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黄帝内经》中的3个主要理论系统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七大医学流派有着直接联系,即《黄帝内经》的热病理论与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黄帝内经》的六气理论与河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黄帝内经》的脏腑理论与易水学派、温补学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是中医各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础,是各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言上古圣人教民以保真之道,虚邪谓八风从其冲后,虚之乡来者,主杀万物,若在未有来外邪之时,采取先预防的手段,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致病因素,故曰贼风,贼风就是风寒湿暑燥火六淫,及传染病之类等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心理治疗在中医临床的应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称为“心疗”、“意疗”。在古代中医史中,虽然没有完整、系统的“中医心理学”,但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心理疗法,并有许多心理治疗医案存留于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将“七情”列为致病因素,并提出了情志疾病的相关治疗方法。后世历代医家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使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逐渐丰富、完善,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邪气"亦称为"虚邪",是《黄帝内经》病因学核心范畴。邪气亦称虚邪,两者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性质指向、发生背景、致病时机等认识。邪者斜,是指自然气候中非时令之气,具有致病性;虚邪的概念源自运气理论,是指中运不及、本位气虚引动其他时令的气候来至,又称为胜复之气。对邪气、虚邪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阐释《黄帝内经》的病因学理论,以及充分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要分析了《黄帝内经》中的风邪理论,认为《黄帝内经》在外感病邪中突出风邪的重要地位,既归纳了风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也揭示了风邪致病的机理,并且从防、养、治3个方面立体有序的提出了风邪所致疾病的应对方法,还列举了大量由风邪引起或以风命名的疾病,为后世风邪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痹症”的认识较早,有“历节病”、“鹤膝风”之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认为“痹”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并记载了“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病在肌肤,肌肤尽痛”;“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等临床表现。痹症相当于西医临床中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等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晨僵、关节酸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严重者可造成患者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致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尽早对痹症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笔者有幸随恩师李家庚教授学艺,观察导师运用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1):47-52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究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方法:对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8月1日的全部期刊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在数据规范化的前提下提取膝骨关节炎证型、证素、文献的地域分布、证型参考标准常见的引用文献等信息并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利用频数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 027篇,所纳入文献的地域分布以华东(23.53%)、华中(19.93%)、华南(19.24%)为主,膝骨关节炎证型参考标准常见的引用文献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7.09%)、《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0.27%)、《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4.58%)、《膝痹病诊疗方案》(3.58%)、《KOA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2.25%)、《中医内科学》(2.25%),膝骨关节炎常见证型为肝肾亏虚(17.65%)、瘀血痹阻(12.40%)、风寒湿痹(11.76%)、寒湿痹阻、阳虚寒凝、肝肾亏虚筋脉瘀阻、气滞血瘀证;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肝、肾,病性证素为湿、寒、血瘀、阴虚、风、阳虚、热、气滞、精亏、痰、气虚、血虚;最常见的证素结合形式是二、三证素结合。结论: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符合目前主流对膝骨关节炎的病理病机认识,通过对膝骨关节炎的证素辨证可以概括疾病的主要病机特点,由繁化简,更有助于对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证型进行归类。  相似文献   

8.
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是当前中医骨伤研究所急需的.从“筋能束骨利机关”的中医理论溯源,筋骨力学平衡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点出发,从“筋伤不能束骨”角度分析膝骨关节炎模型的构建及病变机制的研究是相互论证的,这一理论不仅仅指导临床,在实验模型的构建方面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膝关节软骨和关节边缘骨病变形成的异质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该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华氏中藏经》中认为痹者,风寒湿之气于人脑腑也。入于肾,  相似文献   

10.
骨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是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但可防可控可治的一类疾病。《金匮要略》中多个章节可见关于痹证的描述,上承《黄帝内经》,下启后世,内容精深简要,辨证精确入微,立法方药严谨,至今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金匮要略》痹证理论来探讨骨关节炎的起源、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辨证分期治疗,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当于中医的“膝痹”。中医认为,膝痹多由膝失精血充养、经气不利所致。据《内经》中记载:“膝为筋之府,……”《张氏医通》中也记载:“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往往以膝部长期疼痛固定,活动时关节内有声响等为主要表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针刀松解、推拿理经、中药外敷、功能练习的综合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总有效率达到95.7%。  相似文献   

12.
中医所说的风寒湿痹,多见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等症.据《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说,当身体虚弱时,肌表经络因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使气血不能通畅而引起肌体关节等处发生疼痛、痠楚、重着、麻木等症状.风寒湿邪虽多同时存在,却往往各有偏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筋伤理论应用火龙罐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6—12月在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68例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推拿治疗,治疗组采取火龙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和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筋伤理论应用火龙罐治疗能有效改善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膝关节肿胀,提高膝关节功能,且优于常规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超声电导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索中药治疗骨关节炎的新途径。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0月我科门诊治疗的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超声电导治疗膝骨关节炎,对照组30例采用中药超声电导方纱布热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的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症状改善和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超声电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患者无痛苦及不良反应发生,是治疗膝风寒湿痹证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和法思想植根于先秦诸子,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定型于清代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黄帝内经》对以“和”作为指导思想的治法、治则、养生等有不少论述,是后世“和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17.
小针刀配合舒筋活血烫洗剂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9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针刀配合舒筋活血烫洗剂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98例贺铁豪陈业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南宁53002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膝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等,属中医痹证范畴[1]。内经早有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18.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病因学中常用的理论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它出自《素问·评热病论》 ,是中医解释人体得病的理论依据 ,说明人体致病的因素是“其气必虚”。其中虚 ,历代医家多从正气虚而招致病邪的侵袭 ,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邪必因虚而入” ,现行教材皆宗此说。然则此说并不全面 ,其理解只是致病因素的一个主要方面 ,要完全致病因素 ,应全面认识。邪之所凑的基本条件是在适当的条件下 ,邪气侵袭人体 ,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津液运行 ,阻滞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致使机体全身或局部的阴阳偏盛偏衰 ,失其平衡而表现出病态。1 正…  相似文献   

19.
伏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重要内容,其理论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渊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经近现代医家不断发展而被逐渐完善形成伏邪致病体系。伏邪主要分为外感伏邪与杂病伏邪,邪气侵袭,伏留体内,正不胜邪则引发疾病,对于内伤杂病的诊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健康之友》2011,(6):88-88
泡个药浴,由表及里疗愈身体 自周朝开始,药浴就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历代中医的推崇。《黄帝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意思是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让邪从汗出。中药经熬煮、加工后,有效治疗成分充分溶解干水中或散发在蒸汽中,作用于肌肤、行于经络、内达脏腑,由表及里疗愈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