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主要累及肠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可累及包括皮肤、关节、肝胆系统、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并产生多种肠外表现.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与肠黏膜免疫调节紊乱、持续的肠道感染、肠黏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相关.营养问题在IBD中的多方面作用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包括营养在疾病的发生、病程中并发营养缺陷、营养在疾病中的治疗等.本文主要对营养与IBD的关系作一初步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常伴有多种肠外表现,目前肠外表现对UC诊治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目的:了解UC的肠外表现,提高对UC的认识水平。方法:纳入2008年6月—2011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UC住院患者共20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肠外表现。结果:本组UC患者男女之比为1.14∶1,平均年龄(41.17±13.57)岁;平均病程(62.6±79.4)个月;直肠炎33例,左半结肠炎52例,广泛结肠炎123例;轻度UC 49例,中度UC 80例,重度UC 79例。肠外表现总发生率为28.8%(60/208),其中13例(6.3%)具有1种以上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主要包括口腔溃疡(13.0%)、关节病变(11.1%)、肝胆疾患(3.8%)、皮肤病变(1.4%)等。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结肠炎的肠外表现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21.2%、28.8%、3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UC、中度UC、重度UC之间肠外表现发生率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4%、33.8%、27.8%)(P0.05)。结论:UC常伴随肠外表现,对肠外表现的识别有助于提高UC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及血清脂联素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8例UC患者和10例健康体检者肠黏膜及血清脂联素水平,并分析其与U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肠黏膜脂联素表达及血清脂联素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脂联素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正相关.结论:脂联素可能参与UC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丹参(SM)对大鼠乙酸性溃疡性结肠炎(UC)粘膜保护作用.方法预防性静脉给予丹参注射液后评价大鼠乙酸性UC肠粘膜损伤指数,检测肠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并与生理盐水(NS)组对照.结果SM组和NS组肠粘膜损伤指数分别为5.75士1.04,14.70士3.15;肠组织中SOD含量分别为(80.8士2.4)U/g、(57.3士3.6)U/g;MDA含量分别为(19.7士1.2)nmol/g、(40.2士2.1)nmol/g.结论丹参对大鼠乙酸性UC肠粘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丹参清除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肠道神经系统(ENS)异常越来越受学者们关注。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U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3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UC患者40例,选取同时期单纯性结肠息肉患者10例和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肠黏膜标本和静脉血。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ELISA法检测NGF在UC患者和对照组肠黏膜和血清中的表达。结果:NGF在UC组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与中度、重度UC患者肠黏膜组织N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与重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肠黏膜组织中NGF表达与UC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505,P0.05)。NGF在UC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与病变部位无关。NGF在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29,P0.05)。结论:NGF在UC肠黏膜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UC发病机制有关,NGF可能是连接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桥梁,且与UC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GF在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可有助于疾病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IL)-25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1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6例克罗恩病(CD)患者及13例对照者的内镜肠黏膜活检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IL-25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技术分析IL-25在肠黏膜中的原位表达;同期收集20例UC、24例CD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IL-25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及CD患者肠黏膜组织内IL-25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IL-25阳性细胞在正常肠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表达,同时黏膜内的肠上皮细胞也存在IL-25低表达,UC及CD患者肠黏膜IL-25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显示UC及CD患者血清中IL-25表达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IL-25在IBD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表达显著降低,提示IL-25表达缺陷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25有可能成为IB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目前呈上升趋势.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屏障功能障碍可能是UC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中抗菌肽作为天然免疫中的主要分子,对宿主肠黏膜初级屏障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UC患者结肠黏膜抗菌肽LL-37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抗菌肽在U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瘀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属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因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医在<内经>中即有类似UC的记载,称之为"肠辟".经后世医家的不断总结,多从"泻泄""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论治.发病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热毒内蕴等有关.但血瘀在UC发病中的地位也日益受到关注.在UC发病过程中,一旦某一凝血环节激活,即可以级联的逐渐扩大的方式参与肠黏膜炎症及其并发症的形成,从而构成UC的发病机制之一.现将UC有关血瘀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目前有证据表明,UC由肠道菌群和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稳态失调,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UC的保护作用,肠肝螺杆菌(enterohepatic Helicobacter species,EHS)有可能是UC的主要病因或伴随因素。因此,了解螺杆菌感染在UC中的关键作用,可以为治疗UC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UC活动性的评估结果可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因此寻找有足够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易于监测UC病情程度的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些年来随着UC发病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发现白介素(interleukin,IL)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缓解期肠易激样综合征(IBLS)患者肠黏膜组织中miR-196b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综合征[IBS(+)UC]中的意义。[方法]选取IBS(+)UC患者16例,并同时配对UC缓解期无肠易激样综合征[IBS(-)UC]患者及肠易激样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各16例,采用qRT-PCR方法检测直肠黏膜组织中miR-196b的表达水平。[结果]IBS(+)UC患者直肠黏膜组织中miR-196b正常表达,水平为0.58±0.09,IBS(-)UC组直肠黏膜组织中miR-196b低表达,水平为0.41±0.