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11~13~(+6)w唐氏筛查血清标志物及miR-200C水平与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接收的孕11~13~(+6)w双胎妊娠孕妇120例。收集孕妇空腹血清,检测唐氏筛查血清标志物:妊娠期相关蛋白-A(PAPP-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并检测血清微小RNA(miR)-200C水平。根据随访结果,将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孕妇纳入不良组,其余纳入良正常组,根据胎儿妊娠结局将孕妇分为单胎不良组、双胎不良组及正常组。对比母体及胎儿各组血清PAPP-A、β-hCG、miR-200C相对表达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母体及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55例出现孕妇不良分娩结局,不良组孕妇血清PAPP-A与正常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血清β-hCG及miR-200C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单胎不良分娩结局15例、双胎不良分娩结局8例,单胎及双胎不良组孕妇血清PAPP-A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双胎不良组孕妇血清PAPP-A显著低于单胎不良组(P0.05),单胎及双胎不良组孕妇血清β-hCG及miR-200C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双胎不良组孕妇血清PAPP-A显著高于单胎不良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APP-A2988.50mU/L、β-hCG62.35ng/mL、miR-200C相对表达量0.25均是导致母体不良妊娠结局、单胎及双胎不良分娩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双胎妊娠孕11~13~(+6)w孕妇血清PAPP-A降低、β-hCG及miR-200C表达升高是母体、单胎及双胎不良分娩结局的危险因素,与双胎妊娠分娩结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11~13~(+6)w唐氏筛查血清标志物及miR-200C水平与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接收的孕11~13~(+6)w双胎妊娠孕妇120例。收集孕妇空腹血清,检测唐氏筛查血清标志物:妊娠期相关蛋白-A(PAPP-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并检测血清微小RNA(miR)-200C水平。根据随访结果,将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孕妇纳入不良组,其余纳入良正常组,根据胎儿妊娠结局将孕妇分为单胎不良组、双胎不良组及正常组。对比母体及胎儿各组血清PAPP-A、β-hCG、miR-200C相对表达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母体及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55例出现孕妇不良分娩结局,不良组孕妇血清PAPP-A与正常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血清β-hCG及miR-200C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单胎不良分娩结局15例、双胎不良分娩结局8例,单胎及双胎不良组孕妇血清PAPP-A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双胎不良组孕妇血清PAPP-A显著低于单胎不良组(P0.05),单胎及双胎不良组孕妇血清β-hCG及miR-200C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双胎不良组孕妇血清PAPP-A显著高于单胎不良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APP-A2988.50mU/L、β-hCG62.35ng/mL、miR-200C相对表达量0.25均是导致母体不良妊娠结局、单胎及双胎不良分娩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双胎妊娠孕11~13~(+6)w孕妇血清PAPP-A降低、β-hCG及miR-200C表达升高是母体、单胎及双胎不良分娩结局的危险因素,与双胎妊娠分娩结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胎不同绒毛膜性孕期管理及围产儿结局。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孕早期超声监测的150例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绒毛膜性质的不同分为研究1组(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研究2组(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研究3组(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确定绒毛膜性质后均对三组孕妇实施孕期管理,监测胎儿发育情况,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对比三组孕妇的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围产儿的预后状况。结果研究3组共4例孕妇,由于样本量较少,故未将围产期并发症情况及围产儿预后情况与其他两组比较。本组4例孕妇于孕32~34周终止妊娠,8例围产儿中,6例围产儿存活。研究2组孕妇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7.08%,围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1.26%,高于研究1组孕妇的13.26%、15.81%(P0.05)。结论双胎妊娠孕妇的绒毛膜性质可对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产生明显影响。