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脾脏保留法建立结肠癌小鼠肝转移模型,评价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7793株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效果,并初步探讨NDV抑瘤的免疫激活机制。方法:经脾注入1×107/ml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单细胞悬液0.1 ml,建立结肠癌CT26小鼠肝脏转移瘤模型;建模小鼠随机分3组(每组20只): PBS阴性对照组、NDV7793给药组和5-FU给药组,于建模当天起连续5 d经腹腔分别注射PBS(0.1 ml/d)、NDV7793(512 HU/kg)和5-FU(20 mg/kg)。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态,分析肝脏成瘤情况,计算抑瘤率和胸腺指数。ELISA法检测模型小鼠肝脏的IFN-γ水平。结果:成功构建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NDV7793给药组小鼠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生活状态好于PBS组和5-FU组。NDV7793组和5-FU组小鼠的肝转移瘤数量较PBS组均显著减少\[ (20.40±5.20) 、(205.50±19.21) vs (265.30±35.73)个,均 P <0.01\],NDV7793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5-FU组(75.4% vs 48.0%, P <0.05),NDV7793组小鼠的肝脏癌灶范围小,癌细胞以坏死或凋亡为主。NDV7793组和5-FU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PBS阴性对照组(30、22 vs 17 d, P <0.01)。NDV7793组小鼠肝脏IFN-γ的表达和胸腺指数均显著高于5-FU组和PBS组(均 P <0.05)。结论:NDV7793株对结肠癌小鼠的肝转移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并可能通过上调肝脏的IFN-γ以及提升胸腺指数来抑制结肠癌的肝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重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oHSV2在CT26结肠癌荷瘤小鼠中的抗肿瘤效果,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  方法  构建CT26细胞荷瘤小鼠肿瘤模型。1)小鼠瘤内注射oHSV2,ELISA法测定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浓度;2)荷瘤小鼠分为oHSV2组、5-氟尿嘧啶(5-FU)组(阳性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阴性对照组)。给药后,记录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生存期及生活状态等变化,评估病毒抗肿瘤效果;3)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node,TDLN)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瘤体内CD4+T与CD8+T的比例。  结果  1)瘤内注射oHSV2后,血清中的GM-CSF浓度不断升高。首次给药后第8 天出现高峰(3150±327.1)pg/mL,后缓慢下降;2)相比PBS组,oHSV2和5-FU组均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小鼠生存期显著延长(50 d vs. 36 d,P<0.01;51 d vs. 36 d,P<0.01),但oHSV2治疗未引起小鼠体质量下降。治疗起始第28天,5-FU组平均体质量较PBS组有显著性差异(16.61 g vs. 22.07 g,P<0.01),oHSV2组与P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鼠病毒注射区皮肤无坏死、溃疡;3)流式分析结果显示相比PBS组,oHSV2治疗组的DC(6.49% vs. 3.73%,P<0.01),CD4+T(15% vs. 8.57%,P<0.01)与CD8+T(8.19% vs. 5.15%,P<0.01)比例升高。而5-FU组各细胞比例较PBS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瘤内注射oHSV2有效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病毒治疗与化疗药物相比不伴有明显的毒副反应。病毒在荷瘤小鼠体内复制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GM-CSF,可增强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次声暴露对离体及在体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离体实验将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接种后分为对照组、8Hz/130dB组和16Hz/130dB组;在体实验将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皮下建立动物模型后,分为对照组、8Hz/100dB组和16Hz/100dB组。每天均暴露2h,连续7d。离体细胞每天干预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动物模型于暴露第7天摘除小鼠眼球留取血液标本,并处死后留取肿瘤组织,观察移植瘤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1)离体8Hz/130dB组及16Hz/130dB组与对照组相比结肠癌CT26细胞增殖活性在暴露d3~d6时均明显降低,P<0.05。2)在体8Hz/100dB组、16Hz/100dB组小鼠结肠癌移植瘤出现坏死性病理变化。3)在体Caspase-3表达阳性着色于细胞核呈褐色,16Hz/100dB组的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6Hz/100dB组血清CEA水平(1 901.92±362.82)ρg/m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 929.14±2 934.33)ρg/mL,P=0.041。结论:8Hz/130dB、16Hz/130dB次声暴露可抑制离体结肠癌CT26细胞的增殖;16Hz/100dB可致在体小鼠结肠癌移植瘤坏死;16Hz/100dB可促进在体结肠癌CT26细胞的凋亡,降低小鼠体内血清CEA水平。  相似文献   

4.