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D组miR-196b高表达,水平为0.64±0.11,与IBS(+)U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BS(-)U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黏膜组织中miR-196b水平在IBS(+)UC表达上调,可以作为区分IBS(-)UC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调查国内发生溃疡性结肠炎(UC)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全国15家医院就诊的745例UC患者.制定统一问卷,选择与患者性别、年龄相近的无消化系统疾病的邻居、朋友、同事745名作为对照.调查两组饮食习惯、受教育情况、职业、家庭卫生情况、吸烟、母乳喂养、炎症性肠病(IBD)家族史、感染性肠病史、阑尾切除术、麻疹、非甾体类抗炎药等23个危险因素.统计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BD家族史可增加发生UC的危险性(OR=7.695,95% CI:2.88~20.55,P<0.01);感染性肠病也可增加UC的危险性(OR=2.61,95% CI:1.72~3.95,P<0.001);而吸烟降低UC发生的危险性(OR=0.79,95% CI:0.68~0.91,P=0.001),此外饮茶和母乳喂养也可降低UC发生的危险性(OR=0.79,95% CJ:0.68~0.92,P=0.002,OR=0.95,95% CI:0.76~0.96,P=0.007).结论 IBD家族史、感染性肠病为UC危险因素,吸烟,饮茶及母乳喂养为UC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TG)通过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及炎症的调节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UC组、TG组、AG490组,UC组、TG组、AG490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的方式建立UC模型,TG组给予TG灌胃干预,AG490组给予JAK2/STAT3抑制剂AG490干预。检测肠黏膜细胞凋亡率、凋亡基因及JAK2/STAT3表达、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UC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率、Caspase-9、Caspase-3、p-JAK2、p-STAT3的表达水平及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cl-2、Bcl-xL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 TG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率、Caspase-9、Caspase-3、p-JAK2、p-STAT3的表达水平及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明显低于UC组,Bcl-2、Bcl-x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C组(P 0. 05)。AG490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率、Caspase-9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明显低于UC组,Bcl-2、Bcl-x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C组(P 0. 05)。结论 TG能够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UC大鼠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及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粪便菌群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30名UC活动期、30名UC缓解期患者及22名正常对照,收集其粪便标本.根据细菌的16S rD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球菌属和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待测粪便标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16S rDNA拷贝数,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 UC活动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粪便中双歧杆菌(8.45±0.92 vs 9.10±0.78)、乳酸杆菌(8.11±0.94 vs 8.69±0.55)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9.88±1.34 vs 9.71±0.92)和肠球菌(7.74±0.63 vs 7.61±0.49)无明显变化(P>0.05);而UC缓解期患者粪便中4种细菌数量(双歧杆菌9.15±0.81,乳酸杆菌8.51±0.80,大肠杆菌9.54±1.64,肠球菌7.90±0.46)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UC活动期患者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UC缓解期患者粪便菌群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具有UC遗传易感性个体发病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伴有多种肠外表现(EIM),EIM对UC的诊治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UC患者EIM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为UC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讨UC相关EIM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60例UC患者,其中120例伴有EIM,发生率为46. 2%,主要包括关节病变、皮肤病变、眼部病变、肝胆疾病等。单因素分析发现,维吾尔族(χ~2=4. 069,P=0. 044)、老年(χ~2=4. 250,P=0. 039)、BMI≥24 kg/m~2(χ~2=13. 913,P=0. 000)、肠手术史(χ~2=6. 089,P=0. 014)和疾病活动性(χ~2=27. 556,P=0. 000)均与EIM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维吾尔族(OR=1. 802,P=0. 042)、BMI≥24 kg/m~2(OR=3. 163,P=0. 000)、肠手术史(OR=4. 089,P=0. 042)和疾病活动性(OR=6. 347,P=0. 000)为EIM的危险因素。结论:维吾尔族、BMI≥24 kg/m~2、肠手术史和疾病活动性是UC患者发生EIM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在疾病活动期可以出现高达40%的肠外表现,其中合并风湿病表现的患者约有30%,是IBD最常见的肠外表现[1].郑连鹏等[2]对我国大陆地区炎性肠病肠外表现分析显示,UC和克罗恩病骨关节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5.12%和7.49%.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新疆自治区,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治疗效果亦不令人满意。目的:测定UC患者和对照者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神经降压素(NT)的含量,探讨NT含量与UC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1例UC患者(其中17例为少数民族)和38例对照者治疗前后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NT的含量。结果:UC患者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的NT含量较对照者显著降低(P<0.01);UC患者治疗后的血浆NT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少数民族UC患者的血浆NT含量与汉族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NT含量降低可能与UC的发病有关。NT含量降低不是少数民族UC高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分化抗原-14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CD14的表达及与该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25例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15例;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结肠组织(肠镜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正常).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均依据于常规影像学、内镜学及组织学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CD14表达量.结果: 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表达CD14.UC患者CD14阳性细胞百分数高于CD患者,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t=4.404, P<0.01),CD患者较正常对照亦见显著性差异(t=3.324,P<0.01).CD14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diseaseactivity index, DAI)相关, UC组轻、中、重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56.709, P<0.01);CD组轻、中、重度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F=12.880, P<0.01).结论: CD14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 其表达强度反映了该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MIC)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4例UC患者和17例正常人肠黏膜组织中MICA和MICB及其受体NKG2D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肠黏膜组织中MICA分子的表达定位.结果 UC组MICA、MICB及NKG2DmRNA水平的表达量(分别为3.5408±2.6658、8.9879±3.2893和2.4395±0.814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477±0.7201、4.6293±1.2616和1.1624±0.3954,P值分别=0.0053、0.0039和0.0078).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MICA分子在肠上皮细胞胞膜中表达.结论 UC患者肠黏膜组织中MICA、MICB及其受体NKG2D的mRNA表达水平均增高,提示MIC基.因在UC局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