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通过与人工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6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与人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评分、冠脉血管节段(分为18段)显示率、标示符合率以及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AI后处理的平均完成时间为(333.64±19.32)s,较人工方法[(642.62±90.90)s]缩短了约309s,平均时间增益率为48.13%;AI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20%(104/107),人工方法为99.07%(106/107),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R图像上冠脉血管节段的显示情况方面,AI组的总体显示率为99.88%(1605/1607),与人工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组中标示冠脉各节段名称的符合率为96.88%(1555/1605),其中有6支冠脉节段的标示命名符合率与人工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第二对角支(D2)、第一钝缘支(OM1)、左回旋支(LCX)中远段、第二钝缘支(OM2)、右室后支(R-PLB)和中间支(RI);AI组中对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近中段轻度血管狭窄的诊断结果与人工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左冠脉前降支(LAD)近中段血管无明显狭窄和轻度狭窄的诊断结果与人工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其余冠脉分支近中段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行冠状动脉CTA图像后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并能辅助影像医师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
256层螺旋CT低剂量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患者CTA资料.组1:心脑血管联合CTA(n=17),应用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一站式扫描;组2:冠状动脉CTA(n=20):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组3:常规颈脑血管CTA(n =20).分别测量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双侧颈总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蝶鞍层面)图像CT值与图像噪声;采用4分法评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3分法评估颈脑血管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的图像CT值与噪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1与组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组1与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结果 组1与组2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427±50)、(426±86) HU]、噪声[分别为(30±9)、(31±9)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58、-0.325,P值均>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组1与组2均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节段,优良分别达到98.1%( 202/206)、99.6%(244/245);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572,P>0.05).组1与组3颈总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74±70)、(348±81)HU]、椎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47±83)、(328±66)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43、4.869,P值均<0.05);颈内动脉(蝶鞍层面)CT值[分别为(370±92)、(367±97)H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1,P>0.05).组1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1分1例,2分14例,3分2例;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2分7例,3分13例;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06,P<0.05).组1、组2、组3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7.0±0.8)、(3.1±0.4)、(5.0±0.3) mSv.结论 256层螺旋CT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图像质量,具有简便、快捷、无创、对比剂使用少、辐射剂量低、客观和重复性强的优势,是一种全新的评估冠状动脉与颈脑血管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无心率控制下的患者不同采集窗设置,明确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75例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扫描,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无心率控制。心率≤65次/min采集期相设置为65%~75%,65次/min<心率≤80次/min采集期相设置30%~75%,心率>80次/min采集期相设置为35%~45%。分析患者辐射剂量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75例患者有效剂量(ED)为(2.44±1.21)mSv,其中A组为(1.54±0.41)mSv,B组为(3.57±0.53)mSv,C组为(1.64±0.27)mSv;A组vs B组P=0.000,A组vs C组P=0.854,B组 vs C组P=0.000。75例患者共评价1043段冠状动脉节段,平均显示13.9段,(3.66±0.51)分。其中A组(3.75±0.44)分;B组(3.60±0.54)分;C组(3.38±0.67)分;A组vs B组P=0.000,A组vs C组P=0.004,B组vs C组P=0.032。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通过适应不同心率修改采集窗范围可以获得可评估的图像质量,并且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剂量产生,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脉冲(ECG-Pulsing)技术和Mindose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按照不同扫描方法随机将拟行双源CT扫描的1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标准组49例采用标准的ECG-Pulsing扫描,优化组87例采用优化后的ECG-Pulsing条件合并Mindose技术扫描。记录扫描后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扫描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评分。