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病灶手术中保留胸前神经(ATN)和肋间臂神经(ICBN)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组术中保留ATN和ICBN,对照组术中不保留ATN和ICBN.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乳房美观度、并发症发生率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胸前神经(ATN)和肋间臂神经(ICBN)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在125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中,行改良根治术时完整保留ATN和ICBN65例,切除6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肌萎缩情况和上臂内侧及腋窝部皮肤感觉功能.结果:保留ATN和ICBN组65例,重度胸肌萎缩2例.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保留胸前神经(ATN)及肋间臂神经(ICBN)的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方式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切断ATN及ICBN的乳腺癌根治手术,观察组实施保留ATN及ICBN的乳腺癌根治手术。评估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生命质量。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耗时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上臂感觉异常占5.00%、上臂运动异常占7.50%、胸肌萎缩占2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40.00%及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情况的发生。结论: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方式疗效可靠,能显著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和胸前神经(ATN)在早期乳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确诊为早期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完整保留ICBN和ATN的65例(保留组), 切断ICBN和ATN 55例(切断组)。术后对2组患侧胸肌萎缩情况和上臂内侧感觉进行比较, 并观察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保留组患侧上臂内侧感觉异常和胸大肌萎缩程度均明显低于切断组(P<0.01)。随访6~36个月, 2组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ICBN和ATN可有效减少患侧胸肌萎缩, 减少上肢并发症且不增加患者复发转移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保留胸前神经与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手术效果。方法以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17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乳腺切除术,其中对照组患者不保留胸前神经与肋间臂神经,而观察组患者保留胸前神经与肋间臂神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肿瘤复发以及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在乳腺切除术中保留胸前神经与肋间臂神经能够有效降低上臂麻木感、胸肌萎缩等不良反应,降低患者术后复发及肿瘤转移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唐文  谢明均 《四川医学》2007,28(9):1020-1021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ALND)中保留相关功能神经—胸前神经(AN)和肋间臂神经(ICBN)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Ⅱ期、Ⅲa期乳腺癌拟行ALND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分别行保留和不保留AN与ICBN的ALND术,术后观察测试胸大肌萎缩和上臂内后侧感觉功能,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结果术后胸肌明显萎缩:A组0例,B组39例(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腋窝及上臂内后侧感觉障碍:A组3例(6.1%),B组43例(9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AN和ICBN的ALND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胸肌萎缩和患肢腋窝及上臂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53例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问臂神经(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乳腺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保留保留ICBN 53例,切除ICBN 67例,术后对两组患者患侧上肢内侧和腋窝区的皮肤感觉功能及肩关节运动功能进行检查及评价.结果:保留ICBN组术后感觉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肩关节运动障碍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保留ICBN可改善病人术侧上肢感觉功:能及肩关节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对患者生存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5月-2018年7月诊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为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为不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率和转移部位腋窝、骨、肺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腋窝疼痛、上臂水肿、胸肌萎缩、上臂运动障碍、感染发生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控制肿瘤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临床应用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 ,ICBN)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总结分析我科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施行乳腺癌保乳术9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保留肋间臂神经35例(保留组),未保留肋间臂神经 ICBN 57例(未保留组).术后随访1-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患侧腋窝和上臂内侧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的发生情况和淋巴结切除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00%.保留肋间臂神经组淋巴结切除数目为17.8±2.8枚,未保留肋间臂神经组淋巴结切除数目是17.5±2.5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感觉异常发生率,保留ICBN组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保留ICBN组(P <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乳腺癌保乳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降低了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窝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的发生,而且不会增加胸壁及腋窝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留胸前神经(ATN)和肋间臂神经(ICBN)的乳腺癌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进行改良的乳腺癌手术(ATN、ICBN)和传统的乳腺癌手术(未保留ATN、ICBN),观察分析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组胸前神经全部保留,术后未出现胸肌萎缩,皮肤感觉疼痛或障碍,其中35例(87.5%)保留肋间臂神经,治疗组患者出现7例复发或转移;对照组复发、骨转移或侧腋窝转移等共8例(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较明显的腋窝疼痛、皮肤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手术能够显著减少患者胸肌萎缩,皮肤感觉疼痛或障碍,降低了不良反应,并且不增加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在41侧标本上,对面神经主干、颞面干、颈面干及在腮腺前缘处的分支的各径线进行了观测,为面神经移植提供参数,对主要面肌的神经支数及入肌点进行观察。另在22只狗上进行单侧带血管耳大神经移植至同侧面神经的实验。术前及术后定期作肌电观察带血管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情况。结果表明:带血管神经移植后3个月,肌电图基本恢复正常,神经移植成功。可望将此方法用于对面瘫的显微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2.
