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常态下督脉经线上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测试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2的测试探头直接固定于被测试部位的皮肤,保持无压力接触;测试深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8-1的测试探头固定在测试部位,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插至所要测试的深度,导入光纤,同时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结果:(1)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两侧旁开1 cm的非经对照部位高(P<0.01)。(2)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深部1、1.5、2 cm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左右两侧旁开1 cm非经对照部位高(P<0.05)。(3)对督脉命门穴的观察发现,在深度达2.5 cm处,经穴与非经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的皮肤和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深度在皮表至皮下2 cm之间。说明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直接热源,而深部组织中的血流则是形成IRRTM的主要热源。  相似文献   

2.
Zheng SX  Xu JS  Pan XH  Hu XL 《针刺研究》2012,37(1):53-58
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与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cm对照点插至1cm深度,导入光纤,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分别检测常态下及电针足三里时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①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的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P<0.01);②与电针前比,电针后胃经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结论: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常态下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 沿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 cm.其中4个为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上廉),两个为非穴位点(曲池臂臑中点、手三里上1寸).6个测试部位分为三组(臂臑-曲池臂臑中点,...  相似文献   

4.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 :利用改进型的氧传感针 ,对 2 8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 2 .5cm的非经对照点共五个水平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检测 ;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 :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 ,其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 (P <0 .0 5)。结论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旺盛 ,可能是产生沿该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5.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针型温度传感针,对32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2cm的非经对照点共5个水平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其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都较高,说明该部位的能量代谢可能较为旺盛,这可能是产生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6.
张栋  王淑友  李顺月  马惠敏 《针刺研究》2006,31(1):43-45,F0003
目的:观察针刺对胃脏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激光多谱勒血流成像技术在针灸内脏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灌注成像仪(LDPI)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穴后胃脏血流灌注和微循环分布的改变。结果:激光多谱勒血流图对针刺前后的胃脏血流分布的改变显示清晰。自然状态下,胃脏激光多谱勒血流图呈现出从胃小弯向胃大弯放射状血流分布的扇形特征。不针刺对照组在观察的时间内胃部血流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针刺“后三里”穴后,胃脏血流灌注明显增加,除扇形分布的血管血流量较高外,其它部位的微循环血流量也明显增多,停针10 min时血流增加最多。结论:LDPI能以图像的形式显示针灸对胃脏的血管反应,该新技术方法在针灸内脏效应的研究方面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刺时督脉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变化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健康人督脉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督脉路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督脉循行线取5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3个为经上穴位(中枢、至阳、命门),2个为经上非穴位点(第4胸椎棘突下、第12胸椎棘突下);在测试点左右两侧旁开1.5~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从而形成5个横向测试水平。观察电针前、电针腰阳关穴时及电针后各测试点的氧分压变化情况,连续记录60min。结果:电针前,沿督脉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腰阳关穴时,督脉线上测试点的氧分压与电针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电针后的氧分压与电针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两侧非经对照点的氧分压电针前、电针时及电针后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前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表面血流灌注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以50%乙醇按6 g/kg灌胃1次,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电针组给予"足三里""太冲"电针1次,持续30 min。用moorFLPI激光散斑成像仪动态观察各组小鼠肝表面血流灌注30 min的变化,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索排列紊乱,肝窦变窄,肝细胞呈现肿胀、萎缩等形态学表现,肝脏表面血流灌注量、肝组织SOD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肝索排列较为整齐,大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肿胀、萎缩状况较轻,肝脏表面血流灌注量变化率明显增加(P<0.05),肝脏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以改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表面血液循环,对该损伤所致氧化应激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PDN)模型,探讨电针对PDN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DN组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反应,各大鼠的一般情况、血糖、痛阈,处死前检测大鼠周围血流灌注量,于处死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受体的表达,进而初步探讨电针治疗PDN大鼠的部分机制。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周围血流灌注量、NGF受体的表达明显降低,电针组大鼠血流灌注量、NGF受体的表达增加,并且电针2组较电针1组血流灌注量、NGF受体的表达增加较多。结论:电针可以提高PDN模型大鼠的痛阈,增加大鼠周围血流灌注量,电针可以增加PDN模型大鼠坐骨神经NGF受体的表达,从而对损伤的坐骨神经起到修复的作用,电针能够改善PDN模型大鼠坐骨神经的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对神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艾灸命门后对其影响,为经络(穴)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9例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测系统监测安静状态下艾灸命门30 min、灸后30 min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探寻督脉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特征。结果:安静状态下健康人体督脉皮肤血流微循环灌注量高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P<0.05);艾灸命门可使健康人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升高。结论:督脉与膀胱经穴位微循环灌注量存在差异;艾灸命门后,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可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少阳经的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偏头痛患者以针刺少阳经特定穴进行治疗。结果:特定经穴组有效率93.33%。结论:少阳经特定经穴治疗偏头痛有显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Dong YS  Xing SL 《针刺研究》2012,37(3):233-236
目的:观察百会、四神聪穴留针法及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探讨治疗高血压的更优疗法。方法:将24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选取百会、四神聪穴,针刺得气后留针8h;药物组早晨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分别于治疗后0.5、2、4、6、8h末测量两组患者右上肢血压,对比两组血压情况。结果:针刺组患者2h末收缩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4h末收缩压到达最低(P<0.01),6h后收缩压开始回升,于8h末收缩压恢复至针刺前水平(P>0.05);药物组患者于0.5h末开始收缩压较治疗前持续下降(P<0.05,P<0.01),8h末仍见血压缓慢下降(P<0.01);0.5h末及8h末针刺组收缩压高于药物组(P<0.01)。两组舒张压均于治疗后2h开始较治疗前下降,且持续到8h(P<0.05,P<0.01);两组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四神聪穴留针法降低收缩压起效较慢,维持时间较短;对舒张压的影响与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相似。  相似文献   

