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Tie2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组织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8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Tie2及CD34的表达,根据CD34染色结果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Tie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5%,58.75%,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血管生成素-2和Tie2的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血尿、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血管生成素-2和Tie2阳性表达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2和Tie2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囊蛋白SG1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癌旁组织和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合临床指标,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以qRT-PCR检测24例明确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SG1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研究53例肾透明细胞癌标本中的SG1蛋白表达水平,并进一步研究其临床意义。结果 qRT-PCR显示癌组织中的SG1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P<0.01)。53例癌组织中,抗SG1免疫组化染色30例阳性(57%),明显低于对应癌旁组织的全部阳性(100%)。SG1表达量和肾透明细胞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T12 vs.pT32 vs.pT34,P<0.000 1),且SG1表达阴性的患者复发概率升高(P<0.01)。结论 SG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为低表达,SG1可预测肾透明细胞癌的进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附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 收集5例该肿瘤,作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与70例非乳头状肾细胞癌比较。结果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临床经过长,生长缓慢,肾动脉造影表现为少血或无血管性,预后较好。巨检肿瘤边界清楚,有出血囊性变。镜检肿瘤组织呈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排列,乳状轴心及间人有泡沫状巨噬细胞浸润,有明显出血坏血。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临床,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Notch4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术后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肾细胞癌的70例患者病理组织标本为观察组,70例患者的癌旁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Notch4的表达,采用CD34染色计数观察肾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同时观察Notch4表达与肾细胞癌患者相关病理参数及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Notch4阳性表达率为42.86%(30/70),对照组中Notch4阳性表达率为75.71%(53/70),两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细胞癌组织中,Notch4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不同TNM分期及淋巴转移患者Notch4阳性表达差异显著(P0.05),恶性程度越高,阳性表达率越低;Notch4阳性表达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为26.58±5.14,Notch4阴性表达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为38.14±7.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tch4蛋白阳性表达可抑制微血管形成及肾细胞癌的恶化,抑制肿瘤继续生长。  相似文献   

5.
乳头状肾细胞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组织形态可分两型,Ⅰ型6例,Ⅱ型4例;Ⅰ型常可见泡沫细胞浸润;CK7染色阳性中Ⅰ型5例,Ⅱ型2例。结论Ⅰ型预后好于Ⅱ型;间质泡沫细胞浸润、CK7染色有助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肿瘤基因PTEN、P63、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二步法,对108例甲状腺病变组织中PTEN、P63、P53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中的PTEN的阴性率分别为36%和10%,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的P63阳性率分别为56%和20%,主要为鳞化细胞阳性,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TEN的阴性率和P63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转移与否、肿瘤大小无关。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中未见表达。结论:PTEN失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中不是频发于早期事件;PTEN的失表达可作为甲状腺癌预后的独立性因素。P63、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中缺乏指导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管状)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tubulo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CTPRCC)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复习2012年至2014年肾细胞癌病理学切片,筛选CCTP-RCC病例。