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基因表达的IFN-γ可提高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这在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中已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鲜见报道.为了探讨转基因表达的IFN-γ和外源重组IFN-γ对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作用,我们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含huIFN-γ全长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uIFN-γ转染到小鼠结肠癌等细胞内,通过表达出的huIFN-γ发挥治疗作用并与外源重组的huIFN-γ作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靶向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γ干扰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免疫的作用。本研究探讨利用γ-干扰素(IFN-γ)基因治疗对大肠癌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利用BALB/C小鼠成瘤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株制备小鼠结肠癌腹腔转移瘤模型,用携带鼠IFN-γ基因的重组缺陷型腺病毒AdIFN-γ进行治疗,同时利用携带LacZ(β—galactosidase)基因的腺病毒AdLacZ和PBS(phosphate—buffered saline)作空白对照,检测经基因治疗后小鼠体内IFN-γ基因的表达情况、脾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变化、肝转移的发生及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果:经IFN-γ基因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FN-γ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脾脏的CTL活性明显增强(P〈0.05),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肝转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结论:利用IFN-γ基因治疗大肠癌具有明显的疗效,并对其肝转移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γ干扰素用于基因治疗的有效途径,应用RTPCR从小鼠脾脏获得小鼠γ干扰素(mIFNγ)全长cDNA,经序列测定后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LXSN中,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小鼠肝癌细胞,用PCR、RTPCR对该基因的整合和表达进行了鉴定,并对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的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已经有效地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上并实现了表达,这为进一步开展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干扰素IFN-γ对肺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 材料与方法: 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NS)组、肺纤维化模型(博来霉素,BLM)组、地塞米松(DXM)治疗组、IFN-γ治疗组及DXM联合IFN-γ治疗组。后4组按3 mg/kg,气管内注入BLM建立肺纤维化模型,NS组采取相同手术方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手术后1 d起,DXM组和联合组按 20 mg/kg皮下注射DXM,其余各组以相同方式给予生理盐水。从术后15 d起,IFN-γ组和联合组按0.01 μg/g皮下注射IFN-γ,其余各组以相同方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动物于术后22 d处死,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取各组实验鼠肺组织匀浆液分别采用酸解法测定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化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表达,荧光法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 比值、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 活性。 结果: DXM联合IFN-γ治疗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评分与Hyp含量均低于BLM组及单独治疗组(P<0.05)。IFN-γ组小鼠肺组织的TNF-α表达最强,联合组的TNF-α表达介于DXM组和BLM组之间。联合组与BLM组及单独治疗组比较,GSH/GSSG升高,MDA含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T-SOD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XM与IFN-γ联合应用治疗小鼠肺纤维化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含有TIP30与人IFN-γ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质粒的减毒伤寒沙门氏菌,观察以减毒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联合TTP30与IFN-γ的基因治疗对腺样囊性癌的疗效.方法:PCR扩增TIP30和人IFN-γ基因,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CI-TIP30、pCI-IFN和TIP30、IFN-γ基因共表达质粒pCI-TIP30/IFN.分别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体外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株,用免疫印迹和ELISA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将重组菌口服给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观察其疗效.结果:免疫印迹试验表明质粒pCI-TIP30和pCI-TIP30/IFN转化菌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能表达TIP30蛋白,ELISA检测则显示pCI-IFN和pCI-TIP30/IFN转化菌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能分泌性表达人IFN-y,减毒沙门氏菌本身和3种表达质粒转化的重组沙门氏菌对腺样囊性癌均有治疗作用,且TIP30与IFN-γ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分别携有真核表达质粒pCI-TIP30、pCI-IFN、pCI-TIP30/IFN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对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向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IFN-γ腺病毒(Ad-mIFN-γ)建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动物模型。方法:构建Ad-mIFN-γ及对照Ad-lacZ腺病毒载体,分别以MOI=100体外转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mIFN-γ分泌的影响。将40只雌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载体对照组、病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分别向各组小鼠腹腔注射PBS(200μL)、Ad-lacZ(2×107 PFU/只)、Ad-mIFN-γ(5×106PFU/只)、Ad-mIFN-γ(1.5×107 PFU/只)和Ad-mIFN-γ(2×107 PFU/只)。每日观测小鼠的体质量及生存情况;第3天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内单核细胞(CD11b+)、巨噬细胞(CD11b+/CD86+)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脾内CD11b+的单核细胞比例;第9天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第14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脾、肺和肾的病理和组织学变化。结果:Ad-mIFN-γ体外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第3天检...  相似文献   

7.
