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经伦  李香兰 《吉林医学》1996,17(6):351-352
腰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临床应用70例分析文经伦,李香兰,宋全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6医院神经外科134000)腰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可排出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力,亦可经导管内注入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我科自1990年3月至1995年3月采用此方法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急性外伤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对8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出现急性脑积水的患者,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包行脊髓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结果:84例患者,46例治疗效果良好,中残10例,重残6例,死亡22例。结论: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是治疗急性外伤性脑积水的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药物对脊髓的影响时,目前多采用蛛网膜下腔置管给药法。此法虽然具有定位准确,可反复多次给药等优点,但由于操作较复杂,且可能损伤脊髓.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近来,我们参照外科手术中硬脊膜外腔麻醉给药的方法,摸索了大鼠硬脊膜外腔置管给药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安全可靠,是脊髓水平给药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报道30例硬膜外间隙穿刺时误入蛛网膜下腔后仍行硬膜外麻醉的处理方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5.
例1、男、40岁,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第3日发生肠梗阻症状,以满腹胀痛为主,无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消失。经服中药,新斯的明,足三里封闭等非手术治疗均未见好转。准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肠梗阻解除术”。麻醉选择T10-11棘突间隙常规穿刺硬膜外腔,空气试验后向头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硬膜下腔的解剖研究,为临床麻醉医师解决异常平面阻滞提供理论依据,并利用硬膜下腔麻醉进行手术。方法 1)通过对成人尸体标本脊柱的解剖,证明硬膜下腔的存在。2)通过对婴儿脊髓切片的染色,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证明硬膜下腔的存在。结果 1)成人尸体标本上硬膜下腔容易分离。2)婴儿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进一步证明硬膜下腔存在。结论本实验证明硬膜下腔是真实存在的腔隙,而并非是导管的解剖作用。硬膜下腔的解剖学特点可以对临床上出现麻醉平面过广作出合理化解释。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5,(7):902-904
目的:研究雷莫司琼在预防脊髓麻醉期间寒战的疗效及脊髓麻醉阻滞区域与寒战的相关性。方法:择期椎管内脊髓麻醉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90例,ASA I-II,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和研究组(R组)各45例。均使用22-G脊髓麻醉针,在L3~4间隙之间进行脊髓麻醉,注入蛛网膜下腔0.5%的布比卡因2~3ml。脊髓麻醉前5min,S组静脉注射2ml 0.9%生理盐水,R组静脉注射0.3mg雷莫司琼。在蛛网膜下腔注射完成后测试椎管内阻滞平面和麻醉后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60min和120min对寒战进行评估。监测SP、DP、HR、SpO2。耳膜温度计测量核心体温从麻醉之前开始每5min记录一次。结果:S组寒战发生12例,R组寒战发生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脊髓麻醉后分别与麻醉前相比平均核心温度显著降低,两组之间的核心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莫司琼能有效防止脊髓麻醉过程中发生寒战。  相似文献   

8.
报道30例硬膜外间隙穿刺时误入蛛网膜下腔后仍行硬膜外麻醉的处理方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9.
顾达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1):854-854
<正>连续硬膜外阻滞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在连续硬膜外穿刺针针尖进入硬膜外间隙后,我们通过测量针蒂至皮肤的距离,从而算出皮肤至硬膜外的距离,再用此距离加上硬膜外导管留置在硬膜外腔的长度,一般3~5cm,然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对兔脊髓神经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基础麻醉后实验组用5 g/L布比卡冈进行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腰麻),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局麻药.于麻醉后30 min灌注取材,HE染色观察2组兔L5-7节段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变化,免疫组...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是通过把局部麻醉剂注入硬膜外腔,使脊神经根出现暂时性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由于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互不相通,注药后不会对脑脊液造成直接影响。硬膜外腔的腔内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小静脉丛,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26岁,因“肝包虫”入院,拟行剖腹探查,肝包虫内囊摘除术。选择硬膜外加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麻醉。相关检查及化验无异常,先行硬膜外麻醉,胸8~9间隙穿刺,穿刺指标明确,硬膜外腔置管3.5cm,回抽有黄色粘稠液体抽出,即向硬膜外腔内注入生理盐水1ml进行稀释后,抽出约  相似文献   

13.
