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前纵隔淋巴瘤的X线、CT特征.方法收集11例病理证实影像学表现为前纵隔肿块的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它们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前纵隔肿块,6例肿块向双侧生长,5例肿块偏一侧生长;11例前纵隔巨大肿块的周围见多个软组织结节影;6例上腔静脉受侵,5例包埋邻近血管;3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影像学表现为前纵隔肿块的淋巴瘤有一定的特征,仔细分析大多能与前纵隔其它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纵隔型肺癌CT及MRI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纤支镜、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为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I影像资料,15例全部行CT平扫,其中11例增强扫描,3例行MR平扫与增强扫描.分析CT及MRI图像上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及其与纵隔和肺的关系.结果 15例纵隔型肺癌为单发肿块,5例小细胞型肺癌,8例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各1例.肿块均位于纵隔胸膜下,与纵隔呈宽基底相贴,大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分叶12例,毛刺9例.肿块位于上纵隔8例,中纵隔5例,下纵隔2例.其中前中纵隔区12例,后纵隔3例.肿块与肿大淋巴结融合7例.癌肿邻近相应支气管变窄或闭塞9例.4例有胸廓骨转移性骨质破坏.结论 纵隔型肺癌易误诊,仔细分析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CT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前纵隔淋巴瘤患者的CT征象.结果 (1)部位:20例CT均表现为前纵隔肿块,前上区2例,前下区1例,前中区17例;4例肿块偏一侧生长,16例肿块向双侧生长;18例为多结节融合性肿块,其中17例肿块伴坏死,2例为密实肿块.(2)病理类型:霍奇金淋巴瘤1例,T细胞型淋巴瘤4例,大B细胞型淋巴瘤13例(弥漫性5例、间变性7例、富于T细胞性1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1例,边缘区B细胞型淋巴瘤1例.(3)继发改变:11例侵犯上腔静脉、5例侵犯右肺、5例侵犯心包并心包积液、8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侵犯胸骨.结论 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CT表现也有所不同,仔细分析有助于定性并与前纵隔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纵隔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收集1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CT表现为单纯前纵隔肿块的淋巴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结果 10例均表现为前纵隔巨大肿块,均跨区生长,8例向双侧生长,2例偏一侧生长.10例前纵隔肿块中,7例肿块由多个结节融合而成,增强呈结节样强化.7例大血管受压明显移位,5例侵犯上腔静脉,7例侵犯左头臂静脉,6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5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前纵隔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仔细分析大部分能与前纵隔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儿纵隔及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纵隔及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做CT平扫,其中11例加做增强扫描.结果 肿块位于后纵隔6例,腹膜后10例(其中肾上腺3例,肾上腺外腹膜后7例).肿块呈卵圆形14例,呈三角形2例.4例肿块边缘呈浅分叶状,12例肿块边缘圆滑.肿块界限清晰,密度均匀,均低于肌肉密度.11例增强扫描中,4例无明显强化;5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中度均匀强化,强化后达肌肉密度.结论 卵圆形均匀低密度肿块伴轻度均匀强化是小儿纵隔及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主要CT表现.CT对小儿纵隔及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肺外通路纵隔结节/肿块粗针穿刺切割式活检术的临术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同轴定位系统及18G切割式活检装置,共计80例患者完成CT引导下经肺外通路纵隔结节/肿块穿刺活检术.分析使用该方法完成穿刺活检的纵隔结节/肿块的分布特点、病理诊断以及进针通路选择.结果:80例均穿刺成功,共检出恶性肿瘤72例、胸腺瘤5例、结核1例、慢性炎性病变2例.该方法诊断敏感度为98.6%,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7.5%,假阴性率为12.5%.出现少量纵隔内积气1例(1.25%),少量纵隔内出血1例(1.25%),未见气胸及明显纵隔内出血,无致死性并发症出现.结论:CT引导下经肺外通路纵隔结节/肿块粗针穿刺切割式活检术是一项安全、高效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7.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X线及CT诊断探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纵隔囊性淋巴管瘤 (CLM)X线和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 10例CLM的胸部平片及其中 8例CT表现。结果 根据肿块发生部位 ,颈纵隔型 3例 ,纵隔型 7例。位于前纵隔 7例 ,后纵隔 2例 ,累及纵隔多区域及胸腔 1例。 8例位于中上纵隔或胸廓入口 ,胸片多数表现边缘光整的纵隔肿块 ,无纵隔移位 ;CT显示肿块为囊性 ,边界清晰 ,无周围侵犯 ,颈纵隔型CLG的纵隔肿块与颈部肿块贯通。结论 CLM多发生于前纵隔及中上纵隔 ,颈纵隔型CLG根据胸部影像表现及体征可以确诊 ,纵隔型CLG诊断需与纵隔其他囊性占位鉴别。  相似文献   

8.