小鼠γ-干扰素基因修饰瘤苗的抗肿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用RT-PCR方法得到小鼠γ-干扰素(mIFN-γ)全长cDNA,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其导入小鼠肝癌细胞株,比较研究了该株细胞在mIFN-γ基因修饰前后致瘤性的变化,并制备了瘤苗,对其分泌干扰素的能力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经过mIFN-γ基因修饰后,肿瘤细胞的致瘤性明显降低且瘤苗对荷瘤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为进一步开展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脾脏保留法建立结肠癌小鼠肝转移模型,评价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7793株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效果,并初步探讨NDV抑瘤的免疫激活机制。方法:经脾注入1×107/ml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单细胞悬液0.1 ml,建立结肠癌CT26小鼠肝脏转移瘤模型;建模小鼠随机分3组(每组20只): PBS阴性对照组、NDV7793给药组和5-FU给药组,于建模当天起连续5 d经腹腔分别注射PBS(0.1 ml/d)、NDV7793(512 HU/kg)和5-FU(20 mg/kg)。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态,分析肝脏成瘤情况,计算抑瘤率和胸腺指数。ELISA法检测模型小鼠肝脏的IFN-γ水平。结果:成功构建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NDV7793给药组小鼠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生活状态好于PBS组和5-FU组。NDV7793组和5-FU组小鼠的肝转移瘤数量较PBS组均显著减少\[ (20.40±5.20) 、(205.50±19.21) vs (265.30±35.73)个,均 P <0.01\],NDV7793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5-FU组(75.4% vs 48.0%, P <0.05),NDV7793组小鼠的肝脏癌灶范围小,癌细胞以坏死或凋亡为主。NDV7793组和5-FU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PBS阴性对照组(30、22 vs 17 d, P <0.01)。NDV7793组小鼠肝脏IFN-γ的表达和胸腺指数均显著高于5-FU组和PBS组(均 P <0.05)。结论:NDV7793株对结肠癌小鼠的肝转移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并可能通过上调肝脏的IFN-γ以及提升胸腺指数来抑制结肠癌的肝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含有TIP30与人IFN-γ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质粒的减毒伤寒沙门氏菌,观察以减毒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联合TIP30与IFN-γ的基因治疗对腺样囊性癌的疗效。方法:PCR扩增TIP30和人IFN-γ基因,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CI-TIP30、pCI-IFN和TIP30、IFN-γ基因共表达质粒pCI-TIP30/IFN。分别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体外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株,用免疫印迹和ELISA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将重组菌口服给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观察其疗效。结果:免疫印迹试验表明质粒pCI-TIP30和pCI-TIP30/IFN转化菌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能表达TIP30蛋白,ELISA检测则显示pCI-IFN和pCI-TIP30/IFN转化菌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能分泌性表达人IFN-γ,减毒沙门氏菌本身和3种表达质粒转化的重组沙门氏菌对腺样囊性癌均有治疗作用,且TIP30与IFN-γ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分别携有真核表达质粒pCI-TIP30、pCI—IFN、pCI-TIP30/IFN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对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Qin XT  Lu Y  Tan YD  Chen XQ  Gen QR 《癌症》2008,27(1):46-51
背景与目的:本实验室已成功构建了质粒pTre-IFN-γ,并证实四环素基因调控系统(Tet-off system)能在体外调控人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基因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中的表达。本实验进一步研究Tet-off系统体外调控的可逆性,以及其对小鼠MSCs中人IFN-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pTet-off和pTre-IFN-γ质粒共转染小鼠MSCs。用ELISA法检测MSCs培养液中人IFN-γ蛋白的分泌量。把共转染后的MSCs回输给BALB/c裸小鼠,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BALB/c裸小鼠脾组织中的IFN-γmRNA含量。