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肱骨外髁骨折临床常见于儿童,可分为五型。Ⅰ型:骨折扶无移位或仅有轻度分离。Ⅱ型:骨折块有轻度侧方移位及小于45°翻转。Ⅲ型: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但仍在肱桡关节内。Ⅳ型: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且完全脱出肱桡关节。Ⅴ型:肱骨外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且可发生翻转移位。(见图一)。Ⅰ、Ⅱ型骨折手法闭合复位并不困难,但Ⅱ、Ⅳ、Ⅴ型骨折手法闭合复位难度较大,效果尚欠满意。西医  相似文献   

2.
肱骨内上髁骨折多见于 7~ 15岁的儿童。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法整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我们自1988~ 2 0 0 0年 ,应用经皮撬拨复位穿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内上髁翻转骨折 4 6例 ,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6例 ,男 2 9例 ,女 17例。年龄 8~ 2 0岁 ,平均 10 .7岁。均为闭合损伤 ,按内上髁移位程度分 Ⅱ 度损伤 32例 ,Ⅲ 度9例 ,Ⅳ 度 5例 ,其中Ⅲ、Ⅳ 度损伤为手法使骨折块从关节间隙脱出 ,肘关节脱位复位后 ,骨折块仍翻转移位者。 5例合并桡骨远端骨折 ,2例伴有尺神经不完全损伤。伤后至来诊时间为 2…  相似文献   

3.
屈伸旋转复位法治疗肱骨外髁翻转骨折46例报告山东省济宁骨伤医院(272107)赵承民王若义临床资料自1993~1995年,采用屈伸旋转手法治疗肱骨外髁翻转骨折46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左25例,右侧21例;未完全脱出肱桡关节者28例,完全脱出肱桡关节...  相似文献   

4.
拉顶屈腕法整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拉顶屈腕手法治疗伸直型桡骨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Ⅱ、Ⅲ型骨折各92例分别列为试验组、对照组,共4组,每组48例。试验组采用拉顶屈腕法进行复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复位,其中Ⅱ型采用牵抖复位法,远折端有桡侧移位者加挤压法;Ⅲ型用提按复位法,远折端有桡侧移位者加挤压法,旋转移位者加折顶旋转复位法。对复位前后情况进行Jakim放射学评分,对所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对比各组复位效果。结果4组复位前后放射学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对Ⅱ、Ⅲ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的放射学评分比较,试验组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是在复位前后的分差方面,Ⅱ型骨折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型骨折,试验组复位前后的分差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顶屈腕法和传统手法对整复伸直型桡骨远端均有效,但是拉顶屈腕法以一法代多法、操作简便,整复效果优于传统手法,特别是Ⅲ型骨折拉顶屈髋法对骨折移位的纠正程度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桡骨远端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 2方面入手总结董林主任医师治疗CooneyⅢ、Ⅳ桡骨远端骨折的经验,指出董林主任医师对桡骨远端骨折分型采用Cooney分型法,其中Ⅰ、Ⅱ、Ⅲ、ⅣA型通过手法整复可达到良好复位,夹板固定比较稳固;IVB型虽可通过手法整复但难度较高。夹板固定后应定期复查,观察断端对位、对线情况,手法整复应力求掌倾角减少≤9°,尺偏角减少≤3°,桡骨短缩≤2 mm,关节内骨折移位≤2 mm。同时使用活血、补肝肾药物可消肿止痛并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84~1990年间,采用屈伸手法治疗肱骨内上髁Ⅲ、Ⅳ度骨折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9岁,平均12岁;全部为闭合新鲜骨折;骨折块有旋转移位,但仍位于肘关节间隙的水平面以上者(Ⅲ度)16例;骨折块有旋转移位(折面朝向滑车)并有肘关节向桡侧脱位者(Ⅳ度)9例;伴有尺神经麻痹者3例。经本法整复成功的23例中,达解剖复剖复位者16例,近解剖复位者7例;3周X线片都有明显骨痂生长,6周达临床愈合;3个月后随访,21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1例接近正常,1例功能稍差。兹介绍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儿童桡骨近端骨折按Judet分型分4型:Ⅰ型:桡骨头轻度倾斜;Ⅱ型:成角小于30°;Ⅲ型:成角30~60°;Ⅳ型:a成角小于80°,b成角80~90°。Ⅲ、Ⅳ型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包括:运动范围丧失、桡骨头过度生长、桡骨颈切迹、骺板早闭、成角畸形、骨折不愈合、缺血性坏死及尺桡骨骨性连接。我们自2004年5月至今用弹性髓内钉配合手法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近端骨折Ⅲ、Ⅳ型15例,  相似文献   

