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在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后脉络膜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早期PDR患者62例62只眼,行PRP治疗,使用氪黄激光在视网膜四个象限上均匀分布总数为1000~1200个的激光斑,每只眼完全的PRP治疗分2次进行,每次500~600个激光点,光斑均位于血管弓外,功率140~280 mW光斑大小为200~300μm,脉冲持续时间为200 ms,光斑间距为350~450μm。所有患者治疗前以及完成治疗后1、3、6和12个月行常规眼科检查,并采用增强深度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检测黄斑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改变,利用Image-J软件对EDI-OCT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计算脉络膜总面积(total choroidal area,TCA)、脉络膜基质面积(stromal area,SA)、脉络膜血管面积(luminal area,LA)及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ascular index,CVI),分析早期PDR患者PRP后脉络膜结构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前,62例早期PDR患者SFCT为(264±40.1)μm,TCA为(0.77±0.2)mm^(2),SA为(0.29±0.1)mm^(2),LA为(0.48±0.1)mm^(2),CVI为(62.6±2.5)%。(1)治疗后1个月,SFCT为(274.2±39.3)μm,与治疗前比较厚度增加;治疗后3个月SFCT为(252.3±40.2)μm且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241.4±39.0)μm和治疗后12个月(235.0±37.2)μm,厚度变化趋于平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1个月TCA(0.78±0.2)mm^(2)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3个月TCA(0.76±0.2)mm^(2)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TCA(0.73±0.1)mm^(2)及治疗后12个月TCA(0.72±0.2)mm^(2)呈现继续下降并趋于平稳的改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3)治疗后1个月LA(0.48±0.1)mm^(2)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LA(0.49±0.1)mm^(2)较治疗后1个月降低并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LA(0.44±0.1)mm^(2)及治疗后12个月(0.43±0.1)mm^(2)呈现继续下降并趋于平稳的改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4)治疗后1个月CVI(62.8±2.5)%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3个月CVI(62.1±2.5)%较治疗后1个月降低并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6个月CVI(60.5±2.6)%和治疗后12个月CVI(60.1±2.6)%继续下降(P<0.001)。结论早期PDR的眼睛在PRP治疗后脉络膜结构发生变化,随访12个月中SFCT、TCA、LA及CVI均显著降低,提示早期PDR眼进行PRP可对脉络膜带来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早期患者眼血流动力学变化。材料和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检测40例患者与36例健康志愿者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收缩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最大流速(Vmax)。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组眼动脉PSV无显著差异(P>0.05), EDV减低、RI增高(P<0.05);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减低,RI增加(P<0.05);睫状后动脉PSV、EDV明显减低, RI明显增加(P<0.01);视网膜中央静脉Vmax减低(P<0.05)。结论:CDFI可评估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早期眼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眼底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30例正常人和90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视网膜中央静脉(CRV)和眼动脉(OA)的血流参数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CR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以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降低为显著(P<0.01),阻力指数(RI)比对照组增高(P<0.05);CRV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CRA/CRV比值降低;O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和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比对照组均降低(P<0.05),以Vd降低明显(P<0.01),RI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C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ean)比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A组)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眼底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长春胺注射液对原发性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原发性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妥拉唑林注射液25 mg患眼颞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组采用妥拉唑林注射液25 mg患眼颞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同时应用长春胺注射液20 mg+0.9%NS250 ml静滴,1次/d,疗程为20 d。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76.7%,对照组为4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U=203.5,P<0.01)。治疗组除3例患者有短暂恶心,头昏,2例有短暂腹痛外,与对照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长春胺对原发性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底动脉彩超血流参数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4例,根据患者视网膜是否发生病变,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为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观察组患者为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分别对两组患者做眼底动脉彩超影像学检查,测量患者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动脉(PCA)三动脉的血流参数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相比,OA、PCA和CRA三大动脉的血流参数,观察组眼动脉参数Vs(收缩期血液峰值)、Vd(舒张期后期血液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RI(阻力指数)与PI(搏动指数)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眼底动脉彩超的动态影像学方式检查患者眼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度近视眼后巩膜改变相关因素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改变与眼轴长度、近视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ATL超9型APOOGE-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0.0MHz。对26例正常眼,36例轻中度近视眼,51例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进行观察。并对26例正常眼,17例轻中度近视眼,26例高度近视眼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进行检测。结果:轻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的眼轴长度与近视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Y=-3510.3 1668.1X,R=0.9432,P<0.0001。