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生物合成。自1976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问世以来,他汀类药物已发展至第3代,目前上市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按问世先后顺序):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和西立伐他汀(cefivastatin)等。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的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胆固醇合成过程中,3羟-3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是一个限速酶,可产生下游产物-甲羟戊酸,又称甲羟戊酸途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美伐他汀等都是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甲羟戊酸的合成,临床上已作为有效的常规降脂药物,不仅可明显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而且降低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一、他汀类药物有预防骨折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对1375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妇女跟踪调查,在骨折发生率及骨密度等数据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强的降血脂药物阿伐他汀,不但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而且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4.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汀类药物高效、安全,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当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之一,广泛的应用于冠心病及糖尿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也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瑞舒伐他汀是新近研发的第三代他汀类调脂药物。《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瑞舒伐他汀标准剂量为5~10mg/d,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他汀类药物体外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活性并评价匹伐他汀与其它抗HIV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抗病毒活性。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他汀类药物对C8166细胞的毒性作用;合胞体计数检测他汀类药物对实验株HIV-1IIIB诱导C8166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HIV-1 p24抗原检测他汀类药物对实验株HIV-1IIIB急性感染C8166细胞中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以及匹伐他汀与其它抗HIV药物联合用药的联合效应。结果 他汀类药物中匹伐他汀具有显著体外抗HIV-1活性,匹伐他汀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和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和达芦那韦)联合用药时,药物间呈现协同作用;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依曲韦林)联合用药时,药物间呈现拮抗作用;与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雷特格韦和度鲁特韦)联合用药时,药物间呈现相加作用。结论 匹伐他汀除与依曲韦林联合时药物间呈现拮抗作用外,与其它抗HIV药物联用均呈现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 (Statns)药物为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抑制剂 ,是80年代发现的新型、应用广泛的调脂药物。此类药物能抑制体内胆固醇 (Ch)的合成 ,除降低血Ch、甘油三酯 (TG)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外 ,还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HDL)的作用 ,因而可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 ,国内外应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色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等。随着此类药物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发现他汀类药物还有多种临床新用途 (尚…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已成为治疗高脂血症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石。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预防继发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他汀类药物不仅通过发挥降脂作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同时还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活性、稳定和改变斑块成分等作用使患者获益,即所谓的他汀类药物多效性。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合成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大量研究显示,该药不但有降脂作用,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作用、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等辅助降压多效性的作用。本文将对阿托伐他汀药理作用及其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美伐他汀降低β- 淀粉样蛋白(Aβ)神经毒性,从机制角度探讨他汀类药物辅助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方法 在实验室培养神经细胞,并加入美伐他汀,观察美伐他汀是否具有活化 AMPK 的能力,并观察在给予美伐他汀的同时,Aβ 导致的过磷酸化现象是否得到抑制。结果 在样品中加 入美伐他汀时,人神经上皮瘤细胞(SK-N-MC)神经细胞数降低情况改善。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发现,美 伐他汀作用24 h 后,SK-N-MC 神经细胞AMPK 磷酸化。结论 美伐他汀可能通过提高AMPK 活性,对抗 Aβ 导致的神经毒性,并进一步抑制蛋白质过磷酸化,发挥保护神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92例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具体表现、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其作用、联合用药类型。结果:92例患者中,肌肉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8.04%,其次是肝毒性为21.74%;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是辛伐他汀片为48.68%,其次是阿托伐他汀钙片为26.32%;联合用药中,与降压药或抗心律失常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41.30%,其次是降脂药为21.74%。结论:他汀类药物,特别是辛伐他汀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降压、降脂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连用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常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及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由于他订类药物的作用稳定,耐受性良好,副作用小等特点,故在临床上用途十分广泛。现将其应用和评价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新西兰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并探讨与疗效相关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缺血再灌注前2 h经灌胃分别给予50 mg.kg-1的干预药物。