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比较。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采取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引流量、置换后开始活动时间、扶拐活动时间)、Harris评分、生物相容性(深静脉血栓、髋关节间隙变化、假体柄松动下沉、髋部疼痛、假体翻修率等),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臀部压疮、水电解质失衡、尿路感染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置换后开始活动时间、扶拐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观察组术后2、4周、3、12月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髋部疼痛发生率、假体翻修率均低于对照组,显示观察组的宿主生物相容性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与26.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05)。结论骨水泥人工半髋关节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较生物材料置换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显著改善预后,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与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35例)为多枚空心螺钉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相关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因此引起的静脉血栓、皮肤软组织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也明显降低(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Harris评分分级和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术后假体松动、脱位情况,对照组中3例患者因股骨颈缺血坏死或者长期不愈合而再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早期活动,有利于避免感染,且术后患肢影响较小,生活质量更好,但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年龄、骨折类型、全身情况以及生活条件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Hardinge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 2019年 4 月至2023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75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7 例)和观察组(38 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Hardinge入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 1 m、3 m 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 3 m内,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经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后围手术期指标、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2017年4月~2020年4月接受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7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骨折内固定术),观察组(4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前、术后4d、术后14d炎性因子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活动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14d,观察组炎性因子IL-1β、TNF-α、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3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53%),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对比骨折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曲线型仰卧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行常规直线型仰卧位护理的4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另将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行曲线型仰卧联合直线型仰卧位护理的4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至患者出院.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住院期间压疮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线型仰卧护理可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舒适度,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失败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结果的比较,为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再次行髋关节置换术(A组)和52例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采用Charnley评分法评定手术侧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度和运动情况。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情况比较为院1.9±0.2和(1.4±0.2)h、525.6±50.8和(462.3±47.8)ml,两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失败后再次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较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差,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缺血坏死的病例宜直接选择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记录并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6月、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适合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临床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压疮的防范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12月收治的髋关节骨折老年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髋关节骨折治疗及术后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常规髋关节骨折治疗及术后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护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护理周期为6个月。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35例,良3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21例,良12例,总有效率为76.74%,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髋功能的活动恢复,缓解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49例,其中男92例、女157例,年龄65~101(80.5±8.5)岁;股骨颈骨折1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5例。24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股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84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内固定术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1例,全髋关节置换93例。根据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入院至手术时间≤24 h为早期组(57例),>24~48 h为延期组(95例),>48 h的为晚期组(97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后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转入率、ICU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谵妄、应激性溃疡、贫血、低蛋白血症、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个月与术后1年患者死亡率评价预后,比较3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ICU转入率分别为(9.4±4.2)d、1.8%(1/57),延期组分别为(10.7±5.5)d、4.2%(4/95),均低于晚期手术组的(12.8±6.3)d、11.3%(1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51、χ2=6.20, P值均<0.05);但3组间ICU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压疮、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术后谵妄等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早期组最高、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低,术后1年死亡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术后1个月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应尽早手术,入院至手术时间控制在24 h内最佳。入院至手术时间<48 h能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1年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接诊的68例高龄股骨颈骨骨折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对照组3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实验组34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实验组在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Harris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应对高龄股骨颈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半髋关节置换术更出色,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失败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结果的比较,为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的4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冉次行髋关节置换术(A组)和52例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Charnley评分法评定手术侧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度和运动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晕评分EQ-5D评分体系评定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9±0.2和1.4±0.2小时、525.6±50.8和462.3±47.8ml、13.4±2.3和15.2±2.4、0.67±0.26和0.72±0.25分,两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固定失败后再次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较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差,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缺血坏死的病例宜直接选择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所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半髋关节置换组(对照组)与全髋关节置换组(治疗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Euro Qol(EQ-5D)评分的不同。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0.05)。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1.5±14.3)分钟和(342.3±74.5)m L,明显低于治疗组手术时间(130.7±16.8)分钟及术中出血量(373.4±46.5)m 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2%)与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住院时间(27.2±3.1)天低于治疗组住院时间(29.3±4.1)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随访5~48个月,对照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EQ-5D评分低于治疗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EQ-5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尽管半髋关节置换较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住院时间短,但随访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患者。对于身体能够耐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应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多孔侧卧位固定架对减少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铜陵市立医院确诊的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行侧卧位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70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49例;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77.19岁;半髋置换52例,全髋置换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自制多孔侧卧位固定架。对照组术中使用传统侧卧位骨盆金属固定架固定。试验组采用自制多孔侧卧位固定架进行固定。将两组病例的术前侧卧位安放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术后即刻压疮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术前体位安放时间(7.23±8.07) min,优于对照组(14.56±7.5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试验组早期(1、2期)压疮发生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期压疮,对照组5例(14.29%),试验组1例(2.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032,P=0.003 <0.01)。2期压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30例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优良率(82.4%)明显高于内固定术(53.3%),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明显低于内固定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杨书娇 《医学信息》2018,(22):184-186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于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Harris、VAS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Harris、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24% vs 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52% vs 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不仅能加快其髋关节功能恢复进度和缓解机体疼痛感,还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髋及全髋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51例(全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45例(半髋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疼痛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等相关指标,给予1年以上随访,观察髋关节恢复情况,并进行评定。结果全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与半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及1年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半髋组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髋组(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和半髋置换术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空心加压螺钉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1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50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58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种方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再手术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再手术率方面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加压螺钉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2%)明显低于空心加压螺钉组(32%),二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条件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明显优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步行能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10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3例患者予以常规临床术后干预,研究组54例患者予以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行走训练等,40min·次-1,2次·d-1。3个月后对比两组干预后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及步行能力:步长、步频、步速情况。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步行能力(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P0.05);3个月后研究组髋关节功能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步行能力:步长、步频及步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可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术后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其中空心钉内固定组36例,人工关节组64例。两组的年龄、术前全身状况、骨折分型相仿。平均随访时间38.5个月(24~66个月)。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结果评价。结果空心钉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率91.7%(33/36),股骨头坏死率27.8%(10/36),需再次手术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再手术率为16.7%。人工关节组卧床时间短,但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高,需翻修手术的9例,再手术率为14.1%。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恢复老年人生活质量,GardenⅠ、Ⅱ、Ⅲ型的70岁以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复位优良的前提下可先予坚强的内固定治疗,一期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高龄及移位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月骨科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及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95.3%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到优良水平,优于对照组的89.7%,在术后感染率观察组3.7%,优于对照组的1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随访,观察组髋内翻发生率好于对照组,但死亡率为15.2%,高于对照组的13.4%。结论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骨折宜尽早手术治疗,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更高,临床效果优于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上可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及耐受性自主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