结果:用ELISA法可检测到共转染后的MSCs培养液中有IFN-γ蛋白分泌,分泌高峰在前72h内;共转染后84h加入含300ng/mL盐酸四环素的培养液培养12h,每1×107个细胞的分泌量为(67.11±22.14)pg,无四环素处理组为(319.96±29.04)pg,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去除四环素后,IFN-γ蛋白分泌显著增加(P=0.032)。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可检测到回输共转染MSCs的各组BALB/c裸小鼠脾组织中均有IFN-γmRNA转录,不用四环素处理组最高,达(1.5±0.7)×105copy·(100mg)-1,定期四环素处理组为(6.9±5.3)×102copy·(100mg)-1(P<0.001),接受1次四环素处理组表达量介于前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et-off系统在体外和体内都可以迅速、有效地调控人IFN-γ基因在小鼠MSCs中的表达,而且调控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是否能有效地治疗放射性颞颌关节功能障碍。方法对放疗引起张口困难而致门齿距〈3cm的43例鼻咽癌首程放疗后患者进行IFN-γ治疗的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配对t检验,自IFN-γ治疗开始日起计算6个月、1年、1.5年和2年门齿距并与IFN-γ治疗前门齿距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患者门齿距增宽至≥3cm者,1,2,3,6个月,1年和2年时分别为27.9%,41.9%,51.2%,62.8%,55.8%和44.2%。张口困难较疗前明显改善。但1年和2年时门齿距较6个月时有缩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IFN-γ治疗疗效与疗前门齿距情况,用药时间长短和或距放射治疗结束时间相关。讨论干扰素-γ具有一定的改善患者张口困难的作用,但随着治疗结束时间的延长,张口困难又有进展。因此,何时用药和用药时间长短以及如何巩固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G-CSF基因治疗及配合大剂量化疗对结肠癌小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具有明显的促进粒系造血祖细胞分化成熟、有效地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作用;体内单独应用还具有抑制肿瘤的生长、抗肿瘤转移的作用。为了探讨G-CSF基因治疗及其配合大剂量化疗后的体内抗肿瘤效果,我们以C-26结肠癌小鼠为模型,研究腹腔内移植成纤维细胞介导的G-CSF基因治疗,rhG-CSF直接注射治疗,以及分别配合化疗后对肿瘤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rhG-CSF直接注射疗法可明显抑制早期结肠癌小鼠肿瘤的生长(P<0.01),明显延长早期荷瘤小鼠的存活期;G-CSF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早期、中期结肠癌小鼠肿瘤生长(P<0.01),明显延长早期、中期结肠癌小鼠的存活期(P<0.01)。配合大剂量化疗后,rhG-CSF注射疗法及G-CSF基因疗法可更明显地抑制结肠癌小鼠肿瘤的生长,更明显延长结肠癌小鼠的存活期。结果表明,G-CSF基因疗法可有效地延长结肠癌小鼠的存活期,配合大剂量化疗能更有效地发挥抗肿瘤作用,提高结肠癌小鼠的存活期;同时表明,G-CSF基因治疗具有比应用rhG-CSF更显著的体内抑制肿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讨γ-干扰素用于基因治疗的有效途径,应用RT-PCR从小鼠脾脏获得小鼠γ-干扰素(mIFN-γ)全长cDNA,经序列测定后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LXSN中,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小鼠肝癌细胞,用PCR、RT-PCR对该基因的整合和表达进行了鉴定,并对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的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已经有效地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上并实现了表达,这为进一步开展细胞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配体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结肠癌的抑制作用。 方法: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接种于BALB/c小鼠右侧肋腰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肿瘤对照组、溶剂(DMSO)对照组、单纯给吡格列酮组、单纯放疗组和放疗+给吡格列酮组,分别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计算并比较抑瘤率,病理观察肿瘤在光镜下的变化。 结果:放疗后两周小鼠的肿瘤体积比较,吡格列酮组、放疗组、放疗+吡格列酮组与肿瘤对照组比较,对小鼠结肠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p<0.05),放疗组或放疗+吡格列酮组与吡格列酮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与放疗+吡格列酮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放疗组、放疗+吡格列酮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6.30%、68.60%和70.01%;肿瘤病理学变化明显。 结论:吡格列酮、放疗以及两者联合使用均能够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生长,PPARγ是肿瘤治疗较好的新靶点。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吡格列酮;放射治疗;小 鼠;结肠癌  相似文献   

16.