后巩膜形态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高度近视眼组、轻中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A血流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高度近视组的CRA、PCA的收缩期(PSV)、舒张期(EDV)、平均血流速度(AV)均减低,CRA的阻力指数(RI)升高(P<0.05)。轻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血管、睫状血管系统血供不足与后巩膜形态变化的类型、眼轴长度、近视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是引起高度近视眼病理性眼底改变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评价视网膜脱离 (RD)患者球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视网膜脱离患者 3 5例 ,55只眼。对照组 2 6例 ,51只眼。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 ,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眼动脉 (OA)、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睫状后动脉(PCA)收缩期 (PSV)、舒张期 (ESV)、平均血流速度 (AV)及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结果 :RD与对照组的OA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CRA、PCA的PSV、EDV、AV血流速度均减低 (P <0 .0 5) ;PI、RI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视网膜脱离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视网膜的微循环状态。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正确评估球后血流灌注情况与病变的关系 ,较传统的荧光血管造影法更为直接和敏感 ,为视网膜脱离的基础研究及药物辅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络膜血管铺片技术在氪激光诱发挪威棕色(BN)大鼠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年挪威棕色大鼠20只,分成4组,每组5只,分别于氪激光光凝后第7、14、21和28天用高分子量的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对脉络膜血管进行灌注。灌注固定后,祛除眼前节,小心揭除神经视网膜层,获得色素上皮层-脉络膜-巩膜复合体标本。荧光显微镜观察CNV形态并照相。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定CNV区域面积。结果视乳头周围的CNV与周围的脉络膜比较呈网状高荧光斑。从第7天至28天新生血管的面积逐渐增加(P<0.01)。第7、14、21和28天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2408±2988)μm2、(28543±4422)μm2、(32823±4028)μm2和(34003±5126)μm2。第14天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近似7d的2倍(P<0.01),第14、21和28天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之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脉络膜血管平铺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定性定量分析的可靠方法,可用于CNV病因学、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TTT联合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联合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15例24只眼,平均年龄59岁.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14只眼,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牛血管10只眼.在TTT治疗3个月复查后,针对仍存在的CNV行PDT治疗.其中19只眼接受2次PDT治疗,5只眼接受3次PDT.结果 8只眼(33.3%)视力提高>2行,12只眼(50.0%)视力波动在1行,4只眼(16.7%)视力下降>2行.眼底荧光素造影检查联合眼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渗漏停止7只眼(29.2%),渗漏减少14只眼(58.3%),渗漏无明显变化2只眼(8.3%),1只眼(4.2%)出现新的新生血管出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出血水肿吸收13只眼,无明显变化10只眼,加重1只眼.结论 TTT联合PDT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维持视力稳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眼科很多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及血管样条纹等视力明显下降甚至丧失的根本原因。目前,治疗CNV的方法主要有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手术及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单克隆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及其它)等。  相似文献   

11.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眼科很多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及血管样条纹等视力明显下降甚至丧失的根本原因。目前,治疗CNV的方法主要有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手术及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单克隆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及其它)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重力环境下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动力学及视网膜、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8只,采用自身对照法分为尾吊前及尾吊1、4、7、14 d等5个时间段,采用尾悬吊法建立模拟微重力环境大鼠模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大鼠CRA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利用EDI SD-OCT测量大鼠视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球后血管及视神经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性别年龄无差异的6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应用高频二维成像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视神经直径及平均弹性模量值,应用彩色及脉冲多普勒技术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的PSV、EDV、RI。结果 糖尿病组的视神经直径及平均弹性模量值均大于对照组;糖尿病组PSV、EDV小于对照组,RI大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及剪切波成像两种方式测量糖尿病患者的视神经直径及平均弹性模量值,并结合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评估糖尿病患者球后血管的血流动力学,二者结合有望为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循环改变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组(NDR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NPR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R组)和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视网膜睫状后短动脉(PCA)、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监测,同时检测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NDR组动脉频谱呈S1、S2、S3三峰双切迹,NPR组和PR组为S峰降低,波形圆钝呈半圆形,D峰低平、宽大;4组间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1,11.34,9.85,P<0.05);CRA的PSV、EDV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24h尿蛋白呈正相关关系,CRA的RI与FB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24h尿蛋白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CDFI能监测眼底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评价眼底微循环的变化,早期发现糖尿病眼底病变。  相似文献   

15.