8.
科雷氏骨折再移位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雷氏骨折是发生于桡骨远端的伸直型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复位后常易发生移位。本文报告我院门诊95年10月至96年4月收治13例科雷氏骨折再移位病例,并从生物力学及解剖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最大90a,最小12a,平均年龄为54a。根据X线检查,将科雷氏骨折分五型。Ⅰ型:无移位和关节外骨折;Ⅱ型:无移位关节内骨折;Ⅲ型:移位关节外,非粉碎骨折;Ⅳ型:移位,关节外粉碎骨折;Ⅴ型:移位关节内骨折。其中Ⅰ型5例,Ⅱ型5例,Ⅲ型20例,Ⅳ型28例,Ⅴ型10例。大于50a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肱骨外髁骨折,骨块有明显翻转移位时,非手术治疗较为困难。自1986年1月至1989年12月,我们采用屈伸旋转手法整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38例。其中骨块翻转角度(正位片)最大160°,最小90°。1例闭合复位失败改切开复位,37例手法复位获得成功。术后片示解剖复位22例,占57.9%;近解剖复位14例,占36.84%;复位欠佳1例,骨块向后外侧移位约4㎜。经3月~3年,平均1年随访,结果携带角及肘屈伸功能正常者36例,占94.75%,复位欠佳1例术后6个月复查,携带角大于健侧约10°,肘屈伸范围在10~160°之间,小于健侧20°。效果满意,介绍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Colles骨折远端骨折块桡侧移位的复位方法。方法:61例通过采用改良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远端骨折块桡侧移位。结果:治愈53例,好转8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结论:改良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远端骨折块桡侧移位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组120例肱骨髁上骨折,就其不同骨折类型进行分类;伸直型和屈曲型两大类,又可根据骨折断端移位程度又分为Ⅰ度,Ⅱ度,Ⅱ Ⅲ度,可分为桡偏或尺偏两个亚型,治疗上,根据损伤的情况提出若血管断裂,神经断裂,肌肉断裂,皮肤开放者手术,其余肱骨髁上骨折首先手法复位治疗,桡尺神经损伤但未断裂者可保守一月,无效时手术,本组手法复位成功率占总数78%,手术率为22%;外固定4周后功能锻炼,配合中草药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成人Colles骨折类型与腕关节不稳定及腕关节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Colles骨折类型与腕关节不稳定及腕关节功能的关系,按照Frykman对Colles骨折的分类,测量骨折复位前后和去除外固定后的腕关节正侧位片,并测定腕关节功能客观指标。结果102例(104腕)Colles骨折中伴腕关节不稳定37例(42腕),发生率40.4%;有腕关节不稳定的11例与无腕关节不稳定22例比较,有腕关节不稳定组腕关节功能明显差于无腕关节不稳定组(P〈0.05);按Frykman的骨折分类,关节外骨折(Ⅰ型、Ⅱ型)与关节内骨折(Ⅲ-Ⅷ型)比较,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有明显差并(P〈0.01),累及桡腕关节的骨折(Ⅲ型、Ⅳ型)与累及桡尺关节骨折(Ⅴ型、Ⅵ型)比较,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有明显差异(P〈0.05),累及桡腕关节的骨折(Ⅴ型、Ⅵ型)与累及桡腕和桡尺关节骨折(Ⅶ型、Ⅷ型)比较,在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有明显差异(P〈0.01)。表明Colles骨折类型及Colles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对腕关节功能有显著影响。根据骨折的类型及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提高骨折的复位质量,可能使疗效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肱骨外髁骨折是少儿肘关节损伤中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所有儿童肘部损伤的12%,属关节内骨折,其中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骨块移位较大,其损伤程度较重,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的机率高。我们在2000年10月~2009年3月对56例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采用了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铁丝托外固定的微创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后残存单纯前后移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采用杨氏四步复位手法治疗后,残存断端前后移位的85例新鲜闭合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在治疗后肘关节侧位X线片上,将肱骨近端横径分成3等份,分别过2个等分点垂直于肱骨近端横径做垂线。按照移位方向将前后移位分为A型(向后移位)和B型(向前移位)2类,再分别按照远折端前缘和后缘相对于2条垂线的位置将其进一步分为AⅠ型(远折端前缘位于第1条垂线前方)、AⅡ型(远折端前缘位于2条垂线之间)、AⅢ型(远折端前缘位于第2条垂线后方)、BⅠ型(远折端后缘位于第2条垂线后方)、BⅡ型(远折端后缘位于2条垂线之间)、BⅢ型(远折端后缘位于第1条垂线前方)。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12个月时的Baumann角,以及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采用Flynm标准评定的肘关节功能。结果:失访5例;8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AⅠ型35例、AⅡ型18例、AⅢ型5例、BⅠ型11例、BⅡ型8例、BⅢ型3例。所有患者的骨折均在1个月内达到临床愈合标准,6种前后移位类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53±1.25)min,(29.01±1.19)min,(29.19±1.50)min,(28.91±1.30)min,(29.05±1.24)min,(29.31±1.17)min,F=0.420,P=0.671]。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12个月时所有患者的Baumann角均在正常范围内,至随访结束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肘内翻;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12个月时6种前后移位类型患者的Baumann角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04°±4.40°,73.09°±4.69°,73.01°±4.26°,72.98°±4.32°,73.14°±3.90°,72.93°±4.06°,F=0.263,P=0.792;74.35°±4.38°,73.14°±5.08°,72.52°±4.45°,73.67°±3.98°,72.93°±3.97°,72.88°±3.96°,F=0.817,P=0.419)。治疗后3个月时按照Flynm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32例(AⅠ型22例、AⅡ型4例、BⅠ型6例)、良18例(AⅠ型11例、AⅡ型2例、BⅠ型4例、BⅡ型1例)、可27例(AⅠ型2例、AⅡ型11例、AⅢ型4例、BⅠ型1例、BⅡ型7例、BⅢ型2例)、差3例(AⅡ型1例、AⅢ型1例、BⅢ型1例),残存AⅠ型、BⅠ型前后移位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优于其他类型的残存骨折前后移位患者(_(AⅠ型)=27.07,_(AⅡ型)=51.78,_(AⅢ型)=67.00,_(BⅠ型)=29.91,_(BⅡ型)=61.19,_(BⅢ型)=69.00,χ~2=40.132,P=0.000)。治疗后12个月时按照Flynm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46例(AⅠ型28例、AⅡ型8例、BⅠ型7例、BⅡ型3例)、良34例(AⅠ型7例、AⅡ型10例、AⅢ型5例、BⅠ型4例、BⅡ型5例、BⅢ型3例),残存AⅠ型、BⅠ型前后移位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优于其他类型的前后移位患者(_(AⅠ型)=31.50,_(AⅡ型)=45.72,_(AⅢ型)=63.50,_(BⅠ型)=38.05,_(BⅡ型)=48.50,_(BⅢ型)=63.50,χ~2=20.548,P=0.001)。结论: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后残存的各种程度的单纯前后移位均不会影响骨折愈合和肘关节外观,但残存轻度前后移位患者比残存中重度前后移位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5.
我们统计近三年来(79~82年)20例骨折病人都是用“震抖法”闭合复位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有完整资料的Ⅲ~Ⅳ度内上髁骨折病例,都收到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经过加以复习和讨论。临床资料病例分析:男性18例,女性2例。年令在7~16岁之间。从高处摔下者10例,和同学打闹摔跤者2例,运动场赛跑跌倒者4例,在劳动中不慎摔伤1例,开放性损伤1例和损伤5~7天后者2例。骨折分类分四度:Ⅰ度是肱骨内上髁骨折块翻转由0°~90°,有轻度移位者;Ⅱ  相似文献   