刘晓欧 《吉林医学》2013,(20):4038-4039
目的:研究比较单纯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和单次硬膜外麻醉对血小板减少产妇在急诊剖宫产术的应用。方法:A组20例,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选择L2~3间隙穿刺;B组20例,行单次硬膜外麻醉,选择L2~3间隙穿刺成功后,不置管拔出硬膜外穿刺针。结果:术中产妇SpO2均维持95%以上,HR、RR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G均无异常表现;低血压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A组优等率达80%,B组优等率是6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硬膜外穿刺后,硬膜外出血情况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回访无硬膜外血肿发生;两组Apgar评分,1 min评分>7分,5 min评分>8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产妇,如果仅是单纯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在(50~90)×109/L之间,凝血四项正常,既往无出血史,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比单次硬膜外麻醉效果好,维持麻醉时间长,损伤硬膜外腔血管几率小,降低了硬膜外腔发生血肿的风险,保证了母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麻醉致脊髓和脊神经毒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续飞  修培宏  高尔 《医学综述》2005,11(8):748-750
引起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神经损伤的因素很多,如长时间严重低血压,危及脊髓的血供;凝血机制异常引起的脊髓血肿;神经内注射:穿刺针斜面的直接损伤;直接来自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等。近年来麻醉药引起神经毒性的报道逐渐增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就局麻药对脊髓神经的影响因素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麻醉穿破硬脊膜20例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例硬膜外麻醉操作21次穿破硬脊髓,穿破率为0.33%,侧入法发生率较小为1/3。对穿破硬脊膜后的麻醉处理提出了意见,继续用硬膜外麻醉可退针出硬膜外腔,再上、下移1 ̄2个间隙重穿刺,或改侧入法等向上置管,在密切观察下,多次少量注入局麻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髓造影时使用穿刺设备中应用弹性硬膜外腔隙探测针与常规穿刺的优劣对比.方法 采取普通硬膜外穿刺设备行脊髓造影20例,采取弹性硬膜外穿刺探测针行脊髓造影20例,均为腰椎2~3间隙、直入式穿刺.结果 采用普通硬膜外穿刺设备行脊髓造影20例,一次穿刺成功13例;采取弹性硬膜外穿刺探测针行脊髓造影20例,一次穿刺成功20例,穿刺成功率100%.结论 弹性硬膜外穿刺探测针的使用明显优于普通穿刺设备,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在临床麻醉进行硬膜外麻醉穿刺和置硬膜外导管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硬膜外间隙内出血,这是由于硬膜外间隙内血管受损伤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他原因导致,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局麻药中毒或硬膜外间隙血肿等不良后果。立止血自1989年在我国正式批准引进应用于临床以来,我院麻醉科除将立止血广泛应用在外科手术中,还将立止血应用于发生在硬膜外麻醉操作过程中产生的20余例硬膜外间隙出血的治疗中,即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注入1u稀释的立止血于硬膜外间隙,对硬膜外间隙出血局部有明显的止血效果,有效地预防了因硬膜外间隙出血导致的局麻药中毒及硬膜外腔血肿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总结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双重小剂量复合麻醉用于剖腹产术120例。认为蛛网膜下腔小剂量局麻药能阻滞手术区域的躯体感觉,硬膜外腔小剂量局麻药能使麻醉平面缓慢上升达上胸段以消除内脏感觉。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午龄22—26岁,平均25岁,初产妇112例,经产妇8例。均为足月任娠单胎择期子宫下段剖腹产。 1.2麻醉方法:产妇入室后开放静脉,输注平衡液500ml。随后右侧卧位在L(?)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再在同一间隙用(?)腰穿针腰穿,注入0.5%重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对家兔的蛛网膜下腔作用,以及该药对神经根、脊髓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家兔36只,雌雄不限,体重2.10—2.42k,随机分为4组,Ⅰ组(高乌甲素0.5me,/kg);Ⅱ组(高乌甲素0.75mg/kg);Ⅲ组(高乌甲素lmg/kg);Ⅳ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9只。第7腰椎间隙穿刺,分别注入药物。记录后肢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T1、12)及阻滞持续时间(t1、t2)。Ⅲ、Ⅳ组注药后24小时随机抽取2只家兔,取出神经干及腰段脊髓,光镜下及电镜下观察神经、脊髓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Ⅰ、Ⅱ、Ⅲ组椎管内注入高乌甲素后,表现不同程度感觉与运动障碍,Ⅲ组T1、,12短于Ⅰ、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Ⅲ组t1、t2长于I、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Ⅲ、Ⅳ组家兔神经干、脊髓光镜下未见形态学病理改变;Ⅲ、Ⅳ组家兔神经干、脊髓电镜下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高乌甲素对家兔具有蛛网膜下腔作用,且作用强度与药物剂量有关。光镜、电镜下观察神经、脊髓未发现该药物能引起形态学与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量化诊断方法。方法:对正常新生儿35例,HIE15例,使用Acuson128×P/10电脑声像仪,V714扇扩探头及L7高频线阵探头,经耳郭上方双侧颞侧,直接检测蛛网膜与脑沟及蛛网膜与脑回的间隙,并同时测双侧大脑皮层血流,于日龄1、3、5d连续检测。结果:正常新生儿蛛网膜下腔间隙显示清晰,结构稳定,蛛网膜与脑沟之间的间隙为193~2.33mm,与脑回之间的间隙144~164mm,而15例HIE患儿大脑皮层沟、回结构显示不清,沟、回起伏结构消失,蛛网膜下腔间隙显示不清。动态观察随患儿病情逐渐好转,蛛网膜与脑沟之间的间隙由076mm增至191mm,与脑回之间的间隙由006mm增至029mm。结论:测量蛛网膜下腔间隙,方法简便、无创、数据可靠,可作为HIE脑水肿量化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