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8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对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总结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 0年来诊治的 18例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者的临床特点 ;依据WS/T 188-1999X、γ射线和中子所致皮肤损伤的剂量估算规范对其局部损伤进行了剂量估算。结果  18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3 8~ 76岁 ,放射作业工龄 6~ 46a ,其中放射科医生 2人 ,骨科医生 16人 ,从接触射线到出现皮肤损伤的时间在 5~ 2 0a ,平均 14 3a。 18例中Ⅰ度损伤 1例 ,Ⅱ度损伤 5例 ,Ⅲ度损伤12例 ,Ⅲ度损伤者中有 3例发展为放射性皮肤癌。估算局部受照剂量 :Ⅱ度损伤者局部受照剂量为 64~ 83Gy ,Ⅲ度损伤者局部受照剂量为 10 3~ 2 0 4Gy。结论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有一定的潜伏期 ,损伤愈重 ,潜伏期愈短 ,并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慢性溃疡在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新制定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及笔者的临床经验等解析了外照射急性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及时处理及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依据受照剂量的大小及临床表现分为Ⅰ、Ⅱ、Ⅲ、Ⅳ度,这四种程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临床经过既表现了损伤的量效关系,也体现了严重放射损伤的明显阶段性,早期通过皮肤损伤程度进行剂量估算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早期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和决定治疗策略。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一方面是职业原因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所致,另一方面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形成,分度为Ⅰ、Ⅱ、Ⅲ度,仅为皮肤损伤程度分类,与所受辐射没有严格的量效关系,急性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根据损伤程度治疗有所不同,局部保守治疗以及应用修复手段的外科治疗,并且都考虑了全身治疗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2例^60Co源辐射事故病人局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随访观察,观察其照后半年、1—3年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变化。2例右手照后甲襞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表现为管袢清晰度差、数目减少,管径变细,管袢扭曲畸形,红细胞聚集,乳头变浅,甚至无血流等改变。随着剂量的增加,甲襞微循环改变程度加重。认为甲襞微循环可以作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2例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了解和掌握电离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状况。方法 按照GBZ1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根据例1、例2皮肤的受照剂量和临床分析,均诊断为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 电离辐射对皮肤的损伤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钴-60(60Co)源辐射所致放射皮肤损伤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1起60Co源辐射事故中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天"住院期间和受照后15年医学随访期间的皮肤专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天"右手食指于受照后15 d出现红斑,受照后20 d出现边界清楚的水泡,受照后28 d水泡吸收,局部干燥、结痂;受照后33 d硬痂脱落;受照后91 d右手食指皮肤干燥、萎缩变薄、粗糙、弹性差;临床诊断为右手食指Ⅱ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医学随访期间,"天"右手食指于受照后1年出现干燥、皲裂和角化过度等慢性病变,诊断为右手食指Ⅱ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受照后2、5、7、9和13年右手食指受照部位反复出现溃疡,伴有干燥、脱屑、色素减退、萎缩性疤痕、指甲纵裂和右手指伸展受限等体征;受照后15年,皮肤干燥、脱屑、皲裂,色素减退,出现萎缩性瘢痕。受照后2~15年随访期间均被诊断为右手食指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迁延发展成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其恢复过程漫长。  相似文献   

6.
王萍  范莉  田梅 《中国辐射卫生》2022,31(4):524-529
皮肤是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最先接触的器官,因其基底细胞层及毛细血管对射线很敏感,所以放射性皮肤损伤十分常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与表皮和真皮中的细胞改变和炎症有关,而皮肤的晚期损伤主要与辐射对血管影响有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屑、溃疡,严重程度与射线种类、剂量等相关。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潜在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辐射损伤后还未建立治疗的金标准,已知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3个途径:活性氧大量增加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因子被转录激活后引发的炎症、骨髓源性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的3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局部皮肤长期受到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致使累积剂量过大引起的.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放射性皮肤损伤合并手癣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971年1996年期间,经辽宁省放射性疾病诊断组确诊的外照射慢性放射损伤病人共68例。现就其受照史、受照原因及临床表现等有关方面的问题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不同剂量X射线诱发BALB/c小鼠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进行研究,为建立基础医学中动物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剂量均一、安全性高的Rs2000系列生物学X射线辐照仪以40、50、60 Gy照射BALB/c小鼠下肢,对皮肤创面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评分,在辐照后32天取不同剂量组小鼠损伤皮肤作HE染色,比较损伤皮肤病理学变化。结果 BALB/c小鼠易感辐射,其皮肤损伤症状在照射后10天左右出现,50、60 Gy两组小鼠在32天后皮肤不再恶化,而低剂量组病程仍在发展。结论 BALB/c适合做放射损伤模型,且40 Gy更容易获得较佳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对医院的63例乳腺癌术后的放疗患者采用放射性治疗,对放射性治疗造成的皮肤损伤进行分组治疗,实验组患者(33例)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湿敷加局部吹氧;对照组患者(30例)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身上创面进行冲洗,之后再使用湿润烧伤药膏进行外敷,一直到放疗之后结束.结果:实验组患者放疗后皮肤损伤效果良好,实验组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两组实验可知,在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进行湿敷,以及再采用局部吹氧,是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