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CT仿真内镜与病理的对照研究.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来我院消化科就诊的可疑结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CT仿真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对照组给予传统电子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所得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相对比。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相对比.实验组一致率达94.73%.对照组一致率达92.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仿真内镜可以很快成像并得出详尽资料,并且癌症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为提高。在临床上,CT仿真内镜与结肠镜有相同功能可替代结肠镜.可以作为电子结肠镜检查不能耐受者或有禁忌症者的重要补充.其应用价值值得近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分析超声内镜对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经病理确诊为胃肠道异位胰腺患者36例,明确36例患者在超声内镜检查后的影像学特征.结果36例患者经超声内镜检查时可呈现出患者的胃肠道异位胰腺处会出现内部回声具有的层次并不单一,有几种不同的层次,并且每种层次的回声并不均匀,胃肠道异位胰腺处的边界处可清晰的观察到.而患者的肠道异位胰腺主要由胰腺黏膜层、黏膜下发源而起的,具有不同层次混杂的状况.结论相对于常规胃镜检查而言,超声内镜检查胃肠道异位胰腺的影像学特征更为清晰,观察的部位更为广泛,更适合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50例,均进行CT诊断,比较病理诊断结果与CT影像诊断结果以及各扫描图像.结果: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T检查,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CT图像显示,十二指肠腔内有一...  相似文献   

4.
黄治国  谢宗宙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73-5175
目的 分析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研究新的病理学分类方法,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胃肠道病变32例,对肿瘤进行常规镜检,并做免疫组化检测.比较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病年龄、分布部位、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 32例患者可分为4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G1 12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G2 9例、神经内分泌癌9例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2例.其中来自前肠15例,中肠8例,后肠9例.不同类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表现各有不同.结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学诊断是其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免疫组化的合理应用可提高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率新的病理学分类方法更加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5.
神经母细胞性肿瘤是小儿最常见且最难治的腹部肿瘤,包括节细胞瘤(ganglioneuroma,GN)、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GNB)和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其中GNB又称为分化型神经母细胞瘤,NB又称为成神经细胞瘤。该系列肿瘤起源于原始交感神经,由神经嵴细胞演化而来。多发于腹膜后组织。  相似文献   

6.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应用,肾脏肿瘤的确诊率日益提高.将安徽省立医院自1988年1月~1997年5月的肾肿瘤患者的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做一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4例肾肿瘤,男66例,女38例,男女之比为1.7∶1,年龄从7个月~81 a,平均年龄为48.1 a.患者多以腰部酸痛,无痛性血尿和腹部包块就诊,部分为健康体检由B超发现肾实质占位而诊断肾肿瘤,多为无症状性肾实质小病灶.其中有腰部酸痛者32例(30.8%),有无痛性血尿者40例(38.5%),有腹部包块者11例(10.6%),有其他症状者4例(3.8%),无症状者17例(16.3%). 1.2 仪器和方法美国Diasonic公司生产的Spectra超声诊断仪,日本东芝SSA-240A,ALOKASSD-620等.探头频率为3.5 MHZ.患者均采用仰卧位及俯卧位等姿势,多体位探查,对可疑病例反复探查.104例中22例做了双肾CT扫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并行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治疗获得病理结果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中,食管平滑肌瘤最常见,其次为胃间质瘤及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相比较,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总的诊断符合率达96.1%(272/283).结论 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能帮助正确选择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5月到2012年5月来我院进行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检查和治疗的病例中随机选出12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些病人采取内镜超声检查,诊断其病情,再根据肿瘤起源层次和病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在内镜下能为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硬化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切术以及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等。结果:在120例病例中有36例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良性间质瘤;3例起源于黏膜固有层的直肠类癌;起源于黏膜下层的9例脂肪瘤,11例异位胰腺,3例胃底静脉曲张,4例囊肿;起源于固有肌层的42例良性间质瘤,12例恶性间质瘤。经确诊后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肿瘤或其它病症进行切除。根据分析显示,120例患者中经由内镜超声诊断正确的为118例,确诊率为98.33%。结论:利用内镜超声技术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诊断,确诊率较高,可以更高效的辅助医生对粘膜下肿瘤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对该病症的治疗有很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并行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治疗获得病理结果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中,食管平滑肌瘤最常见,其次为胃间质瘤及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相比较,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总的诊断符合率达96.1%(272/283).