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例巨颅伴皮层下海绵样囊肿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 calcysts,MLC)患儿临床特征与MLC1基因突变情况,为其家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临床资料并提取外周血DNA,对MLC1基因编码区及侧翼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测序。结果患儿生后出现头围异常增大,运动认知落后,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弥漫异常信号,测序发现MLC1第2外显子c.177-c180delC纯合型缺失突变。患儿父母为相同位点杂合型突变、表型正常携带者。结论该MLC患儿存在MLC1基因纯合型突变,突变基因来源于父母。  相似文献   

2.
Pelizaeus-Merzbacher病(PMD)是罕见的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病,是由于蛋白脂蛋白(poteolipid protein 1,PLP1)基因的突变导致髓鞘不能正常形成所致,其中以PLP1基因的重复突变最多见.PLP1基因不同的突变可导致特定的疾病类型,且基因型和表型之间总体上存在对应关系.本文对PMD的分子遗传学特点及近期对该病分子、细胞机制的认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个佩梅氏病(PMD)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探讨PMD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基因结果,并为PMD家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收集2021年4月至2021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康复科确诊的2名PMD同胞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提取此家系6名成员基因送检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两名患儿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和发育迟缓等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示两名患儿及其母亲均有蛋白脂蛋白1(PLP1)基因2~8号外显子重复变异,其中一名患儿具有此病典型的髓鞘形成缺陷性病变的颅脑磁共振图像。结论 两名患儿具有PMD典型的临床特点,存在PLP1基因重复变异并有伴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我国对此病报道很少,临床医生认识不足较易将此病误诊为脑性瘫痪,因此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识别并为PMD家庭提供遗传咨询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例先天型佩梅病的基因型与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先天型佩梅病患儿的临床、影像学及遗传学特点。结果患儿生后四肢肌张力显著减低, 眼球水平震颤渐明显, 运动发育落后, 6月龄头颅MRI提示脑白质未见髓鞘化。临床全外显子检测未发现致病性变异, 捕获测序拷贝数变chrX:102 192 246-103 045 526区域检测到大小约853 kb的片段重复, 在DECIPHER数据库中被报道与佩梅病相关, 经QPCR验证该变异来源于母亲, 为致病性变异, 确诊先天型佩梅病。结论生后四肢肌张力低、眼球震颤、运动发育落后、头颅MRI提示脑白质未见髓鞘化应考虑到先天型佩梅病可能, 进行基因检测时注意单基因点变异及拷贝数变异, 以明确诊断有利于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owe综合征的临床、影像特点及基因特征。方法:分析1例10月大Low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头颅核磁共振(MRI)特征及其致病基因OCRL突变检测结果。结果:患儿有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精神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蛋白尿及血尿等临床表现。头颅MRI提示患者脑白质髓鞘发育落后,双侧额颞叶发育不良,蛛网膜下腔增宽。OCRL基因检测发现一新发缺失突变NM_000276.3:c.1280-1281del TT(p.Cys428Hisfs*2),该突变未见文献报道。结论:Lowe综合征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OCRL基因检测,本研究发现的OCRL基因新突变丰富了该基因的致病突变谱。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2例Sjogren-Larsson综合征(SLS)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点,提高对SLS致病基因及其临床表型的认识。方法 对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学院收治的2个SLS患儿进行临床研究及ALDH3A2基因突变分析,并复习国内文献,为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本研究2例SLS患儿均有典型鱼鳞病样皮损,存在运动发育障碍,合并智能障碍与言语发育落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例患儿为ALDH3A2基因纯合型突变(实际为半合子状态),1例患儿为ALDH3A2基因复合杂合型突变。结论 临床上对SLS可疑患儿进行ALDH3A2基因检测,对早期诊断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AP1S2基因变异引起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以提高在临床中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AP1S2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精神智力发育迟滞综合征5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男,9岁,临床表现为呕吐、精神差,全面发育障碍;头颅MRI提示脑室系统扩张积水,间质性脑水肿,四脑室出口狭窄-闭塞,中脑导水管上缘较窄,脑脊液流动缓慢,四脑室出口处未见脑脊液流动信号。基因检测结果示患儿AP1S2半合子突变。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分析结果,诊断为X-连锁精神智力发育迟滞综合征5型。