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我国西陲周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老早于二进制、筹算式、不用“0”的数字之中,采取六个位的“六十四卦。”依一分为二,三个位“八卦”的覆盌(≡)、仰盂(≡)、上缺(≡)、下断(≡)之类的形象;加以一个位“阴爻、阳  相似文献   

2.
易经与传统医学——易经与临床模式浅说人体科学与八卦(之一) 人们认为,易经是关于天地人的探索。太极八卦则是天地人的模式。所谓“画八卦,效天图”(《周易参同契》),古往今来的大家特别是医家正是依此去探索天地人,特别是探索人。例如,《黄帝内经》便认为人为天地之子,人与天地相统一——人天合一。人在天地中,又自为天地。《易·说卦传》说:“乾为首,地为腹”,也是这含义。人体寓乾坤,自为小天地。石寿棠说的“一为清阳,一为浊阴,人身所以为天地  相似文献   

3.
医易萃要     
孟庆云 《河南中医》1991,11(3):45-47
  相似文献   

4.
"医易相通"归结为如下两点其一,易学是中医学的理论渊源,而中医学则是易学理论在实际运用的典范,两者长期在学术思想上互相渗透因而实际上相得益彰;其二,如果说易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话,那么中医学就是"推治道以明医道"了.在方法上都是借天例人.  相似文献   

5.
白东艳  宋强  陆原 《山西中医》2001,17(2):60-62
易学和中医学同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它们以其精深博大的丰富蕴涵 ,令海内外学者瞩目。在科学高度昌明发达的今天 ,世界性的《易经》研究热和中医热方兴未艾。易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之一。《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一部蕴涵着丰富而深奥哲理的筮占书 ,《易传》是对《易经》经义的阐释和发挥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已初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著作 ,不仅其所提出的医学理论至今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而且其确立的认识论和思维方法 ,亦为现代中医所继承和发展。《内经…  相似文献   

6.
郑钦安在易学理论的启发指导下,将人身阴阳分为先天阴阳、后天阴阳。先天阴阳为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后天阴阳为元阴元阳在人身五脏、六腑、经络等各个部位运行的不同状态。郑钦安借助易学概念,用乾元比拟人身真气,用乾坤两卦比拟先天阴阳,用坎离艮兑震巽六卦分配脏腑经络并配合五行学说、六经气化学说阐释后天阴阳,将后天人身诸象归属于先天元阴元阳的消长,进而归属于一元真气的盈缩,以此阐发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医易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薛雪为清代著名医客,精通哲理,娴于数学,喜爱卦爻,所撰《周易粹义》,遥接程、朱,兼采“诸儒”,又经其堂弟薛观光(字云楼,号上宾)参校、“折衷”各家学说而写成。同窗老友沈归愚在北京澄怀园为之作序推赞说,能“融会古人,出以新义”,主导思想“专明人事”,突出了“闸性命精微之奥”。目前所见此书最早的传本,即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乾隆十一年(1746)他自己于苏州俞家桥扫叶庄“手定底稿本”,是博学弟子员周廷琏滕录的,洵属珍籍。现将其研《易》的辨证  相似文献   

8.
医、易二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以<易经>中的词汇命名药物、方剂、医籍,以易象、易理阐发、说明医理等现象大量存在.本文仅从<泰>、<豫>、<蛊>、<无妄>等四卦的角度联系相关中医理论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桂苍 《国医论坛》1996,11(5):10-11
自晋唐迄今,中外医家围绕着《伤寒论》,从脏腑、经络、气化、症侯祥、控制论等角度,整理研究、历久不衰.笔者认为,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本文试从医易角度浅谈之.1《伤寒论》问世闪耀《周易》光辉汉代是易学兴盛阶段.《周易》尊为儒家六经之首.阴阳术数广泛流布,象数易说如雨后春笋,德生术上必须研习。阴阳学说成为时代文化主题。官居太守的张仲景,必然吸取当代文化精华,作为构建《伤寒论》的哲学指导,这是无可置疑的。因此,她的问世,闪耀着易哲的光辉。2天人相应仲景立论思想八卦各有三交,象征地、人、天三部,六十四别卦…  相似文献   

