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为肾府”,其痛理合治肾矣,然治之不愈可取诸肝。《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此腰痛取肝之一微也。况肝藏筋膜之气而主节,腰部虽伟,亦一大美节也,岂有腰痛不治不关肝哉。余如肝有瘀血,腰脊每痛,厥阴风生,项背僵直,此皆腰肝相关之  相似文献   

2.
阳萎即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不能完成正常房事。祖国医学对阳萎的治疗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现对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阳萎的经验近况按“十个从治”,择要综述如下:1 从肝论治阳萎从肝论治,在目前治疗阳萎中居于首位,历代文献也十分重视,如《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循股入毛中,过阴器。”又肝主筋,张介宾《类经》:肝有“络诸筋而一之,以成健运之用”,说明阴茎即具有筋的伸缩性能。《灵枢·经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明确提出是厥阴之筋为病。从肝论治,可分如  相似文献   

3.
阳痿一证,考诸前贤典籍,多数认为是由恣情纵欲,或误犯手淫,导致命门火衰,肾气亏损所致。即便是由其它病变所致之阳痿,亦多涉及到肾。所以在治疗上,每每兼顾及肾,常用《景岳全书》赞育丹、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等方加减化裁而治之。此类补肾壮阳之药治疗阳痿,虽然确有疗效,但却不能尽愈所有之沉疴。这是因为阳痿一证,除责之于肾外,尚有心、肝、脾、肺,故临床治疗时,断不可一味补肾。一、肝病可致阳痿。《内经》曰:“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在《灵枢·经筋》篇更明确提出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以上经文,明确地说明了肝病与阳痿的  相似文献   

4.
男性生殖病证临床颇为多见,其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脾、肝、肾等脏,历代医家多认为以肾最为重要。但在临床中仅仅从肾论治,失败之病例亦不在少数。《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足厥阴之别……结于茎。其病……实则挺长。”《灵枢·经  相似文献   

5.
当归四逆汤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载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的第351条,原文虽只一条,但内涵丰富,蕴义较深,它既为外感病而设,又为内伤杂病而立,这两个方证在临床较为常见,故探究如下: 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1条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本条的“手足厥寒”,即手足发凉,“脉细欲绝”,即脉纤细如丝,按之即无。这种症脉,多因素体营血不足,外受寒邪,气血被寒  相似文献   

6.
痛证为临床上的常见病 ,多发病 ,祖国医学对针刺治痛的经验有着大量而丰富的记载 ,临床中疗效也较为肯定。剖而折之 ,治疗中贯穿着一条“辨证分经”的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强调辨证分经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并使之系统化 ,便于临床应用 ,特从以下 3方面进行论述 :1 痛证辨证分经的理论基础  《灵枢·厥病篇》曰 :“厥头痛 ,面若肿起而烦心 ,取之足阳明、太阳。厥头痛 ,头脉痛 ,心悲善泣 ,视头动脉反盛者 ,刺尽去血 ,后调足厥阴。厥头痛 ,员员头重而痛…… ,先取手少阴 ,后取足少阴。厥头痛 ,意善忘 ,按之不得……后取足太阴。厥头痛 ,项…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诸痞证治浅析张继算安徽繁昌县峨桥镇梅山村(241205)关键词:伤寒论/痞证/治疗1痞证的含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本条说明气痞一证,其按之软可与结胸证鉴别,因...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着重论述张氏在肝郁论治中,疏肝注重调理中焦脾胃,时刻注意顾护元气,慎施平肝伐肝,善用柔肝和肝之法及在遣方用药方面的特色。疏肝注重调中调中有助疏肝张氏治疗肝郁之证,非常注意调理中焦脾胃。他根据《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要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黄坤载:“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之见,认为治疗肝郁之证,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主,脾升胃降则肝气自和平。他  相似文献   

9.
韩镭  张天嵩 《四川中医》1998,16(12):9-10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病之一,临床症状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病届祖国医学“淋证”、“精浊”、“腰痛”、“阳摄”、“遗精”等范畴。多数医家将本病定位于肾,但其发病与肝有密切关系,从肝群治本病不失为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c见病机深识现代医学所述的前列腺部位,正是祖国医学足厥阳肝经循行所达之处,如《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循阴股人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故本病亦可定位于肝。其具体病机主要有:①肝经湿热:多因过食肥甘、辛辣炙四之品。酗酒等;或房…  相似文献   

10.
<正> 《难经·第十难》曰:“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肝病芃多,素称“万病之贼”,脏腑皆可受其相干而为病。心因其生理特点、经络连属以及与肝之“母子”关系,则更首当其冲。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肝论治一些心病常获卓效,今举四证,刍议于后。肝郁心痛心痛一症,论其部位不外脘部和心前区两种。其病机总司在于“不通则痛”,究其不通之由,多肝郁使然。肝脉挟胃上贯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使用“巅”字25次,其中直接表示头顶部的10次.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另以“巅”字组成病名“巅疾”15次,如“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如狂.”(《素问·阴阳类论》)“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  相似文献   