术后2 h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缺血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测定以上他汀类药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含量,并检测相关的p-Akt信号分子的表达。结果:在50 mg.kg-1剂量下,阿托伐他汀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增加缺血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的作用较其它其它两种他汀类药物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较其它他汀类药物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托伐他汀上调血管内皮细胞p-Akt蛋白的作用比其它两种他汀类药物更显著。结论:在相同剂量下,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优于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机制可能为其具有更强的激活p-Akt信号通路并产生更多的具有保护性作用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英国医学杂志》2009,(3):154-154
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具有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目前正在寻求一种安全的方法以保护患者不发生与终末期肾病伴随的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现在处于大量不予考虑药物名单之列。因为在一项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罗苏伐他汀(rosuvastatin)无法使这类患者避免由心血管问题引发的心脏病发作、卒中或者死亡等事件(罗苏伐他汀相对安慰剂的危险比为0.96,95%CI 0.84—1.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抑制剂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培养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分组处理,设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羟甲戊酸(MVA)组。以细胞计数,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及线粒体脱氢酶(MD)活性。Wstern免疫印记定量蛋白激酶B表达水平,免疫沉淀,特异底物组蛋白H2Bγ^32P掺入量测定PKB活性,结果:阿托伐他汀(1 μmol/L)可显抑制细胞增殖活性,孵育72h后使细胞计数及MD活性分别较对照组减低26.3%,37.6%(均P<0.01)。此作用可被胆固醇前体MVA完全逆转。阿托伐他汀对PKB蛋白表达无显影响。但是在浓度为0.05-1μm范围内可使PKB活性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PKB信号通路显抑制兔VSMC增殖,并且此作用与减少MVA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血脂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他汀类调脂药物具有独立于调脂之外的直接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1].2009年1月-2009年6月,我们通过研究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IL-6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怀昌  严俊儒  徐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4):2205-2207,2209
目的 观察比较阿托伐他汀20mg/d与氟伐他汀80mg/d对老年高脂血症病人的降脂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 12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氟伐他汀80mg/d。治疗前、治疗后2、4和8周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K)。结果 A,B两组均能显著降低TC(P〈0.01)、LDL-C(P〈0.01)、TG(P〈0.01),A组作用强于B组(P〈0.05);同样A,B两组均能升高HDL-C,终点时比较A组仍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 阿托伐他汀20mg/d与氟伐他汀80mg/d均能显著降低TC、LDL-C和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阿托伐他汀20mg/d作用明显优于氟伐他汀80mg/d,两者均有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是1970年代由Endo等人首先发现的新型调脂药物,是一种羟甲戊二酰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它们来源于青霉素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可抑制HMG-COA的菌株。HMG-COA可以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血浆总胆固醇浓度下降。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及不良反应用作简单介绍。1发展现状他汀类药物依据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来源于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液,有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第二代为人工合成的氟伐他汀。第三代为微克级新型调脂药,目前有阿托伐他汀[1]。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一般在2~4h达到血浆峰值浓度。它们均在肝组织吸收,通过细胞色素酶系统进行代谢。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为脂溶性无活性内酯,在肝脏中羟化为活性而发挥作用;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为水溶性本身就是活性代谢物。阿托伐他汀及其代谢物均有活性,低剂量即有效,它们主要经胆汁排出。2临床应用2.1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HLP)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降低血浆中的三酰甘油(TG)也有疗效。2.2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所致的继发性HLP非胰岛素糖尿病主要是T...  相似文献   

18.
罗伐他汀是AstraZeneca公司正在开发的一个新一代他汀类药物。该药不仅具有强力的HMG-CoA还原酶抑制活性,而且这种作用还呈肝细胞选择性。加之其药动学性质优异,安全性好,故已被制药界誉为是一“超级他汀”。本文介绍罗伐他汀及其药学和临床特性,以期国内医药界及时予于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的作用机制。方法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及阿托伐他汀组(n=40)。常规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不使用其他调脂、抗氧化药物、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4周。测定治疗前后CRP、血脂,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40)比较。结果ACS患者CRP升高,TC、TG、LDL—C升高,治疗后两组CRP均有下降,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CRP降低更明显(P〈0.01),且CRP变化幅度与其降脂幅度呈明显相关性;ACS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下降,阿托代他汀组分别下降了15%、6%、16.4%,HDL—C升高达5.0%;阿托伐他汀组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ACS通过降低CRP水平而起到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王晓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54-655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不仅能调节血脂,而且能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和病死率显著降低。现临床中常用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在相同剂量下,其降脂作用依次减弱。我们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伴发高血脂脑梗死治疗,观察其血脂变化及脑梗死再发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