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目的]探析《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治疗杂病的学术观点及用药特色。[方法]从气血论治、痰证论治、郁证论治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论述,并结合《丹溪心法》原文对朱丹溪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治疗杂病的学术观点及用药特色进行探究。[结果]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能确切地反映杂病的病理变化,因而在杂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丹溪心法》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学术观点。[结论]《丹溪心法》一书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治疗杂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日本汉方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综合对比、典型案例剖析等研究方法 ,概括了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代表性医家曲直濑道三的个人生平,分析了《启迪集》《出证配剂》《云阵夜话》《针灸集要》等其临床代表著作,将曲直濑道三临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框架,擅长灵活运用经验药方,一贯运用"察证辨治"等学术特点,总结为临机应变、倡导察证辨治,医出正宗、强调经典理论,崇尚朱丹溪、重视气血痰,以及简素方便重视实用性四方面,并分析了曲直濑道三治疗伤寒四日少阳病、肺阴虚咳嗽和肝血虚肝气郁不妊的三个病案,进一步阐释其诊疗思维特色,以期为现今中医学临床实践和传承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丹溪学说作了新的评价,点出丹溪治疗杂病之长在于善理气、血、痰、郁,并论述气血痰郁对日本汉医的影响,言之有物,可作为探索丹溪学说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伟  许宝才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9):142-145+149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滋阴派创始人。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论、湿热观和治病护养脾胃等学说观点。文章认为"丹溪学说"是朱丹溪以宋元理学为指导、潜研经典、汲取金元各家之长、力纠局方弊端,加上时、域影响、经师徒授受而形成。通过对"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的研究,进一步探析中医流派的形成缘由,以期对现代名中医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概括为三点,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以及气血痰郁四伤学说[1]。朱丹溪认为,“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相火妄动则“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在相火论的基础上,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斯军民[2]根据《格致余论》总结维护相火的方法主要有保养胃气、平衡气血、收心养心。“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朱氏认为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可以涵养肝肾之阴,因此当健脾和胃。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理论。[方法]研究有关文献,列举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论述,分析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的阐述与发挥。[结果]朱丹溪以《内经》中"五郁"学说为源头,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六郁"学说,分别从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对郁证进行了论述,并创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郁证的名方,开创了专篇论述郁证的先河。丹溪弟子戴思恭对郁证的脉、因、证、治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完善了"郁在中焦说";王履则对《内经》中的"五郁"学说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新的"五郁论",见解独特;私淑丹溪的王纶,在继承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血痰郁关系论",其对郁证的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结论]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学说,对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郁证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于郁证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丹溪痰病见著谢谋华,谢轶孙(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454310)主题词朱震亨,医学家,痰证/中医病机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治内科杂证尤重“气血痰郁”.论病制方。新裁别出。其中对痰的成因治法,及其在诊治某些疑难病证中的意义论述贴切,对祖国医学痰病学说的发...  相似文献   

8.
(上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 0 0 3年第 3期第 2 4页 )3.2 以朱丹溪为标志的医学文化中心南移的完成3.2 .1 朱丹溪医学思想的形成 朱震亨 (公元12 81~1358年 ) ,字彦修 ,元·浙江义乌县人。朱震亨早年并非学医 ,而是师从许文懿学习理学 ,《丹溪翁传》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翁自幼好学 ,日记千言。稍长 ,从乡先生治经 ,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 ,讲道八华山 ,复往拜焉……遂为专门。”可以说 ,朱丹溪在理学上已取得比较大的成就 ,传记中亦详细地记载了他学医的原因及经过 :“一日 ,文懿谓曰 :‘吾卧病久 ,非精于医者 ,不能以…  相似文献   

9.
明代丹溪学派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他创立滋阴说,以养阴派彪炳于世;临床上长于杂病,以“四伤学说”作为辨证理论,丹溪医学思想独树一帜,对明代的学术与临床影响最为卓著,崇尚丹溪之学并投其门下者众多,考其源流,嫡传的丹溪学派如戴思恭,王履,刘纯等,不仅完整地继承了丹溪医学思想,又成为其学术经验的传人,私淑的丹溪学派在明代为鼎盛期,众多私淑者与丹溪学术经验互相发明,且有补阐,其他兼取丹溪学术的医家多能运用丹溪之学,与其医学理论融汇贯通,明代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本僧医月湖于1452年编撰完成《类证辨异全九集》一书,对中国李东垣与朱丹溪的医学传播到日本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类证辨异全九集》中引用中国医书的情况,发现朱丹溪的名号在书中出现频数最多。根据文献溯源考证,分析此书引用丹溪医学内容的具体出处,阐明该书与丹溪医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辨析月湖曾学医于虞抟的传闻。