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基因表达的IFN-γ可提高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这在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中已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鲜见报道.为了探讨转基因表达的IFN-γ和外源重组IFN-γ对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作用,我们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含huIFN-γ全长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uIFN-γ转染到小鼠结肠癌等细胞内,通过表达出的huIFN-γ发挥治疗作用并与外源重组的huIFN-γ作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程建猛 《现代肿瘤医学》2020,(15):2574-2578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抑制剂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将20只重量16~20 g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10只,对照组在制备NSCLC荷瘤鼠模型后注射0.9%氯化钠溶液,实验组在制备NSCLC荷瘤鼠模型后注射PD-L1抑制剂尼伏单抗,均连续注射4周,测定其体积大小、肿瘤抑制率与血清IL-4、IFN-γ变化,并记录小鼠生存率、生存时间。结果:注射前、注射3 d两组小鼠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1周、2周、3周、4周实验组肿瘤体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注射2~3周时实验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基本达最大值;注射1周、2周、3周、4周实验组血清IL-4、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4周实验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平均生存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注射1周、2周、3周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抑制剂能抑制NSCLC小鼠生长,可能通过上调其血清IL-4、IFN-γ水平而延长小鼠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IFN-γ基因转导A549细胞对异种小鼠S180抑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转基因疫苗对异种小鼠S180肿瘤的抑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IFN-γ基因修饰的转化细胞株,经γ-60Co照射后制成转基因疫苗,测定其MHC-Ⅰ、Ⅱ分子的表达,以及60Co照射与冻融等因素对其影响.在添加肿瘤细胞裂解物和GM-CSF、IL-2及变换注射部位等,观察对异种荷瘤S180小鼠的抑瘤作用.[结果]经IFN-γ基因修饰后,其细胞表达MHC-Ⅰ、Ⅱ分子明显提高,该两分子的上调并不受照射及冻融等因素的影响.变换注射部位及用IL-2取代转基因疫苗作预防性注射后依然有抑瘤作用.[结论]经IFN-γ基因修饰的A549细胞疫苗其MHC-Ⅰ、Ⅱ分子的上调并不受照射、冻融等因素及变换注射部位的影响,仍可对异种动物肿瘤产生较强的免疫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转基因疫苗对异种小鼠S180肿瘤的抑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IFN-γ基因修饰的转化细胞株,经γ^-60Co照射后制成转基因疫苗,测定其MHC-Ⅰ、Ⅱ分子的表达,以及^60Co照射与冻融等因素对其影响。在添加肿瘤细胞裂解物和GM-CSF、IL-2及变换注射部位等,观察对异种荷瘤S180小鼠的抑瘤作用。[结果]经IFN-γ基因修饰后,其细胞表达MHC-Ⅰ、Ⅱ分子明显提高,该两分子的上调并不受照射及冻融等因素的影响。变换注射部位及用IL-2取代转基因疫苗作预防性注射后依然有抑瘤作用。[结论]经IFN-1基因修饰的A549细胞疫苗其MHC-Ⅰ、Ⅱ分子的上调并不受照射、冻融等因素及变换注射部位的影响,仍可对异种动物肿瘤产生较强的免疫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主要观察E838对小鼠移植性淋巴瘤的体内抑瘤效果及相关的生物学指标,探讨合用137Cs γ射线是否具有抑瘤增效作用。方法 取2~3mm3淋巴瘤瘤块接种于IRM 2小鼠腋部皮下,24h后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放组、E838低、中、高药物组及药物合用照射组、环磷酰胺组。药物组与药物合用照射组对应性腹腔注射相同剂量E838,每日1次,连续7天,环磷酰胺隔日1次×4。合用照射组于给药的第4天进行全身1Gy照射,每日1次,连续5天。