孕早期通过超声确定双胎妊娠孕妇的绒毛膜性质,加强监护及干预是改善围产儿结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1月在我院常规产检并分娩的双胎妊娠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38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的双胎无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母体特征、特性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双胎妊娠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35周岁(OR=5.025,95%CI:1.277-19.766)、初产(OR=17.0,95%CI:3.6-81.212)、人工辅助生育助孕(OR=4.68,95%CI:1.366-16.033)、孕前高BMI(OR=4,95%CI:1.468-10.898)、高血压疾病家族史(OR=17.0,95%CI:3.6-81.212)均为双胎妊娠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初产、人工辅助生育、孕前高BMI、高血压家族史均为双胎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孕期应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双胎孕妇加强健康教育和妊娠监督,改善母儿预后,减少严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妊娠中期胎儿出生缺陷类型,分析影响妊娠中期胎儿出生缺陷的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行孕期保健检查妊娠中期诊断出出生缺陷而引产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219例孕妇,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219例母儿均健康的孕妇设为对照组。收集整理两组孕妇的个体资料及妊娠期保健检查情况、妊娠期风险暴露情况。对两组孕妇的上述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统计妊娠中期胎儿出生缺陷的类型构成情况,总结影响妊娠中期胎儿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及危险因素。结果 219例妊娠中期胎儿出生缺陷中畸形类别以染色体异常为主,共计47例占21.46%,其次为心脏畸形34例占15.53%、神经系统畸形24例占10.96%、唇腭裂19例占8.68%;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既往不良妊娠史、遗传因素、生殖道手术史、伴发疾病、孕前未行遗传咨询、早孕期未行胎儿颈后透明层厚度(NT)检测、辐射环境、饲养宠物、吸烟饮酒史、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不合理用药史为影响妊娠中期胎儿畸形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35岁、有家族遗传病史、不良妊娠史、伴发妊娠期糖尿病、孕期未行遗传咨询、早期未行NT检测、饲养宠物为妊娠中期胎儿畸形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妊娠中期为胎儿出生缺陷因素较多,临床中应做好孕前遗传咨询及检查,严格实施孕期各项保健措施,降低妊娠中期胎儿出生缺陷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妊娠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围生期的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88例双胎妊娠孕妇,其中121例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妊娠孕妇为研究组,同期自然受孕双胎孕妇167例为对照组,记录、比较两组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等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30.31±3.329)岁vs(28.93±4.641)岁],分娩孕周早于对照组[(35.2±4.37)周vs(36.2±3.02)周],顺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8%vs1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贫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晚期流产、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平均体重、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及胎儿畸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相比,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贫血发生率低,而晚期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及羊水过多发生率相对偏高,且分娩孕周早。故应加强其孕中期宫颈长度检测及早产预测,必要时行宫颈环扎术,降低晚期流产及早产率,并加强妊娠期血糖监测及膳食管理,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绒毛膜性对双胎早期唐氏筛查风险的影响,指导双胎早期唐氏筛查的风险计算。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12月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行唐氏筛查的170例自然妊娠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妇,用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及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分别计算风险并追踪妊娠结局,比较用不同绒毛膜性进行风险计算所造成的差异。结果按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及单绒毛膜单羊膜囊计算的妊娠相关蛋白A中位数倍数(PAPP-A MOM)分别为2.19,1.20,1.37;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中位数倍数(free HCGβMOM)分别为2.02,1.09,1.36。按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及单绒毛膜单羊膜囊计算所得唐氏综合征高风险例数分别为13例、10例和7例,假阳性率分别为7.65%,5.88%,4.12%。追踪所有孕妇妊娠结局,其中双胎之一发生染色体异常者2例,双胎之一停育者2例,双胎停育者1例,1例双胎之一为心脏室间隔缺损,出生后行手术修补,1例双胎出生后均确诊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结论运用不同绒毛膜性进行双胎早期唐氏筛查风险计算,血清生化指标及风险值会发生显著变化,应按照孕妇真实情况详细描述双胎绒毛膜性,避免错误风险计算及漏筛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双胎妊娠一胎死宫内原因及期待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1胎死于宫内的死因及对母亲和存活胎儿的影响.