12.
章浩军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治”治疗内伤诸病。其认为厥阴肝木疏泄失常,郁而不畅,可致阳明太阴气机升降失司为“痞”;厥阴肝木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可致阳明太阴气机不利,不通则“痛”;厥阴肝血不足而肝火亢盛,肝木乘土,土虚阳无以生,不得运化水谷,可致太阴虚寒为“利”。章浩军教授总结脾胃病厥阴证的病因病机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在临证中谨守病机,常采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厥阴证诸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3.
针灸压痛点蠡沟穴治疗痛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云:“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足厥阴之脉循阴股,环阴器,抵少腹”,“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此正当蠡沟穴分”。根据痛经有剧烈少腹痛和腰痛之特征,参照上述文献记载,选用肝经络穴蠡沟作为压痛点和治疗点进行观察。观察痛经患者8例,均有蠡沟穴压痛,用50mm,20号针,针尖按经脉循行方向斜刺5~15mm,留针20分钟,再用半米粒大艾炷灸  相似文献   

14.
从五脏辨治阳萎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萎 ,是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病症 ,主要指阳事不举 ,或临房举而不坚 ,或触而萎软之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称之为“阴萎”历代医家多责之“肾虚”所致。明·张景岳改称为“阳萎” ,并在《景岳全书》卷 32中首次将阳萎作为杂证中一个独立的病列出 ,从而完成阳萎辨证论治较为完整的框架。《黄帝内经》认为其病因尚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足厥阴肝经因伤于寒或伤于房劳所致 《灵枢·筋脉第十三》曰 :“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 ,结于阴器 ,络诸筋……伤于内则不起 ,伤于寒则阴缩入” ;②突受惊恐 即《灵枢·本神》所言“恐惧不解则伤精 ,…  相似文献   

15.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试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 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系胃中寒饮上犯足厥阴经脉所致 ,故习称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因其疗效显著而千古一辞 ,无可非议。然而胃中寒饮为何上犯厥阴 ,机理何在 ?笔者曾用本方治愈多例典型的厥阴头痛 ,似有所悟 ,试析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胃病及肝 ,土反侮木肝属木 ,胃属土。木克土 ,即脾胃 (土 )在肝 (木 )的制约调节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 ,若肝气过盛 ,则肝气横逆 ,即可影响脾胃 ,称“木旺克土”,即“乘其所胜”,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 ,属肝病及脾 ,所…  相似文献   

16.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云:“头象天,三阳六府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本篇主要讨论外感头痛。《灵枢·经脉篇》云:“膀胱足大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国如结,踹如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之见症,诚以三阳经与厥阴经会于巅顶,是以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头痛作矣。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论治》云:“头者诸阳之首,……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在治法上,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出分经用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杂病证治准绳·前阴诸疾》谓:“阴痿皆耗散过度,伤于肝筋所致。经云:足厥阴之经其病伤于内,则不起是也。”肝足厥阴之脉,入毛际,过阴器,抵少腹。肝主筋,阴茎以筋为体。阴茎萎缩,与肝经密切相关。肝之功能正常,则阴茎伸筋自如,勃起刚劲。故肝气不疏,湿热淫肝,肝阴亏损,肝阳虚衰等肝经病变,皆可导致阳萎。其相应治法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滋阴柔肝、温  相似文献   

18.
<正> 耳性眩晕棣属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由于耳病(包括外、中、内耳)引起的眩晕则称耳性眩晕。耳主听觉;又司平衡,若功能失健或平衡失调,则必生耳聋鸣或有眩晕之发生。本文重点论述有关内耳性眩晕的证治。按其证型可分述如下: 一、风阳上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肝)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目不认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盛,耳鸣头晕,愤愤欲吐。”《河间六书》说:“由风木旺,而木复生火,风火皆阳,多为兼化,阳主孚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足厥阴肝,为  相似文献   

19.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对瘀血证的脉证辨治都有许多创新。笔者就此撰成拙文,所望同道指教。1 提出瘀血概念,记录瘀血脉证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据临床实践,提出瘀血概念。《黄帝内经》对瘀血证侯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血脉凝泣”,《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留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衄血”,《素问·举痛论》云“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等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病篇》中明确提出瘀血的概念,并叙述了瘀血的主要脉证和治则,“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为有瘀血”,“病人为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相似文献   

20.
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立方本义,原文说得虽属简要,但很清楚。《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同371条。综观这三条原文,不难看出该方主治病证为“热利”,症见下利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