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由金元著名医家李杲创立,是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后世医家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论述可谓众说纷纭。笔者现从气虚肝郁角度探讨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气虚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气虚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病机而设的以温补脾胃、升阳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的相关论述为癌性发热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历来对"气虚发热"的机理探讨颇多,但多从气虚如何导致发热入手。文章从理论探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整理归纳,提出"气虚"与"发热"并非互成因果之说,并指出气虚发热病机应包括气虚引起发热、发热继发气虚、及其它原因引起气虚与发热并见三个方面,对气虚发热病机论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气虚发热本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芳  梁华龙 《中医研究》1993,6(2):10-12
气虚何以发热?争论颇多,似无古调重弹的必要,但笔者认为,截止目前为止的几种论点,都尚未尽透要旨,对于气虚发热机理的阐述,尚感差强人意,愿就此没述拙见,虽系管窥锥指,亦欲就教于大方。综合既往对“气虚发热”的讨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其一,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此说应属气虚外感的范畴,治宜祛邪,兼以扶正,虽发热兼有气虚症状,但不得以“气虚发热”而论。所以,持此说者,是混淆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  相似文献   

5.
气虚怎可发热?从阴阳学说分析,气属阳,阳虚当生寒,何来生热?中医基础理论论述气虚生热甚少,或述而不详,以至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至今不甚明了。因此,阐明气虚发热的渊源,搞清气虚发热的机理,研讨气虚发热的临床应用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7.
对气虚发热理论的源流及各家学说进行分析探讨,阐述气虚发热的机理。认为气虚发热的主要机理是脾气虚弱,中焦脾土枢转斡旋能力下降,气机不畅,无从运化阴液,以致阴阳不能相和,分别偏盛于表里,而出现发热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发热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虚发热是指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导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近年来我科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发热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气虚发热属于内伤发热,临床表现为患者热势或高或低,兼有气短神疲、脘腹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劳累后加重。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病机多有不同看法,综合分析各家之观点,结合经方之验证,以及医家之临床治疗经验,提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是气虚发热产生的关键,为临床治疗气虚发热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气虚发热”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04-105
“气虚发热”是一种与气虚病因或讧候相关的发热病证,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其病机理论涉及多方面因素。讨论方法:以相关中医理论文献为基础,立足不同角度分析各种”气虚发热”可能之病机。结论:临证时针对气虚发热证需“细辨病机,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过脾虚发热,并创治脾虚发热方——补中益气汤。但李氏对脾虚发热的病机未作具体解释,后世医家对此也认识不一。根据《内科学》总结有如下一些看法:1.脾胃气虚,中焦虚寒,使虚阳外越而发热;2.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发热;3.脾胃气虚致肺卫不固,外感邪气而发热;4.脾胃气虚不能生养营血致血虚发热;5.脾胃气虚不能腐化水谷,生化失常致阴虚发热。  相似文献   

12.
气虚发热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虚发热是内伤虚火的表现之一,以脾气下陷引起长期发热为特征,前人对"气虚为何发热"、"甘温何以能除热"多有阐述,笔者也略有心得,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气虚发热论治探讨天津市中医学校(301600)王树彬,王文发气虚发热,是指因气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此外有些患者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升高,属中医内伤发热的范围。本论主要从其机理和治...  相似文献   

14.
"气虚发热"病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富  卞华 《国医论坛》2007,22(3):16-18
"气虚发热"是中医学的一大理论难题,学术界对其病机见仁见智,本文仅从"气分阴阳"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浅论"气虚发热"的病机.  相似文献   

15.
气虚发热的病机及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认识,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对其证治也欠全面。有鉴于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结合临床体会就其病机、证治作一粗浅探讨。 一、对气虚发热病机的不同认识 气虚发热的成因,大都认为是劳逸不均,过度疲劳及饮食失调。但对其病机的认识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是脾虚气陷,中焦虚寒,虚阳外越而呈热象,有的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下焦防火上冲而致发热,有的认为是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有的认为是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气虚发热"的定义,结合古代文献阐述了张炳厚老师对"气虚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确立了<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恰切良方.该方补中益气,升提下陷之清阳,疏解上升之阴火,与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颇相吻合,较之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补中益气汤等传统用方,尤恰病情.  相似文献   

17.
灰关联聚类法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灰关联聚类法在综合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中的运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气虚组、气虚发热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补中益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利用游泳劳损法加限食法制作气虚模型,除正常组、气虚组外,各组ip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气虚发热模型,比较各组测量体温与基础体温差值ΔT、大鼠的体重,运用灰关联聚类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于治疗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阿司匹林与高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最好,中剂量的补中益气汤与低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次之。结论:灰关联聚类法可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 气属阳,阳虚则寒。《素问·刺志论》:“气虚者,寒也”。但到了金元李东垣却提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的气虚发热理论,和《内经》气虚则寒的认识不同,成了中医界长期争论的课题,直到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为了更好地发掘有关内伤发热的理论,特将个人所得材料分四方面进行综述。一发热机制问题内伤虚损,有阴阳气血的不同。内伤发热,也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和血虚发热的区别。对于气虚发热机制的探讨,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从气虚引起的气机升降失  相似文献   

19.
“气虚发热”是甘温除热法及其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系李东垣首先提出来的。但李氏对气虚发热的实质未做详细阐述,使后世医家理解不一,故笔者对此略陈管见。气虚能否引起发热,《内经》说:“气虚者,寒也”,“阳虚则外寒”,故阳气虚在病理上产生的是虚寒证而不是虚热证。《素问·刺志论》的“气虚身热”是作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提出来的,谓“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是“得之伤暑”,即人体  相似文献   

20.
浅谈气虚发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气虚发热是中医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金元时代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更有发挥,著《脾胃论》,强调脾胃之气耗伤,元气不足,可以产生大热。《内经》和《脾胃论》的论述为气虚发热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据文献所述,结合个人体会,浅谈气虚发热的病机与证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