两组CTDIvol值、ED值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优化组CTDIvol值及ED值明显低于标准组(42.82±18.00mGy vs64.86±10.63mGy,11.72±5.16mSv vs17.26±3.3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5、t=-7.575,P<0.01),平均剂量降低约33.41%。标准组和优化组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平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6±0.38分vs3.60±0.24分,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应用ECG-Pulsing合并Mindose优化技术,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8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bpm)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 bpm以内.排除标准为心率不能控制在70 bpm以内及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采集期相70%R-R间期.B组30例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人组标准为心率70 bpm以下,窦性心律且规整.排除标准为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2组中管电压均随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20 kV,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00 kV.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A组评价476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372段冠状动脉.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为(3.48±0.59)分,B组均值为(3.53±0.58)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32,P=0.187).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51±0.54)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4.55±3.54)mSv,2组之间平均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84,P=0.000).结论 在严格掌握心率及心律的基础上,可成功实现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冠状动脉疾病(CHD)诊治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患者87例,筛选符合条件血管,评估狭窄程度,并将图像导入数坤AI软件分析CT-FFR值。CT-FFR<0.75或冠状动脉CTA中度以上狭窄(狭窄程度≥50.0%)推荐血运重建手术;CT-FFR≥0.75或冠状动脉中度以下狭窄(狭窄程度<50.0%)推荐药物维持,随访患者实际接受的临床决策,比较冠状动脉CTA方法和CT-FFR方法对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入选136支血管,接受血运重建手术(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共27例/48支,药物维持治疗60例/88支。CT-FFR方法灵敏度75.0%,特异度92.1%;冠状动脉CTA方法灵敏度79.2%,特异度60.2%,两者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冠状动脉CT造影血流储备分数对心肌缺血有单独预测价值,可以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直接法与间接法CT血管造影(CTA)在评估透析患者上肢血透通路功能不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72例慢性肾衰竭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后通路功能不全的透析患者,分别进行直接法(15例)和间接法(61例)上肢CTA检查,并对原始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三维处理,观察血透通路及并发症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种扫描方式上肢血管的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动脉瘤、侧支血管显示,以及对比剂用量和一般资料;以DSA结果或临床资料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方法诊断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等一般资料及内瘘血管狭窄程度、动脉瘤、侧支血管的显示等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法与间接法CTA均可清晰显示血管,两者评分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直接法上臂及前臂图像质量评分高于间接法,间接法中心静脉图像评分高于直接法,直接法对比剂使用量明显少于间接法;直接法与间接法均可准确评估上肢血管病变,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法和间接法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napshot Freeze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校正右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67例患者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选取最佳重建期相,分别选用常规重建方法及Snapshot Freeze技术重建图像,测量右冠状动脉的CT值及记录平均心率并计算心率变化;以RCA为评价对象,由3名放射科医师用5分法对两种重建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对常规重建图像及SSF技术重建图像的进行主观评分,并分析SSF技术重建图像的评分与RCA的CT值、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9.71±10.58)次/min,心率变化为3.66±2.54。1068段血管的直径在常规重建图像为(2.55±0.46)mm,SSF重建图像的直径为(2.54±0.62)m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65)。常规重建图像及SSF重建图像的RCA的CT值分别为(273.57±108.12)HU、(289.37±98.76)HU,两组之间RCA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t=-0.69,P=0.39)。常规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25±0.54,SSF图像的主观评分为4.76±0.35,具有统计学意义(Z=-5.17,P0.01)。运动伪影对右冠状动脉2段(RCA2)影响最大,常规重建图像和SSF技术重建图像中的RCA2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01±0.61、4.32±0.22,SSF技术重建出来的图像质量优于常规重建的图像(Z=-4.32,P0.01)。常规重建图像与SSF技术重建图像主观评分具有相关性(r=0.81,P0.01)。SSF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与RCA的CT值、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具有相关性(r=0.67、-0.49、-0.47,P0.05)。结论 SSF技术能有效校正右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越大,用SSF校正后的图像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9.