生长激素对小鼠结肠腺癌肝转移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小鼠结肠腺癌肝转移瘤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利用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经脾接种建立肝转移动物模型后,GH实验组每日皮下注射rhGH 2 U/kg,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均7天.各组部分小鼠(n=8)于瘤细胞接种2周后处死,观察肝转移瘤数目、肝脏重量,并采用流式细胞术作肿瘤细胞DNA周期分析,各组其余小鼠(n=6)待其自然死亡,记录生存期.结果GH组小鼠体重增加显著,其血浆总蛋白(54.66±2.210 g/L明显高于对照组(47.24±4.93)g/L(P<0.01).两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肝脏重量、生存期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GH组肝脏重量(3.53±2.20)g较对照组(2.20±0.77)g增加.DNA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H组分裂期(G 2/M期)细胞百分比(9.97±4.51)高于对照组(5.40±1.95,P<0.05),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I)GH组数值(27.66±4.28)高于对照组(22.66±8.31,P>0.05).结论rhGH促使肿瘤细胞进入分裂期,肿瘤病人如无其他抗肿瘤治疗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rhGH.  相似文献   

5.
力达霉素对小鼠结肠癌生长及其肝转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XJ  Dai Y  Shang Y  Li Y  Zhen YS 《癌症》2005,24(6):641-645
背景与目的:力达霉素(lidamycin,LDM,又称C鄄1027)是一种新型的具有烯二炔结构的抗肿瘤抗生素,在体内外对肿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力达霉素对小鼠结肠癌26皮下、盲肠、肝内、脾内移植瘤以及肝转移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小鼠结肠癌26移植于小鼠皮下、盲肠浆膜下(原位移植)、肝内等模型及脾内移植肝转移模型,力达霉素静脉给药一次,实验结束时计算力达霉素对移植瘤及肝转移瘤的抑制率,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肝转移病理切片。结果:0.025、0.05、0.1mg/kg力达霉素对皮下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64.8%、78.2%和94.2%,对盲肠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7.5%、71.5%和93.0%,对肝内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74.5%、82.3%和92.8%,对脾内移植瘤抑瘤率分别为9.2%、25.8%和70.2%;对肝转移灶的总抑制率分别为34.6%、50.7%和76.3%,对>2mm转移灶的抑制率分别为56.6%、56.7%和90.8%。用LEICAQWINV3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肝转移病理切片,以肝脏病理切片中肿瘤转移面积占所检查肝脏病理切片总面积的比例作为评价指标,0.1mg/kg力达霉素对肝转移灶的抑制率为71.2%。结论:力达霉素明显抑制小鼠结肠癌26在皮下、盲肠、肝内和脾内移植瘤的生长,对肝转移灶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裸小鼠人侵袭性结肠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裸小鼠人结肠癌高侵袭模型,为侵袭性结肠癌的治疗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动物。方法:将人类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细胞悬液接种于BALB/c小鼠脾包膜下和BALB/c nu/nu小鼠皮下,以前者肝转移肿瘤组织和后者皮下肿瘤组织作为移植瘤材,通过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分别种植于实验组和对照组BALB/c nu/nu小鼠盲肠浆膜下层,比较两组小鼠在原位成瘤率、肝转移率、淋巴转移率、腹腔种植率及脾、肺转移率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术后第14日,实验组原位成瘤率和肝脏转移率(100%、65%)高于对照组(75%、30.8%)(P<0.05);术后第21日,实验组原位成瘤率、肺脏转移率及脾脏转移率(100%、5%、15%)与对照组(85%、0、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肝脏转移率、淋巴转移率以及腹腔种植率(90%、65%、60%)均高于对照组(41.2%、23.5%、23.5%)(P<0.05)。结论:将免疫功能正常小鼠筛选出的结肠癌肝转移组织用于建立裸小鼠的原位移植癌模型,能够模拟高侵袭性结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5(MLL5)基因在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移植瘤生长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MLL5基因缺失、MLL5和DDX58双基因缺失的结肠癌CT26细胞模型,用Sanger测序和WB法验证敲除效果。