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MRI表现和特征,提高MRI对IDP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并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C的患者31例和术前MRI误诊为乳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P的患者18例,采用χ^(2)及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MRI形态学参数,包括病灶边缘、强化方式、T2WI信号、TIC类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MRI功能学参数,包括ADC值、峰值信号强度、EER(%)、ERmax(%)、TIC斜率、峰值时间。结果两组患者MRI形态学参数中,病灶边缘、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状、强化方式、T_(2)WI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RI功能学参数中,ADC值、峰值信号强度、EER(%)、ERmax(%)、TIC斜率、峰值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则肿块型IDP与IDC的MRI表现有重叠,病灶的边缘、TIC类型、ADC值、峰值信号强度以及TIC曲线达峰时间、斜率、早期强化率、峰值强化率对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9岁。偶然发现左侧乳头溢液就诊。主诉:双侧乳房间断性胀痛2月。查体:双侧乳房可触及增生结节,质地较软,未触及肿块,用手挤压左侧乳晕区可见乳头有黄色液体溢出,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红外线扫描:左侧乳房血管扩张迂曲,无明显灰影(B1)。B超检查:双侧乳房乳腺结构较清晰,回声欠均匀,显示1~2级血流信号,乳腺导管未见明显扩张。初步诊断为:乳腺增生并左侧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常规药物治疗3个月后自觉症状无缓解,遂行钼靶X线检查,呈簇状密集微小钙化影。 相似文献
3.
严继萍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5):321-32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乳头状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根据手术结果将术前超声有无局灶性病灶及局灶性病灶的超声表现进行分型,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手术证实74例有87个病灶,其中9例彩超检查无阳性发现,33例为囊实性混合性回声灶,21例为单纯导管扩张,11例表现为实性结节;21个病灶内检出彩色血流信号。结论提高对典型和不典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表现的认识,掌握检查技巧,有利于提高显示率,更好地服务临床。 相似文献
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我们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MRI表现。其中14名患者行钼靶X线检查,5例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18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除外单发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3例的MRI结果显示阴性外,其余病灶在MRI呈两种表现:一种是呈囊状扩张的导管内可见实性肿块,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肿瘤常见均匀强化。另一种的MRI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特点多样,部分与恶性肿瘤难以区分。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与某些乳腺恶性肿瘤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也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较准确地发现与定位病灶,对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超声作为一种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的检查方法应用于乳腺的检查,并显示出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5年10月间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7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材料本组27例中,均为女性,年龄38~74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因发现乳头溢液或乳房肿块而5天~5年不等就诊,乳头溢液21例,暗红色7例,淡黄色13例,清水样2例,乳房肿块12例,其中乳头溢液伴乳房肿块6例。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灶性区域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有4例,其中2例诊断为导管乳腺上皮增生伴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其余均诊断为乳腺导管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信号、动态增强TIC形态、DWI信号及ADC值特点。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表现分为三类:1囊状扩张的导管内见实性结节;2实性结节肿块型(伴或不伴邻近导管扩张);3隐匿性乳头状瘤,既仅见扩张的导管,未见明确实性结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ADC值表现多样,其诊断需结合形态学。结论 MRI对病灶形态及功能成像具有优势,可为临床确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48例GLM与89例IDC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GLM组病灶的边缘毛刺或蟹足征、微小钙化、后方回声衰减的检出率低于I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液性无回声和周边高回声晕的检出率高于I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在伴腋窝淋巴结肿大和血流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M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伴液性无回声及周边高回声晕的超声检查征象与IDC有所不同。故超声检查对GLM和IDC的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提高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因乳头溢液及疼痛就诊而临床触诊阴性、超声及钼靶 X 线检查未见明确病灶的8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术前 MRI 图像———T2 WI 脂肪抑制(T2 WI-SPAI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最大密度投影(MIP),并与术后病理对照,总结其早期病变的形态、分布、信号特点以及内部强化特征。结果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病变隐匿,MRI 表现分为3类:(1)隐匿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仅见大导管扩张、未见明确实性结节3例(占37.5%);(2)条形扩张导管内见实性微小结节型3例(占37.5%);(3)沿乳腺末梢导管散在分布类圆形小结节型2例(占25%),结节最大径约0.4~1.0 cm,平均0.7 cm。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表现多为隐匿型及条形扩张导管内实性微小结节型,占75%。病灶 T2 WI-SPAIR 以等信号、等/高混杂信号为主,呈导管样强化,ADC 值及动态增强 TIC 表现多样性,其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及伴随征象。