纵隔和肺门肿块的CT导向穿刺活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价CT导向纵隔和肺门肿块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 总结 1998-0 4~ 2 0 0 1-12经CT导向穿刺活检的 34例纵隔和肺门肿块病例。纵隔和纵隔旁肿块 19例 ,纵隔内上腔静脉旁和隆突下淋巴结 7例 ,肺门肿块 8例 ,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和肺门肿块病例纤支镜检查均为阴性。CT定位后以 18~ 2 0G切割针及抽吸针从前 ( 19例 )或后 ( 15例 )胸壁避开重要脏器进针 ,穿刺次数 1~ 3次作组织学或加抽吸细胞学检查。结果  32例明确诊断 ,阳性率 94%。 4/34例 ( 12 % )有少量气胸 ,均自行吸收 ,2 /34例 ( 6% )肺内少量出血。本组纤支镜阴性的肺门和近纵隔肺癌以小细胞肺癌为主 ( 11/15 )。结论 CT导向穿刺活检对于纵隔和纤支镜检查阴性的肺门肿块有重要价值 ,安全可靠 ,胸腺部位抽吸活检有利于提高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纵隔实性肿块的CT表现,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纵隔实性肿块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18例胸腺瘤有16例发生于40岁以上(88.9%),9例合并重症肌无力(50%),16例呈轻-中度强化(88.9%);3例胸腺癌密度不均,边缘模糊且呈分叶状(3/3);2例胸腺增生合并有重症肌无力,表现为胸腺弥漫对称性增大、增厚,而形态保持正常(2/2);9例淋巴瘤5例侵犯后、中纵隔(55.6%),肿块周围有肿大的淋巴结与肿块融合或孤立存在(9/9);4例胸骨后甲状腺肿3例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平扫CT值在100 HU以上,增强后强化迅速且持续(4/4);3例精原细胞瘤发生于年轻男性,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表现为前上纵隔偏于一侧分叶状实质性肿块,境界清楚,相邻脂肪层消失(3/3);2例恶性畸胎瘤以不规则软组织成分为主,缺乏脂肪成分,可见不规则钙化(2/2);1例胸骨骨髓瘤肿块中心位于前纵隔,胸骨呈膨胀性破坏.结论 CT是诊断前纵隔实性肿块的重要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对于鉴别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对纵隔肿块的检查及其声像图特征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3 2例纵隔肿块进行超声检查 ,并结合胸部X线片及CT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结果 在合适声窗的介导下 ,能清楚探查纵隔不同部位肿块的物理性质 ,其中 18例前纵隔肿块中 :囊性 3例 ,实性 10例 ,混合性 5例 ;9例纵隔肿块中 :囊性 6例 ,实性 3例 ;5例后纵隔肿块中 :实性 4例 ,混合性 1例。其回声特点呈均质或不均质 ,回声强度不等。并可显示有些肿块的并发征象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等。结论 应用超声对纵隔肿块的检查 ,可获取病灶内部及周围的丰富信息 ,对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成人纵隔淋巴管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大多数淋巴管瘤出生时即可出现,通常发生在头、颈、腋窝,其中10%的颈部淋巴管瘤蔓延至纵隔。成人原发性纵隔淋巴管瘤不多见,通常表现为孤立的纵隔肿块,有关该病CT表现的报道更少。作者报道了3例该病的CT表现,第1例可见边界清楚的、多房、水样密度肿块,包绕纵隔组织,无纵隔移位及压迫表现;第2例可见气管右侧有边界清楚的、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第3例表现气管旁肿块伴囊内出血改变,5年内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2.