13.
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针灸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显示艾灸的治疗效果 ,了解这一新的医学影象技术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 ,对 12例健康人体艾灸前后体表出现的血流变化予以大范围地显像 ,分析体表血流分布与艾灸作用的关系。结果  (1)艾灸内关穴后 ,手掌部血流的增加以大小鱼际和内关穴区为主。(2 )艾灸外关穴后 ,指根部的血流增加显著。 (3)不艾灸对照组在 30 min内前臂、手掌和手背血流的自然波动较小。结论 艾灸可以引起手部微循环血流量的增加 ,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能够以大范围成像方式显示该过程 ;新的血流成像技术将在针灸经络的研究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就足阳明经穴与胃相关性的作用机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古代文献研究、现代文献研究、展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宁侠  郭瑞林  任秦有  李娟 《中国针灸》2003,23(11):679-680
目的 :探讨艾灸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方法 :选择本校健康男性学员 30名 ,应用美国AcusonSequoia 51 2型超声诊断仪 ,分别于艾灸百会穴前后测试双侧大脑中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 (Vmin)、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等血流动力学有关参数。结果 :艾灸百会穴 5天后 ,左侧大脑中动脉Vmax、PI、RI及右侧大脑中动脉Vmax、Vmin增加非常显著 (P <0 0 1 ) ,其余各项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灸百会穴可使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血管搏动指数增加 ,脑血流量增加 ,脑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赖新生  黄泳 《针刺研究》2006,31(1):54-57
目的:探讨百会、水沟、神门改善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对特异性。方法:50例VD患者,随机分为5组,分别施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针刺,常规穴位加用百会穴,加用水沟穴,加用神门穴,加用百会、水沟和神门穴。治疗前后运用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进行测评,评分结果纳入统计学处理。结果:常规穴位加用百会、水沟、神门等穴位治疗后,SECF总分有显著提高;加用百会穴治疗后,VD患者的定向、瞬间记忆、长回忆、动物名、划销和计算、分类与类同等方面评分有明显提高;加用水沟穴治疗后,VD患者的定向、划销和计算、分类与类同等方面评分有明显提高;加用神门穴治疗后,VD患者的数字广度、动物名、分类与类同等方面评分有明显提高。结论:百会、水沟、神门能够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三穴虽然分别有各自的相对特异性,但联合运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循环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二者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本文总结了近10年经络与微循环的相关文献,从结构形态、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入手,对经络与微循环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小脑顶核(FN)与下丘脑外侧区(LHA)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FN和LHA在电针心经抗急性MIRI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心经组和电针肺经组,每组14只;以及损毁LHA+电针心经组(简称LHA+电针心经组)和损毁FN+电针心经组(简称FN+电针心经组),每组7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5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急性MIRI大鼠模型.采用电针心经治疗的3组针刺神门和通里;电针肺经组针刺太渊和列缺.所有电针组于造模前接受电针刺激,电流强度1 mA,频率2 Hz,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7 d.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不予电针.监测大鼠心电图,分析ST段位移和心律失常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N及LHA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T段位移、心律失常评分以及FN和LHA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心经组大鼠ST段位移、心律失常评分以及FN和LHA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电针心经组比较,电针肺经组、LHA+电针心经组和FN+电针心经组大鼠ST段位移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电针肺经组及LHA+电针心经组大鼠FN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电针肺经组及FN+电针心经组LHA的c-fos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FN和LHA参与了针刺心经改善急性MIRI效应的作用机制,小脑可能是通过小脑-下丘脑投射参与了针刺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