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施杞教授治疗颈椎病经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胡劲松 《中医正骨》2004,16(5):59-60
施杞教授是我国中医伤科名家,早年师从沪上骨伤科名家石筱山、石幼山先生,深得石氏真传.在几十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中,致力于颈椎病的诊疗以及实验研究,先生结合石氏伤科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系统的颈椎病诊疗方案.作者跟先生随诊3年多,在诊疗之暇请先生释疑解惑,颇多收益,现将个人体会到的先生诊治颈椎病的特点、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施杞教授从事治疗和研究骨伤病已有40余年,在继承“石氏”伤科的气血为主的理论基础上结合骨伤病的现代研究,并将两者一同引用予临床,对各类骨伤疑难杂症的治疗颇有心得,本人有幸同师门诊抄方学习,受益不浅,故整理病案几则,希望与大家共习。  相似文献   

3.
施杞运用六经辨证治疗颈椎病探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颈椎病是因椎间盘、骨、关节及韧带退行性改变或因劳损、感受风寒湿邪诱发加重退变,导致辞颈部肌肉、韧带、神经、脊髓、血管遭受刺激或损害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  相似文献   

4.
介绍施杞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提倡辨病、辨证、辨型相结合,根据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的不同,在运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经验,形成了具有显著疗效的系列经验方。  相似文献   

5.
黄满玉 《中医正骨》2012,24(1):72-74
施杞教授从医近50年,勤于临床,治学严谨,对多种骨伤科杂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在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施教授比较重视“慢喉痹致病”“风寒湿致病”“气血痰瘀致病”等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体系;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从痹论治”“从咽论治”“从气血论治”“从动静平衡论治”等治则.  相似文献   

6.
施杞应用补肾法治疗颈椎病经验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施杞教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注重肾与颈椎病密切相关的理论,治疗颈椎病强调分初期、中期、末期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自始至终贯穿补肾之法。  相似文献   

7.
从痉,痿证论治脊髓型颈椎病——施杞临床经验介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痉证和痿证是中医传统两大病症。施杞教授在对脊髓型颈椎病辨证过程中,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痉证、痿证进行调治,疗效显著。他提出了颈椎病痉证的调治有化瘀法、泻腑法、逐水法,常用方如血府逐瘀汤、大承气汤、十枣汤(甘遂散)等;颈椎病痿证的调治有益中固本、补益...  相似文献   

8.
施杞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医已40年余.临床上善于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特别是对颈椎病的治疗,颇多心得[1].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在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累及相应的神经和/或血管,而引发的有着多种临床表现的疾病[2].  相似文献   

9.
施杞运用圣愈汤治疗颈椎病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杞继承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理论,以“益气养血,行气活血”为治则,将圣愈汤作为治疗基本方.从痹分期论治颈椎病。文章通过探讨圣愈汤的组成、历史沿革、临床各科应用,以及分析施杞用圣愈汤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辨证要点及加减变化,探析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施杞教授关于颈椎病理论与临床的探讨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施杞教授关于颈椎病理论与临床的探讨王拥军上海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200032上海)颈椎病是骨伤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国内报告其患病率为3.8~17.6%,并有不断增高趋势。施杞教授自七十年代起即着手于该病理论上的不断探索并用于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提牵旋转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颈型颈椎病均通过舒筋活络、提牵旋转手法、整理结束手法和功能锻炼治疗,隔日1次,连做3次。结果:治愈39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95.4%。结论:提牵旋转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针和电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对差异性。方法:将158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78例和电针组8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温针组总有效率91%,电针组总有效率88·8%,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神经根型颈椎病温针组治愈率为33·3%,电针组治愈率为5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温针组治愈率为57·1%,电针组治愈率为30·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根型电针组临床治愈率优于温针组,椎动脉型温针组临床治愈率优于电针组。  相似文献   

13.
推拿整骨综合疗法治疗扭转性颈椎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推拿、拔罐、整骨等综合疗法治疗由于颈部肌肉紧张异常引起的扭转性颈椎病1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物模型是动物实验研究的首要因素,而颈椎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塑造是实现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研究的关键环节。就有关颈椎病的病与证、疾病模型、证候模型及病证结合模型的研制(包括动物选择、造模方法、模型评价)等相关内容加以论述;从病证同塑、病证复合、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等角度探讨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温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与结果 应用温针治疗33例,并与毫针的32例作对比,前者总有效率为93.94%,后者75.00%,经统计学处理,P<0.05,且两组主症积分值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组间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通过48例TCD检测发现,两组LVA、RVA与BA的Vp和Vm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提高VA和BA血流速度,增加脑部供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导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网(VIP)、Science Citation Index等数据库,筛选中医导引治疗颈椎病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RCT,共749例患者,导引联合常规疗法在改善颈椎病患者VAS疼痛评分(MD=-1.31,95%CI[-1.50,-1.11],Z=13.29,P<0.05),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75,95%CI[1.95,7.22],Z=3.96,P<0.05)等方面均优于单纯采用常规疗法的对照组。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导引联合常规治疗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疼痛,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本研究纳入的评价指标较少且偏于主观,同时中医导引法的概念缺乏统一规范的界定,因此本结论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10min组、20min组和30min组,3组取穴相同,均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改善情况。结果:留针20min组和留针30min组治疗后VAS、症状积分均优于留针10mi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20min组与留针30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20min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可以做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型颈椎病患者牵引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型肌酸激酶(CK-MM)、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的水平。方法:应用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研究,选择病人100例,取静脉血,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酶动力学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人群血清中总CK及其肌型同功酶、总LDH及其同功酶的活力。结果:治疗前组血清CK总活力高于治疗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组的血清LDH总活力高于治疗后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组CK-MM3/CK-MM1比值显著高于治疗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组血清肌型同功酶LDH5虽高于治疗后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颈肩痛病人前后血清CK、LDH及其同功酶发生变化,说明牵引能有效恢复颈部肌肉的损伤,CK是其血清中变化较敏感的指标,可为临床疗效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针刀松解剥离结合药物注射配合推拿对218例颈椎病眩晕患者治疗1-5疗程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80人经1个疗程达临床治愈,36人经2-3个疗程治愈,2人经3-5个疗程显效。有效率99.1%。结论:针刀联合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高、安全、无风险,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54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受试健康妇女54例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以了解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情况;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雌激素的含量;X线检查颈椎正侧及张口位情况。结果:观察组BA、LVA与RVA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椎退行性改变发生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观察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7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00%(P<0.05);观察组血清IL-1β、IL-6、IL-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与颈椎退行性变,临床以雌激素分泌减少及IL-1β、IL-6、IL-8的分泌增多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