将基因敲除的CT26细胞接种到野生型BALB/c小鼠和免疫缺陷型NSG小鼠皮下,构建基因缺失结肠癌CT26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并观察移植瘤的生长及荷瘤小鼠的总生存期(OS)。结果:在野生型小鼠中,MLL5基因缺失的CT26细胞移植瘤生长速度显著性低于野生型癌细胞移植瘤,并延长荷瘤小鼠的OS(P<0.01);在NSG小鼠中,MLL5基因缺失对CT26细胞移植瘤的生长速度以及荷瘤小鼠的OS没有明显改变。MLL5基因缺失提高了癌细胞中视黄酸诱导基因1(RIG-1)蛋白水平,DDX58基因缺失可逆转MLL5基因缺失在CT26细胞移植瘤中的作用。结论:MLL5基因缺失可提高结肠癌CT26细胞中RIG-1蛋白水平、促进肿瘤免疫,从而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提示MLL5可能成为结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裸小鼠人结肠癌高侵袭模型,为侵袭性结肠癌的治疗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动物。方法:将人类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细胞悬液接种于BALB/c小鼠脾包膜下和BALB/c nu/nu小鼠皮下,以前者肝转移肿瘤组织和后者皮下肿瘤组织作为移植瘤材,通过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分别种植于实验组和对照组BALB/c nu/nu小鼠盲肠浆膜下层,比较两组小鼠在原位成瘤率、肝转移率、淋巴转移率、腹腔种植率及脾、肺转移率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术后第14日,实验组原位成瘤率和肝脏转移率(100%、65%)高于对照组(75%、30.8%)(P〈0.05);术后第21日,实验组原位成瘤率、肺脏转移率及脾脏转移率(100%、5%、15%)与对照组(85%、0、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肝脏转移率、淋巴转移率以及腹腔种植率(90%、65%、60%)均高于对照组(41.2%、23.5%、23.5%)(P〈0.05)。结论:将免疫功能正常小鼠筛选出的结肠癌肝转移组织用于建立裸小鼠的原位移植癌模型,能够模拟高侵袭性结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9.
小鼠结肠腺癌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 建立结肠癌肝转移的动物模型 ,用于肿瘤转移防治的实验研究。方法 对BALB/c小鼠 ,经脾脏注入指数生长期的小鼠结肠腺癌细胞 (CT2 6 )悬液 0 .1ml,含细胞 1× 10 6个 ,保留脾脏。观察接种后小鼠的生存期 ,小鼠分别于接种后第 7、10、15天及自然死亡后剖腹 ,观察腹腔内肿瘤生长情况 ,留标本作病理检查和流式细胞术 (FCM )倍体检测。结果 小鼠平均自然生存时间为 (18.2± 1.8)天 ,尸解发现接种动物的肝脏表面均有灰白色转移结节形成 ,脾脏上有结节形成 ,其他脏器未见转移病灶。病理结果示肝转移瘤细胞与脾脏肿瘤细胞结构相似 ,符合低分化腺癌的特征。FCM倍体检测结果示肝转移瘤为四倍体肿瘤 ,与CT 2 6细胞倍体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经脾脏注入CT 2 6细胞是建立结肠癌肝转移的可靠模型 ,具有潜伏期短、可重复的高转移发生率的特点 ,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大肠癌肝转移移植瘤模型。方法:利用慢病毒将荧光素酶表达载体转染至人肠癌LoVo细胞株,经嘌呤嘧啶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克隆。进行裸鼠脾脏注射,采用脾脏注射切脾法和保脾法两种方法制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比较小鼠肝转移情况,并对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布特点。结果:建立了肠癌细胞株的荧光素酶基因稳定表达的亚克隆,两组经脾注射方法肝转移率均为65%以上,具有可操作性,切脾组具备更多的肝脏转移数及更高的肝脏成瘤率。结论:成功构建了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肠癌肝转移移植瘤模型,确定了脾脏注射切脾法制造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是较好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经脾注射法建立小鼠胰腺癌肝转移模型,初步研究部分转移相关分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方法  用脾脏注射法在12只C57/BL6小鼠中建立胰腺癌肝转移模型,6只小鼠注射PBS缓冲液作为对照。术后4周处死并解剖小鼠,观察腹腔内转移情况和肝脏成瘤的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脾脏胰腺癌组织、胰腺癌肝转移组织及肝转移灶旁肝组织中相关转移分子的基因表达情况,比较其差异。   结果  实验组12只小鼠的肝脏转移率为83.33%,解剖后观察脾脏表面均见单一瘤结节,其中10只小鼠肝脏表面及切面见多发散在的转移瘤结节,肝脏成瘤率83.33%,肝脏瘤组织细胞形态学符合胰腺癌的特征。