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近5a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寻找剖宫产率难以下降的原因,提高产科质量,解探讨剖宫产再次妊娠后的分娩方式选择,降低剖宫产率.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的648例剖宫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a间剖宫产率保持在28.87~24.77%,无明显变化,P<0.05.而剖宫产第一指征的构成比发生了明显改变.剖宫产指征构成比上升的以瘢痕子宫最为显著.构成比下降的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异常.构成比变化不明显的为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双胎等其他合并症.结论 瘢痕子宫已成为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有剖宫产史的病例千篇一律的选择再次剖宫产而使瘢痕子宫成为剖宫产的首位指征.另外,应注意到是,及早介入的、更加完善的产前监测在减少妊娠期并发症,特别是妊娠高血压,胎儿宫内发育障碍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但产前诊断的敏感性及假阳性、过度的产科干预是让医师及孕产妇主动选择剖宫产的另一个新的因素.因此倡导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选择适宜的前次剖宫产史进行严密监护下的阴道试产,合理掌握产前诊断技术,鼓励阴道分娩,完善医疗法规,保障医生的合法权义,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切实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幸福花 《医学信息》2010,23(15):2903-2903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资料。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连续3年住院分娩产妇980例剖宫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年平均剖宫产率30.47%,明显高于WHO提出的小于15%的目标,同时呈现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在剖宫产指征中,胎儿宫内窘迫、相对头盆不称、羊水过少或多,瘢痕子宫,脐带胎盘原因,社会因素等占前六位原因。以社会因素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以其它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还较平稳。结论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与医患双方有关不单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通过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同时要推广适宜产科技术,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总之,通过孕妇及家属、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可以降低剖宫产率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资料.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1月1~2009年12月31日连续3年住院分娩产妇980例剖宫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三年平均剖官产率30.47%,明显高于WHO提出的小于15%的目标,同时呈现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在剖宫产指征中,胎儿宫内窘迫、相对头盆不称、羊水过少或多,瘢痕子宫,脐带胎盘原因,社会因素等占前六位原因.以社会因素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以其它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还较平稳.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与医患双方有关不单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通过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同时要推广适宜产科技术,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总之,通过孕妇及家属、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可以降低剖宫产率的.  相似文献   

4.
权红琴 《医学信息》2010,23(15):2904-2905
通过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5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控制剖宫产率的上升。分析结果显示:①剖宫产率逐渐上升;②剖宫产指征变化中,胎儿因素、社会因素呈上升趋势,头盆因素虽明显下降,但仍居剖宫产指征第二位。故社会因素、胎儿因素是剖宫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黄秀香  方少湘 《医学信息》2010,23(4):1027-1028
目的 通过2003年~2008年间剖宫产指征的比较,分析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3~2008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情况.结果 剖宫产率逐年呈上升高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已经上升为剖宫产指征的第一位.结论 社会因素是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5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控制剖宫产率的上升.分析结果显示:①剖官产率逐渐上升;②剖官产指征变化中,胎儿因素、社会因素呈上升趋势,头盆因素虽明显下降,但仍居剖宫产指征手二位.故社会因素、胎儿因素是剖宫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我院剖宫产率高的原因,寻求降低部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1月的194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62.35%.社会因素、胎儿宫内窘迫、瘢痕子宫、臀位、宫缩异常为前5位剖宫产指征.结论 加强孕前健康教育、孕期保健,产时保健,医患沟通,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我院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临床变化.方法对我院近5年来所有剖宫产病例的手术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增高,产钳助产率逐年下降.结论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认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供有效陪伴分娩和分娩镇痛,保证母婴安全.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本院66年至92年底剖宫产率进行分阶段比较,发现近年来的剖宫率有明显升高并呈连年升高趋势。并对85年以后剖宫产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因头盆相对不称、头位不正、胎儿宫内窘迫、臀位分娩、过期妊娠及瘢痕子宫、高龄初产妇等相对因素而行剖宫产的比率明显高于因骨盆狭窄或畸形及妊高征等较绝对因素而行剖宫产的比率,比较出臀位分娩及高龄初产妇的剖宫产率已较前明显升高,而巨大儿的剖宫产率较前无明显差异。通过此较分析,认为如果适当控制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在严密的监护下进行自然分娩,多数仍可以成功。我科在93年里经严格控制剖宫产手术指征,已成功地将剖宫产率降低,而新生儿死亡率较前未见升高。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其主要危害是子宫破裂、大出血。阴道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能保留子宫和生育功能,降低孕妇死亡,是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相关因素、指征变迁及剖宫产合理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986、1996、2006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及产科质量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剖宫产率1986年为8.7%,1996年为22.02%,2006年为45.30%,三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2)剖宫产指征构成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1986年主要指征分别为胎儿因素、母亲因素、头盆因素、社会因素。2006年社会因素跃居首位,其次为母亲因素胎儿因素头盆因素。