观察各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肿瘤抑制率。结果 E838 3个剂量对小鼠移植性淋巴细胞瘤的抑瘤率分别为(44.14±15.96)%、(70.74±11.17)%和(50.00±18.0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髓有核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则明显提高。E838合用137Csγ射线能提高抑瘤效果,抑瘤率分别为(65.43±2.13)%、(77.13±6.38)%和(67.55±11.17)%,(P<0.001),对肿瘤的杀伤作用高于单放组和单药治疗组。结论 E838对小鼠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E838合用γ射线具有协同抑瘤作用,在适当剂量范围内可以促进荷瘤小鼠放疗后骨髓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次小剂量pEgr-IFN-γ基因-放射治疗对接种B16黑色素瘤小鼠的抑瘤效应及其免疫学机理.方法:肿瘤局部注射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质粒pEgr-IFN-γ后36 h,接受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观察各组小鼠照后不同时间肿瘤生长速率和平均存活时间.照后第3天用RT-PCR法检测瘤内IFN-γ转录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并于照后第15天检测小鼠部分免疫学指标.结果:照后第9~15天,4次(质粒 5Gy)组小鼠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质粒 20 Gy组,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照后第3天质粒 20Gy组瘤内IFN-γ转录水平明显高于质粒组,照后第1,3天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高于质粒组和对照组,照后第15天脾脏NK细胞毒活性、IL-2和IFN-分泌活性均明显高于20 Gy照射组.结论:多次小剂量基因-放射治疗的抑瘤效应优于单次大剂量基因-放射治疗.基因-放射治疗组可能通过诱导瘤内IFN-γ表达增强,使血液中IFN-γ浓度升高,从而提高荷瘤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7.
人IL-12重组质粒对S-180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介素(imerleukin,IL)-12重组质粒对荷瘤小鼠的基因治疗作用.并进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建立肉瘤细胞(8-180)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于注射瘤细胞后的第4、7、10、14和17天给予人IL-12重组质粒(pcDNA6-p70,100μg/只)、环磷酰胺(40mg/kg)及生理盐水(100μL/只)瘤体内注射。观察小鼠的存活时间;于致瘤后第21天处死小鼠,测肿瘤大小及质量,计算脾和胸腺指数;乳酸脱氢酶法检测NK杀伤活性;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FN-γ水平。对pcDNA6p70小鼠体内运用进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cDNA6-p70瘤体内注射可显著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时间,P=0.03;缩小肿瘤体积,抑瘤率为30%,生理盐水组为0;增加脾(P=0.04)及胸腺(P=0.019)指数.增强其NK活性(P=0.001)及淋巴细胞增生反应(P=0.000),提高荷瘤血清IFN-γ水平(P=0.000)。安全性检测结果显示,pcDNA6p70在小鼠体内应用无明显毒副作用.P=0.58。结论:人IL-12重组质粒可通过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发挥对肿瘤的基因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TCRγ独特型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的抗人类Jurkat淋巴肿瘤免疫反应的情况。方法:碱裂解法大量提取质粒,制备DNA疫苗。选用1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pcDNA3组、pcDNA3/TCRγV1组,双侧股四头肌内注射疫苗免疫,于第0、2、4周各免疫1次,共3次。每次免疫前及免疫开始后至第8周取鼠血,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体生成情况;RT-PCR法检测重组质粒在小鼠肌肉中的mRNA表达。结果:pcDNA3/TCRγV1组小鼠血清中全部产生了特异性抗独特型抗体,抗体滴度在第4周开始增高,第6周时达到高峰(1:160)。在pcDNA3/TCRγV1组小鼠中用RT—PCR法检测到了重组质粒在肌肉中的mRNA表达。结论:TCRγV1独特型DNA疫苗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淋巴瘤细胞独特型抗体。  相似文献   

9.