10.
医、易二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以《易经》中的词汇命名药物、方剂、医籍,以易象、易理阐发、说明医理等现象大量存在。本文仅从《泰》、《豫》、《蛊》、《无妄》等四卦的角度联系相关中医理论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医·意·易     
中医的精髓,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全面地掌握和运用中医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有结合各方面知识分析和治疗疾病的“悟性”—意,那么这种“悟性”的产生则要借用易学的“圆道”。易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伤寒厥阴病与医易理论探微荣蓉,李重恩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063000)主题词厥阴病/中医病机,六经病证/分析《伤寒论》中厥阴病,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医学术上争论的热门话题,为探究厥阴病,古今医家从各种不同角度研究厥阴病。厥阴病排在六经之末,也是历代...  相似文献   

13.
张其成 《国医论坛》1991,6(6):12-14
近来,海内外出现一股“医易研究”热.中医与易学(不仅仅是《周易》)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两者的相关研究对促进中医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综观此项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只在“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上下功夫,在易理与医理的圈子里打转.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①认为中医整体观来源于《周易》天人合一思想;②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来源于《周易》阴阳消长、刚柔进退的变易思想;③认为中医的辨证方法、直观悟会方法、类比思维方法皆源于《周易》;④认为《周易》的阴阳学奠定了中医学基础;⑤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源于《周易》;⑥在易学象数与中医运用方面,虽有涉及但较薄弱.前五个  相似文献   

14.
论医《易》相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周易》相传由伏羲画卦,文王写彖,姬量撰爻,孔子作传,四人先后完成。它的内容“开物成务”,包括多方面知识,“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爰《易》以为说。”历代研究者,从孔子晚而读《易》,韦编三绝。就中医界而  相似文献   

15.
16.
《老老恒言》是清代养生名家曹庭栋撰写的一部老年养生学专著,曹庭栋年少之时便体弱多病,但因注重养生并且身体力行而寿高至八十五岁左右。在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曹庭栋多结合易理阐释节饮食、慎起居、重节欲等养生之道。如书中以颐卦阐明老年饮食养生需自审其宜,清松香软的粥是老年人的上佳选择,曹庭栋注重饮食调摄并撰写“粥谱”以供参考;以随卦阐释老年起居需退藏固密,可以参考易学理论设计起居之所以达到静而神安的养生效果;以履卦说明老年交往需洗心幽居,不要过于在意外界毁誉的评价,更不能因郁怒导致人体气机不畅,保持内心的平静祥和非常重要;以损卦讲解老年情欲需节欲保精,老年人身体日渐衰老,肾精也随之不足,只有固护肾气,培补肾精才能尽享天年。书中所述内容多数为曹庭栋亲身的实践经验,反映出曹庭栋严谨治学,注重实践,有理有据,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   

17.
18.
葛洪吸收易学思想指引养生活动。受到《周易》和道家道教"身国同治"思想的影响,葛洪强调治身治国的统一,以气化论、象思维的视域,把身体之象拟象为国家、自然、君臣之象。治身要重视动态的时空维度。服食术依据纳音法的卦爻模型,把人的生辰干支与音律相配,推导年命的五行,再结合年命与药色的五行生克,明晰服食禁忌。行气术以"术数"原理表达精气的运动。服一日之气法或遵循五行的成数,或重视吸收六戊时的土气。服四时之气法则根据四季的五行之气,调整服食方法。祛寒、避暑的行气法分别于冬季、夏季行离火、坎水之气。  相似文献   

19.
赵献可,字养葵,号医巫闾子,浙江鄞(今属宁波)人,约生活于16世纪下半叶。其《医贯》六卷刊行于明万历45年(公元1617年),书中引易入医,阐发命门乃人身之太极,以易学的“先天”“后天”学说概括肾命与脾胃的关系等学术主张,是赵氏平生医易汇通的突出成就。兹就其医易研究特点探讨如下。一、远绍易水,内因立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行世之后,便成为辨治外感热病不  相似文献   

20.
《周易》也称《易经》,是我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典籍,为五经之一,素有"经中之经"之称.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其内容丰富,知识广博,对祖国医学影响很大,可以说乃其理论渊薮.而中医理论不仅受《周易》启迪,胎息于此,且发展了它的学说,并运用到实践中,故有医易同源之说.本文谨就此做一考证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