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MR对肝癌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从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取肝脏增强CT检查、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结果以及相关资料。结果以病理诊断为参照,MRI以96.67%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肝脏增强CT83.33%的诊断准确率;在肝内病灶以及3cm以下病灶检出方面,MRI优于肝脏增强CT,差异性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增强CT与MRI均可用于肝癌的临床诊断,相对而言,MRI在肝内病灶以及小直径病灶检出方面更具有优势,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低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探讨多期动态扫描的意义,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80例肝脏肿瘤患者行螺旋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 80例肝脏肿瘤患者均得到定性诊断,提高了肝内病灶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MRI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MRI联合检查对于肝脏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肝脏肿瘤(30例原发性肝癌,22例肝血管瘤,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行螺旋CT、MRI三期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动脉期检出72个病灶,高密度病灶30个,本组病例门静脉期检出43个病灶,低密度病灶2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30例原发性肝癌,22例肝血管瘤,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转移瘤,螺旋OT、MRJ三期联合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结论螺旋CT、MRI三期联合扫描检查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患者痛苦少、安全性高等特点,显著提高了肝脏肿瘤的诊断率,在鉴别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府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对比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肝癌患者62例作为样本,以31例为一组,将其分为CT组与MRI组两个组别。CT组采用肝脏增强CT检查,MRI组采用肝脏MR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肝内病灶、肝外病灶查出数,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检查准确情况。结果:MRI组31例患者,检查发现肝内病灶(3.00±0.16)个,30例检查准确,准确率96.77%。与CT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肝外病灶查出数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肝脏CT而言,肝脏MRI用于肝癌的诊断,可发现更多的肝内病灶,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将其应用到肝癌的临床诊断过程中,使肝癌患者可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李丹鸿  陈志刚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157-3158
目的:分析CT扫描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CT对诊断肝脏转移性肿瘤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32例肝脏转移性肿瘤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其原发灶有肺癌10例,胃癌9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3例,结肠癌2例,食管癌1例、胆总管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以及肝恶性黑色素瘤1例。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17例还于增强后1min、3min、5min做了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准确证实了多数病例(28/32)表现为肝内多发性病灶且大多病灶(22/28)能被清楚辨认。增强扫描后可见如下CT表现:病灶整体轻度强化;病灶边缘轻度强化;病灶基本不强化;病灶缩小乃至消失;出现平扫时未检出的病灶。延迟扫描后,未见比增强扫描时更有意义的CT表现。结论: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总结肝脏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多层螺旋CT及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60例肝脏肿瘤患者增强CT动脉期检出病灶68个,其中高密度病灶28个,低密度病灶8个,等密度10个;门静脉期共检出病灶40个,其中低密度病灶22个,4例患者CT平扫未见异常表现,MRI检查T2WI序列提示存在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显示清晰。结论多层螺旋CT与MRI扫描,可充分反映肝脏肿瘤的血供特点,提高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同时两者联合可为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12例13个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临床、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结果 FNH多见于中青年,多无临床症状,典型CT表现:平扫为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病灶密度降低,呈稍高或等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动态CT增强13个病灶中7个见中央瘢痕,延迟期中央瘢痕强化是FNH的特征性表现。结论 大多数肝FNH的螺旋CT表现有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 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玲玲 《中原医刊》2009,(24):91-92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以下简称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21例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21例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晰,无分叶。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密度、等密度,3例患者表现为肝脏内多个病灶,余均为单个病灶。3例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6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3例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有1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素芳 《中外医疗》2013,(22):173-17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可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根据不同肝脏肿瘤磁共弥散成像ADC值的可以明确鉴别肝脏肿瘤病变的良恶性,同时可以根据动态增强扫描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DSA及临床观察证实的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36例(共38个病灶,其中4例为外生型)的螺旋CT三期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22个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灶,16个病灶内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38个病灶均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明显从边缘向中心扩大,延迟5 min有15个病灶呈全瘤均匀强化,23个病灶呈部分强化,延迟10 min后,16个病灶内仍可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4例外生型其增强表现与肝内病灶相似。