结论 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能帮助正确选择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并行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治疗获得病理结果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中,食管平滑肌瘤最常见,其次为胃间质瘤及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相比较,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总的诊断符合率达96.1%(272/283).结论 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能帮助正确选择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探讨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钳夹活检术,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均优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内镜下钳夹活检术效果更好一些,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最近,李先生因反酸烧心2个月,医生建议做胃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中段有个突起。医生又建议他做超声内镜检查。李先生疑惑了,为什么做完胃镜又要做超声内镜?为什么不能一次性确诊?医生解释道:普通的胃镜和肠镜只能看到消化道最表面的一层(黏膜层),可以诊断出绝大多数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但有时候胃镜观察到胃或食管有一个黏膜隆起,表面黏膜是正常的,从内镜下无法判断出这个黏膜下的包块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胃肠道肿瘤与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将其分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方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21±19.23) ml、(124.25±40.35) ml,住院天数分别为(6.15±1.26)d、(10.23±2.85)d.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的手术治疗方式的运用,不仅改变了开腹手术出血多、对患者身体组织损伤较大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康复的效果,作为治疗胃肠肿瘤的新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领域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的超声图像与病理组织类型的关系,为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信息。结果显示,超声检查结果按病理学组织类型分为畸胎瘤、卵黄囊瘤、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等,好发部位为腹膜后与纵隔。表明超声对于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5例sFT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5例SFT分别发生于下腹壁、右侧腹膜后、右肺、右胸腔及右腋,临床表现为肿块压迫所致的症状,肿块大小4.5cm&#215;4.5cm&#215;4cm~18cm&#215;14cm&#215;12cm,光镜下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构成束状、编织状排列,间质内有多少不一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及形态的多样性为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CD34、Vimentin、CD99、bcl-2、均为阳性,S-100、desmin、SMA、EMA、均阴性,CK在例4中呈局灶阳性。结论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及有多少不一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但SFT的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腹腔镜切除术联合内镜疗法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而为提高胃肠道肿瘤临床疗效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100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各5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手术,观察组予以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完善相关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结果采取对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监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相关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胃肠道肿瘤患者,采取腹腔镜切除联合内镜的微创疗法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不常见,年发病率为1/10万。GISTs一般无明显症状,最常见的是引起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选择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物患者61例,行能谱CT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后取得病理结果,分析能谱CT与超声内镜表现,基于病理结果比较能谱CT和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能谱CT的碘浓度(IC)值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与胃间质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为胃间质瘤33例,胃平滑肌瘤13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神经鞘瘤4例、胃脂肪瘤7例、胃血管球瘤2例;能谱CT和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13%和73.78%,静脉期胃间质瘤NI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5)。结论:能谱CT诊断胃外压性病变优于EUS;能谱CT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接近于超声内镜,以静脉期NIC值诊断效能最佳,胃间质瘤静脉期IC值及NIC值均大于除胃血管球外的其他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胃血管瘤动、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与胃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确诊的6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其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以及超声内镜检查的回声特点,并记录超声内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超声内镜检查的符合率为90.00%,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7,(7):907-908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CT征象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部CT检查,分析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CT征象特征,并比较CT与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 (1)阑尾黏液性囊肿CT表现为管状、类圆形、分节状囊性肿块影,囊内密度均匀,未见明显分隔,囊壁无明显钙化,增强后未见强化。(2)阑尾黏液性囊腺瘤CT表现为长管状、类圆形囊性肿块影,边界清楚,部分病例囊腔内可见厚薄较均匀的分隔或壁结节,增强后囊壁或壁结节可见强化。(3)阑尾黏液性囊腺癌CT表现多不典型,原发病灶显示不清楚,仅病灶周围肠系膜假性黏液瘤形成或淋巴结肿大。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术前CT诊断阳性13例,阳性符合率为52.0%。阑尾黏液性囊肿的CT阳性符合率较高,阑尾黏液性囊腺癌的阳性符合率较低。结论阑尾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