且对照国际公认治疗药物如西沙必利、吗丁琳等均有治疗优势,常规针刺即有较好的改善胃动力、缓解不适症状的效果,且安全无不良反应.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I级针灸病谱.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为标准,评价近年来国内外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质量,探讨提高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的方法.方法 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EBM、CNKI、CBMdisc、VIP、万方数据库等医学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相关期刊,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采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英文文献共计26篇.根据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大部分文献存在随机方法描述不清和无随机隐藏、盲法使用率低、无样本量计算、无意向治疗分析、针刺细节报道不充分、无针刺治疗医生的资历等问题.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国内外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普遍较低,影响报道的可靠性和同质可比性.为提高针灸临床试验可靠性和质量,应该将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引入针灸临床试验设计并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7.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是针灸临床的优势项目。目前,针剌已经用于治疗多种结肠功能性疾病,包括便秘、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并有一定前景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广泛的被全世界的医生和患者了解和接受。针刺调节结肠功能的效应及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胃动力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脑肠肽分泌紊乱、血浆分子代谢物含量变化和基因表达异常有关。本文从电生理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代谢及基因组学方面探讨针刺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北京中医医院已故名老中医王乐亭先生所创"老十针"是其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精髓。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FD)造成了较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针灸治疗该病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针刺老十针穴位处方对比无关穴治疗FD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穴位特异性,进而证明王乐亭老十针针法是治疗FD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到老十针治疗组60例和无关穴对照组60例。2组每周均针刺5次,连续针刺2周,观察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及总体疗效评价。结果:针刺治疗组经过2周的治疗,其前后症状积分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不适症状较治疗前减轻;但对照治疗前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对照组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无明显疗效;另外,针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P0.05),也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治疗组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方面好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20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发现使用老十针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无关穴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52-175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研究发现其与"肝郁"密切相关。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归纳古代医书中的记载,表明针刺对本病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尤其在临床治疗中效果突出。文章依据"肝郁证"特点针对该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针刺治疗的规律,有助于提升针灸临床水平;从现代医学研究角度,阐明肝郁型FD与代谢组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动力障碍性FD58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针刺足三里,梁丘等穴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西沙必利治疗。以上腹饱胀,早饱,嗳气,恶心,纳差5项主症为观察指标,记录症状积分,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疗法均能改善动力障碍性FD患者的症状,对早饱,嗳气,纳差的疗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FD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各量表积分的变化,与针刺非经非穴比较,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基本规律及远期疗效差异。方法:将7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随机分到治疗组(A组)35例、非经非穴组(B组)36例。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次30min,5天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2天,总共治疗4个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完成、治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等7个观察时点让受试者填写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LDQ)评分。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治疗4周结束时,1个月随访时,2个月随访时,3个月随访时,4个月随访时,5个月随访时,LDQ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远期疗效确切,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俞募指针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胃肠的影响。方法:采用俞募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并与中药对照组40例比较,总疗程为3周。结果:俞募指针治疗组有效率为92.5%,治疗疗效指数为0.85±0.14,较中药对照组0.69±0.10明显提高(P0.01)。结论:提示俞募指针疗法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针灸在结肠癌术后康复,尤其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机研究、针灸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方法这3个方面对针灸治疗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现状进行综述。针灸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来调节神经通路、改善炎性反应、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胃肠激素、促进肠动力、增加肠部血流量等。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是本病的病机,主要致病因素为虚、瘀、湿、热,针灸治疗上应辨证取穴,标本同治,临床常用疗法包括针刺、电针、灸法、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取得显著疗效,为临床结肠癌术后康复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针灸干预的疗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系统观察"温通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进行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评估,为临床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科学、严谨、信度强、质量高的临床研究证据。方法:78例入选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康复易化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8周、入组3个月,分别运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定疗效。结果:8周末针灸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MSE和ADL评分较入组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8周末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MSE和ADL评分针灸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MSE和ADL评分较入组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8周末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MSE和ADL评分针灸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疗效观察组为91.43%,对照组为85.29%。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MMSE和ADL评分,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远期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现已颁布并逐步规范应用至临床中,为制定针灸临床疗效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针灸临床疗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强大的说服力,使针灸疗法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并在某些疾病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针灸在国内外得以大力推广。方法:本文对制作《口唇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其中遇到的一些个性或共性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结果:遵循标准化制定的原则,制作出严谨、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文本,并得出可供其他在标准制定时参考和借鉴的建议或意见。结论:实现针灸标准化,将对针灸的临床运用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加强针灸国际标准化地位,任重道远,国家政府都要加大投资和宣传针灸标准化的力度,政府应在国际间加强对话与合作,促使标准化得到大力贯彻和执行。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针刺是中医治疗里的重要方法,为了解脉诊在近代针刺治疗中的运用情况,并了解近代临床针刺运用脉诊的适应范围及临床意义,检索“针刺+脉诊”相关文献后发现近代针刺治疗中配合诊脉的文献较少,然而诊脉对临床针刺的指导意义有理论依据可循,脉诊对针刺得气的重要性确有依据,脉诊指导针刺的原则多源于《黄帝内经》,针刺运用的脉法丰富多样,未涉及临床实践内容的文献占近1/3;针刺治疗配合诊脉有理论依据并具有临床意义,目前现代针刺治疗中诊脉不受重视是事实,《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目前中医传承中被忽视的珍贵内容,亟需继续传承发展,利用现代科研技术与先进的设备,期望可促进脉诊的中医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浅谈针刺疗法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刺疗法是中国悠久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疗法,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认可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针刺疗法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许多人对针刺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此,中外学者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目前仍然很难以一种科学方法准确的阐明针刺疗法的机制。本文基于神经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简短梳理现代针刺疗法对神经的电生理、传导途径、神经生化等各方面的影响。针刺疗法对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促使神经系统各种损伤和变形的修复,针刺疗法与神经系统关系很密切。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针刺对各种免疫相关疾病,包括肿瘤、哮喘、过敏性鼻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具有良好的效果。针刺可调节免疫功能,其中作为先天性免疫重要成员的自然杀伤细胞(NKCs)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论述了NKCs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目前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中针刺对NKCs功能的影响,并讨论了其可能的调控机制。为今后深入研究针刺调控NKCs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灸对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针灸对手术后胃瘫的作用。方法运用针刺加电针、耳穴贴压及西医常规处理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后,12例治愈,其中10日内恢复6例,加日内恢复4例,30日内恢复2例,3例无效。结论针灸疗法具有协调胃肠道神经和激素分泌的作用,因而手术后胃瘫时间长,且对促胃肠道动力药物疗效差的患者,应尽早运用针灸等综合治疗措施,以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