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双胎之一为宫内死胎的23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双胎之一为宫内死胎的发生率占双胎的4.72%,其中单绒毛膜双胎14例,占60.87%,双绒毛膜双胎9例,占39.13%(519).胎儿死因脐带因素占34.79%,胎盘因素8例占34.8%,妊娠并发症5例占21.7%,双胎输血综合征2例占8.7%,胎儿畸形1例占4.35%(219),不明原因6例占26.09%.期待治疗最长达72天,双胎之一胎死官内后对母体的凝血功能影响不大.结论 脐带异常、胎盘异常是胎死宫内的重要原因;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对母体及存活儿有一定影响.但孕周小,胎儿尚不成熟,行期待治疗可延长孕龄至足月,以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和辅助生育技术(试管婴儿)的广泛开展,及高龄孕妇的增多,近年来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双胎妊娠的发生率为1%~2%,其中1/4是单绒毛膜双胎,约3/4是双绒毛膜双胎[1]。单绒毛膜双胎(Monochorionic,Mc)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根据分裂时间的不同,单卵双胎中约有70%为单绒毛膜双胎,余下30%为双绒毛膜双胎(Dichorionic,Dc)。单绒毛膜双胎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的一些产前治疗方法也并非最优选择,故而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及其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研究、尽早而准确的诊断以及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对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中期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联合游离雌三醇(uE_3)对双胎妊娠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对180例双胎妊娠孕妇和200例单胎妊娠孕妇的资料进行回顾,分别记为双胎组和单胎组。对比2组孕中期血清AFP、F-β-HCG、uE_3水平,对比双胎组母体、围产儿不同妊娠结局者血清AFP、F-β-HCG、uE_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者联合对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另回顾性分析150例双胎妊娠孕妇的资料,均于孕中期检测血清AFP、F-β-HCG、uE_3水平,验证其预测价值。结果双胎组孕中期血清AFP、F-β-HCG水平均明显高于单胎组(P0.05),uE_3水平明显低于单胎组(P0.05);双胎组母体、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8.89%、12.50%,母体、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者孕中期血清AFP、F-β-HCG水平均明显高于良好妊娠结局者(P0.05),uE_3水平均明显低于良好妊娠结局者(P0.05);孕中期母体血清AFP、F-β-HCG、uE_3水平、联合预测母体不良妊娠结局的AUC分别为0.775、0.701、0.732、0.876,预测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AUC分别为0.769、0.681、0.711、0.802;三者联合预测双胎妊娠母体、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结果与随访结果均相近(P0.05),且二者一致性均良好(P0.05)。结论双胎妊娠孕中期血清AFP、F-β-HCG水平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uE_3水平明显低于单胎妊娠,且三者联合对双胎妊娠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均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与随访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产前超声在诊断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和羊膜囊数并胎儿畸形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388例双胎妊娠的系统产前超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与产后随访结果对照。结果 388例双胎妊娠中,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胎儿畸形11例,发生率6.17%;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胎儿畸形27例,发生率19.14%;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胎儿畸形6例,发生率8.69%。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胎儿畸形发生率最高。结论系统产前超声诊断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和羊膜囊数与胎儿畸形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对临床及时干预与优生优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无创产前筛查(NIPT)在IVF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生殖中心通过IVF方式受孕的502例孕妇病例,以同期在北京妇产医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NIPT检测的自然受孕孕妇8838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孕妇NIPT及产前诊断检查结果,评价IVF胎儿与自然受孕胎儿NIPT及产前诊断检查在产前诊断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 IVF孕妇年龄34.74±3.59岁,NIPT检查时孕周15.68±2.31w,单胎妊娠350例,双胎妊娠152例;对照组孕妇年龄32.68±4.06岁,NIPT检查时孕周16.93±2.89w,单胎妊娠8660例,双胎妊娠178例。IVF孕妇NIPT检查提示18三体高风险单胎妊娠1例(1.99‰),经产前诊断确诊1例;对照组孕妇NIPT检查13、18、21三体高风险61例(6.90‰),经产前诊断确诊51例,排除10例。结论无创产前基因测序应用于IVF胎儿13、18、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具有较高价值。考虑到IVF孕妇年龄、孕周及多胎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受孕,对IVF受孕胎儿NIPT结果进行判读时应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3.