观察CCTP-RCC巨检及镜检特征,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肾细胞癌中CCTP-RCC占2.0%(4/201)。肿瘤平均直径2.8 cm(范围1.2~4.5 cm)。囊性、乳头状、管状以及实性生长方式出现频率分别是100%(4/4)、100%(4/4)、100%(4/4)以及75%(3/4)。4例(100%)细胞轻度异型性。Fuhrman细胞核分级2级3例(75%),1级1例(25%)。细胞核远离基底膜的细胞占17.5%(范围10%~20%),其他位置占82.5%(范围80%~90%)。4例(100%)见平滑肌组织,3例(75%)见发育不全血管。3例(75%)T1a,1例(25%)T1b,所有病例均为I期肿瘤。免疫组化CK7 4例(100%)弥漫强阳性;CD10 3例(75%)阴性反应,1例(25%)局灶弱阳性。分子遗传学4例FISH检测17号染色体为二倍体。平均随访时间15.5(3~23)个月,所有病例没有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结论:CCTP-RCC是一种少见的RCC亚型;病理诊断应结合生长方式、细胞学以及间质表现三方面综合分析;典型免疫表型是CK7弥漫强阳性,CD10阴性或局灶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间4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4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中2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年龄39~60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1例合并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病例1)。大体所见,肿瘤最大径1.0~4.0 cm,囊性。显微镜下肿瘤形成囊腔,内见纤细乳头结构,表面被覆胞浆透明的肿瘤细胞。细胞核级别低,远离基底膜呈串珠状排列。病例4中可见平滑肌组织的增生。免疫组化显示CA-IX、34βE12及CK7在4例病例中均呈阳性表达,且CA-IX呈杯口状分布。TFE3和CD117在任何肿瘤中均不表达。患者术后随访7~23个月,无局部肿瘤复发,无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结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脏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预后较好,诊断依靠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将该肿瘤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鉴别出来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Livin蛋白在人正常膀胱组织及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例正常上尿路上皮组织切片及58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及中L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Livin蛋白在正常上尿路上皮组织中无表达,而在移行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0.3%。Livin蛋白在不同性别、年龄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分期及分级的组间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45个月(平均29.3个月),肿瘤患者中共有27例出现局部或膀胱复发,总复发率为46.6%,其中Livin表达阴性组3年估计无瘤复发生存率为49.5%,而Livin表达阳性患者3年估计无瘤复发生存率为30.1%,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4)。结论 Livin在正常上尿路移行上皮组织中不表达,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Livin的表达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分期、分级密切相关,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B7-H3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4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标本中B7-H3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154例患者中,B7-H3阳性28例(18.18%),其中无瘤生存6例,复发7例,死亡15例,至最后随访日期,总生存期(OS)为(19.71±20.32)个月;B7-H3阴性126例(81.82%),其中无瘤生存119例,复发3例,死亡4例,OS为(33.47±18.32)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B7-H3阳性表达患者在肿瘤大小、原发肿瘤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等方面较阴性表达患者有明显差异,B7-H3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缩短。结论 B7-H3的表达可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转移和进展有关,可以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7(CK7)、α甲酰辅酶A消旋酶(AMACR)和CD10在肾细胞癌(RC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8例透明细胞RCC、35例乳头状RCC和15例嫌色细胞RCC中Vim、CK7、AMACR和CD10的表达情况。结果Vim阳性表达率在透明细胞(87%)、乳头状(91%)与嫌色细胞RCC(0)间差异极显著(P<0.01)。CK7阳性表达率在透明细胞(11%)、乳头状(74%)和嫌色细胞RCC(93%)间差异极显著(P<0.01);乳头状RCC阳性定位以胞质为主,而嫌色细胞RCC定位以胞膜为主,具有鉴别意义。AMACR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89%)、透明细胞(37%)和嫌色细胞RCC(7%)间差异极显著(P<0.01)。CD10阳性表达率在透明细胞(79%)和乳头状(80%)与嫌色细胞RCC(27%)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Vim、CK7、AMACR和CD10在透明细胞、乳头状和嫌色细胞RCC的鉴别诊断中有意义,透明细胞、乳头状和嫌色细胞RCC的免疫组化表型特征分别为Vim( ),CK7(-),AMACR(-)/( ),CD10( )/(-);Vim( ),CK7( )/(-),AMACR( ),CD10( )/(-);Vim(-),CK7( ),AMACR(-),CD10(-)/( )。  相似文献   

12.