16.
肱骨外髁翻转骨折是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之一,属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高,故国外学者多主张切开复位和内固定。但在逐步认清此骨折机制和复位原理后,国内自60年代就陆续有手法闭合复位成功的报道。本文将试从损伤机制、分型分类和复位方法对闭合复位治疗肱骨外髁翻转移位骨折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报告儿童桡骨下端骨折背向移位并下尺桡关节损伤33例。通过对患者体位、症状、体征及X线片综合分析和整复实践中的观察,认为此类骨折与移位是由于前臂旋前腕背伸桡偏位手掌撑地间接暴力作用所致。根据骨折复位过程是骨折移位的反过程的治疗原则,应用回旋手法为主,均能一次整复成功,并将此类骨折命名为儿童桡骨下端骨折背向移位并下尺桡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18.
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骨折 ,属关节内骨折 ,且累及骨骺[1] 。因此处理是否及时正确 ,复位是否达到要求直接影响关节的完整性、骨骺的发育以及关节的功能。我院1976— 2 0 0 0年应用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外髁翻转骨折合并肱骨小头骨骺分离 196例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6例患儿中 ,男 118例 ,女 78例 ;左 84例 ,右 112例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10岁。根据骨折块翻转移位的部位不同分为 3型 :外侧型 12 6例 ,外后侧型 4 9例 ,外前侧型 2 1例。1 2 治疗方法1 2 1 手法复位 一般在全麻或臂丛麻醉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完全旋后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创伤性下尺桡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将79例创伤性下尺桡关节损伤病人随机分为3组;手法整复后Ⅰ组(n=30)采用完全旋后位小夹板固定,Ⅱ组(n=23)采用中立位小夹板固定,Ⅲ组(n=26)采用旋后位石膏固定;并配合康复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Ⅰ组疗效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4)。结论:手法复位后完全旋后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创伤性下尺桡关节损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桡骨远端骨折是十分常见的骨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然而,许多桡骨远端骨折涉及到桡腕关节或尺桡关节,骨折粉碎或严重短缩,属不稳定骨折,这类骨折即便能手法复位,但由于内在的不稳定,单纯石膏固定难以维持其稳定性,有再移位的倾向,且往往影响关节功能。近年来我科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在治疗与护理上取得满意效果,现就34例有明显移位,粉碎性或伴关节内骨折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