结论 对合并脑积水和全面发育障碍的男童,应高度警惕X-连锁精神智力发育迟滞,完善基因检测,指导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一个X连锁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家系BTK基因的突变类型,探讨对XLA的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以1例临床拟诊断为XLA的兄妹及家系成员共21人为研究对象(包括1名患儿已死亡,以及2名胎儿),对18名家庭成员采集外周血样及2名胎儿分别于孕16+周进行产前诊断羊水穿刺,分别提取外周血DNA和羊水DNA。首先对先证者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BTK基因19个外显子与内含子连接区,PCR产物正反向测序并与BTK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确定有无BTK基因突变,及突变位点及类型。针对所找到的突变位点,对其父母及其他家系成员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在先证者的BTK基因第15外显子检测到c.1366AG突变(p.K456E),该家系成员中6名女性表型正常,检出c.1366AG杂合突变。其中1名死亡患儿的母亲为携带者;2名女性携带者孕期分别进行羊水核型分析,提示胎儿为男胎,进行羊水DNA检测,未检测到此位点突变,分娩出表型正常男婴。结论对于罕见的XLA病例,需要临床医生熟悉免疫缺陷相关的严重临床表现,考虑疾病诊断的基因检测,尽早使用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以便达到一个较好的临床结局。产前诊断或者在孕前选择胚胎植入前的基因诊断,可以预防XLA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并确立1个肌-眼-脑病( muscle-eye-brain disease,MEB)家系的临床表型及POMGNT1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 收集肌-眼-脑病患儿及父母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POMGNT1基因的外显子,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纯化后DNA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结果 该患儿诊断为松软儿,生后起病,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肌病面容,肌酶中度升高,头颅MRI提示前头部多小脑回,后头部无脑回畸形,脑白质异常信号,脑干、小脑发育不良及小脑囊肿,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伴眼脑病变.基因检测显示患儿POMGNT1基因第22外显子5′端前第1个碱基发生了改变(c.1896-1 G>C),推测该突变可能导致剪切错误;而在第16外显子也发生了c.1319T>G,p.L440R错义突变.其父母分别为此位点杂合突变.结论 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该患儿为POMGNT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其突变基因分别来自父母,符合肌-眼-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可确诊为肌-眼-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产前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筛查阳性的患者及其胎儿进行β-地贫基因分析,对可疑罕见β-地贫患者采用基因测序法进一步确诊,防止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方法通过血常规及血红蛋白电泳分析为可疑β-地贫的病例,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17种常见β-地贫基因点突变,对于未发现常见突变者采用β珠蛋白基因DNA测序。结果先证者有MCV和MCH降低,Hb A2升高的血液学表型,临床常规试剂未检出17种β-地贫基因点突变,基因测序为罕见β-地贫CD8/9(+G)突变杂合子,产前诊断胎儿为重型β-地贫:βCD17/βCDS8/9(+G)。结论对夫妻一方确诊为β-地贫,另一方有明显血液学表型但排除常见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的患者,应采用其它方法进一步确诊,并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防止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孕妇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筛查,为降低耳聋患儿出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0例孕妇行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筛查,若孕妇为耳聋基因携带者,对其配偶同时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并对存在耳聋高风险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600例正常孕妇中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27例,携带率为4.5%。GJB2、GJB3、SLC26A4、12SrRNA基因突变携带率分别为2.83%(17/600)、0.17%(1/600)、1.33%(8/600)、0.17%(1/600)。3对夫妻为同一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发现SLC26A4 IVS7-2A>G纯合突变2例,GJB2 235del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1例。结论 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在正常人群中有较高的携带率,听力正常的夫妻在孕前、产前行耳聋基因筛查可有效预防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儿SCN1A基因突变类型和遗传特点,分析家系受累成员临床表型及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方法 收集181例DS患儿及其父母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对父母是受累者的,临床表型进行分析,并采用PCR-DNA直接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进行SCN1A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共发现128例患儿有SCN1A突变,突变率占70.7%(128/181).其中包括60例(46.9%)错义突变,55例(43.0%)截断突变,10例(7.8%)剪切位点突变,3例(2.3%)有SCN1A基因片段缺失或重复.证实5例患儿其突变(Y349C、T1658M、T841fsx842、W190R、C373fsx378)遗传自父母一方,遗传突变占3.9%(5/128),其中1例父亲为突变嵌合体(C373fsx378).5例携带突变的父母一方中,1例表型正常,其余4例表型包括热性惊厥1例,热性惊厥附加症2例,无热的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例.