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中的表现.方法 对22例22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肾占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包括起始时间、达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病灶内部结构的增强表现.结果 本组22个肾占位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乳头状肾癌13个和嫌色细胞癌9个.22个肿块最大直径范围1.1~14.2 cm,常规超声显示实质性肿块17个,囊实性肿块5个;18个病灶内发现彩色血流信号,4个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22个病灶均见增强,同步增强13个,缓慢增强9个,其延迟时间2~4 s,达峰值和实质期增强程度始终低于肾皮质;实质期快速消退16个,同步消退6个,共11个肿块周边显示假包膜.结论 缓慢增强和全期低增强对诊断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ARFI)技术诊断肾肿瘤的价值。方法 对86例肾肿瘤患者的86个病灶行常规超声及ARFI检查,比较肿瘤和周围肾实质、良恶性肾肿瘤的剪切波速度(SWV)、声触诊组织成像(VTI)评分的差异。结果 86例肾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32例,均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恶性肿瘤54例,包括肾透明细胞癌26例,肾嫌色细胞癌8例,肾乳头状细胞癌5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5例;病灶与周围肾实质间SWV、VTI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良性肿瘤的SWV及VTI评分低于肾恶性肿瘤(P均<0.05)。以SWV > 1.37 m/s或VTI评分 > 3.83判定良恶性肾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8、0.847(P均<0.05),敏感度分别为88.9%、83.3%,特异度分别为84.4%、78.1%;肾恶性肿瘤中,ccRCC的SWV及VTI评分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以SWV > 2.06 m/s或VTI评分 > 4.31鉴别ccRCC与肾其他肾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6、0.729(P均<0.05),敏感度分别为65.4%、57.7%,特异度分别为82.1%、78.6%。结论 ARFI技术在肾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并有助于区分ccRCC与其他肾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不同增强强度及定量参数对肾脏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118例肾脏小肿瘤患者行术前超声造影,依据肿瘤增强的强度分为低增强组,等增强组,高增强组,用Sonoliver超声造影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分析,获得最大峰值强度(maximum intc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闻(mean transit time,mTT)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等参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不同增强强度及各参数指标对肾脏小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低增强组与等或高增强组肾脏小肿瘤的病理类型存在差异(P<0.05)。28例低增强组肾脏肿物中20 例低度恶性或良性肿物,6例透明细胞癌,1例乳头状细胞癌,1 例转移性肾癌。90例高或等增强组肾脏肿物中,66例透明细胞癌,6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嫌色性细胞癌,1例多房囊性肾癌,1例转移性肾癌,1 例低度恶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例良性肿瘤。低增强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mTT、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等及高强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mTT、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5.
三维超声造影对肾肿瘤血管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在显示肾肿瘤血管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1例常规超声提示肾肿瘤的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首先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待造影剂基本廓清,再次注射造影剂进行3D-CEUS检查并存储图像.应用QLAB工作软件进行3D-CEUS图像重建,按照血供丰富程度将3D-CEUS图像分为4级.结果 肾良恶性肿瘤3D-CEUS血管结构表现不同.肾细胞癌实质早期3D-CEUS血管结构主要表现为迂曲扩张的粗网状或杂乱树枝状(83.17%,84/101),部分存在充盈缺损区(60.40%,61/101)及假包膜(14.85%,15/101).恶性肿瘤实质早期的血管结构主要是Ⅲ级或Ⅳ级.肾错构瘤实质早期3D-CEUS主要表现为云雾状,局部呈网状或树枝状(31.58%,6/19)或云雾状基础上叠加网状(63.16%,12/19).3D-CEUS对肾肿瘤血管结构的显示优于超声造影.结论 肾肿瘤超声造影三维重建是超声造影的有益补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3D-CEUS) in showing vascular patterns of renal tumors.Methods The images of 3D-CEUS examin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one hundred and twenty one renal tumors which were confirmed sequentially by pathology.3D-CEUS was performed after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The 3D-CEUS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by QLAB workstation and classified into 4 grades based on the blood supply characteristics.Results All the tumors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nd operations,including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 (n=91),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 (n=5),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 (CRCC) (n=5),renal angiomyolipoma (RAML) (n=19),and cystic nephroma (n=1).