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1].本病以青壮年多见,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突发剧烈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症阳性以及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或者头颅CT扫描发现阳性改变等即可明确诊断.SAH常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导致高残疾率及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学者认为3 d内行DSA检查,发现病灶早期行手术治疗是最好方法,由于多种原因3 d内未行DSA检查,多数病人需在神经内科度过急性期.此期治疗相当关键.我科从2000-06~2009-06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SAH 5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均经CT、MRI及腰穿脑脊液证实。结果 25例SAH中,颅内动脉瘤12例(48%),血管畸形7例(28%),动脉硬化3例(12%),动脉炎1例(4%),正常2例(8%)。结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SAH病因的经典确诊手段,有条件者均应在SAH后3d内或3周后进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CT对SAH定性、定位,对急诊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25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均经CT、MRI及腰穿脑脊液证实。结果 25例SAH中.颅内动脉瘤12例(48%),血管畸形7例(28%),动脉硬化3例(12%),动脉炎1例(4%).正常2例(8%)。结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SAH病因的经典确诊手段,有条件者均应在SAH后3d内或3周后进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节。CT对SAK定性、定位,对急诊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头颅CT扫描与脑脊液检查对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方法 :对 30例经头颅CT及腰穿脑脊液检查诊断为原发性SAH者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检查时间为病程中的 3、7、15、2 3、35d。结果 :30例原发性SAH ,CT阳性者 18例 ,阳性率 6 0 % ;腰穿脑脊液外观均匀血性 18例 ,黄变 7例 ,清 5例 ,血性和黄变占 83 % ;找到SAH特征细胞 ,即红细胞吞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 2 3例 ,占 76 6 %。结论 :CT阴性不能排除原发性SAH ,其可通过腰穿脑脊液外观、红细胞形态观察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而 10 0 %确诊 ,远较CT阳性率 6 0 %高 (P <0 0 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经CT平扫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16层CTA检查以明确病因。结果 CTA显示18例自发性SAH,9例为动脉瘤,3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脑动脉硬化,1例烟雾病,2例阴性。阳性病例中5例经DSA、2例经手术证实,表现与CTA一致,2例CTA表现正常病例行DSA检查阴性1例,CTA漏诊动脉瘤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能为临床诊治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择本院1993年6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64例,男26例,女38例,均行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合并颅内血肿);腰穿呈血性脑脊液。40例行DSA检查,动脉瘤31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1例、动脉硬化3例。内科保守治疗29例,血管内治疗25例,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10例。结果 内科保守治疗组死亡8例(8/29),血管内治疗死亡2例(2/25),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组死亡1例(1/10)。结论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动脉瘤破裂常见,DSA是其病因诊断最有价值的手段;动脉瘤破裂至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以血管内治疗及手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总结儿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我院55例儿童自发性SA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结果全组55例腰穿均为血性脑脊液,CT平扫48例阳性,MRI平扫52例阳性,MRA发现血管畸形27例;全组病例经外科手术治疗22例,放射治疗4例,内科治疗29例,死亡5例。结论儿童自发性SAH诊断以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为金标准,CT和MR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脑血管MRA有助明确血管畸形,儿童自发性SAH常见原因为血管畸形和维生素K1缺乏症,应针对不同病因采用相应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检查及治疗结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DSA检查和病因治疗的意义。方法将170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造影组和对照组,造影组64例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行血管内治疗、开颅夹闭动脉瘤和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组106例仅作内科保守治疗。结果DSA组显示脑动脉瘤47例,其中手术治疗1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烟雾病1例,原因不明15例。共复发7例,复发率为10.9%。死亡5例,死亡率为7、8%。对照组复发31例,复发率为29.2%,死亡21例,死亡率19.8%。两组比较复发率、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和P〈0.05)。结论SAH患者早期行DSA检查,可及时明确病因,从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显著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对 1995~ 2 0 0 2年收治的 134例经腰穿、CT和DSA确诊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中的 12 2例非前交通动脉瘤性SAH进行了脑脊液置换鞘内注药和常规治疗对比 ,采用序贯设计 ,随机分组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1 1 一般资料 :实验组 6 1例 ,男 34例 ,女 2 7例。年龄 18~ 6 2岁 ,平均 36岁。对照组 6 1例 ,男 33例 ,女 2 8例。年龄 2 1~ 6 0岁 ,平均 34岁。腰穿和 /或CT确诊 10 1例 ,DSA确诊 2 1例。两组出血量、出血部位、临床表现等积分 ,均无统计学差异。1 2 方法 :实验组 :急诊入院后常规治疗基础上 ,分次给予腰穿脑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SA检查及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人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常规行3D-DSA的SAH病例,其中31例同步行3D-CTA检查,28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比较DSA与CTA在上述患者中的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DSA与CTA对SAH病人病因诊断的优缺点;并探讨介入治疗在SAH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治疗中的优缺点。