甲亢突眼征眼部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和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亢突眼征眼部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和血流参数变化的规律,及与眼轴、眼压等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甲亢突眼征患者(31例,62只眼)和正常人(25例,50只眼)的眼动脉(OA)、睫状后短动脉(S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小流速(EDV)和阻力指数(RI)以及眼轴等进行检测。结果:①6项超声指标中,甲亢突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眼轴、球横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球尖距、球后软组织周长、球后软组织面积及球后软组织体积差异显著(P<0.05或<0.01)。②甲亢突眼征眼部动脉频谱形态OA第一峰高尖,第二峰降低圆钝,甚至出现两峰融合,峰时延长、后移;SPCA第一峰增高且宽大,第二、三波峰圆钝,峰时后移;CRA第一峰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波峰较高,而第二峰峰时延长、后移。③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为:甲亢突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A、SPCA和CRA的PSV均明显增高(P<0.01),EDV和RI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甲亢突眼征眼部血流频谱形态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球尖距、球后软组织周长、球后软组织面积及球后软组织体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半量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血管变化,了解PDT在CSC患者脉络膜血管重塑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33例34只眼,男性21例22只眼,女性12例12只眼;年龄26~73岁,平均48.7岁,病程1~96个月,平均10个月,均采用半量PD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进行眼底彩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FA)、吲哚菁绿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渗漏点及脉络膜灌注情况,EDI-OCT(Enhanced depth imaging OCT)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并观察脉络膜血管状态,OCT观察有无异常血管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信号。结果:治疗前FFA检查31只眼可见黄斑区明确的1至多个渗漏点,晚期可见荧光积存,3只眼渗漏点不明确。ICGA检查32只眼可见渗漏点周围脉络膜大血管扩张呈高灌注状态,2只眼无明确脉络膜高灌注。彩相上1只眼可见黄斑区类卵黄样物质沉积。EDI-OCT检查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181~718μm,平均(419.5±137.2)μm,3只眼可见中心凹周围弥漫性脉络膜大血管扩张,脉络膜肥厚,31只眼表现为对应FFA渗漏位置局部的脉络膜大血管扩张,1只眼以中心凹下PED为表现,33只眼表现为中心凹处不同程度神经上皮脱离,其中11只眼出现RPE与Bruch膜的分离呈"双层征",所有患眼可见病变部位脉络膜毛细血管不同程度的萎缩薄变。OCTA检查18只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局部呈细颗粒或粗颗粒状血流信号的增强,在表现为"双层征"的11只眼中,3只眼可见外层视网膜异常血管网。半量PDT治疗后1个月,1只眼彩相上的类卵黄样物质沉积消退,复查ICGA可见11只眼出现治疗部位脉络膜低灌注,EDI-OC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155~563μm,平均(358.5±129.8)μm,可见治疗后脉络膜扩张大血管呈不同程度的缩小,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均吸收,双层征消退,以PED为表现的1只眼PED吸收消退。OCTA检查18只眼脉络膜毛细血管颗粒状血流信号的增强均在治疗后1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3只眼视网膜外层的异常血管网均出现不同程度消退。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可见弥漫或局部脉络膜大血管的扩张,部分患者可出现脉络膜的肥厚,半量PDT治疗后脉络膜厚度明显降低(P0.01),可显著改善脉络膜肥厚、脉络膜大血管扩张状态,对于治疗继发的视网膜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脱离,稳定并改善患者的视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眼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眼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67例和正常对照者40例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睫状后动脉(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和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时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正常人不同年龄组血流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正常人不同年龄组间的PSV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EDV、R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患者PCA、CRA的血流速度减低,阻力指数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在无视网膜病变时不仅CRA而且PCA也存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眼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70例(88只眼)CNV患者行PDT治疗.以治疗前、后第1周,1、3、6和12个月的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的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观察指标,评价PDT治疗CNV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1个月复诊,78只眼视力提高,占88.6%;8只眼视力稳定,占9.1%;2只眼视力下降,占2.3%.治疗后第3个月,73只眼视力提高,占83.0%;12只眼视力稳定,占13.6%;3只眼视力下降,占3.4%.治疗后第6个月,73只眼视力提高,占83.0%;10只眼视力稳定,占11.4%;5只眼视力下降,占5.7%.治疗后第12个月,72只眼视力提高,占81.8%;10只眼视力稳定,占11.4%;6只眼视力下降,占6.8%.结论 PDT可单次或重复治疗黄斑部CNV,封闭新生血管后可使渗漏消退或减轻,是改善或稳定患者视功能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经瞳孔温热疗法封闭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封闭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IRIS 810nm半导体激光对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14例15只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3例14只眼、外伤、高度近视2例3只眼典型CNV病人进行治疗,根据病灶确定光斑直径(0.5、0.8、1.2、2.0和3.0mm),照射时间为60s,输出功率100—350mW,以照射区无可见的颜色变化至颜色轻度发灰为准。结果 ARMD组:术后2只眼(占13.3%)视力提高,11只眼(占73.3%)视力不变;7只眼(占46.7%)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渗出减少。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组:术后5只眼(占35.7%)视力提高,8只眼(占57.2%)视力不变;所有眼术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均见渗出减少。其他原因引起的CNV组:治疗后2只眼视力提高,1只眼视力不变;3只眼FFA示眼底渗出均减少。结论 经瞳孔温热疗法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CNV的新方法,它的近期治疗效率高,并发症少。其优越性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TT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对经血管造影证实存在有经典性CNV或隐匿性CNV的 2 1例 2 4眼AMD患者进行一次或多次TTT治疗 ,定期随访视力、眼底及血管造影等 ,平均随访 3 7± 2 3个月 (1~ 7个月 )。结果 :TTT各光斑平均功率密度为 1 8 2 7± 2 32W cm2 。经治疗后 ,1 0眼 (41 7% )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 ;视力稳定或提高者 2 1眼 (87 5 % ) ,下降者 (≥ 1行 ) 3眼 (1 2 5 % ) ;3例 3眼于TTT过程中视网膜出血增加 ,2例 2眼随访过程中出现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