单用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用细胞因子基因疗法抗肿瘤效果不理想,本研究中我们观察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胺酶(CD)基因与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联合转移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抗肿瘤免疫的诱导作用。复制荷瘤小鼠模型后在荷瘤部位注射表达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D)及表达小鼠IL-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IL2),并连续10天、每天1次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5FC)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结果表明,AdCD/5FC/AdIL2联合基因治疗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的生长,并明显延长其生存期(P<0.01)。联合基因治疗组小鼠肿瘤细胞发生明显的坏死,瘤内及瘤周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瘤内CD4~ 和CD8~ T细胞明显增加,脾细胞NK和CIL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用AdCD/5FC、对照病毒AdLacZ/5FC或PBS组。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应用自杀基因与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可更有效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更显著地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Ad介导人AFP和IFN-у协同诱发抗小鼠肝癌免疫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an XH  Zhu Q 《癌症》2008,27(2):155-159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对HCC的治疗尚无行之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探讨腺病毒(Adenovirus,Ad)载体介导异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酌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酌)的协同抗肝癌效应。方法: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克隆小鼠IFN-γ酌基因并构建复制缺损型腺病毒编码人AFP和小鼠IFN-γ酌联合表达载体(Ad-hAFP/IFN-γ酌)。皮内免疫C57BL/6小鼠7d后,取脾细胞行51Cr释放实验检测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s)杀伤活性;或给免疫小鼠皮下接种Hepa1-6肝癌细胞,观察荷瘤小鼠成活情况。结果:51Cr释放实验显示,Ad-hAFP/IFN-γ酌免疫小鼠1周后其诱导产生的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明显强于Ad-hAFP或Ad-IFN-γ酌单独免疫,在效∶靶比(E∶T)为10∶1时,Ad-hAFP/IFN-γ酌、Ad-hAFP和Ad-IFN-γ酌诱发的CTL杀伤率分别(43.8±5.5)%、(28.2±3.2)%和(12.8±1.9)%;30∶1时,为(79.6±6.4)%、(51.9±4.3)%和(15.6±2.3)%以及90∶1时(88.2±6.3)%、(62.5±4.8)%和(26.5±2.4)%。荷瘤试验表明,Ad-hAFP或Ad-IFN-γ酌单独免疫小鼠后1周接种5×106Hepa1-6肝瘤细胞,观察2个月,Ad-hAFP免疫组80%的小鼠荷瘤,Ad-IFN-γ酌免疫组小鼠则100%荷瘤;而Ad-hAFP/IFN-γ酌免疫小鼠在接种同样数量的Hepa1-6细胞,2个月无小鼠荷瘤,小鼠100%存活。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异种AFP能有效地诱发针对小鼠AFP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IFN-γ酌能明显增强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cDNA3/AFP/angio/tk靶向性融合基因系统对人原发性肝癌皮下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肿瘤对照组;空质粒组;GCV组;pcDNA3/angio/tk组及pcDNA3/AFP/angio/tk组。瘤内分别注射不同的质粒,同时于裸鼠腹腔内注射GCV,在第二次瘤内给药后第2天及第三次瘤内给药后第15天,分别处死裸鼠进行检测(每次3只)病理学检查;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查细胞原位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prDNA3/AFP/angio/tk融合基因瘤内注射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TUNEL法检测显示.pcDNA3/AFP/angio/tk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肿瘤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发现pcDNA3/AFP/angio/tk组有明显的细胞凋亡发生。结论:pcDNA3/AFP/angio/tk靶向性融合基因系统可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而且作用效果优于pcDNA3/angio/tk融合基因系统(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山仙颗粒对荷Lewis肺癌C57BL/6小鼠脾细胞IFN-γ活性及血浆中TXB2、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侵袭与转移的机理.方法 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取出10只作为空把对照组(A组),把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其余小鼠右腋皮下,将它们随机分成荷瘤对照组(B组)、金龙胶囊组(C组)、山仙颗粒组(D组).接种24 h后,C、D组分别以金龙胶囊(50 mg/mL)、山仙颗粒(0.5 g/mL)悬液灌胃,A、B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出瘤时间.造模第21天后处死小鼠,测移植瘤重、体质量、肺转移灶数及血浆中TXB2、6-Keto-PGFα的水平.