李晓慧  王志宏  周玮月  刘阳  张静 《医学信息》2019,(9):114-115,118
目的 探讨开放二孩政策实施后二胎孕妇妊娠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期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存在妊娠期并发症的二胎孕妇102例设为病例组,另选无妊娠期并发症的二胎孕妇108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及可能的危险因素,对有妊娠并发症的孕妇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不良妊娠史、与一胎间隔时间长、无孕前检查及孕期营养指导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一胎间隔时间长、无孕前检查及孕期营养指导为二胎妊娠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与一胎间隔时间、孕期营养指导及孕前检查与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早孕期用超声Sono NT半自动测量软件测量辅助生殖技术受孕胎儿的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厚度来帮助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妊娠群体筛查子代出生缺陷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生殖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胎儿进行早孕期超声NT筛查。结果 695个胎儿接受NT筛查,其中单胎559例,双胎68例(136个胎儿)。共检出NT异常者(NT≥3mm)4例(单胎2例,双胎中一胎儿异常者2例),其中2例伴淋巴管囊肿,1例伴无脑畸形,1例伴全前脑。双胎68例中56例均有胎心,仅有一胎有胎心9例,双胎均无胎心3例。结论ART妊娠群体子代异常率和多胎率高,NT筛查有利于较早发现并杜绝子代缺陷儿的出生,临床应高度重视不孕症患者ART助孕胎儿的早孕期超声NT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远程胎儿监护在高危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产科门诊诊断为高危妊娠的孕妇61例作为研究组,孕35w以上采用远程胎儿监护终端部分进行无负荷试验(NST),选择同期高危妊娠孕妇63例在家中以胎动计数结合门诊常规NST检查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胎心监测结果和围生儿结局。结果研究组61例孕妇中NST异常25例,检出率(41%)较对照组异常8例,检出率(13%)明显增高,研究组发生围生儿不良预后1例,发生率(1.6%),低于对照组发生围生儿不良预后5例,发生率(8%),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远程胎儿监护对高危妊娠的监测,可改善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是高危妊娠孕妇自我监护有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母体孕期不良因素对胎儿先天性复杂型心脏病(先心病)的影响。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选取在本院接受产前胎儿心血管畸形筛查、产前或分娩后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复杂型先心病的85例孕妇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孕中晚期超声筛查且新生儿出生后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无异常的150例孕妇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母体危险因素对胎儿复杂型先心病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孕妇年龄≥35岁、妊早期上呼吸道感染、孕期不良环境接触、先心病家族史、孕期吸烟、孕期中重度饮酒、精神刺激、孕期用药、孕前肥胖、糖尿病史比例较高(P0.05),而优生检查比例较低(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妊早期上呼吸道感染(OR:4.523;95%:1.269-6.425)、孕期不良环境接触(OR:6.312;95%:1.326-6.986)、孕期吸烟(OR:4.623;95%:1.239-6.963)、孕期中重度饮酒(OR:5.632;95%:1.025-7.023)、孕前肥胖(OR:3.265;95%:1.208-8.006)、糖尿病史(OR:6.398;95%:1.489-9.360)是胎儿发生复杂型先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优生检查(OR:5.772;95%:1.277-7.236)是子代复杂型先心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母体孕期疾病、不良生活方式及不良环境接触是诱发新生儿复杂型先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生检查对复杂型先心病发生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孕妇妊娠早期行生育相关病原体检测结果,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孕期保健提供参考,提升优生优育保健服务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于孕早期(孕周≤6w)建档行孕期保健的1077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均于孕早期行优生优育病原体筛查:血IgM、IgG、血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单纯疱疹病毒-I(HSV-I)、单纯疱疹病毒-II(HSV-II)、宫颈人乳头状瘤病(HPV-DNA)、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核菌素(PPD)、宫颈分泌物检测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B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查。