结果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DSA与CTA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示的动脉瘤大小,形状,动脉瘤瘤颈显示情况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方面,DSA检查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证实明显优于CTA检查;28例行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的预后明显优于16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在SAH的病因诊断中DSA优于CTA检查,但CTA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动脉瘤筛选手段,DSA检查对要求进一步行病因治疗的患者是不可替代的;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SAH合并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 血所致,但有部分病人全脑DSA检查为阴性,不能明确其病因 学诊断,影响其诊治。本研究通过对我科1999年10月~2005 年6月的40例首次DSA检查阴性的病人的检查、诊断及治疗 的回顾性分析,结合影像学资料,探讨其病因学特点及治疗。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40例首次DSA检查阴性 病人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3~65岁,平均34.8岁。 本组病人发病时均有剧烈头痛,13例出现发病后昏迷,5例有 癫痫发作。21例有脑膜刺激征,合并肢体活动障碍3例。 2.辅助检查本组病人均于发病30min~48小时内行CT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室内出血(SIVH)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SIV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DSA检查结果。根据脑室内出血的CT表现分别采取保守治疗或脑室外引流术,并对DSA检查阳性患者进行病因治疗。结果烟雾病12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9例,保守治疗3例;脑动静脉畸形(AVM)7例,行γ-刀治疗5例,先行栓塞再手术切除2例;脑动脉瘤6例,行手术夹闭3例,介入治疗2例,1例术前死于动脉瘤破裂。高血压病致脑室出血9例。出血原因不明7例。共死亡6例,死亡率14.6%(6/41)。结论SIVH主要病因有烟雾病、AVM、动脉瘤和高血压病。本组SIVH患者行DSA检查阳性率达71.4%(25/35),故尽早行DSA检查明确病因,并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6例SAH患者行MSCTA检查,随后行DSA检查对照。结果26例SAH患者MSCTA显示动脉瘤13例,AVM 3例,脑血管狭窄1例,正常9例,MSCTA漏诊1例小的后交通动脉瘤,其余25例患者的MSCT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对检查SAH病因的敏感性高,是一种简便、少创、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可做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颅CT扫描与脑脊液检查对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头颅CT及腰穿脑脊液检查诊断为原发性SAH者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检查时间为病程中的3、7、15、23、35d。结果:30例原发性SAH,CT阳性者18例,阳性率60%;腰穿脑脊液外观均匀血性18例,黄变7例,清5例,血性和黄变占83%;找到SAH 征细胞,即红细胞吞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23例,占76.6%。结论:CT阴性不能排除原发性SAH,其可通过腰穿脑脊液外观、红细胞形态观察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而100%确诊,远较CT阳性率60%高(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动脉瘤性SAH病人行MSCTA,其中24例再行DSA检查。均在全麻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结果与DSA及术中所见比较,MSCTA对脑动脉瘤性SAH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MSCTA微创、安全、快速、可靠性高,为早期动脉瘤性SAH的手术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行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2001 ̄2005年间15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SAH病人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首次造影均阴性,3例重复造影明确诊断,1例手术探查明确诊断,5例结合CT,MRI/MRA,CTA明确诊断,1例重复造影后死亡,5例重复造影仍阴性,仅CT表现为中脑周围池出血。结论首次造影阴性的SAH病人应重复DSA检查,同时辅助行CT、MRI/MRA检查,必要时行CTA进一步检查;对同一部位的反复出血,CT或MRI又高度怀疑有病灶的病人,尽管DSA检查阴性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再出血是SAH主要的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在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性发作,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亦可重新出现。20%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d发生再出血,81%发生在1个月内,使病死率约增加1倍,可高达65&#183;6%。因此SAH的主要治疗措施应是尽早明确病因,根治病灶,预防再出血。本文收集2004-01~2009-01我院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6例再次出血,均通过腰穿或CT等检查证实。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与单纯脑脊液置换疗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抽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成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组22例与脑脊液置换疗法组20例,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头颅CT复查吸收状况、脑压恢复正常时间、脑积水、再出血和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治疗SAH的无效和病死率。结果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头颅CT示积血清除时间和颅高压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低于常规脑脊液引流组(P0.001),治疗过程中发生脑积水、再次脑出血、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无效和死亡病例明显低于常规脑脊液引流组(P0.001)。结论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较单纯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9.
对8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表现与脑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对照,对出血部位和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全部病例经CT与DSA检查,观察内容是SAH的病因及病变位置。结果:8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中,DSA显示有动脉瘤46例,血管畸形22例,动脉硬化15例,其他2例。CT诊断动脉瘤所致出血38例,血管畸形19例,动脉硬化12例。结论:CT对SAH定性、定位一定意义,对于急诊病人的治疗、手术引流及血管造影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SAH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CT或腰穿证实的40例SAH患者随机将分成治疗组和常 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用TCD动态监测颅内血管的流速,判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CT、腰穿检查来观察出血吸收速度 及产生阻塞性脑积水与脑梗死的机会,同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和预后情况,对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治疗 组防治SAH后CVS、脑积水、减少致残率、减轻各种临床症状及预后较常规组为优。结论 纳洛酮治疗SAH具有很好的临床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