结论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表现有其特征性,据此可提高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诊断的正确性及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李仲文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135-136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的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146例,转移性肝癌28例,肝血管瘤4例)均在CT引导下行RFA治疗。所有患者的肝内病灶最大径均≤5cm,同时所有患者均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增强CT或MRI,以及检测其免疫指标进行评价疗效。结果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74例)术后的影像学上均可见病灶局部坏死、气化,1周~12个月复查158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征象,16例可见原病灶内及周围有复发征象;同时,AFP、CEA等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肝脏良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在影像学上亦均表现局部坏死、气化,同时复查的增强扫描均未再发现病灶区有明显的强化。结论CT导引下的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对于肝内多病灶、一针无法完成治疗的病灶、病灶位置近膈顶的患者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3例术前经超声、CT、MRI确诊的肝脏肿瘤病例,与术中超声的检查结果做比较.结果:术前超声及CT检查发现13例均为肝脏单发病灶,其中左肝肿瘤8例,右肝肿瘤5例;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肝脏肿瘤13例,其中1例为左肝的单发病灶,在肝门部见一可疑病灶;术中超声检查发现13例肝脏肿瘤中有4例在肝内发现子灶,其中1例MRI怀疑肝门部病变的病例术中超声检查为肝门部直径约3cm的肿物,并在肝内还检出多个小子灶.结论:术中超声在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中对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确定肝脏肿瘤的边界,指导外科医生确定手术范围,降低肝切缘癌残留率和术后肝内转移复发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辉 《现代实用医学》2020,32(1):118-119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所致。一般肝脏结节性病灶在CT平扫时显示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影,但由于脂肪肝的存在,肝脏密度降低,这就对肝脏结节的诊断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对43例脂肪肝合并肝内结节性病灶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脂肪肝背景下不同原因导致的肝脏结节性病灶的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宁波市第九医院收治的脂肪肝合并肝内结节性病灶患者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8~79岁,平均(51.8±3.4)岁。  相似文献   

16.
随着AFP放射免疫测定及影像技术如B超,CT,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等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普查,肝癌诊断正由临床诊断过度到亚临床诊断,对胃肠道肿瘤的病人也较易于查出肝内是否有转移。然而术前影像技术如B超等仍有其不足之处,它们难以查出直径小于1.5cm的肝脏肿瘤,对肝脏转移瘤的数目及定位亦不易作出准确诊断,在肝脏外科手术中,它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进行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肝脏肿瘤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对其实施CT增强延时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患者均接受CT增强延时扫描检查,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肝内转移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6.05%。其中,对于肝母细胞瘤、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CT检查准确率可达100%;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内转移瘤、原发性肝癌中部分患者存在误诊或漏诊现象,但其总体诊断准确率均在80%以上。结论:对肝脏肿瘤患者进行CT增强延时扫描检查,通过结合不同病理类型在延时期、动脉期影像学特征可有效对此类患者明确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此种方法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35例(48个病灶)肝占位性病变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比较。结果以临床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CT平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为60.42%,敏感性59.26%,特异性61.90%;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3.75%,敏感性92.59%,特异性9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诊断肝癌的的准确率为92.59%高于CT平扫的59.26%(P0.05)。CT平扫显示为肝内小结节状稍低密度影,无清晰边缘;动脉期扫描病灶呈结节性、边缘性强化,部分病变轮廓清楚显示;门脉期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减低。肝囊肿、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血管瘤病因例数过少,未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检出率,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诊治的5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51例患者肝脏增强CT扫描共发现有病灶68个,其中38例为单发,肝右叶为主要受累区,病灶直径范围在2-22cm,平均(3.2±2.1)cm。患者中9例为弥漫性病灶,8例腹水,5例肝门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增大现象。结论肝脏增强CT扫描可有效提高肝癌检出率,并能清晰的显示出肿瘤发生位置、大小等特征,在肝癌的诊断中肝脏增强CT扫描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综合应用CT灌注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DWI成像技术的价值。方法从我院2013年02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肝脏疾病患者中抽取108例,在常规MR或CT诊断检查的基础上,运用CT灌注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DWI成像技术对其进行补充诊断,并统计在补充诊断前后本组患者病灶检查和诊断情况,对患者的具体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例肝腺瘤、17例肝脓肿和8例FNH患者在灌注扫描和DWI扫描后基本上均获得明确诊断。24例肝内多发病灶患者的DWI检查结果与常规MR检查相比,病灶数目均有增加,且成像更加清晰,获得了结节恶变明确诊断。46例肝癌术后患者通过DWI成像检查,测得该异常信号区的ADC值稍低于正常的肝实质,但依然高于典型肝癌,最终诊断为外科术后局限性肝脏灌注异常或者炎性增生。结论综合应用CT灌注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DWI成像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肝脏疾病的性质,提高临床诊断检查的准确性,可作为肝脏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