上腹部CT血管造影三维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基本图像参数对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力.方法:30例上腹部增强病例,年龄平均53.7(22~78)岁,中位数51.0岁.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CT(MDCT)机,全部采用1mm×16方式扫描,120kV,250mA,0.5s/rot,P=15(0.938),使用5种滤过函数(FC分别为3,2,1,5,4)进行回顾性重建,在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重建腹腔动脉,并测量主动脉CT值、肝脏CT值及其标准差(SD),计算对比度、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三维图像分为优秀、良好、差,统计采用多变量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ROC分析.结果:与MIP相关性最高的是CNR为0.61,其次SD为-0.49;与VR相关性最高的是CNR为0.82,其次SNR为0.54.优秀的MIP图像与优秀的VR图像之间3个参数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噪声t=-2.260,P=0.026;信噪比t=2.629,P=0.010;对比噪声比t=2.587,P=0.011).以FC02为标准处理,其MIP和VR质量优秀率均与噪声无关,而与其他指标有关;得到80%VR图像优秀,其血管CT值265Hu以上,对比度200Hu以上,SNR26以上,CNR18以上.以对比度250Hu为阈值,VR图像优秀率在95%以上,此时血管强化值306Hu以上.结论:上腹部CTA图像质量主要与造影效果有关,噪声的影响较小,上腹部CTA采用低剂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比较,评估二者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行二代128层双源CT增强扫描。随机分为两组:组1共21例(序列组),使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组2共19例(螺旋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基于AHA-15段冠状动脉分段法及4级评分法(1分-优秀至4分-差),由两位阅片者独立对所有冠状动脉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结果序列组平均心率(94±25)次/min,心率波动(69±25)次/min;螺旋组平均心率(86±22)次/min,心率波动(65±22)次/min,组间平均心率(t=1.019,P=0.315)及心率波动(t=0.598,P=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组与螺旋组的图像质量优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0.55 vs 1.25±0.55;Z=-1.290,P=0.197);序列组的有效放射剂量较螺旋组显著降低(4.90±1.62 mSv vs 10.04±3.57 mSv;t=-5.988,P=0.000)。结论 AF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相比,可以提供同样高质量的图像满足诊断需要,同时有效减低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复合权重因子(CWF)对比剂注射法对优化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2023年1月-6月于我院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最终将96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6例,采用改良对比剂注射方案(根据CWF计算对比剂总量和流速);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对比剂注射方案(基于净体重计算对比剂总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18个冠脉节段的CT值及其合格率(管腔CT值>325 HU为合格)、对比剂注射总量、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主观评级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各项人口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冠脉节段CT值合格率较高(83.78%vs. 6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2,P<0.05)。实验组对比剂总量低于对照组(50.13 vs. 60.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DLP显著低于对照组[(489.30±49.02) vs.(585.11±81.65)mGy·...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DSCT对500例可疑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和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由3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前降支MB,测量MB长度、厚度。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利用Circulation软件QCA工具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分析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500例受检者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 135例(27%)。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53.3%,非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46.3%,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5.6±21.2)%和(45.7±22.2)%,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5;P=0.16;P=0.99),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相关性均不明显(r=-0.03,P=0.83;r=-0.10,P=0.42)。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的存在并没有显著增加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影CTA去骨技术和常规CTA去骨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重建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脑血管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后处理重建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以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图像质量及重建时间。结果减影CTA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A图像质量,且重建时间短于常规CTA。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结论减影CTA去骨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质量优良,重建血管迅速,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减影CTA结合曲面重建(CPR)既能显示管腔又能有效的显示动脉管壁情况,弥补了DSA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72例心率70次/min(bpm)以上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按扫描方式分为2组.A组40例行适应性序列扫描.B组32例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A组评价501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00段冠状动脉.可评价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秩次,A组为475.42,B组为420.4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9,P=0.000).平均有效剂量A组为(6.2±0.9)mSv,B组为(14.7 ±1.9)mSv,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1,P=0.000).结论 适应性序列扫描对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可行性,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MR)低辐射剂量CT灌注(CTP)容积数据重组的多期相CT血管成像(CTPA)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68例单侧MCA狭窄行CTP、CTA检查的患者,利用CTP原始数据重组出多期相CTPA图像,评估CTP伪彩图主观图像质量,比较CTPA与CTA血管强化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主观图像质量及侧支循环评分。结果:CTP伪彩图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7.28±1.09分,56例(83%)患者伪彩图图像质量良好。CTPA主观图像质量良好,血管强化CT值(390.94±78.02 vs. 116.13±52.66)、SNR(17.07±10.11 vs. 13.00±6.80)及CNR(14.95±8.74 vs. 5.42±2.87)高于CTA组(均P<0.05),图像噪声高于CTA组(30.25±16.24 vs. 12.34±10.88,P<0.001)。