结果 D组小鼠出瘤时间明显延长(P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靶向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γ干扰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免疫的作用。本研究探讨利用γ-干扰素(IFN-γ)基因治疗对大肠癌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利用BALB/C小鼠成瘤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株制备小鼠结肠癌腹腔转移瘤模型,用携带鼠IFN-γ基因的重组缺陷型腺病毒AdIFN-γ进行治疗,同时利用携带LacZ(β—galactosidase)基因的腺病毒AdLacZ和PBS(phosphate—buffered saline)作空白对照,检测经基因治疗后小鼠体内IFN-γ基因的表达情况、脾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变化、肝转移的发生及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果:经IFN-γ基因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FN-γ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脾脏的CTL活性明显增强(P〈0.05),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肝转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结论:利用IFN-γ基因治疗大肠癌具有明显的疗效,并对其肝转移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KDR启动子驱动双自杀基因体系对荷瘤鼠胃癌的体内抑瘤作用.方法:建立胃癌移植瘤动物模型,当肿瘤直径达0.5 cm时,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不施加任何处理;B组: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与前药5-FC和GCV;C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D组:仅注射前药5-FC和GCV.治疗过程中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观察该治疗体系的体内抑瘤效应;通过RT-PCR检测肿瘤组织内融合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行微血管密度检查.结果:接种肿瘤细胞后13d,裸鼠出现右臀区皮下瘤结节.治疗结束后A、B、C、D组间瘤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 727.42,P=0.000),B组明显缩小.重组腺病毒转基因荷瘤鼠胃癌组织内可检测到CDglyTK融合基因产物的表达.肿瘤组织的MVD值在A、B、C、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04,P=0.000.结论:KDR启动子驱动双自杀基因体系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表现为肿瘤的生长抑制和瘤体微血管密度减少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AdBM5-mAFP-DC瘤苗对C57BL/6J小鼠移植性肝癌发生、发展的阻断作用.方法 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8只.以免疫表达mA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DC(pAdBM5-mAFP-DC)为A组;空pAdBM5质粒免疫为B组;以免疫表达mAFP基因的质粒DNA(pAdBM5-mAFP)为C组;单纯免疫DC为D组;以注射单纯PBS为对照组的E组.免疫方法:A组和D组在每只小鼠的右腋下注射5×105个细胞;B组和C组在每只小鼠的右腋下注射10.0μg质粒;E组仅注射0.1ml PBS.每周注射1次,连续免疫4次.在初次免疫后的第3周给所有小鼠移植Hepal-6肝癌细胞.观察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情况.于移植肿瘤第14天处死小鼠,观察成瘤情况,计算抑瘤率.结果 A组有3只小鼠未长出移植瘤.处死小鼠称瘤重,发现A组瘤重与其他各对照组瘤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A、B、C、D各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8.31%、13.23%、52.1%和38.54%,A组抑瘤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或0.01).结论 重组pAdBM5-mAFP-DC瘤苗免疫小鼠,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小鼠获得免疫保护,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IFN-γ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来源exosomes的抗肿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FN-γ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来源的exosomes体内抗肿瘤效应。[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法分离纯化E.G7-OVA肿瘤细胞分泌的exosomes。用表达小鼠IFN-γ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IFN-γ和对照载体AdLacZ感染E.G7-OVA肿瘤细胞。将AdIFN-γ基因修饰的E.G7-OVA细胞来源的exosomes命名为Exo/IFN-γ,AdLacZ感染E.G7.OVA细胞及E.G7-OVA细胞来源的exosomes分别命名为Exo/LacZ和Exo。用这些exosomes免疫小鼠.观察其抗肿瘤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电镜下exosomes为双层膜结构,呈特征性的“盘状”结构,直径在40~100nm之间。通过Western印迹,在制备的Exo/IFN-γ中检测到IFN-γ,而在Exo/LacZ未检测到IFN-γ。与对照组PBS相比,用Exo、Exo/LacZ免疫小鼠分别能导致20%和30%小鼠90d无瘤(P=0.0008),而用Exo/IFN-γ免疫小鼠则能导致60%小鼠90d无瘤(P=0.0001);CTL表明,Exo/IFN-γ免疫诱导的CTL活性明显高于Exo和Exo/LacZ(P=0.0083)。[结论]INF-γ基因转染的E.G7-OVA肿瘤细胞来源的exosomes含有IFN-γ,且Exo/IFN-γ具有比常规exosomes更显著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7.