在构建成功的10只胰腺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中,CCL-17、CCL-22、CD44等分子在脾脏癌灶与肝转移灶的基因表达量高于癌旁肝组织,相对表达率 < 1(P < 0.05);Ang-2、BAK、BAX等分子在脾脏癌灶与肝转移灶的基因表达量低于癌旁肝组织相对表达率>1 < 1(P < 0.05)。   结论  经脾注射法成功建立小鼠胰腺癌肝转移模型,能较好模拟胰腺癌体内肝转移过程。小鼠胰腺癌肝转移模型中相关转移分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与人体内胰腺癌肝转移基本一致,可为筛选抗肿瘤药物和研究胰腺癌转移行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Lewis肺腺癌C57BL/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新Ⅱ型单纯疱疹溶瘤病毒(oHSV2)、顺铂(DDP)以及联合用药对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体积、中位生存期以及体重的影响.方法建立Lewis肺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oHSV2组、DDP组、oHSV2/DDP序贯组、DDP/oHSV2序贯组、oHSV2+DDP组,每组12只.每3天测量小鼠肿瘤长短径以及小鼠体重的变化.结果 药物治疗的第21天时,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对照组(1.82±0.06)cm3、oHSV2组(0.63±0.05)cm3、DDP组(0.58±0.03)cm3、oHSV2/DDP序贯组(0.49±0.05)cm3、DDP/oHSV2序贯组(0.42±0.04)c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359.01,P=0.000),oHSV2+DDP组因小鼠过早死亡不予考虑,对照组与oHSV2组(P=0.000)、对照组与DDP组(P=0.000)、对照组与oHSV2/DDP序贯组(P=0.000)、对照组与DDP/oHSV2序贯组(P=0.000)、oHSV2组与DDP组(P=0.017)、DDP与DDP/oHSV2序贯组(P=0.000)、oHSV2/DDP序贯组与DDP/oHSV2序贯组(P=0.001)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荷瘤小鼠的体重分别为对照组(21.64±0.40)g、oHSV2组(21.34±0.37)g、DDP组(15.96±0.43)g、oHSV2/DDP序贯组(19.04±0.31)g、DDP/oHSV2序贯组(16.34±0.30)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67,P=0.000),对照组与oHSV2组(P=0.076) 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DDP组(P=0.000)、对照组与oHSV2/DDP序贯组(P=0.000)、对照组与DDP/oHSV2序贯组(P=0.000)、oHSV2组与DDP组(P=0.000)、oHSV2组与oHSV2/DDP序贯组(P=0.000)、DDP与DDP/oHSV2序贯组(P=0.013)、oHSV2/DDP序贯组与DDP/oHSV2序贯组(P=0.000)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荷瘤小鼠中位生存期分别为对照组23 d、oHSV2组32 d、DDP组30 d、oHSV2/DDP序贯组37 d、DDP/oHSV2序贯组39 d、oHSV2+DDP组16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1,P=0.000),对照组与oHSV2组(χ2=10.88,P=0.001)、对照组与DDP组(χ2=10.69,P=0.001)、oHSV2组与DDP/oHSV2序贯组(χ2=10.09,P=0.001)、DDP与DDP/oHSV2序贯组(χ2=9.67,P=0.002)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oHSV2组与DDP组(χ2=0.00,P=0.996)、oHSV2/DDP序贯组与DDP/oHSV2序贯组(χ2=2.70,P=0.100)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不影响小鼠体重的前提下,oHSV2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显著延长小鼠的中位生存期,尤以DDP/oHSV2序贯组最为显著,为肺腺癌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食用真菌在医疗保健领域的研究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该课题探讨全复配食用菌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编号分组,其中预防组预先给予全复配食用菌提取物灌胃2周,每天1次,之后各组均接种C26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接种后第2天给小鼠予以不同制剂灌胃(空白组灌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预防阻灌复配食用菌提取物,CTX阳性组腹腔注射CTX)每天1次,观察记录小鼠一般状态,2周后处死小鼠无菌取脾脏、取瘤称重.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复配食用菌提取物预防组对小鼠C26肿瘤有30.4%的抑制率;小鼠脾淋巴细胞在ConA刺激下的增殖能力和NK细胞杀伤功能均显著高于空白组.结论:复配食用菌提取物预防性摄入对再接种C26小鼠有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用于肿瘤转移防治的实验研究。