IFN-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IFN-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对94例乳腺癌患者及96例正常女性IFN-γ基因+874位点A/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分析,将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乳腺癌患者IFN-γ基因+874位点TT基因型频率为18.1%,显著高于正常人的8.3%,两者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95,P=0.047);乳腺癌病例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84,P=0.026)。进一步分析显示,乳腺癌病例组中不同年龄段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FN-γ基因+874位点TT基因型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为乳腺癌发生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IFN γ基因转染对宫颈癌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周期的影响 ,初步探讨IFN γ基因治疗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 :制备含人IFN γ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 IFN γ ,脂质体包浆后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 ,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因转染后HeLa细胞表面HLA DR抗原表达、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IFN γ基因转染后 ,HeLa细胞表面的HLA DR的表达量明显增强 (P <0 .0 1)。转染IFN γ基因促进了HeLa细胞的凋亡 (P <0 .0 5 ) ,细胞的S期比例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呈逐渐降低趋势 ,显示了基因转染后DNA的合成代谢受到抑制。结论 :IFN γ基因转染可有效增强宫颈癌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 ,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 ;并可能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 ,促进细胞的凋亡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类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mIFN-β基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利用人类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将目的基因mIFN-β经体外、体内两种途径导入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中,观察体外转mlFN-β基因的B16细胞的体内致瘤性和瘤苗作用,及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的mIFN-β对体内局部肿瘤治疗和抗肿瘤转移的作用。结果:1)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B16细胞能获得较高的转移效率和目的基因的有效表达;2)将mIFN-β基因导入B16细胞对B16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细胞表面MHC-I类抗原的表达;3)将转mIFN-β基因的B16细胞接种小鼠,其体内致瘤性明显降低.且对对侧野生型B16细胞的致瘤性有抑制作用;4)瘤体内注射和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给予AdCMV mIFN-β.对局部肿瘤和转移瘤有治疗作用。结论:利用人类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介导mIFN-β基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是可行的,并具有较好疗效,提示用腺病毒载体携带有效的目的基因来开发瘤苗和治疗肿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γ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FN-γ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效应使之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抗肿瘤药物。文章主要就其抗肿瘤机制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Yin XL  Duan H  Peng ZP  Sun SL  Li SL 《癌症》2006,25(9):1087-1091
背景与目的: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是具有抗瘤活性的细胞因子,本研究建立稳定表达小鼠IL-12(murineinterleukin-12,mIL-12)的小鼠Lewis肺癌(Lewislungcarcinoma,LLC)细胞系LLC/mIL-12,评估mIL-12重组质粒及LLC/mIL-12瘤苗治疗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疗效。方法:脂质体转染LLC获得LLC/mIL-12瘤苗。于C57BL/6小鼠皮下接种LLC细胞2×106个,成瘤后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n=10),第1、4、7天瘤内注射质粒或瘤苗,第14天处死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曲线、脾细胞中CTL细胞和NK细胞活性以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结果:LLC/mIL-12瘤苗组和pcDNA3.1( )-mIL-12质粒组肿瘤体积显著缩小,mIL-12能增强NK细胞和CTL细胞活性,两者均以LLC/mIL-12治疗组更显著,LLC/mIL-12和pcDNA3.1( )-mIL-12治疗组有大量CD4 、CD8 淋巴细胞浸润。结论:mIL-12基因能增强NK细胞和CTL活性,LLC/mIL-12及pcDNA3.1( )-mIL-12均能产生抗瘤免疫反应,且前者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