选择同期在我院建档行孕期保健的孕妇847位(孕周≥14w)设为对照组,此组孕妇未行上述病原体检查。分析研究组孕妇早期优生优育病原体检测结果,病原体阳性孕妇按照孕期保健规范予以相应处理。比较两组孕妇及胎儿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孕次、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共检出病原体阳性397例,阳性检出率36.86%。病原体以轮状病毒(RV)、HSV-I、HSV-II、巨细胞病毒(CMV)、HPV为主,其次为HBV、弓形虫(TOXO)。对症处理后终止妊娠15例,其余均于观察下继续妊娠。研究孕妇妊娠结局不良11例占1062例孕妇的1.04%,胎儿妊娠结局不良14例,占1.31%。对照组孕妇妊娠结局不良19例占1.79%,胎儿妊娠结局不良21例占2.48%。研究组孕妇和胎儿妊娠结局不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早期行优生优育病原体筛查,可为孕期保健措施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提升母婴安全,提升优生优育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江苏省中孕期妇女的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血清流行率,探讨母孕期感染状态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002-2004年江苏省12个市县17661例孕妇的新生儿结局,527例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孕妇纳入病例组,同时随机选取496例正常妊娠结局的孕妇为正常对照。检测孕妇妊娠15~20周外周血CMV IgG、IgM和IgG亲合力指数(avidity index,AI)。结果1023例孕妇的CMV IgG阳性率为98.7%,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阳性率分别为99.4%和98.0%(P=0.039)。病例组孕妇活动感染率,即CMV IgG+/Ig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vs.1.6%,P=0.033)。CMV IgG AI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孕妇AI均大于30%,说明无原发感染,而病例组孕妇5例(0.9%)AI〈30%,提示原发感染(P=O.084),这5例母亲的新生儿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新生儿死亡、头颅畸形和化脓性脑膜炎各1例,生长发育迟缓2例。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母孕期CMV活动性感染是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aOR 8.65,95%CI 1.85~40.41,P=0.006)。此外,母亲低学历和有既往不良妊娠史亦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结论CMV感染在江苏地区孕妇人群中普遍存在。尽管仅少部分孕妇在孕期发生活动性感染,但仍是造成妊娠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监测孕妇CMV感染状态并正确进行胎儿或新生儿感染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妊娠期早期肾脏病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有慢性肾脏病(CKD)的孕妇发生不良结局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条件的120例CKD孕妇,根据妊娠结局将孕妇分为不良结局组(55例)和无不良结局组(65例),并对CKD孕妇妊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KD孕妇发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胎儿不良结局中早产(24例,20.00%)最多,其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3例,19.17%);孕妇不良结局中肾脏病分期变化(13例,10.83%)最多,其次是新发高血压(6例,5.00%)以及新发蛋白尿或尿蛋白加倍(6例,5.00%)。单因素分析中,两组孕妇的年龄≥33岁、肾脏病Ⅲ~Ⅳ期、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Hb及合并高血压等因素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33岁、肾脏病Ⅲ~Ⅳ期、血肌酐≥68.23μmol/L、血尿素氮≥4.21 mmol/L、24 h尿蛋白≥1.01 g/d、Hb<125.28 g/L及合并高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围生儿发生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3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2∶1的比例将其分为建模组(220例)和验证组(110例),并根据围生儿是否发生不良结局将其分为不良组和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围生儿发生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以及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决策曲线(DCA)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年龄≥35岁、体质量指数≥25 kg/m2、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妊娠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5.5%均是妊娠糖尿病围生儿发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指标,构建妊娠糖尿病围生儿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列线图模型预测校准曲线均接近标准曲线;ROC曲线和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效益。结论 年龄≥35岁、孕前BMI≥25 k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