CTPA组的侧支评分高于CTA组( 1.79±0.64 vs. 1.22±0.77,P<0.001)。结论:源于低辐射剂量CTP的多期相CTA,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需求,能全面评估单侧MCA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律)的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将259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窦性心律组(S组)220例;心律失常组(N组)39例。其中S组分为:A组79例,心率<65bpm;B组102例,65≤心率<80bpm;C组39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性;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S组与N组之间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和可评价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共有9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所有病例平均辐射剂量为(9.49±6.54)mSv;S组和N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8.45±5.7)mSv、(15.36±7.79)mSv,两组之间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9,P=0.000)。窦性心律各组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26.43,P=0.000)。结论:320排CT能较好适应心率(律)变化,保证诊断图像质量,对于心率<65bpm以下的窦性心律患者辐射剂量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在较大体重质量指数(BMI)范围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BMI在17.51~30.00之间的可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低辐射剂量组)95例,依据体重指数再将其分为三组(BMI<18.5,18.5≤BMI<24和24≤BMI),采用100kVp,参考毫安320mAs扫描;B组(常规辐射剂量组)69例,采用120kVp,参考毫安360mAs扫描,其他参数两组相同。两组均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CareDose4D技术进行DSCT(Somatom Definition,西门子)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检查,检查前均不使用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所有扫描数据传送到西门子独立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A、B两组最佳的重建时相图像,由2名副主任医师独立评估图像质量。记录并计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值。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组中三组图像质量是否存在差别。应用χ2检验比较A、B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分级显示段数,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B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CTDIvol、DLP和ED等。结果:A组中的三组图像评分为4.67±0.53、4.72±0.42、4.51±0.57;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9,P=0.25)。A组评价1298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934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为优良的A组占99.31%,B组占99.79%,两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P=0.11);可诊断图像节段数A组占99.69%,B组占99.89%,两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P=0.32)。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47、4.81±0.35分;CTDIvol值分别为18.53±7.55、45.85±15.49;DLP值分别为253.31±97.78、645.10±254.00;ED值分别为4.31±1.66、10.97±4.32。A、B两组间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9),A、B两组CTDIv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3,P=0),A组小于B组;A、B两组间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P=0),A组小于B组,A、B两组的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P=0),A组小于B组。结论: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在较大的BMI范围具有很好的图像质量,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冠心病(CHD)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8例疑似CHD患者,首先行CTA检查,并在随后7天内行DSA检查。将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A对冠状动脉阳性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 经DSA金标准诊断阳性65例,阴性13例,其中CTA诊断阳性64例,阴性12例。CTA对冠状动脉阳性病变诊断的阴性预测值为92.31%、阳性预测值98.46%、灵敏度98.46%、特异度92.31%、符合率97.44%,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890,0.932,0.890,0.932,0.928。DSA与CTA对CHD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对于CH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有效识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 Flash 双源对比剂优化方案在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2例临床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 CTA 检查者,根据体重分组个体化注射对比剂,分别测量升主动脉近端,右冠状动脉主干近段及左冠状动脉主干的 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据本方案行冠状动脉 CTA 检查后,各组升主动脉近端平均 CT 值(HU)分别为399.35±58.55、416.10±49.79、419.39±47.40、405.71±55.44、396.81±49.16;右冠状动脉主干近段平均 CT 值分别为405.6±61.71、421.60±58.89、423.88±53.59、407.7±58.45、405.32±55.84;左冠状动脉主干平均 CT 值分别为397.54±60.59、423.41±53.08、422.74±50.29、409.49±60.05、402.80±54.80。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9±0.31、4.66±0.25、4.64±0.32、4.63±0.51、4.62±0.4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81,P >0.05)。结论应用 Flash 双源个体化注射方案行冠状动脉 CTA 检查不仅可以满足诊断要求,还可以使对比剂的用量降低,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王一民  曹建新  杨诚  余婷婷   《放射学实践》2010,25(9):999-1002
目的:分析低管电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对减少冠状动脉CTA检查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150例患者分成两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A组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120kV管电压扫描。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同时分析并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的整体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6.80±1.70)mSv和(13.01±2.61)mSv,A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8,P=0.000)。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87±0.25)分和(2.92±0.17)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7,P=0.286)。结论:采用100kV管电压扫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明显减小正常和略胖体型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