方法 30只裸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肝脏注射法和脾脏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 术后待裸鼠濒临死亡或自然死亡时,观察其生存天数,解剖裸鼠,观察腹腔内转移情况和肝脏成瘤的情况。结果 两组裸鼠的肝脏成瘤率均为100%,生存期无明显差异。肝脏注射组裸鼠均于注射部位出现单一的巨大瘤结节,脾脏注射组裸鼠肝脏表面及切面见多发散在的转移瘤结节。两组的肝脏瘤组织细胞形态学相似,符合低分化腺癌的特征。结论 经脾注射法建立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比较符合结肠癌体内肝转移过程的规律,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重复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靶向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γ干扰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免疫的作用。本研究探讨利用γ-干扰素(IFN-γ)基因治疗对大肠癌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利用BALB/C小鼠成瘤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株制备小鼠结肠癌腹腔转移瘤模型,用携带鼠IFN-γ基因的重组缺陷型腺病毒AdIFN-γ进行治疗,同时利用携带LacZ(β—galactosidase)基因的腺病毒AdLacZ和PBS(phosphate—buffered saline)作空白对照,检测经基因治疗后小鼠体内IFN-γ基因的表达情况、脾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变化、肝转移的发生及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果:经IFN-γ基因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FN-γ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脾脏的CTL活性明显增强(P〈0.05),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肝转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结论:利用IFN-γ基因治疗大肠癌具有明显的疗效,并对其肝转移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自然杀伤(NK)细胞对原发性肝癌Heps移植瘤小鼠的治疗作用和机理。方法 建立小鼠移植性肝癌(Heps)实体瘤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治疗1组(输注的NK细胞数为1×104/只)、治疗2组(输注的NK细胞数为1×105/只)和治疗3组(输注的NK细胞数为1×106/只),每组15只。接种肝癌细胞当天,分别于尾静脉注射不同数量的NK细胞,对照组注射NS。观测小鼠移植瘤体积及各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各组于输注NK细胞后第15天分别处死2只小鼠,对移植瘤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细胞NK的含量;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脾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接种移植瘤后第8天,治疗3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其他组小鼠显著减慢(P<0.05)。第20天时治疗1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2组和3组移植瘤体积非常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1组小鼠平均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和治疗2、3组(P<0.01)。治疗1-3组脾细胞杀伤活性以及NK细胞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适量输注NK细胞可以有效抑制HepS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的生存期,为临床应用NK细胞治疗时数量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IFN-γ转基因方法与肿瘤内注射重组IFN-γ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接种于Balb/c小鼠皮下,建立小鼠皮下种植模型;小鼠成瘤后分成5组(每组9只),分别进行不同的干预。A组,瘤内注射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和含huIFN-γ全长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uIFN-γ的混合液,1周后重复1次;B组,瘤内注射重组huIFN-γ,每日1次,连续4周;C组,瘤内注射重组huIFN-γ,每周3次,连续4周;D组,瘤内注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4周;E组,瘤内注射空载质粒pcDNA3与Lipofectamine的混合液,1周后重复1次。比较种植瘤的体积,并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及FCM分析。结果:与D、E组比较,A、B、C组抑瘤效应明显;A、B、C组皮下肿块镜下观察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3 、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D、E组。结论:IFN-γ转基因治疗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抑制效应,转基因治疗组与重组IFN-γ每日给药组抑瘤效果相当,而优于重组IFN-γ间断给药组。  相似文献   