OK-432对荷瘤小鼠脾细胞IL-12及Th1细胞因子分泌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溶血链球菌冻干制剂OK-432的抗肿瘤机理。方法:B16黑色素瘤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3d后腹腔注射1KU的OK-432,每周1次,连续3周。观察肿瘤生长体积及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并测定了OK-432在体内、体外对荷瘤脾细胞IL-2、IL-4,IL-6,IL-10,IL-12,IFN-γ分泌的结果。结果:OK-432能显著抑制B16黑色素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P<0.05);在体外OK-432可刺激荷瘤小鼠脾细胞IL-6,IL-10,IL-12,IFN-γ的分泌(P<0.01);腹腔注射OK-432后荷瘤小鼠脾细胞IL-2,IL-12,IFN-γ的分泌显著增加,而IL-10显著减少(P<0.05)。提示OK-432治疗后荷瘤小鼠脾细胞Th1增加,Th2相对减少。结论:OK-432在体内可通过诱导荷瘤小鼠脾细胞IL-12的分泌,促进Th0向Th1分化,使宿主的免疫功能处于Th1优势状态,从而增强宿主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基因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抗肿瘤作用.方法 昆明小鼠24只,每组8只,建立S180实体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pcDNA3.1(+)空载体组、pcDNA3.1(+)-DCN转基因治疗组,于接种瘤细胞第2天瘤内注射用药,第5天起隔天测量小鼠肿瘤体积,并采用MTF法检测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RT-PCR检测TGF-β mRNA转录水平、ELISA测定血清VEGF的变化.结果 与前两组相比,重组载体组肿瘤体积缩小为(2.219±0.105)cm3(P<0.001);淋巴细胞增生率提高为(67.21±6.32)%(P<0.01,P<0.05);同时使TGF-β表达降低,条带变淡;VEGF表达也明显下调,其A值降为2.6175±0.099(P<0.01,P<0.05).结论 肿瘤组织内DCN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融合自杀基因对鼻咽癌细胞的体内杀伤作用.[方法]培养鼻咽癌CNE-2细胞,建立裸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A组:脂质体包裹质粒瘤内注射瘤内组;B组:脂质体包裹质粒瘤内注射+肿瘤局部照射γ射线(总剂量9Gy)组;C组:脂质体包裹质粒瘤内注射+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5-Fc)组;D组:脂质体包裹质粒瘤内注射+肿瘤局部照射γ射线(总剂量9Gy)+腹腔注射5-Fc组;E组:肿瘤局部照射γ射线(总剂量9Gy)+腹腔注射5-Fc,以及空白对照组.记录肿瘤体积变化;计算各组肿瘤抑制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观察;鉴定肿瘤组织中CD/UPRT.UL49基因.肿瘤体积变化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法.[结果]成功建立鼻咽癌裸鼠荷瘤模型,生长曲线显示:5组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84,P<0.01),测序结果证实,除E组外,其余各处理组均检测到目的基因,且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B和D组肿瘤组织内自杀基因的表达高于其余各组.病理切片证实肿块为低分化鳞癌,其中D组肿瘤组织在干预作用下出现明显坏死.[结论] E6.BARF1p.CD/UPRT.UL49自杀基因载体联合前药5-Fc在放射线的作用下,可明显抑制鼻咽癌移植瘤的生长,转染该融合自杀基因可增强放疗敏感性,为鼻咽癌的基因—放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口服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在小鼠体内抗宫颈癌移植瘤的效果。方法:将p MG36e-E7 shRNA、pMG36e-mIL-12D质粒分别转化短双歧杆菌,经筛选鉴定并扩增获得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通过小鼠皮下宫颈癌细胞移植建立荷瘤小鼠模型。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1、7 d后,检测小鼠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和肿瘤组织匀浆液或血清在PYG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数量,评价短双歧杆菌的肿瘤靶向性,以小鼠体内肿瘤生长曲线评估重组短双歧杆菌的抗肿瘤效果,通过主要器官切片H-E染色和检测荷瘤小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评价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的安全性。结果:成功制备重组短双歧杆菌和宫颈癌TC-1细胞移植瘤小鼠。7 d后,移植瘤组织匀浆液和血清的菌落数量证实短双歧杆菌具有靶向体内瘤组织的定殖能力,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P<0.05或P<0.01),但联合使用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双歧杆菌的肿瘤抑制率与单独使用的并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未见对荷瘤小鼠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