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病变隐匿,MRI 可以敏感检出并定位,并对病灶的形态及功能成像具有优势,可为临床确诊及早期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BIDP)的MR表现特征,探讨MR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MR影像学表现,包括病变形态学、信号强度、肿块内部强化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MR表现相对照.结果 18例BIDP中肿块性病变15例,其中13例为单发肿块,2例为多发肿块.平扫去脂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8例,高信号2例,混杂稍高信号5例;病灶圆形边缘光滑7例,卵圆形边缘光滑1例,分叶状边缘不规则1例,分叶状边缘毛刺4例,沿导管走行方向分布多发结节及肿块2例.增强内部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5例,边缘强化5例;强化曲线为Ⅱ型8例,Ⅲ型7例.18例BIDP中2例为段样非肿块样病灶,去脂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内部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合并乳头内陷,强化曲线均为Ⅲ型.18例BIDP中1例呈全乳腺非肿块样病灶,去脂T2WI呈稍高信号内见手指样低信号延伸至乳头,增强内部特征呈网状树枝状强化,强化曲线为Ⅱ型.结论 MRI对发现与定位BIDP病灶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分析3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平片及导管造影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4例X线诊断与病理相符。乳腺钼靶平片:26例无异常发现.6例有异常改变。乳导管造影:14例导管内充盈缺损;10例导管内杯口状堵塞;3例导管扩张;2例管壁不规则狭窄;1例导管分支变细聚拢.远端有一轮廓较清的类圆形块影.2例无异常发现。结论:乳腺导管造影结合平片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但应注意与导管内癌、导管扩张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MRI表现,提高对EPC的认识。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20年2月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EP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分析总结其表现特征。结果 入组的29例EPC患者中,23例为单发,6例为多发。14例EPC为边缘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15例边缘不清。此外,其在MRI的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囊实性、以实性为主和以囊性为主肿块。典型的MRI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伴囊壁内结节。增强扫描大多数肿瘤囊壁、分隔和实性成分均显示中度强化。结论 乳腺EP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对其特征性表现的认识,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8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表现。结果乳导管造影示:24例显示类圆形充盈缺损,12例呈条柱状缺损,30例导管杯口状堵塞,48例导管显著扩张。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对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GM)与38例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的术前超声图像进行灰度直方图分析,比较GM与IDC组患者直方图参数(均值,方差,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相似文献
1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恶变X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为女性常见的肿瘤之一。临床以乳头溢液及乳房肿块为特征。笔者收集2002年2月~2007年2月间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乳腺导管系统疾病的病例,就钼靶X线、乳腺导管造影和临床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女性常见的乳腺肿瘤,多数患者乳头有血性、浆液性或血性浆液性溢液。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小,临床检查不易扪及,该病变虽属良性病变,但伴有导管上皮增生时常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为了早期诊断,乳腺钼靶X线摄片和乳腺导管造影是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DB-MRI)上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并经病理证实的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MRI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40例中39例显示强化(占97.5%),其中36例表现为结节样强化,3例为条状强化;1例仅见导管扩张(占2.5%),未见明显强化病灶。主要MRI表现可归纳为5种:边缘光滑结节型(55%,22/40)、边缘不光滑结节型(25%,10/40)、囊内结节型(10%,4/40)、条状强化型(7.5%,3/40)和无强化型(2.5%,1/40)。结论: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可以很好地显示及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7.
《临床军医杂志》2014,(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表现特征,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均行普通钼靶平片及导管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X线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做对比。结果钼靶平片发现结节1例,1例实性肿块,其余38例正常。行乳腺导管造影后,充盈缺损38例,其中32例为类圆形、杯口样充盈缺损,6例不规则形充盈缺损。38例中,单发肿瘤者32例,多发者6例。2例导管显示正常。28例病灶近端导管扩张。导管造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做比较,准确诊断37例,符合率92.5%(37/40);误诊1例,漏诊2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了定位、定性的诊断与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103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与乳腺癌的关系并提出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从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3例中,女性102例,男性1例,全部依靠病理确诊。首诊误诊率高(62.1%)。局部切除18例,区段小叶切除62例,单纯切除术12例,伴有局部癌变者行乳癌改良根治术9例、单纯切除术2例。13年内复发12例,达11.7%,癌变7例,达6.8%。结论本病与乳腺癌的关系密切,其鉴别仍依靠组织病理学方法,治疗应予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2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治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进行术前超声检查,将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进行分类,计算超声的检出率。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分成6类,超声对肿瘤的检出率为69%。结论:超声可以依据声像图特征诊断部分类型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弥补乳管镜的不足,辅助指导手术方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