结核性纵隔炎是肺结核的很少见的并发症,在胸片上类似于纵隔肿瘤。作者报道2例经病理证实的结核性纵隔炎,认为CT和MRI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随访。例1为男性46岁,因胸片有纵隔异常而入院,CT增强扫描示纵隔内融合的肿块并浸润左肺上叶,纵隔肿块显示为增大的淋巴结并呈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10例病灶均单发,前纵隔8例,前中纵隔1例,1例位于前纵隔-心包区;最大径范围:8~13cm,中位数:11cm;类圆形/卵圆形6例,不规则形4例;局部边界不清;8例为单纯精原细胞瘤,CT平扫显示肿块呈均匀等密度,其中3例并外周小囊变,1例病灶中央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轻度较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见条状血管影,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为纤维血管间隔;2例为内胚窦瘤为主(60%~70%),伴精原细胞瘤,CT平扫/增强病灶呈“类蜂窝状”改变,内见明显坏死、囊变影;所有病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肺内、外转移.3例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变窄;2例肿块呈灌注样生长,填充前上纵隔间隙,纵隔血管于肿块内呈“漂浮状”;6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同时并心包积液,其中1例侵犯心包;8例出现β-HCG轻-中度升高,其中2例同时伴AFP明显升高.结论 青少年男性、前纵隔占位,肿块巨大,而密度却较均匀,强化较轻微、特别是肿块呈灌注状生长、病灶内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结合βΝ-HCG升高,排除继发,应考虑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Ⅰ-Ⅱ期何杰金氏病可由放疗治愈,但仍有一部分病人容易复发,特别是有纵隔巨大肿块的病例,复发的原因可能有:1.原发肿瘤的剂量不足;2.对某些部位没给预防性照射;3.没能发现全部临床侵及部位;4.内在放射抵抗性。为此,提出以下措施:1.应用部分穿透射线的肺遮挡块;2.全肺照射;3.利用CT 影像做治疗计划;4.常规应用化疗。自1980年10月至1983年7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放疗科收治13例12岁至65岁未经治疗的病人,用前后位胸片测量纵隔肿块的最大宽度及胸腔最大横径,计算纵隔肿块比(MMR),本组病人MMR  相似文献   

15.
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CT表现及良、恶性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结果32例中,良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26例,其中囊性肿块10例,实性肿块9例,囊实性肿块7例;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6例,其中精原细胞瘤、内胚窦(卵黄囊)瘤及胚胎细胞癌各1例和恶性畸胎瘤3例。典型的良性畸胎类肿瘤显示水样至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其内有脂肪或钙化等,推移压迫周围组织,恶性肿瘤具有边缘分叶状或不规则,与周围组织脂肪间隙消失并侵犯相邻器官的征象。结论CT对纵隔良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能准确作出诊断,纵隔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难以与纵隔其它恶性肿瘤区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纵隔内胚窦瘤(mediastinal endodermal sinus tumor,ME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的MSCT表现。结果 7例病例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前上纵隔4例,前中上纵隔3例;CT平扫显示肿块均为实性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6例密度不均匀,5例肿块内部可见坏死囊变,2例可见不规则钙化;增强扫描肿块中度~高度不均匀强化;1例较大肿块内可见强化血管。结论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病变细微结构的显示,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和推测预后,但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7.
纵隔囊性畸胎瘤为包含外胚层、中胚层及内胚层衍化物的肿瘤。胸片上显示为前纵隔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影,不易与其它肿块鉴别。作者报道1例,男性,34岁,患慢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前位及侧位胸片显示前纵隔肿块并缓慢生长。侧位观察肿块内有一由脂肪/液平构成的平面。胸部 CT 打描显示为一个具有脂肪/液平的前纵隔肿块。在水平面的中  相似文献   

18.
核磁共振能鉴别血管结构与肺门或纵隔肿块。作者进一步对18例CT 上发现肺门或纵隔肿块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并与CT 结果作比较。18例中,2例因检查时患者感禁闭恐怖而未能获得胸部影象或影象质量差。另外16例核磁共振像均能鉴别肺门或纵隔肿块与血管。与CT 相比,4例在核磁共振中显示的病变范围较大,或仪在核磁共振中见到肿块;11例二者得到相等资料;1例CT 优于核磁共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100例常规X线片发现的胸部中央性肿块,进行了CT研究。主要的CT征象有①肿瘤边缘的特点(光滑、毛刺、结节或不规则);②肿块与沿纵隔胸膜面的肺部之间形成的角度(CT记录前后角);③肿块所在或靠近的纵隔腔位置(上纵隔或胸腔入口部、前纵隔、中纵隔,包括奇静脉上区、主动脉上区、奇静脉下区和主动脉下区、后纵隔或脊柱旁区);④肿块与心脏和大血管的关系;⑤肿块有无影响纵隔等。根据这些征象找出能够正确判  相似文献   

20.
胸内甲状腺肿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内甲状腺肿为胸骨后或纵隔内甲状腺肿块。病理上多表现为多结节性甲状腺肿 [1 ]。最常见于气管前间隙 ,也可以发生在纵隔任何部位 ,占纵隔切除肿块的 5 %~ 10 % [2 ]。胸内甲状腺肿系良性肿块 ,以往检查靠 X线平片 ,B超和同位素扫描。查阅近 3年国内外文献 ,未见大宗病例报告。本文通过 11例病例分析 ,探讨胸内甲状腺肿的 CT特征和诊断要点。1 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共 11例 ,男 3例 ,女 8例。年龄 5 1~ 72岁 ,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临床多以咳嗽、胸闷、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就诊 ,部分可触及颈部肿块。7例有明确甲状腺肿大病史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