结论 DS患儿SCN1A基因突变率较高,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截断突变为主,少数患儿为SCN1A基因片段缺失或重复.DS患儿SCNIA基因突变以新生突变为主,少数为来源于父母一方的遗传性突变,父母可为SCN1A突变嵌合体,携带突变的父母一方表型正常或较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酪氨酸酶基因( tyrosinase,TYR)检测用于眼皮肤白化病Ⅰ型(oculocutaneous albinism type Ⅰ,OCA1)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与DNA直接测序技术对7个OCA1家系的先证者及其父母的TYR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在确定先证者或携带者的基因型后,对高危胎儿取胎盘绒毛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7个家系中均检出了TYR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包括R76Q、c.232insGGG、R116X、R278X、R299H、c.929-930insC、IVS2-11delTT、Q399X和W400L共9种,其中R76Q和Q399X为尚未报道的突变.对7个家庭的胎儿行产前诊断,1名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双突变,行引产术;2名胎儿未携带TYR基因突变,4名为突变携带者.6个家庭均选择继续妊娠,随访至出生后新生儿表型均无异常.结论 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对TYR基因行突变分析可有效减少生育OCA1患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例中国人中罕见的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方法对来自云南的两例无亲缘关系、血液学表型与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不符的疑似β地中海贫血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anger DNA测序和TA克隆测序进行HBB基因突变的鉴定;采用PCR-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分析β株蛋白基因簇的单倍型和突变源流;建立检测罕见基因突变的单管四引物扩增阻滞PCR(Tetra-primerARMS-PCR)方法,调查云南428例随机傣族样本中罕见基因突变的携带率。结果来自云南地中海贫血流行区的1例汉族和1例傣族患者分别呈现轻度和中度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表型,HbA2和胎儿血红蛋白HbF增高;DNA分析检出罕见β地中海贫血突变Codon41(-C)(HBB:c.126delC),2贫血病例的基因型均为突变杂合子;该突变首次在中国人中报道,其β珠蛋白基因簇单倍型与泰国人中报道的相似;在同一地区的428例傣族样本中未检测到该突变,突变携带率0.23%。结论 Codon41(-C)是中国人中罕见的地中海贫血突变,可能与泰国傣族人中的突变具有共同源流,可疑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避免漏诊或误诊,地贫流行区的携带者应进行遗传咨询以减少重症地贫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两个X连锁隐性遗传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X-linked 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XLHED)家系进行ED1基因突变分析,为罹患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方法 综合应用序列分析及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方法,对两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ED1基因突变分析,并针对检测到的突变位点对女性成员进行检测.采集家系1胎儿的羊水细胞进行产前诊断,包括致病突变位点的分析、ED1基因内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的单倍型连锁分析、性别鉴定及核型分析.结果 家系1先证者缺失ED1基因第1外显子及下游2个STR位点DXS8269,DXS1422区域,其余外显子序列分析未见异常,其女儿为该缺失突变的携带者;结合连锁分析、性别鉴定及核型分析结果,家系1胎儿为男性非ED1基因缺失突变携带者,胎儿足月分娩后随访,为健康个体.家系2先证者经序列分析检测到ED1基因第3外显子c.463C>T(R155C)错义突变,母亲为c.463C>T(R155C)杂合突变携带者.结论 ED1基因第1外显子区域缺失和错义突变R155C是导致2个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家系患者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ED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合单倍型分析,能准确地对该类家系提供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结节性硬化症(TSC)患儿TSC1,TSC2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其基因突变规律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为TSC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14~2016年徐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TSC患儿24例,提取血液标本的基因组DNA,二代基因测序技术(illumina/Solexa平台)进行检测。结果:(1)24例TSC患儿中2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突变率95.83%,其中TSC1基因突变4例(4/23,17.39%),TSC2基因突变19例(19/23,82.61%),新发突变18例(18/23,78.26%)。(2)TSC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移码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突变,大片段缺失,除2例患儿突变位点相同外,余均不相同。(3)TSC1基因突变患儿均为家族型,TSC2基因突变患儿5例为家族型(5/19,26.31%)。(4)癫痫发作类型TSC2基因突变患儿以痉挛发作为主(13/19,68.42%),TSC1基因突变患儿以局灶性发作为主(3/4,75.00%);癫痫3月完全控制率TSC2基因突变患儿为46.00%,TSC1基因突变患儿为75.00%,明显高于TSC2基因突变患儿(P0.01)。