18.
三氧化二砷抑制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的药效 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 ) 对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BALB/ C2nu/ nu 裸 鼠经脾脏接种人结肠腺癌LS2174 T 细胞建立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于10 min (早期) 、10 天(中期) 、20 天(晚期) 经尾静脉注射As2O3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裸鼠体重变化、肝转移结节的数目、大 小、瘤重以及肝脏肿瘤替代率和荷瘤鼠的生存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及中期治疗组裸鼠肝转 移结节的数目、大小、瘤重以及肝脏肿瘤替代率和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晚 期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三氧化二砷对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早期效果优于中晚期。  相似文献   

19.
孟磊  张丽  李潜  夏鹏 《陕西肿瘤医学》2013,(9):1937-1941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及肝纤维化基础上的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阐明肝纤维化对肝转移癌发生的影响,探讨TIMP-1、CTGF在肝纤维化抑制结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76只,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采用CCl4灌胃法构建肝纤维化模型.病理切片证实肝纤维化模型制作成功后,将B组随机分为B1和B2两组,A组同时随机分为A1和A2两组,每组均为19只.取A2和B2组,将培养好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应用脾脏种植切除脾脏法构建结肠癌肝转移模型.2周后处死各组动物,比较A2和B2组小鼠肝转移率,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TIMP-1、CTGF在各组肝脏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动物模型构建成功,病理切片证实肝纤维化及肝转移癌的发生.A2组肝转移发生率为82.4%(14/17),B2组肝转移发生率为25% (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CTGF在B1、B2组肝脏的表达与A1、A2组相比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纤维化对肝转移癌的发生有抑制作用.TIMP-1、CTGF可能在肝纤维化抑制结肠癌肝转移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用mAFP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瘤苗免疫对小鼠诱发性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诱导、扩增C57BL/6J小鼠DC。将表达小鼠AFP基因(mAFP)的重组腺病毒转染DC。8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20只。以单纯DC为A组;将表达mA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DC(pAd-BM5-mAFP-DCs)为B组;表达mAFP基因的质粒DNA(pAdBM5-mAFP)为C组;以单纯PBS(磷酸缓冲液)注射为对照组D组。免疫方法:实验组在每只小鼠的左胁部注射5×105个细胞(0.1ml/次),连续免疫3天,以后每7天接种疫苗1次,继续免疫4次。正常对照组,仅注射0.1ml PBS。在接种免疫的同时,给以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和乙醇联合诱癌。诱癌20周后处死小鼠,检查成瘤情况。同时对肝脏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80只免疫小鼠中,A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70%;B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仅为25%;C组肝癌发生率为65%;D组肝癌发生率为75%。B组与其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转基因pAdBM5-mAFP-DC瘤苗免疫自然诱癌的C57BL/6J小鼠,能激发较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