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海平 《新中医》2020,52(17):58-60
目的:观察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S-BPPV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定眩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记录2组患者耳石复位循环次数,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眩晕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每天耳石复位循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6.38%,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为94.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S-BPPV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减少复位次数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八珍汤加减归脾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71例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在给予西药前列地尔基础上用中药八珍汤加减归脾汤治疗,两组均连续给予治疗2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眩晕障碍评分(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检测并比较,观察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VAS评分、DH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AS评分、DHI评分的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八珍汤加减归脾汤联合前列地尔对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脾虚湿盛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定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定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用西比灵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葛根汤合升陷汤治疗气血两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葛根汤合升陷汤治疗气血两虚型颈性眩晕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葛根汤合升陷汤汤剂治疗。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汤合升陷汤治疗气血两虚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宋萍 《山西中医》2022,(3):42-43
目的:观察化痰定眩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34例予强力定眩胶囊治疗;治疗组35例予化痰定眩颗粒治疗,4周后统计中医证候积分及DHI积分、脑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DHI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八珍汤联合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气血亏虚型梅尼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的梅尼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倍他司汀片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八珍汤加减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DHI、纯音测听、TEQ、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9%(P0.05)。结论:八珍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片口服能显著改善气血亏虚型梅尼埃病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何氏化痰平肝汤治疗眩晕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何氏化痰平肝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DH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HAD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82.0%,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DH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HAD分布、HAD、HAD-A和HAD-D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HAD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D分布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HAD、HAD-A和HAD-D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D、HAD-A和HAD-D总积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何氏化痰平肝汤加减治疗眩晕疗效确切,并能有效减轻眩晕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眩饮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的变化。方法: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3次/d,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予以口服定眩饮治疗(每日1剂,早晚口服200 ml,连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双侧椎动脉(B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平均速度(Vm)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定眩饮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同时能够调节和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痰浊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定眩方加减,均治疗30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总分及其子指数躯体(P)、功能(F)、情绪(E)评分,比较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峰值,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DHI、P、E、F及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BA、LVA、RVA血流峰值对比,观察组表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85.4%(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有确切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镇眩汤加减治疗对颈源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阳西县中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西其汀联合苯海拉明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镇眩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眩晕症状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眩晕症状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较对照组80.9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眩汤加减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对眩晕症状控制良好,治疗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止眩方。在治疗14 d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并分别于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症状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经顿多普勒(TCD)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P 0.05)。在治疗第7天时,对照组仅有躯体评分较治疗前改善,而治疗组患者躯体、功能、DHI总分、左椎动脉(LVA)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 0.05)。在治疗第14天时,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躯体、功能、DHI总分及右椎动脉(RVA)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 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应用化痰止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显著提高总体有效率,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萸杞益肾定眩汤治疗高血压眩晕(证属肾精亏虚、血虚肝亢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63高血压眩晕(证属肾精亏虚、血虚肝亢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萸杞益肾定眩汤治疗,疗程为4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EEV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血压及IMT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D-2、vWF、PAI-1与FIB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但观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VS、VD及PI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萸杞益肾定眩汤对高血压眩晕(证属肾精亏虚、血虚肝亢型)患者血栓前状态有显著改善作用,可以有效调节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眩晕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灸疗法对气血亏虚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的改善情况。方法: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对两组的病情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后第8周进行随访,观察VM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DHI评分、VAS评分及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可显著改善VM气血亏虚型患者的眩晕症状,缩短眩晕持续时间,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定眩汤加减治疗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疗效。方法:将180例眩晕痰浊中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与对照组84例,对照组予眩晕停、尼莫地平口服,丁咯地尔静滴治疗,治疗组予健脾化痰定眩汤加减治疗。观察治疗10天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在症状改善及治疗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痰定眩汤加减治疗眩晕急性期痰浊中阻证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活血定眩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由于后循环缺血而引起的眩晕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除给予相应基础治疗外,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和活血定眩汤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TCD情况。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及TCD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定眩汤联合氟桂利嗪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痰饮中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复位及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方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于治疗3天及7天后统计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DHI评分中情感、功能、躯体评分。3个月后随访复发率。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分、DHI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BPPV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定眩汤应用于老年性眩晕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老年性眩晕患者6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定眩汤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眩汤治疗老年性眩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定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阻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痰瘀互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化痰祛瘀定眩方治疗,疗程均为15 d。观察2组治疗后DHI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及2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DHI评分,对照组高于治疗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祛瘀定眩方对治疗痰瘀互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泽泻定眩汤加减对痰浊上扰型梅尼埃病患者眩晕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将痰浊上扰型梅尼埃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泽泻定眩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5%,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为3.25±1.20分、随访3个月眩晕发作次数3.26±1.03次,发作时间5.89±2.01 min,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泽泻定眩汤加减可提高痰浊上扰型梅尼埃病的临床疗效,减少发作次数及时间,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联合益气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CV)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ET)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6例C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等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穴位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定眩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临床疗效,检测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测定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G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LVA、RVA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LVA、RVA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推拿联合益气定眩汤可有效改善CV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