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ould provide clear stereoscopic views of the interested structure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sions.Th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 of a particular renal tumor could be a mixture of different basic grade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renal tumors in 3D-CEUS.The image quality was the best in early parenchymal phase comparing to other phases.In early parenchymal phase,84 RCCs (83.17%) were tortuous expansive reticular or irregular messy dendritic,61 cases (60.40%) with filling defect areas and 15 cases (14.85%) with pseudocapsules.Grade Ⅲ and Grade Ⅳ were the main vascular patterns in maglinant tumors.In early parenchymal phase,6 RAMLs (31.58%) were nebulous with dendritic in part,12 cases(63.16%) were reticular on the basis of nebulous with homogeneous internal structures.The vascular pattern was shown better in 3D-CEUS than CEUS.Conclusions 3D-CEUS can provide clear stereoscopic structure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sions,it is a useful adjuvant of CEUS for the diagnosis of renal tumo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肾细胞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个肾细胞癌(包括58个肾透明细胞癌,7个乳头状细胞癌,5个嫌色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对比观察肿瘤及瘤旁肾皮质显影过程,检测指标包括开始增强方式、消退方式、到达时间、达峰时间、达峰强度及消退强度(后4项由时间-强度曲线得到).结果 53个透明细胞癌表现为肿瘤开始增强较肾皮质早或同时,消退较慢,肿瘤内造影剂灌注量多于肾皮质,即富血供表现.以富血供表现诊断透明细胞癌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为100%和91%.其余肾细胞癌为乏血供表现,其中嫌色细胞癌全部以均匀增强、消退期肿瘤周边出现高增强晕环,达峰强度稍低于肾皮质为特征性表现;乳头状细胞癌及乏血供透明细胞癌造影表现有交叉.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肾细胞癌的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亚型MRI信号平扫特点及增强表现,提高对肾细胞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资料及病理证实肾细胞癌48例,均做T_1WI、T_2WI、TRUFI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5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本组48命名透明细胞型41例,嫌色细胞型4例,乳头状细胞型3例。T_1WI均匀等或低信号33例,混杂信号15例;T2WI均匀高信号14例,等信号6例,混杂信号28例。显示假包膜者10例。增强扫描6例病灶均匀强化,34例不均匀强化,5例内壁不规则环状强化,3例均匀环状强化(假包膜强化)。结论 MRI能够准确诊断肾细胞癌,并有助于判断细胞亚型。  相似文献   

18.
肾嫌色细胞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9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研究及随访10~102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例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30—72岁,平均47.9岁。肿块直径3~18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片状、梁状和腺状分布。嫌色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胞膜清晰,胞质半透明细网状,胞核皱缩,可见核沟及核异型,核仁不明显;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表型中的表达率分别为:EMA和Ksp-cadherin100%,CD1047%,vimentin 0,CK7 73.7%,P504S21.1%,CD11794.7%。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预后好于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当。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电镜及遗传学改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实时超声造影诊断肾脏肿瘤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肾脏肿瘤的造影特点,评价超声造影诊断肾脏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病变或可疑肾脏占位病变的患者应用新型声学造影剂声诺维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对比。结果30例肾肿瘤大部分与其正常肾组织回声等强,多数肾恶性肿瘤的造影显像与其正常肾组织同步,多数肾良性肿瘤造影显像为“同进慢出”;6例肾柱肥大造影后与正常肾组织造影剂显像一致;4例肾囊肿内无造影剂显示。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对肾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肾脏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估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鉴别肾脏恶性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测量肿瘤及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肾实质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肾脏恶性肿瘤及正常肾实质的ADC值分别为(1.653±0.598)×10~(-3) mm~2/s、(2.305±0.21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ADC值<2.0×10~(-3) mm~2/s为阈值,诊断肾脏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93.94%、敏感度为71.21%、准确率为82.58%.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透明细胞癌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4),Ⅰ级与Ⅱ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3.0T MR DWI可用于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定量分析ADC值可能有助于鉴别肾脏恶性肿瘤的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