结论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因素是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产时监护技术及助产技术,将剖宫产率列为产科质量考核的一项指标,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儿身心健康,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环江县妇保院近4年剖宫产的临床指征与干预措施,探讨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方法,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对环江县妇幼保健院近4年1541例剖宫产病例资料的指征和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4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由2008年21.48%上升到2012年30.59%,在原有基础上,上升9.11%(P<0.05),4年平均剖宫产率为24.98%。对剖宫产主要指征包括疤痕子宫(宫剖产再孕)、社会因素、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等分别进行干预。结论本医院临床剖宫产受诸多因素影响,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主要临床指征排序为剖宫产再孕、社会因素、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位和胎膜早破等,提出除有针对性进行干预外,还提出建立健全医院产科全程信息服务机制、严格剖宫产干预措施、加强产科质量和技术管理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剖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迁对围生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10年间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5年~1999年剖宫产率为37.5%,显著低于2000~2004年的48.89%,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在剖宫产指征中,妊娠并发(合并)症始终处于第1位,社会因素上升为第2位,难产为第3位,胎儿窘迫为第4位,2003年和2004年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指征居第5位和第6位。围产儿死亡率1995年~1999年为18.78‰,2000年~2004年为22.1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国产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现今,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来自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着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疗纠纷对剖宫产率及其指征的影响.方法统计1994年至2002年我科单胎初产妇每年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剖宫产各项指征的构成比,回顾性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尤其是1998年前后的变化.结果98年我科发生数起重大医疗纠纷,其后剖宫产率迅速攀升,一度达到82.62%,而新生儿窒息率却由98年前的3.9%升至其后的5.99%(x2=17.19,P<0.01).以妊娠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头盆不称及胎儿窘迫为主的剖宫产指征构成比自98年以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而以胎盘羊水因素及脐带因素为指征的构成比明显攀升,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医疗纠纷严重影响剖宫产率,加强全民卫生教育、合理公正地处理此类纠纷、创造宽松的医疗环境,建立恰当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减少此类纠纷,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率升高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中秋  焦阳 《医学信息》2009,22(3):355-357
目的 通过我院11年间剖宫产率升高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官产率的可行措施.方法 时我院1996~2006年间住院足月分娩的病例进行分娩总数剖宫产率、各种剖宫产指征所占比例回顾性分析,统计相关构成比及率,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结果 1996~2006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孕产妇因素则跃居剖宫产指征中的第二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剖宫产率的升高是社会背景下多因素的结果.遏制其无度上升需要医患双方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现许多多次生育的产妇,再生育使得她们盆底结构和功能受到了更大的损伤,盆膈裂孔面积增大,以盆腔脏器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为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风险增加。孕前及孕期BMI、生育间隔、分娩方式等是盆底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损伤的恢复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微信互动模式管理有利于提高她们盆底康复的认知和依从性,提升康复效果。这些可为三孩政策后多次生育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程薇  任郁 《医学信息》2010,23(3):690-691
目的分析我院剖宫产指征构成及剖宫产率居高不降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4月4112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54%。主要指征依次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儿窘迫、社会因素。结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规范产前诊断,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开展导乐分娩、气囊助产等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3年来剖宫产的指征分析,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塔县3年来776例剖宫产病例临床资料。结果近3年来,剖宫产率逐渐上升,主要指征为胎儿因素、母亲因素、头盆因素、社会因素等。结论医务人员应积极做好宣传指导工作,积极推广自然分娩,规范操作,提高产科质量,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剖腹产率增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通过分别剖宫产指片,探讨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方法:对1999年在我院剖宫产的1593例将手术指征分胎儿因素,母亲因素,头盆因素,社会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儿宫内窘迫,脐带绕戏,羊水过少,臂位等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结论:1.胎儿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产科的主要服务对象从孕产妇转化为现在的孕立发,胎婴儿并重,剖宫产主要适应症以难产为主转化为现在的胎儿窘迫,脐带绕颈等为主要指征,本文资料中胎儿宫内窘迫术前术后的诊断符合率为45%,与Biggs,JSG认为的胎儿宫内窘迫为剖宫产指征大约有半数是合理的[1]基本相符,故提出胎儿宫内窘迫好根据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力求做到既不盲目增加手术,又不贻误治疗,另外,正确的使用评价监护结果将直接影响剖宫产率,2.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高的重要原因,社会因素对剖宫产指征的各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孕妇及家属不愿胎儿冒丝毫风险,只要有一点高危因素就强力要求手术,致使手术指征明显扩大增加,因此提高全社会对剖宫产利弊的认识,争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充分认同产 高风险性尤为重要。3.剖宫产技术的不断技术,手术时间的缩短,术后镇痛的满意效果,使孕妇不需忍受分娩疼痛也是剖宫产率增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无痛分娩,提高接生技术,在母婴安全的基础上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对控制剖宫产率的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迁对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对10年间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993至1997年剖宫产率为30.34%,显著低于1998至2002年的45.30%r,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妊娠并发(合并)症始终处于第1位,社会因素上升为第2位,头盆不称为第3位,胎儿窘迫为第4位。围产儿死亡率1993至1997年为16.85%。,1998至2002年为17.79%,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