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恶性淋巴瘤脾浸润多为弥漫性浸润,CT及US对淋巴瘤脾病灶诊断困难。作者对18例恶性淋巴瘤超声导引下脾活检作了研究,其中非何杰金氏病15例,何杰金氏病3例。活检前脾影像诊断应用东芝SAL-77A超声装置。正常通过脾门的最大径线为11 cm、穿刺针用21号Surecut针。18例脾活检中4例在组织学上看到淋巴细胞浸润。此4例中的3例US检查内部回声无异常,其中诊断脾肿大1例。脾活检无浸润14例中13例内部回声无异常、但13例  相似文献   

2.
CT是显示脾大小,形态,部位以及脾内病理性改变的一种极好成象方法。证实脾门淋巴结受累或显示局限性脾缺损并结合脾肿大,可以提高CT诊断脾淋巴瘤的准确性,本文描述了脾正常解剖,先天性变异和获得性病变的CT表现,讨论CT诊断脾淋巴瘤的准确性。本文了脾正常解剖,先天性变异和获得性病变的CT表现,讨论了CT在脾检查应用中的价值与限度。  相似文献   

3.
肺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孙慧萍  周卫华 《武警医学》2004,15(8):606-607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成分的不同.分为霍米金氏病(HD)和非霍来金氏淋巴瘤(NHL)。霍来金氏病在病理上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淋巴细胞消减型,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四种类型。非霍米金氏淋巴瘤又分为B系淋巴瘤和T系淋巴瘤。B系淋巴瘤以弥漫型大无裂细胞性淋巴瘤最常见.T系淋巴瘤以淋巴母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褐藻糖胶(fucoidan)对照射绣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灌胃方式给Wistar大鼠小同剂量的褐藻糖胶,连续给药10d后行一次性9.0Gy^60Coγ射线照射;采用TUNEL流式细胞术等观察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照射结束18h后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脾淋巴细胞Bcl-2/Bax蛋白比值显著下降。一定剂量的褐藻糖胶对照射诱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和Bcl-2/Bax比值下降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褐藻糖胶对照射诱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理与调节脾淋巴细胞Bcl-2和Bax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学治疗联合有血缘关系HLA半相合淋巴细胞输注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测定半相合供者淋巴细胞与患者淋巴瘤细胞共培养后淋巴瘤细胞的凋亡率,确定HLA半相合供体淋巴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有效性。选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4例,在常规化疗后,输注有血缘关系HLA半相合淋巴细胞,对完成两个联合疗程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淋巴瘤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HLA半相合供体淋巴细胞可促进淋巴瘤细胞凋亡。24例共完成47个疗程的联合治疗,19例完成两个疗程以上,13例患者完全缓解,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7例处于无病生存状态。半相合淋巴细胞输注后,低度发热5例,轻度皮肤潮红伴散在皮疹3例,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常规化疗联合有血缘关系HLA半相合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脾淋巴瘤的CT图像,并做文献复习。结果:16例脾淋巴瘤中,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脾大,密度正常或略低,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表现。结论:脾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脾外病变对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胫骨恶性淋巴瘤(浆细胞型)一例丁小南浆细胞型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一种非何杰金淋巴瘤,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恶性肿瘤。主要累及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可侵及骨骼。现遇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22岁。因右小腿胫前外伤后感疼痛,并逐渐出现局部肿...  相似文献   

8.
L.  Xiong  Y.B.  Deng  Y.  Zhu  Y.N.  Liu  X.J.  Bi  郑梅竹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4):387-387
目的前瞻性比较对比增强复合谐波超声(US)、CT、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DG—PET)对初诊霍奇金淋巴瘤病人脾结节样浸润的检出效果。方法经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病人知情同意后,在对连续100例霍奇金淋巴瘤病人进行治疗前分期,探查脾是否受累时,前瞻性比较复合谐波超声(33例病人静脉注射微泡对比剂)与CT、FDG—PET的检查结果。以上影像学手段发现恶性结节的提示征象时认为是淋巴瘤浸润;对于存在争议的病灶,  相似文献   

9.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一例杨永岩,李铭山,王锦良,黄淑贞,沈玉忠,吴纪瑞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罕见,现将我院手术病理证实1例报告如下,并就其CT及DSA表现作一初步探讨。患者男性,43岁。因左上腹隐痛2月余,于1990年12月15日入院。伴食欲减退,乏力。查...  相似文献   

10.
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脾淋巴瘤的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以提高对其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证实并经CT检查的淋巴瘤15例,并作文献复习。结果根据病理类型,15例脾淋巴瘤中,巨块型5例,均为脾内单发类圆形边缘不规则巨块性病灶;多发结节型8例,多发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的结节性病灶,绝大多数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呈轻度均匀或边缘强化,少数结节灶密度不均;弥漫粟粒型2例,CT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其中1例伴有粟粒小结节状低密度灶。9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脾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腹内脾外病变CT表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复合型淋巴瘤一例郭绍纶,曾昭畅,严庆汉,高超本例患有淋巴细胞为主型Hodgkin病(LPHD),又患大细胞型非Hodgkin淋巴瘤(LCNHD),两病先后出现,有人将其称为复合型淋巴瘤。其表现极为特殊,也极为罕见,特提出报告。患者女,57岁。自50岁...  相似文献   