调查52具成年尸体(男38,女14)的肩胛下神经和胸背神经。结果发现:上肩胛下神经多数为2支(53.85+4.89%),常起自后束(86.98±2.43%)。胸背神经均为1支,大多数起自后束(74.29±4.27%),有时与下肩胛下神经共干(22.86±4.1%)。下肩胛下神经多数为1支(98.1±1.33%),半数以上起自腋神经(54.29±4.86%),所以应视为腋神经的分支。大圆肌支为下肩胛下神经的终支,但偶而可单独起自腋神经(1.87±1.3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移植后在局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切除5mm面神经颊支,用等长的耳大神经移植.B组:神经移植同A组,并于术中、术后第1、2、3、4天分别在局部注入2 000U的神经生长因子(大连司威特制药有限公司制).术后饲养12周,对移植体进行神经电生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证明,再生神经纤维都可以通过移植神经的吻合端,A组神经传导速度为20.42±2.12m/s,B组神经传导速度为23.71±2.24m/s,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神经移植后注入神经生长因子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支转位修复腋神经与肌皮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5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的起点、入肌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肌皮神经分支及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体视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主干无损伤分离长度为44.6±1.7 mm,有2~4个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与腋神经前支、肌皮神经分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起点与肱二头肌支起点在同一平面.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皮神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传统异感法与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对运动与感觉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不同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对于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肌皮神经组织效果均较好,两组患者在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效果上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对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麻醉后0.5 h、1 h、2 h、24 h疼痛评分差异不明显,6 h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运动功能的恢复比较,观察组麻醉后1 h、2 h期间肌力超过2级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法局麻效果更为肯定,可降低局麻药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根性坐骨神经痛专业救治中展开神经刺激器定位坐骨神经阻滞疗法的效果.方法 方便筛选60例因根性坐骨神经痛于2015年3月—2016年11月间入住该院的患者,随机分组:30例A组行常规疗法,30例B组加以对神经刺激器充分利用,并加行坐骨神经阻滞疗法,给予疗效比较.结果 30例A组优良率66.67%,30例B组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S(4.92±0.82)分,B组(3.11±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A组直腿抬高实验阴性患者数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接受专业治疗时,展开坐骨神经阻滞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脑瘫患者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进行全程监测.结果 经3~18个月随访,本组11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SPR的痉挛性脑瘫患者,双下肢肌痉挛的解除率100%,功能改善率80%,膝、踝反射正常率80%,髌、踝阵挛消失率90%,剪刀步均消失,肌力均在3级以上.结论 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SPR,患者双下肢肌痉挛的解除率、功能改善率、反射正常率、肌力等均明显优于其他学者报道的肉眼下进行SPR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颗粒对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麻醉后行坐骨神经夹伤术。术后第2天开始灌药,并随机分为5组:阳性对照弥可保组;实验组神经生长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灌药后3周,通过对术后动物的整体观察,压伤段神经电生理学检测和腓肠肌组织学形态测量,评价修复效果。结果:灌药后3周,大鼠坐骨神经干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和神经传导速度(MCV),NGG高剂量组与弥可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腓肠肌肌湿重比,NGG高、中剂量组与弥可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显著优于生理盐水组;胶原纤维面积NGG高剂量组与弥可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神经生长颗粒有明显的促神经再生和促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神经导管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飞  武忠炎 《医学综述》2014,(11):1997-1999
组织工程对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其核心是建立由生物材料和种子细胞构成的三维神经导管。因对于周围神经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或多或少存在其弊端性,从而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神经导管具有防止周围组织的长入及减少神经瘤的发生等优点。而施万细胞、神经干细胞等是研究较多的种子细胞。该文对各种常用的神经导管材料及种子细胞进行综述。最后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对三维神经导管的研究进行评价及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