(5)TSC2基因突变患儿中智力发育落后(15/19,78.94%)明显多于TSC1基因突变患儿(1/4,25.00%,P0.01)。结论:TSC基因突变率较高,以TSC2为主,且无明显突变热点,新发突变多见。TSC1基因突变以家族型为主,TSC2基因突变以散发型为主。TSC2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相对TSC1基因突变患儿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并确立1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1A,MDC1A)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该家系患儿及父母的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腓肠肌活检,采用特异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merosin抗体、抗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α-dystroglycan,α-DG)糖链抗体ⅡH6、抗β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β-dystroglycan,β-DG)抗体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C末端(Dys-C)抗体;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LAMA2基因的65个外显子,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纯化后DNA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结果 患儿自幼运动发育落后,肌病面容,肌酶中度升高,头颅MRI提示脑白质异常信号,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通过活检肌肉组织免疫学染色提示merosin完全缺失,dystrophin和DG表达正常.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LAMA2基因第5外显子c.817A>T纯合突变,其父母分别为此位点杂合突变.结论 本次研究进一步明确了MDC1A患儿的临床特点,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该患儿为LAMA2基因c.817A>T(p.R273X)纯合无义突变,其突变基因分别来自父母,符合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可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and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家系的致病突变,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并确定家系中的女性成员是否为突变携带者.方法 收集43个DMD/BMD家系,用多重PCR方法分析DMD基因缺失热点区的18个外显子;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对43例患者及32个家系中的36位女性进行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的定量检测,为其中27个家系提供产前诊断.结果 用多重PCR共检测到26例缺失突变.采用MLPA方法,除多重PCR检测到的突变外,还检测到3例缺失和6例重复突变,突变范围明确.用MLPA检测的36例女性中,32例为患儿母亲,共发现16例突变携带者,另有2名女性亲属也被确诊为携带者.10名女性排除了携带者的可能性,8例不能确定.经产前诊断,18例男性胎儿中3例为患者,9例女性胎儿中1例为携带者.结论 MLPA方法可全面检测DMD基因缺失及重复突变,同时明确女性携带者,从而为产前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1例智力发育障碍伴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特征,明确患者的临床病因。方法 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变异筛查,结合既往研究的4例具有相同突变患者的文献报道,分析该基因突变所致的临床表型及遗传特征。结果 患儿,女性,4岁10月龄,运动发育迟缓,智力落后伴有癫痫发作情况。患儿脑电图显示弥漫性棘慢波,慢波显著增多。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AP2M1基因发生c.508C>T(p.Arg170Trp)新发杂合突变。患者父母、哥哥及舅舅基因型为野生型,舅舅有癫痫病史,其他人未见明显临床症状。对国内外相同突变患者的综合分析显示,该基因突变具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癫痫发作及共济失调等共有表型。结论 AP2M1c.508C>T(p.Arg170Trp)基因突变为本例患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表明中国人中存在该基因突变,进一步丰富了智力发育障碍伴癫痫发作疾病的临床表型谱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和遗传咨询提供了更多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过孕期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筛查以降低耳聋患儿出生缺陷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对青岛地区1013例听力正常且无耳聋家族史的孕妇进行GJB2、SLC26A4、GJB3和mt DNA12S r RNA四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致聋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对检出的携带者其丈夫进行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和相应基因测序,对于双方为同一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的情况,对其胎儿进行耳聋基因产前诊断。结果检出孕妇携带者59例,检出率5.82%。这59例携带者的丈夫中检出2例携带者,且这两对夫妻均为GJB2基因杂合突变携带者。通过羊水穿刺对这两例胎儿进行耳聋基因产前诊断,1例胎儿确诊为GJB2 299del AT/109 GA双杂合突变患者。结论在听力正常孕妇中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检出携带者,然后对其丈夫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和相应基因测序,根据遗传方式对其后代发生遗传性耳聋的风险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降低先天性聋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