12.
Lennert淋巴瘤,是Lennertl968年首次报告而得名。当时Lennert将其列为何杰金淋巴瘤(Hodsklnlymphoma)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后他又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并根据其特性命名为淋巴上皮样细胞性淋巴瘤(Lympho-epithelioidcelllymnhoma)。现在国内外大多数淋巴瘤分类已将其单独列为一种类型,即Lennert淋巴瘤。该瘤本质为多灶性上皮样细胞反应的T细胞恶性淋巴瘤,属外周T细胞起源。镜下改变为淋巴结原有结构完全消灭,由以下几种弥漫浸润细胞所取代:(1)不典型小淋巴细胞,细胞大小不一,核形稍不规则,呈凹陷或锯齿状,染色质浓染,无核…  相似文献   

13.
肝原发性淋巴瘤是起源于肝淋巴组织和残留造血组织的罕见恶性肿瘤[1],最常侵犯的部位为胃肠道、淋巴结、脾和骨髓,原发性肝淋巴瘤罕见,发病率仅占肝恶性肿瘤的0.1,占结外淋巴瘤的0.4[2],继发性肝淋巴瘤即淋巴瘤浸  相似文献   

14.
我国首例异体小肠移植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造口在内窥镜或肉眼直视下取移植物肠粘膜,共24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绒毛水肿,扁平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绒毛顶端上皮与基底膜分离,绒毛顶端上皮变性脱落,固有腺体杯状细胞减少,固有层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散在。无血管炎及隐窝炎。肠移植2周以后肠粘膜膜损伤逐渐恢复。讨论了小肠移植肠粘膜活检的意义,活检的时间与方法及排斥反应的组织病理学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3H-TdR与125Ⅰ-UdR掺入淋巴细胞的增殖效应.方法 用3H-TdR与125Ⅰ-UdR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和Daudi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效应.结果 3H-TdR和125Ⅰ-UdR在正常淋巴细胞中的掺入率分别为20.95%±1.06%和1.00%±0.04%,在Daudi淋巴瘤细胞中的掺入率分别为29.94%±4.10%和6.02%±0.73%.3H-TdR在细胞中的掺入率明显高于125Ⅰ-UdR;且3H-TdR和125Ⅰ-UdR在淋巴瘤细胞中的掺入率高于正常淋巴细胞.结论 就淋巴细胞而言,作为示踪剂125Ⅰ-UdR不能替代3H-TdR;但对于淋巴瘤细胞,能否代替3H-TdR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脾脏疾病CT诊断的认识。方法:复习2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脾脏病变的CT表现。结果:脾梗塞2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恶性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复习40例脾淋巴瘤的影像学所见。原发脾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3例,继发37例〔其中何杰金氏病(HD)13例,NHL24例〕。筛孔状改变4例,单发病变4例,多发病变25例,全脾受侵7例(包括3例原发脾淋巴瘤)。2例由于影像学检查检出脾病变而改变了分期及治疗方案。3例脾原发淋巴瘤B 超以中低回声为主,回声极不均匀的大肿物,而CT 增强扫描则以低密度为主,密度不均。继发病变B 超吴低/无回声,CT 示低密度区。B 超检出CT 所示全部脾病变,2例CT(1例只作了平扫)漏诊,而B 超显示为多发小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恶性淋巴瘤侵犯肝和(或)脾的PET/CT影像学表现,总结肝和(或)脾内病变累及的特点,为以后正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41例累及肝和(或)脾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共进行52例次全身PET/CT检查,追踪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ET/CT影像表现,以期发现恶性淋巴瘤侵犯肝和(或)脾的规律.所有病例均由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8例,霍奇金淋巴瘤(HL)2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FDG) 222~555 MBq 1h后行PET/CT显像.测定肿瘤体积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avg),并与PET/CT检查中单纯CT平扫(41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淋巴瘤侵犯肝和脾的表现形式明显不同.(1)有30例(30/41)患者肝受累及,肝侵犯以肝实质内结节或肿块状病变和肝门部淋巴结受累,并形成体积较大的肿块压迫和侵犯邻近的肝实质最为常见.(2)有23例(23/41)患者脾受侵犯,脾侵犯以脾体积明显增大,PET显示整个脾代谢弥漫性均匀性增高为主要表现.(3)除全身淋巴结组织和肝、脾侵犯以外,还有一些少见部位的累及:肺内13例、骨皮质和骨髓内12例、胃9例、胸膜6例、皮下软组织5例等.结论 PET/CT可以较准确地发现恶性淋巴瘤对肝、脾的侵犯,并准确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和分布,为淋巴瘤的诊断和准确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系统淋巴瘤的CT、胃肠造影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例胃肠系统淋巴瘤的胃肠道造影及CT影像资料,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5~71岁。20例均行胃肠道造影检查,15例行腹部CT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1.胃肠道气钡造影检查①浸润型胃8例,小肠1例;②肿块型胃5例;③溃疡型胃2例;④息肉型近端空肠1例,末端回肠及盲肠3例。2.CT表现向心性壁厚20~25mm局限性肿块,脾大,脾内低密度灶2例;淋巴结增大。结论1.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胃肠系统淋巴瘤的首选方法,CT检查可以补充其他器官及淋巴结情况。2.胃肠系统淋巴瘤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食管巨大淋巴瘤一例窦岩方昆豪食管淋巴瘤极罕见,在消化道淋巴瘤中发病率很低。现报告1例。患者男,40岁。进食困难7个月入院。曾多次钡餐疑为食管癌。体检:消瘦,腹部未扪及肿块,肝脾未触及,全身浅在淋巴结无肿大。大便潜血阴性。胸片检查:心肺膈正常。食管钡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