研究《类证辨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临床的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AHI指数、BMI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0年~2013年230例在呼吸科,心血管内科住院的经睡眠监测明确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中医证候要素、AHI指数,BMI指数等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顺序为痰湿>气虚>血瘀>热蕴>阴虚>肝火>气滞;中医证候要素与AHI指数相关程度排序为血瘀>气虚>痰湿>阴虚>热蕴>肝火>气滞;中医证候要素中痰湿(P=0.003)、血瘀(P=0.02)、热蕴(P=0.04)的发病率与BMI指数升高呈正相关.结论 提示OSAS中医证素以痰湿为主,其次为血瘀、气虚、热蕴、阴虚、气滞、肝火;各证候要素中血瘀、气虚、痰湿与AHI升高程度相关性最强,说明重度OSAS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痰湿;与BMI指数呈现正相关的中医证候要素为痰湿、血瘀、热蕴,推测肥胖病人中实证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朱丹溪对耳鸣、耳聋的辨治特色,以期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有益思路。[方法]分析朱丹溪系列书籍中有关耳鸣、耳聋的相关条文,总结其从虚实两端、内外合邪、气血痰郁及内治外治等方面的辨治方法。[结果]朱丹溪强调"耳鸣、耳聋属火",认为本病证型包括虚火、实火虚实两端。以"气血痰郁"为纲辨治,认为少阳、厥阴气郁化火挟痰为本病实证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少阴元气、精血亏损、相火妄动为本病虚证最多见的致病因素;正虚邪壅为本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四时邪气乘虚而入或致七情郁结生痰化火,从而诱发或加重耳鸣耳聋。临证"脉症相参,详察病机",实证善用清、开、消、通、汗、补诸法助"行气活血解郁,清热祛痰通窍",虚证善于补中兼缓、兼升、兼降,"阴血亏虚,相火妄动,四物为本;元气亏虚,相火妄动,温存以养",并用"内治为主,兼容外治"等辨治方法。[结论]朱丹溪认为耳鸣、耳聋多为郁火挟痰之实证或气血不足、相火妄动之虚证,实证以行气活血解郁、清热祛痰通窍立法,虚证通过补血养阴或温补助阳之法以降虚火,其辨治思想具备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脑瘫全称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刘绪银主任医师认为脑瘫属中医"脑痿"范畴.由三焦、膜原、腠理、膜络、玄府所构成的膜府系统涩滞则藏腑气化失常,生化不足,血涩为瘀,津停为痰,痰瘀壅塞黏附膜府膜络则膜络涩滞,精气津血输布渗灌障碍,导致上气不足、髓海不充,是脑瘫的重要基础病机.临证分阴虚髓热、气滞痰阻、痰热扰动、脑气郁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寻求辨证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客观化指标。方法选取进行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中风患者86例,对比分析脑血管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脑血管狭窄组的风痰瘀阻型和气滞血瘀型比例均高于脑血管正常组(P〈0.05),而脑血管正常组的风痰火亢型比例高于脑血管狭窄组(P〈0.05),其他各组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风痰瘀阻型、气滞血瘀型比例均高于无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其他各组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的造影结果不同证型特点不同,风痰瘀阻型、气滞血瘀证随着脑血管病变范围的增大、狭窄程度的增加,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5.
朱丹溪对痹证认识颇深,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其具体内容体现于《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丹溪手镜》、《脉因证治》、《丹溪治法心要》等医籍中。对其辨治特色略作分析,认为书中着重强调辨治应注重养护阴血、外内合邪致病观、重视治痰,并对朱丹溪治疗痹证用药特色进行了概括,从以上几点探讨丹溪痹证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6.
张承坤  崔为 《中医学报》2022,37(1):78-81
"阴火"最初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如海火、地热等。宋代开始,理学思想兴盛,大量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被征引来解释人体。金代名医李杲将"阴火"的概念植入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阴火理论,完成一次中医学术创新。李杲所论之"阴火",是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引起的下焦病理之火,但明清医家将之与朱丹溪的"相火"理论混淆,形成内容相互冲突的阴虚之火说和命门之火说两种理论,并且各自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中医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为了消弭观点冲突,并基于临床实际情况,先后将"阴火"的概念进行范围扩大,最终形成"阴火"是指一切内伤引起的虚性火邪的观点,完成中医学术史上的又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7.
消渴为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日趋上升。中医药独特的诊疗思路和用药方法在消渴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社会环境影响,情志因素作祟,郁证往往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朱丹溪将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文章从六郁出发,探析六郁在消渴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历代医家及当代诸多医者的经验,从六郁出发,以解郁之法治疗消渴确为行之有效。以期对提高中医药消渴临床治疗疗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相应于中医学之“鼾症”。现代中医学认为,“痰瘀”为滞,“虚”亦可成滞,“痰瘀虚”是导致“滞”而不通及气机不利的关键病机,贯彻OSA病程始末。临床以“化痰祛瘀,补虚扶正”理论为基,结合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进行OSA的防治,可为OSA不同发病阶段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启迪。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孙桂芝教授收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组织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和常用处方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和挖掘研究其诊治肝癌的临床思维模式、诊疗规律和用药经验。方法收集60例中晚期原发性周围型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患者组织病理学类型及中医临床证型资料,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血瘀滞、痰湿蕴肺、阴虚痰热、气阴两虚4种证型,探讨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和常用处方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种证型中,以气血瘀滞最为多见(31.67%)。不同中医证型的病理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鳞癌占气血瘀滞型的63.64%(14/22),大细胞肺癌占阴虚痰热型的40.00%(8/20),未分化小细胞肺癌占痰湿蕴肺型的44.44%(8/18),腺癌多表现为阴虚为本,兼有气虚或痰热,占阴虚证型总计的19.05%(8/42)。针对不同的病理分型,常用方剂也不同。结论原发性周围型肺癌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和常用处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