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魂"话"魄"     
“魂”与“魄”虽皆可用以表示精神、神志等,但就本义而言,有“阴”与“阳”之分。中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许多名词术语及理念,既发端于先民对“魂”、“魄”不同初始义的认识,又促进了其词义的外延。  相似文献   

2.
释"营"与"荣"     
对中医的“营”、“荣”二字,从词义引申与语言文化角度进行阐释.说明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探讨所涉及的医理。  相似文献   

3.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人体身体健康,气化功能正常,气运行通畅,血与津液流通也通畅,精气充足,生理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叫有"神".如果五脏不调和,精气生成不足,循行不调和,必生凝滞,"石"乃产生.五脏六腑以通为用,五脏六腑条达,气血流通.人即有神,石乃自出.  相似文献   

4.
“整体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辨证施护的指导思想;“整体护理”是在整体观的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施。但无论是整体观还是整体护理,其实质都是对人的健康实施全面的护理,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及人文关怀。整体观与整体护理的理论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张永顺 《光明中医》2004,19(2):38-39
“中风”又名“卒中” ,相当于急性脑血管病 ,病情急骤凶险 ,病后痊愈者很少 ,常遗留下严重的语言、智能、运动等功能障碍 ,其临床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特别高 ,古人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理论 ,对中风病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 摄生保健 ,防患于未然1 1 调情志 ,和喜怒 :五志过极 ,精神创伤 ,暴怒、惊恐、大喜等 ,可使气机逆乱 ,气、火、痰、瘀裹挟上迫而发卒中。调和情志 ,泰然处世 ,则无中风之虞。1 2 节饮食 ,戒烟酒 :过食肥甘厚味 ,嗜烟酗酒 ,均可生痰化热 ,损伤脏腑 ,阻滞脉络 ,气血运行受阻而为中风。若能改变这…  相似文献   

6.
赵广兰 《养生月刊》2007,28(3):217-219
历代皇帝都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中做着长生不老之梦,神仙方士们始终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而世人却在五彩缤纷的人生长河中,找到一个不老人生的“密码”,那就是“三心二意”。所谓的“三心”是:信心、善心、童心,“二意”即“无意”、“有意”。  相似文献   

7.
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相关文献的角度,探讨“肾主骨”与“肾主外”的关系,得出重要结论;“肾主外”虽有多种意义,但“肾主骨”是最符合原意的。  相似文献   

8.
浅谈"传"经、"经尽"、"再经"、"过经"揭示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伤寒论》中反映外感病发展的病机、病势且具有辨证意义的原文入手,探讨“传”经、“经尽”、“再经”、“过经”的内涵及辨证意义。结论:(1)“传”经,提示邪气波及或递转他经。前者指部分邪气内传他经;后者指邪气离表而尽转他经。(2)“经尽”,寓示病势转归的两种形式。一是指邪离本经而转入下一经的趋势,即“再经”;二是指邪气尽离本经而转愈的趋势,即“经不传”。(3)“过经”有两种情形:一为由表入里而病进;二为由阴转阳而病退。前者泛指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的病性转变;后者指病由太阴转入阳明而转愈。  相似文献   

9.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于言。”上面是孟子的喟叹,不论是观象、观变、观物、观生或观心.中国人的思维绕不开拥有超拔的儒家精神,今中见古,吉中示令。  相似文献   

10.
药物与药物合用之后可能发生的关系,称为"药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而配伍则具有主观性。要使配伍的主观愿望得以实现,必须使药物符合"好的药际关系"。经方、时方产生的根源正在于是否符合"特别好的药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可由含糊的经方、时方的概念,推出"精确处方"与"模糊处方"的新概念。由此,方剂大致可区分为两大类,这样的区分,使方剂学教学和方剂学研究今后可以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临床运用方剂也可以按不同的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从"虚"从"湿"论治带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王炯辉 《新疆中医药》2007,25(5):104-104
带下病是妇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古有"十女九带"之说,并列为妇科四大证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白带多常见于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多种疾病。带下病如经久不治,不仅影响月经和受孕,同时还影响妇女身体健康,甚至酿成重疾。带下病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湿毒等,但不外乎"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司而致带下,为内湿: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或久坐湿地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释“苦杏仁”与“杏仁”的源流,发现现代有关中药著作及《药典》中“苦杏仁”既未遵照古代主要本草命名传统,也未参考临床用药习惯,其命名欠妥,建议应以“杏仁”作为正名。  相似文献   

13.
周德兴 《养生月刊》2007,28(7):608-609
人到老年,身体生理机能渐趋衰退,脏腑功能逐渐虚弱。《灵枢·天年》中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相似文献   

14.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或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相似文献   

15.
"戴阳"辨析     
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专业术语的规范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目前中医界对戴阳的认识,尚无确切的定义。如《中华医学大辞典》认为戴阳是“阳气上越而面赤也。《中医大辞典》则认为戴阳有两个含义:“戴阳,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参之阴盛格阳条。亦可由阳气怫郁在表所致”。七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把戴阳等同于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并把戴阳当作一个具体的证候:“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相似文献   

16.
从“察同”、“察异”的东西方科学认识事物的不同取向入手,对“肝肾同源”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肝肾同源”理论追求对事物的共性认识,对指导“肝肾同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察异”的不足也带来忽视肝、肾个性的弊端,尤其是“肝”之个性的忽视。  相似文献   

17.
邓旭红 《养生月刊》2007,28(5):440-441
乐翁今年81,身心健康好精力,要问有何康乐经,运动乐观有规律。“动、乐、常”是我养生的康乐经,我天天念着它,颐养天年。动——就是运动、劳动、活动,动中度晚年。坚持体育运动,适  相似文献   

18.
论中风"血瘀髓海"与"活血化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平东 《江西中医药》2007,38(10):21-22
中风是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从广义上认识该病,遂类比名中风.又因发病突然而称"卒中".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说的“证”是针对一系列有关的证征——即所谓证候或症候群来说的。“证”的产生是反映病情的客观表现,通过证候的观察,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了立法处方的依据,因此“证”的掌握在临床上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